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第五章 第十二節1觀念

第五章 學習做父母

第十二節 提升自我

一、觀念

教育不分國界,只有科學不科學之分。

我們接受的教育,仍是落後的灌輸、死記硬背、敬畏權威的應試教育,所以我們這一代人普遍缺乏好奇心和創造力,也很難在國際競爭中取勝。

被應試教育灌輸了十幾年,我們的行爲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響,人的行爲是由觀念影響的,要讓教育思想與世界接軌,我們首先要轉變傳統落後的教育觀念。

1.較爲普遍的錯誤觀念

白紙論

雖然孩子的可塑性很強,但不能說他就是一張白紙,任由別人塗抹。

尹建莉老師有一個比方,糟糕的教育如同農夫用鋤頭琢玉,這其實是白紙論的高級版本,還是認爲孩子需要別人的雕琢才能成才。

葉聖陶曾說過:“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 因此,將孩子比喻爲一顆種子更加貼切,最後長成什麼不完全由父母的意志決定,種子本身決定了它可能的方向。種子最終會成長爲它自己——參天大樹或者芳香的花兒,同時種子成長需要陽光、空氣、水、養料等條件,這幾種要素直接影響其成長過程。

木桶原理

評價一個孩子要強調他的優點而不是缺點,只有知道自己優點在哪裡,孩子纔有足夠的成長動力。

小余老師在他的書中批判了以前將木桶原理應用到教育中的行爲:現實生活中,一個人的成就從來都不是由他最短的那塊“木板”決定,而取決於“最長的那塊”。教育的本質不是把每個學生培養成一個模樣,而是挖掘每一個學生的天賦和興趣,讓他們最終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位置。這個世界上最愚蠢的行爲,就是拿自己的短處和別人的長處比,那些偏科的學生,也許都是未被雕琢的天才,但由於老師和家長一直強迫他們把時間花在自己討厭的科目上,最終荒廢了一生。

功利主義

功利主義的父母根據自己讀書時的價值判斷來左右孩子,不能提高學習成績、無助於找到好工作,不能賺錢的事情都是浪費時間。這樣父母培養出來的孩子都是一樣的功利,並會把“功利基因”一代代延續下去。而事實證明,只有那些跳出功利,爲了自己的愛好和興趣,執着地把一件事做到極致的人,纔是真正引領和改變世界的成功者。

照搬“成功”經驗

教育是一門科學,不能迷信經驗,單憑主觀感覺的經驗式教育要淘汰;個人成功經驗在教育中只能算是偶然事件,沒有經過數據和實驗檢驗的成功經驗是誤導,不具有普適性。

虎媽的教育方式並未被美國人當回事,反而是中國父母的名校情結,讓衆多家長推崇和模仿,希望達到和虎媽一樣的效果,最重要一點是,虎媽教育的思想根源,還是中國傳統式的“管制孩子”,這讓不願意思考和提高、固步自封的一部分家長甚爲得意——我就說我的教育方式沒問題吧,如果考不上名校那肯定是孩子不爭氣!

小余老師在他的書中毫不隱晦地指出:事實上在美國,家長如果因爲毆打或者虐待孩子而遭到任何投訴,都有可能被剝奪孩子的撫養權。所以虎媽教育在美國並沒有真正適合它傳播的文化和土壤,但是在中國,它卻會像癌細胞找到了理想環境一樣快速地分裂和擴散,直到爲本來就陰雲密佈的中國教育抹上一層更加令人窒息的魔障,正是這層魔障,扼殺了一個又一箇中國孩子的靈魂。

成功經驗不是流水線,劉亦婷的媽媽使用的是卡爾威特的教育方法,這種方法要求操作者有極高的知識和智慧,是無法輕易克隆的,而且卡爾威特這種“教育”是剝奪自然屬性地“塑造”孩子,相當於用自己的孩子做了一次實驗。如果父母們達不到卡爾威特那麼高的文化水平而強行塑造孩子,那隻能是一場災難,在急功近利的偏執父母爲了塑造孩子而投入了所有的時間精力後,絕大多數都培養不出神童,只能培養出問題兒童。

不要以培養神童爲教育目標,父母要清楚以自己的能力是否可以照顧好“奇珍異草”,有沒有適宜其生長的環境,家裡如果真出現了神童,更要謹慎對待,避免其成爲另一個“方仲永”,或被“教育”出心理問題。

這一問題的解決之道,就是父母們少些精英意識,多些平常心,讓孩子享受應有的快樂,得到充分的尊重,擁有選擇的權利,成爲一個身心都健康的人。

孩子在父母眼中永遠是孩子

這種說法很溫馨很感人,但是觀念不正確,孩子終究要離開父母而獨立,成爲一個社會人,如果父母一直不放手,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聽話的乖孩子

