任風有些哭笑不得,“沒事,年輕人嘛,火氣總有點旺盛。”
“不過我現在沒處去了。”
“沒事,正好我這段時間,也是打算直接組建報社了。”
“真的?”彭仲宇眼睛都亮了。
“嗯,會很快,也就這幾天的事情,等到時候我再給你信息,你這段時間,也先好好休息一下。”
“行。”
掛了電話之後,任風的腦袋也是快速轉動了起來。
這是他計劃發展裡面的拼圖之一,打造一個綜合性的傳媒平臺,而這個平臺,目前包括報社、原創視頻網站,如果再細分,視頻網站裡面,有電影、電視劇、紀錄片、綜藝節目。
這樣做的話有一個好處,那就是這個平臺,可以極大地訓練出各個專業的人才,新聞記者、播音員、攝影師、攝像師、後期剪輯、演員等一系列學生。
任風快速將腦袋裡的想法過了一遍,隨後又是直接調出系統。
“系統,幫我搜一下新聞學的大師。”
而隨着任風的命令,腦海之中人物面板上,嘩啦一下,如同一長串人羣直接撥了過來,中外的大師都有,之前的法拉奇也在。
不過除此之外,又是多了很多人的頭像。
約瑟夫·普利策:美國大衆報刊的標誌性人物,普利策獎和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的創辦人,被公認是19世紀70—80年代“新新聞事業”的創始人。在1882年收購《世界報》後,開始發展極快,後來和威廉·赫斯特《紐約新聞報》競爭,引發“黃色新聞”風潮。目前召喚該人物所需學校聲望值:1000點。
卡爾·範安達:《紐約時報》的傳奇編輯,第一個報道泰坦尼克號沉默。在他的掌控下,《紐約時報》創造了銷量的奇蹟。目前召喚該人物所需學校聲望值:1000點。
任風內心嘀咕了一下,怎麼都是外國的,說實話,新聞史他還是瞭解一些,美國的新聞史的確有很多大師,無論是在扒糞運動中還是水門事件裡,亦或者二戰後,都有很多名記,但畢竟是老外,他們秉持的自由主義新聞思想,還是有些不太適合這裡,這個世界的中國,只能算一半自由主義新聞思想,沒有佔主流。
這些人會召,但不是現在。
還是看下中國的好了。
隨着任風的再度下令,很快面板上又是隻剩下中國的新聞大師了。
而看到第一位大師的名字時候,任風有些愕然。
曹林:大師級新聞評論員,中國青年報編委、社評部主任、首席評論員,著有《時評寫作十講》、《拒絕僞正義》、《不與流行爲伍》。評論深刻尖銳,切中利弊,令人深思。目前召喚該人物所需學校聲望值:1000點。
“系統,你確定不會,侵權嘛?”
曹林啊,曹林還活着吶。
“你都不在那個世界了,還在乎那麼多侵權和合理問題幹嘛?”系統聲音平靜。
哦,也對,只不過任風看到這個名字的時候,還是有點懵。
算了,還是看下民國的吧,他要找的,還是編輯和記者這一類,目前的評論,暫時不太需要。
中國的新聞史,應當是伴隨着鴉片戰爭開始的,由西方傳教士在中國辦報,後面才逐漸發展起來,經過了幾個時期,一個是王韜的《循環日報》時期,再到康有爲、梁啓超等人的維新派報刊,再到孫中山等人的革命派報刊,最後是兩黨之間的報刊,大致就是這麼劃分。
在這段期間,涌現出了一大批的優秀新聞大師,包括太祖等人,當年都是辦報起家的。
這些新聞大師,的的確確是甩現在的傳媒記者編輯一大截,十條街都遠遠不止,拿最簡單的標題黨來說,民國那些新聞大師,纔是真正的標題黨。
舉幾個例子,當時何應欽任湖nan省代省長時,有一年清明節曾去嶽麓山掃墓。當時據官方要求,各報必須及時配發新聞,指令標題爲《何省長昨日去嶽麓山掃其母之墓》。
不料,翌日某報卻把標題改爲《何省長昨日去嶽麓山掃他媽的墓》。
這一語雙關的妙題,簡直是絕了。
《物價容易把人拋,薄了燒餅,瘦了油條》,這個標題,也是在物價暴漲的背景下擬出來的,妙用了李清照的詞。
日軍在大亞灣登陸時,gd省主席吳鐵城,廣州市長曾養甫,第七戰區司令長官餘漢謀均不戰而逃,廣州淪陷。
香港某報憤慨地將失地事件與三人名字巧妙地嵌在標題之中,即成:“餘漢無謀、吳鐵失城、曾養離甫”,極爲辛辣。
《公教人員不是東西——是東西也應當漲價》,這個標題,是在1947年,金元劵大貶值,民不聊生,工薪階層苦不堪言的時候提出來的,詼諧幽默。
這些民國新聞大師的能力,當真是甩現在網絡上面標題黨一萬倍。
任風快速看着,這些新聞大師包括很多人,邵飄萍、史量才、黃秋生、張季鸞,一個個的人名都是閃現在面前,其中鄒韜奮、範長江兩人也在,這兩人名字命名的韜奮長江獎,算是目前中國新聞界最高的獎項了。
可以說,每一個人都是大名鼎鼎。
在深思熟慮了之後,任風終於確定要選的兩位大師了。
“恭喜宿主,消耗1000學校聲望值,召喚邵飄萍成功。”
“邵飄萍簡介:民國時期著名報人、《京報》創辦者、新聞攝影家,是中國新聞理論的開拓者、奠基人,被後人譽爲“新聞全才”、“亂世飄萍”、“一代報人”、“鐵肩辣手,快筆如刀”。1926年因發表文章揭露張作霖統治的種種黑暗,而被張作霖殺害。有“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之稱。”
“邵飄萍背景修改……修改中……修改完畢。”
“從大學畢業的邵飄萍,對目前現在的新聞現狀極爲失望,他堅信真正的新聞應該是到現場去,而不是在網絡上轉發編造,那不叫新聞,那叫謠言。他想要改變現在的新聞現狀,本來打算進入到南方報系的他,卻因爲你的一封信,改變了想法……”
嗯,邵飄萍,可以看成是現在《新京報》的祖師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