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7章
收攏生活物資的供應渠道,避免有人趁戰時囤貨居奇,用緊俏必需品擾亂社會秩序,是實施軍事管制的必要手段之一。這樣做當然會影響到某些商家的利益,但當下可沒有時間去和這些商家一一進行溝通,在相關措施的管制下,即便是馬家的產業也未能倖免,同樣也得查封庫存關門歇業。
爲了避免在民間引發大面積的恐慌情緒,劉尚的老本行在此時就派上了用場,通過張貼告示和公開宣講等方式,他讓宣傳幹事們向本地民衆說明近期在福山縣境內實施軍事管制的原因,以及海漢將會給民衆提供的各項保障措施,以此來安撫民心。
其實清軍打進山東的事情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前些天陸續逃來福山縣躲避戰亂的權貴人士已經將這個消息帶到本地,所以民衆對於海漢官府所公佈的消息倒也不會太驚訝,只是沒想到發生在濟南府的戰事會這麼快就影響到自己頭上。
至於本地縣衙,如今早就沒有多少存在感可言,本地政令都是由海漢制定實施,甚至連法律條文也在逐步由大明律改換爲海漢律。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民衆其實也不會太在意縣衙對當前局勢會持有怎樣的態度。
知縣張普成平時也很少在公衆面前露面了,因爲如今的福山縣已經沒有多少公務需要他出面處理,就連本縣百姓打官司,現在大多是去設在馬家莊的海漢法庭遞狀紙,沒幾個人會來這無人光顧的縣衙照顧生意了。
不過張普成倒也沒覺得特別失落,雖說海漢已經在事實上佔領了福山縣的絕大部分地區,繼續在這裡做地方官就意味着仕途到頭升官無望,但發財致富倒是還可以搏一搏。他如今不但領着朝廷的俸祿,同時也在收取海漢按月發放的“辦公經費”,後者所給予的好處甚至要比俸祿還多出不少。
除此之外,張普成通過海漢人的安排,拿錢買了一批馱馬,交給了馬家的車馬行代爲經營,此外馬家名下的船行,他也是股東之一。類似這樣暗中參與的買賣所能帶給他的灰色收入,還要遠超明面上領到的兩份餉錢。哪怕他今後辭官退休,這些投資也依然可以繼續帶給他長期收益。
當然這些好處也不是白拿的,張普成收了這些錢,就得遵從海漢的意願,儘量配合海漢的種種部署,降低大明官府在本地的影響力。簡單來說就是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管,只要掛着縣太爺的名享清福就行了。
福山縣會一路演變到當下的局面,收了海漢好處的當然不止他一人,把總黃曲,捕頭韓勤,也都跟他一樣淪爲了海漢的工具人。
三人現在都是過着同樣的清閒日子,每天到縣衙報到之後,就坐在一起喝茶閒聊混時間。到了月末看看海漢人送來的賬目,點收每月的分紅好處,這日子比起海漢人來之前簡直就是天上地下的差別。
不過隨着陳一鑫突然回到福山縣,本地的局勢在短短几天之內就發生了極大的變化,許久不見的海漢兵又出現在福山縣各處,不管是縣城、馬家莊還是芝罘港,都已經進入到了久違的軍事管制狀態,就連他們這幾位名義上的父母官,此時也不能再憑藉身份隨意離開縣城了。
“海漢人此番下令全縣戒嚴,到底真是爲了接收難民,還是……另有圖謀?”
張普成將剛收到的書面通知擺在書桌上,示意黃曲和韓勤都看一看這上邊所寫的內容。
黃曲道:“你的意思是海漢人有可能會趁此機會渾水摸魚,在登州作更大的文章?”
張普成道:“海漢人來福山縣已經是第五年了,以他們的行事作派,豈會甘於只控制這一縣之地?依我之見,他們只是不想跟大明開戰而已,否則早就該動手擴大地盤了!而當下山東各地駐軍都被調去與清軍作戰,海漢人隨便找個藉口就可以將軍隊調來,這登州府還有誰能阻止他們?”
