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承祖以金山爲存亡耳

上海。

徐家灣,徐宅。

這是家天主教徒,中國的頂級縉紳。

徐驥端起茶杯,“振翼,喝茶。”

慕容鵡暗歎,最後一次嘗試,“老師,韃虜壓境,您確定不走了嗎?”

直接追問。也許是與夷人相處日久,慕容鵡已經有些不在乎傳統禮儀了。

徐驥悠悠地道:“想走的,都跟你們走了,振翼無須再多言。”

既然這樣,慕容鵡站起身,深鞠一躬,“老師,十年教誨,沒齒難忘。既然老師不走,那就等驅逐了韃虜,我再來拜見老師。”

徐驥沒有回答,慕容鵡轉身離開徐宅。

孫和京焦急地等在門外,見慕容鵡出來,有些迫不及待地問道:“老頭子呢?”

慕容鵡搖搖頭。

“沒辦法了?那李成棟可是個殺人魔王,趁現在他還沒來,趕緊走啊。”孫和京跺腳道,“不行,我再去勸勸。”

慕容鵡拉住孫和京的胳膊,“你都去過三次了,再去也是無用。老師雖然不走,但小亂進城,大亂下鄉他還是明白的,應該不會有事。”

孫和京無奈地站定了。

慕容鵡:“你家的東西收拾好了麼?”

“一個老婆幾箱書,我到哪都簡單的很。”

一個水兵走過來嚮慕容鵡敬禮,“中尉,長官召集。”

“我馬上就來,你知道是什麼事嗎?”

水兵笑了一下,“沒說,不過大家都在傳可能要出海一趟。”

慕容鵡戴上軍帽,對孫和京道:“我有任務。你抓緊時間,速去崇明,船票我已經給你搞好了,先去泗礁山。”

孫和京答應一聲,回家找老婆了。

因爲徐光啓的緣故,上海是中國數學交流中心。

慕容鵡環顧四周,自少年起,他在徐家灣渡過了十年的求學生涯。

《幾何原本》《測量法義》《測量異同》《勾股義》《定法平方算術》《比例規解》《圓容較義》《同文算指》,這是慕容鵡在求學生涯前半段的主要收穫。

東事緊急。當南京士子們還在縱情秦淮指點江山時,慕容鸚已經鑽研起了《遠西奇器圖說》《實用炮學手冊》《測量全義》和《渾蓋通憲圖說》

在徐光啓去世後,慕容鵡的老師徐驥撐起了家族的場面。上海縉紳,以徐家獨子徐驥爲中心。徐驥育有五子四女,互相聯姻。這張網包括孫元化家族、徐驥岳父上海首富顧昌祚家族、前南京通政使許樂善家族等十多個豪紳。

慕容鵡是常州府無錫縣人,從小對舉業就沒什麼興趣,通過徐光啓的幾何原本接觸到數學,從此就一發不可收拾,在上海拜徐家爲師。

孫和京是孫元化的幼子,孫元化是第一個把數學與軍事結合的明朝官員,他所著的《幾何用法》《泰西算要》,推動了數學的實用化。

慕容鵡與孫和京年紀相仿,自少同窗,友情非比一般。孫和京前不久差點帶老婆去了嘉定,如果不是慕容鵡勸阻,現在恐怕已經命喪李成棟的刀下。

守序駐紮崇明島,讓慕容鵡有機會故地重遊。前段時間,在他的遊說下,徐家旁支三戶鐘錶匠人移民了臺灣。中國此時就兩個地方會造西洋鍾,南京和上海。上海的匠人屬於徐家,這是楊文驄馬士英無力強徵的對象,只能靠熟人勸說。

江南兵興,上海身處大後方,沒有遭遇兵劫。但前線的局勢日漸惡劣,慕容鵡在此期間吸引了很多同窗,上海縉紳們的二代、三代士子移民。

徐光啓、孫元化在推廣科學知識上作出的貢獻,使得上海在明末就是開中國風氣之先的領軍之地,上海士子中的很多人都有比較好的數學基礎。

慕容鵡乘上一艘漕糧船,碼頭周圍盡是攜帶大包小包排隊的上海百姓。

李成棟在嘉定和松江的屠城行爲,給上海人民提了醒。現在無須守序去勸服他們,很多人自行轉移到崇明島。上海地區歷來官船保有量就很大,漕船千艘,驛遞船二十餘艘,戰船近八十艘。其中驛遞紅船三百料以上,能出海的就有十餘艘。即便被各路明軍徵用過幾輪,剩下的船依然足夠把上海百姓快速轉運到崇明島。

臨時旗艦黃埔號,守序遞給慕容鵡一份草案。

“振翼,在不耽誤轉移上海百姓的前提下,製作一份航海計劃。我要抽些船去金山。”

慕容鵡是最早進入金城海軍的華人之一,他的數學地理和天文基礎很好。海校只是幫他進一步拓展了相關知識在軍事上的應用。從海校畢業後,在戰艦上渡過了2年,調入海軍軍令部,成爲一名參謀軍官。

“提督,去完金山,我們還要回崇明嗎?”