中國傳統的統治階級爲了維持其自身統治,對臣民提倡“忠”,體現在教育中就是推崇“孝”,孝又作“肖”,效仿,子女追隨服從父母。要求孩子聽話,這樣比較方便父母管理,不給父母惹麻煩,成人之後也不會給統治階級找麻煩。

那些過於聽話,沒有自己思想的人,只能追隨別人,不會思考,無法創新。中國這麼多的“山寨貨”和相對較少的獨立知識產權,是“聽話”的直接後果。和美國學生相比,我國學生無論是智商、勤奮程度還是學習成績都不比美國學生差,我們學生和人家的差距主要體現在創新精神、學習興趣、人格獨立以及實踐能力上。

教育目的是開發智力灌輸知識

父母要克服自身幾十年來的教育侷限,傳統教育以發展智力、掌握知識爲首要任務,只關注學習成績,片面追求成績,造就了一大批高分低能的“優等生”。現代教育以發展人性和開發人的潛力爲目的,更加關注孩子的情商、個性和潛能的發展。

孩子能否成才,成績不是唯一的衡量標準。成績或許可以影響前途,但不是決定性因素,考不上最好的學校不代表成不了最優秀的人。

窮養兒子富養女兒

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沒必要苛刻兒子,也沒必要超出經濟能力滿足女兒的一切需要,上進心和格調眼界不是單靠經濟條件就能左右的,而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各種要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自由'民'主和平等會導致“禮崩樂壞”

家庭中的自由和民'主並不意味着放縱和混亂,而是有規則的自由,規則會產生限制和責任。

平等也不是相等,不是相同一致,不是在知識經驗和技巧方面的相等。平等是指雖然每個人都有能力和性格上的差異,卻有權享受同樣的尊敬和尊重。孩子缺乏經驗,仍需要父母的引導。

2.樹立科學教育觀

孩子沒有缺點

小巫在書中寫道:孩子的有些行爲是階段性的,大部分幼兒的一些表現——扔東西、搶玩具、爭執打鬧、吵鬧推搡、淘氣貪玩、認生害羞、執拗倔強、哭鬧耍賴、反抗父母,是這個年齡段的正常狀態,只需父母寬厚的包容、耐心的引導,過一陣就自然消失了;有些行爲是孩子內心感受的表現,我們做父母的能夠理解並且包容。所有的行爲都有其或顯著或隱蔽的動機,都是爲了達到某種目的的:引起關注,控制我們的情緒以感到自己的重要性,但是幾乎沒有任何一樣行爲是他成心“使壞”,是必須嚴陣以待的缺點。具體行爲具體對待,有些時候是成人的不當導致了孩子的一些反應。排除了各方面的因素之後,還有多少是真正的毛病和缺點呢?幾乎沒有,所以說孩子沒有缺點。很多成人看不順眼的地方,恰恰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正常的表現,甚至就是孩子天生的性格特徵。

當孩子有不良行爲時,父母要把行爲和孩子分開對待,所有孩子都是好孩子,他的不良行爲是因爲不快樂或者發現不良行爲有好處。不是孩子本身不好,只是行爲不好,孩子能夠感受到這樣客觀的評價和我們對他的信心,父母看輕錯誤和困難,孩子也會增加克服困難的勇氣。

先天因素更重要

一般來說,一個人的命運,70%由基因決定,30%靠後天培養。後天培養必須以挖掘孩子的天賦,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位置爲目標。

望子成龍的願望是美好的,給予了孩子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如果孩子真是平平凡凡,也不能苛求孩子,要知道,父母的基因是佔主導作用的。

不要刻意教孩子

過早對孩子進行知識性的灌輸可能傷害到孩子學習的熱情和對未知世界的純粹的好奇心,而提前獲得知識積累的優勢根本維持不了多久,結果卻是得不償失。

我同事的孩子很聰明伶俐,同事在孩子幼年時就給他留作業,要他背誦《三字經》《弟子規》,孩子能夠全篇背誦,但是等到了小學三四年級,他就表現得對學習提不起任何興致,他的學習興趣被過早地消耗掉了。

事無鉅細地控制孩子

不要當遙控器媽媽,不停地發號施令,指導孩子如何做。

成人總想主導孩子的一個原因可能是爲了提升自己的重要性,讓孩子覺得自己很了不起。

孩子有其內在的成長動力,蒙特梭利稱之爲“精神胚胎”,不需要成人來塑造和建構。

少立規矩,保障自由纔是正確選擇。

名校可能對孩子的發展不利

要從孩子發展的角度來看待擇園擇校問題,有些所謂的名校,超高的成績其實是靠着摧殘壓迫孩子而得來的虛榮。而且名校中壓力比普通學校要大得多,如果孩子資質平平,就更不應該擠破頭把孩子送進名校去受折磨。每年由於壓力過大而輕生的孩子實在是不勝枚舉,難道這還不能讓父母們警醒嗎?

