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大學是為了什麼?

一名大學教授在逢甲大學開設通識課,上課僅四周就不再授課。老師謙稱「我實在沒有能力引發各位對這一門課的興趣,也沒有能力教導各位。」校方則解釋,部分學生上課聊天影響課堂秩序,且未完成指定讀物,未能展現應有的學習態度,老師基於對專業的堅持與教學品質的重視,決定停開該門 課程。

老師想把畢生研究教授給學生,奈何學生「不識貨」,不認真學習加上不尊重,只好「道不同不相爲謀」。過去大學教授被認爲是飽學之士,備受敬重,但在新世代眼裡「不過就是個老師」,對授課老師不尊重,對自身學習不在乎,態度上自然無所謂。

上課聊天是對老師不尊重,指定作業沒完成,是對自己不尊重。學生必須思考「念大學的目的是爲什麼?」如果僅爲混文憑,就太對不起父母和自己,如果嫌老師教不好,也只凸顯自己幼稚無知。有學習熱忱的學生都知道,課堂上授課的老師,都有相當豐富的學識,跟着認真學習,一定可以學到很多東西,自以爲是、不屑老師的教導,實無異是「井底之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