“我回來,你們不用。”

“我馬上去做計劃。”

金山衛在崇明南面,慕容鵡這麼問的意思是需不需要挑選戧風性能更好的海船。守序說這波船隊不用考慮返航,那就可以利用那些比較差的船了。

慕容鵡熬了一個通宵,連夜作出計劃。

以欽江號通報艦爲核心,組建12艘海船組成的船隊,7艘上海驛遞紅船,5艘沙船。

加列戰艦依然是2艘部署在上海,1艘泗礁山,1艘大瞿山。喇唬船則用於泗礁山與長江口之間的巡航。慕容鵡盡力沒有影響到崇明與泗礁山之間的航運。

守序去找沈廷揚,上海的移民人數超出了之前的計劃,守序與沈廷揚留下的船隊數量不夠,沈廷揚這段時間正在想盡一切辦法籌措能出海的船隻。

沈廷揚見到守序先問起崇明防禦的事情,“黃蜚吳志葵的餘部你都安置好了嗎?”

“四百多人,帶兵的軍官我都考察了一遍。王允綸上海人,顧清彥崑山人、沈芳彥嘉定人,突圍出來的兵將是黃蜚部的精華,佈置在對南防禦的戰線上。”

沈廷揚點點頭,“那就好。都是忠義之士,不能虧待了他們。”

守序:“荊本徹還在崇明縣城?”

“在,他有三千多兵,都駐在縣城裡。”

崇明江北有田仰率領的李士璉和張國柱,扛不住建虜夏承德部的攻擊,張鵬翼從雲臺山回來後又增援上去了,這才穩住了戰線。

西面長江上游則有福山的劉孔詔和淮河鎮總兵張士儀,暫時也能撐住。

兵力最強的江南戰線最先崩潰,現在還剩下上海縣和金山衛在明軍手裡。崇明本島的明軍則有荊本徹部和邢夫人的部分人馬,建虜要攻擊崇明得充分準備。守序的目標是在崇明至少撐到秋收,這樣可以多蒐集到一些糧食。

沈廷揚給守序遞了封求援信,“金山衛來的,候承祖向他的上司荊本徹求援,荊本徹不願意去,把信轉給我了。”

守序笑了笑,“我找你正是爲這件事。我要去一趟金山,崇明的上海移民都交給你了。”

“多久回來?”

“不好說,可能需要大半個月,我要順路去一趟舟山。”

……

數日後,八月十二日,船隊整備完畢。守序先與惠湘道別,安排她去泗礁山。女人有些不情願,不過這次沒得商量了,崇明即將成爲前線,婦孺是優先轉移的移民。

船隊在江中候至退潮,揚帆出海。

欽江號是一艘有8門4磅炮的大型單桅通報艦,艦長很倒黴,出海前幾天生病了,現在艦長由慕容鵡臨時代理。

船隊貼着上海的海岸線行駛,順風順水,2日便抵達金山衛。

整個上海地區,環繞海岸線都修築了海塘,海塘後有運鹽河網道,海塘前有大壕。內外相通,無論是誰控制大陸,想要封鎖這樣的海岸線都要付出很大的成本。

金山原本有海港閘口,在明末已經淤積,商埠全荒廢了。船隊在城外錨泊,大陸可以擋住北風掀起了海浪,錨地條件算是湊合吧。

援軍到來讓金山守軍很興奮。得勝港之敗後,金山已是孤城一座。金山衛的守軍,戰鬥力在明軍一般水準之上。候承祖之前派出了謝漢、張昌後兩千戶率500精銳增援了總兵吳志葵,城中還有2000兵。

守序嘆息着,他其實沒帶多少兵,並不是來增援這些人守城的。金山城在建虜的壓力下,陷落只是時間的問題。崇明島上現在力量最強的無疑是邢夫人的部隊,可如果調他們來金山就是困守孤城,對上的又是李成棟後,究竟有多可靠,守序沒有把握。而且調崇明島的兵來金山,要佔用太多運力,上海的難民就轉不走了。

在金山參將衙門,守序見到了候承祖。吳志葵在松江起兵後,候承祖作爲他的屬下,率軍與吳志葵會師。兩人關係沒處好,吳志葵說了些重話。

候承祖當時說,“府城聽你總戎的,我回去與金山共存亡。”

現在他要踐行這句話了。

守序怎麼勸,候承祖都不走。

“我家始祖以大明開國勳,子孫世襲金山衛指揮同知,食朝廷俸祿二百八十年。今天就是我以死報國的時候。”