張普成這番話的確不無道理,海漢來到福山縣之後也並沒有刻意掩飾自己的野心,修路建港,開礦移民,把這裡當做了自家領土來經營,根本就沒把登州官府放在眼中。而且渤海對面的金州,海漢人也是說佔就佔了,那這幾年都沒在登州動手,似乎也只有不想跟大明開戰這個理由說得通了。
但不開戰不等於海漢對登州就沒興趣,張普成跟海漢人打了幾年交道,自然知道他們並非善男信女,對於土地和人口都有着極爲強烈的慾望,一旦讓海漢人找到合適的機會,他們肯定不會客氣。
說話間韓勤已經看完了那張由海漢送來的通知,接着張普成的話頭說道:“兩位大人,若是海漢打算動手佔領登州,那我們這差事,恐怕也就真的到頭了!”
黃曲皺眉道:“此話怎講?”
韓勤道:“黃大人,海漢人佔了福山縣還讓我們待在縣城裡繼續當差的原因是什麼?就是留着我們安定民心而已。但他們要是動手佔了整個登州,那福山縣的歸屬還重要嗎?到時候繼續留着你我幾人還有何意義?”
“韓捕頭所說的不無道理。”張普成對韓勤的看法也表示了贊同:“其實我們都應該清楚,丟官去職只是遲早的事情,早點爲今後做好打算纔是當下該做的事情。”
黃曲道:“難道我們也學着那些入籍海漢的百姓,離開登州去海漢國定居?”
張普成道:“有何不可?聽聞海漢國在南海擁有許多領土,且地廣人稀,只要稍有財產,去了當地便能當大地主,從今往後衣食無憂。我們如今雖然日子過得清閒,但其實稍有風吹草動還是不免擔驚受怕,倒不如干脆去到海漢定居,今後就當個不問世事的富家翁,豈不美哉?”
黃曲笑道:“聽張大人的意思,應該是對這條出路謀劃已久了!”
張普成正色道:“大亂在即,早些爲自己謀個後路也沒什麼不對!”
黃曲道:“但此時濟南府戰況未明,海漢發這通知,稱山東全境即將迎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亂,這未免有聳人聽聞,故意製造緊張氣氛之嫌!”
“不好說。”韓勤搖搖頭道:“我有一個濟南府的遠方親戚,前幾天剛拖家帶口來了福山縣,如今在縣城外租了院子住下來。據他所說,這次打進山東的清軍有十好幾萬,而且看架勢是想打下幾座大城不走了。朝廷在德州和黃河沿岸部署了兩道防線都能沒攔得住清軍,據說濟南府也多半是守不住了。”
張普成補充道:“如果濟南府丟了,那可就真是一場大亂了!”
如果堅固如濟南城都尚且守不住,那麼山東境內其他的城池能擋住清軍的攻勢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而近期涌入福山縣的這些外地權貴肯定也不是傻子,他們所掌握的信息已預示着大明對山東戰況無力迴天,所以這些人才會急急忙忙地跑到這麼遠的地方來躲避戰亂。
要是濟南城和其他大城接連失守,那麼海漢所預告的狀況就極有可能會在山東上演了。到時候即便是海漢庇護之下的福山縣也未必就是安全的地方,即便清軍沒有殺過來,大量涌入的難民和亂兵一樣有可能將這裡變爲人間地獄。
在座這三人都親身經歷過當年的登萊之亂,自然知道難民和亂兵是何等可怕。就連一直在質疑海漢做法的黃曲,此時臉色也變得十分難看,似乎是想到了當年見過的某些場景。
如果登萊之亂的局面再次重現,那他們肯定寧可身處海外,也不願再去趟這灘渾水。
張普成繼續說道:“海漢人捨不得本地的產業,所以肯定會調集兵力護住福山縣的周全,陳一鑫匆匆趕回來主持大局,應該便是爲了這個目的。”