我初中時隔壁班一班的班主任是優秀教師,他也是我們班的外語老師,他的方法就是高壓統治,對學生的行爲規範細緻到毫釐,每觸犯一條都有相應的扣分和懲罰的措施,罰站是最輕的,什麼俯臥撐、仰臥起坐、用手打牆、互扇耳光,五花八門!在他的外語課上,如果一個問題所有學生都不會,那麼就全班站着聽課,直到回答出下一個問題才能坐下。在這種氛圍下,所有的任課老師都被同化,一位新來的幽默可愛的歷史老師也很快被傳染,變成了一個令人厭惡的體罰學生的班主任。

初中的回憶對我來說是一片灰暗,那三年造成了我不少心理問題,即使成績不錯,也仍然不喜歡外語。雖然我母親爲我當初沒能分入一班而遺憾好久,但我始終都在暗自慶幸,如果當初就分到了一班,也許我在三年內就會精神崩潰的。

其實,只有適合自己孩子的,纔是最好的教育。

成功不能代替快樂

如果一個大家公認的成功人士,自己感覺不到快樂,甚至是抑鬱,那成功對他來說除了虛榮的外表,沒有任何意義。

人生在世除了要實現自我價值,還要達到心靈的平靜和愉悅。

父母們不能爲了孩子未來的成功而透支孩子的健康和快樂。

24第四章 第二節 敏感期06第一章 第二節 安全感的建立27第五章 第一節 學會表達愛44第五章 第十二節1觀念45第五章 第十二節2心態49第五章 第十三節 各種關係的協調50第五章 第十四節 環境48第五章 第十二節5正視自身問題24第四章 第二節 敏感期21第三章 第七節 造成心理問題19第三章 第五節 普遍錯誤30第五章 第四節 理解35第五章 第七節 交流34第五章 第六節 自由和規則38第五章第八節陪伴—度假19第三章 第五節 普遍錯誤45第五章 第十二節2心態38第五章第八節陪伴—度假35第五章 第七節 交流12第二章 第三節 變質的愛—溺愛49第五章 第十三節 各種關係的協調45第五章 第十二節2心態45第五章 第十二節2心態56第八章 第二節 起跑線陷阱50第五章 第十四節 環境20第三章第六節 破壞力教育35第五章 第七節 交流51第五章 第十五節 共同成長23第四章 第一節 成長規律24第四章 第二節 敏感期12第二章 第三節 變質的愛—溺愛32第五章 第五節1讓孩子做自己34第五章 第六節 自由和規則34第五章 第六節 自由和規則19第三章 第五節 普遍錯誤21第三章 第七節 造成心理問題46第五章 第十二節3修養30第五章 第四節 理解49第五章 第十三節 各種關係的協調34第五章 第六節 自由和規則06第一章 第二節 安全感的建立46第五章 第十二節3修養56第八章 第二節 起跑線陷阱38第五章第八節陪伴—度假12第二章 第三節 變質的愛—溺愛12第二章 第三節 變質的愛—溺愛31第五章 第五節 尊重50第五章 第十四節 環境32第五章 第五節1讓孩子做自己36第五章 第八節 陪伴50第五章 第十四節 環境12第二章 第三節 變質的愛—溺愛27第五章 第一節 學會表達愛31第五章 第五節 尊重50第五章 第十四節 環境06第一章 第二節 安全感的建立44第五章 第十二節1觀念52第六章 實用教育法簡介27第五章 第一節 學會表達愛23第四章 第一節 成長規律13第二章 第四節 溺愛原因和避免10第二章 第一節 真愛的含義18第三章 第四節 常識錯誤52第六章 實用教育法簡介49第五章 第十三節 各種關係的協調23第四章 第一節 成長規律19第三章 第五節 普遍錯誤20第三章第六節 破壞力教育17第三章 第三節 暴力36第五章 第八節 陪伴38第五章第八節陪伴—度假14第三章 非愛行爲37第五章 第八節 有效陪伴20第三章第六節 破壞力教育56第八章 第二節 起跑線陷阱51第五章 第十五節 共同成長52第六章 實用教育法簡介27第五章 第一節 學會表達愛49第五章 第十三節 各種關係的協調31第五章 第五節 尊重13第二章 第四節 溺愛原因和避免44第五章 第十二節1觀念32第五章 第五節1讓孩子做自己44第五章 第十二節1觀念36第五章 第八節 陪伴52第六章 實用教育法簡介35第五章 第七節 交流17第三章 第三節 暴力23第四章 第一節 成長規律13第二章 第四節 溺愛原因和避免17第三章 第三節 暴力53第七章 教育問題應對39第五章第八節陪伴—講故事56第八章 第二節 起跑線陷阱21第三章 第七節 造成心理問題46第五章 第十二節3修養36第五章 第八節 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