他們雖然平時不出縣城,但陳一鑫回福山縣之後所採取的這些措施,以及在公開場合的講話,倒是已經通過各種渠道傳到了他們耳中。此時再細細回想這些信息,果然便如張普成所說的這般。
黃曲沉着臉道:“海漢人即便護不住整個福山縣,見勢不妙的時候往芝罘島上一撤,就算千軍萬馬也攻不上去。但我們待在縣城走不了,這要是一亂起來,我們可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張普成輕笑道:“有黃大人鎮守縣城,安全應當無虞。”
黃曲聞言哼了一聲,卻沒有接這話茬。
福山縣爲數不多的武裝人員已經在前些天被徵調去了登州,本來黃曲身爲把總,應該由他帶隊指揮,但黃曲卻稱病在家,推掉了這個任務。至於黃曲爲什麼要推脫不去,張普成認爲這是因爲黃曲已經知道前線形勢不妙,不想以身涉險而已。
黃曲會有這樣的選擇倒也正常,他們幾人如今的身家都已不菲,已經不需要爲了功名去拼老命,趨利避害纔是聰明的做法。不過張普成有點看不起黃曲的原因是,他一邊拿着海漢給予的好處,一邊又質疑海漢的做法會搞亂山東局勢,同時又在逃避承擔作爲大明官員的責任。所以說到這個節骨眼,張普成便不輕不重地戳了一下黃曲的軟肋。
韓勤在衙門的身份比這兩位都矮了一級,這個時候就只能由他出來打圓場了:“二位大人,既然這縣城裡已經不太安全,那我們何不主動聯繫海漢人,暫時搬去芝罘島居住,等過了這個關口再走一步看一步。今後是留在縣城繼續維持縣衙運轉,還是移民去海漢國當財主,都可以到時候再慢慢商量嘛!”
韓勤其實老早就聽明白了張黃二人的意思,而他對於投靠海漢並沒有太多的牴觸情緒,畢竟他就只是個沒品沒級的捕頭而已,大不了棄了這鐵飯碗拍拍屁股走人。而張黃二人卻是正經的朝廷命官,說話做事自然都要多出一些顧忌,像這種“大逆不道”的話也只能由他來開口言明。
張普成還在假意斟酌道:“我們若是這樣做,會不會不太妥當?再說這也不太好跟海漢人開口相商,說不定還會引起他們誤會……”
韓勤見狀只能把這鍋全背了:“大人不必爲此事發愁,這就交給我去辦好了。正好馬家大少爺還欠我一個人情,可以找他代爲出面去向海漢人提要求。”
路已鋪好,張普成和黃曲自然也就不再推脫,於是便讓韓勤承辦此事。
然而韓勤也不是那麼好相與的角色,當下又道:“如今全縣戒嚴,我們都出不了縣城,所以此事只能以書信方式託付給馬家大少爺去辦。在下文筆不行,只能請張大人代筆說明其中原委。”
這麼大的事真要靠書信傳訊,張普成當然也不敢交給他的師爺幕僚去操作,但他知道韓勤交遊廣泛,肯定還有別的辦法傳訊出城,這只是故意要拉自己下水而已。
張普成一不做二不休,當下應道:“好,那便由本官起草書信,也請黃大人一併簽字畫押,以免海漢人不信此事。”
黃曲沒有應聲,默然考慮了半晌之後,才重重地點了下頭,表示對這個方案的認可。大亂將至,這個時候也顧不上別的事情了,還是設法保住自己性命和家產比較重要。而放眼整個福山縣,最安全的地方就莫過於海漢駐軍的芝罘島上了,只要去到那裡,就不用再擔心難民亂兵的威脅了。
當下張普成便執筆寫了一封信,將三人的打算作了簡單說明。當然他沒有在信中直截了當地明說自己要遷到芝罘島暫住,而是婉轉地提出希望將家人和財物送到島上,接受海漢軍的保護。他相信以海漢人的處事能力,自然能夠明白自己的真實意圖是什麼。
黃曲和韓勤看過內容之後,也對張普成的做法表示了認可,當即一起在信上簽字畫押,表明三人一體同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