守序嘆息。

明朝並不好,尤其在末年。如果沒有剃髮令,江南士紳沒多少人會爲這個王朝效忠。寄託了士紳希望的各地起義軍紛紛被鎮壓,大批的士子放棄了功名,銷燬儒籍,他們管這個叫“棄諸生”。

沒有功名,就沒有徭役的優免權,掛在他們名下的地產被鄉親們收回,很快就限於窮困中。

敢於在戰場上抗爭的人不多,那是英雄,完全捨棄家產進山隱居的人,也不是太多,上有老下有小,拋家舍業不是那麼容易的決定。但棄諸生,在江南這是一股普遍的風潮。

候承祖的決定讓守序肅然起敬。評價明朝好壞是文人的事,侯承祖作爲國家世襲軍事貴族,效忠這個280年的王朝,是責任,是堅持,是人的美德。

除了侯承祖,金山還有數位高級軍官。光世襲衛指揮使就有五名,其中劉羽聖爲見任官,管衛事。施恩、西天默、徐可大、西胄四位是帶俸差操,只拿俸祿不管事。指揮僉事和指揮同知就更多了,大部分都是帶俸差操的虛銜。其中候承祖的世襲軍職並不高,區區指揮同知,能成爲金山守軍統帥,是因爲他有營兵參將的差遣。

候承祖將金山的軍戶組織的很好,各位帶俸差操的軍官都分派到城牆上。其中指揮僉事蕭懋功和陳之芴都堪稱良將。

大敵當前,候承祖也不允許其他人走。這位參將已經陷入了一種執着的精神狀態中。

守序退而求其次,勸候承祖,沒必要讓妻女跟着與城池共存亡。

候承祖還要拒絕,這次那些指揮使們心動了。父親和成年兒子都可以留下效忠朝廷,各人髮妻也都留下來。女兒幼子和妾室,真的沒必要。

候承祖按年齡劃了條線,除了抽籤出來的80名士兵和自得勝港突圍的原上海守軍張時傑部,其他只有12歲以下男孩和老弱婦女能登船撤離。

按照這個標準,候承祖一門只有未成年的女兒能上船。候承祖拜託守序把女兒送到廣東,他的三弟正在廣東水師柘林水寨服役,守序很痛快地答應了。

金山衛人口並不多,自從商埠廢棄後,留下的都是軍戶,城外的耕田大部分也廢棄了。

八月十七日,李成棟的旗號出現。金山衛還剩下2000餘官兵和堅決要同兒子、丈夫、父親在一起的家人。李成棟派出使者勸降,指揮同知馬象乾臉上只是稍微有些變色,當場就被候承祖處斬。

守序當日離開金山,回到欽江號上。船隊沒有立即啓航,三天後,李成棟的大炮轟垮北水關城牆,破城。候承祖進行了激烈的巷戰,全城主要軍官,全部殉國。

李成棟大爲震撼,當即封刀,沒有屠城。

第14章 擊穿第5章 高雷之戰3第2章 錫與棉布戰爭第71章 金邊條約第38章 新的希望—從金融到工業第9章 陸軍第64章 人事調整第14章 阿卡普爾科第48章 血旗第31章 海盜信用社第23章 歸國大船隊第27章 韃靼人的海防衛所第52章 八百里鋼鉗5第63章 南緯44度第12章 擴張第66章 鬱林州第13章 疍民怎麼辦?第19章 珠江口海戰2第53章 趙微波第37章 荷蘭人的動向第7章 幫盟友解決後顧之憂第39章 虎門之戰第21章 互爲僱傭兵第16章 重設防區第17章 蘇卡達納之戰1第66章 四國同盟1,荷蘭與廣南第30章 我離開了,但是我終將回來。第26章 朱由樑第7章 幫盟友解決後顧之憂第52章 八百里鋼鉗5第35章 海道經,中國行第36章 審訊第19章 亞洲權力遊戲中的歐洲玩家第1章 新的計劃第22章 報應來的很快第50章 做軍事專從點名、看操、查崗第8章 火地島與勒梅爾海峽第20章 回浙江第27 章 凱龍2第59章 平黎疏第17章 航海日記第12章 棧道巴拿馬第45章 借建州的甲仗用一用第57章 後江行政長官轄區第58章 八百里鋼鉗11第20章 神、黃金、榮譽,3G原則第9章 陸軍第16章 卡里馬塔海峽第6章 鉛與鋅第52章 八百里鋼鉗5第20章 德國人第4章 安置新來的海盜第30章 遠征的終點第71章 金邊條約第11章 對目標的修正第1章 鋼鐵脊樑第29章 從營地中醒來第1章 佛羅里達海峽1第70章 兩廣與蘇州離譜的稅負差距第27章 金三角2第44章 天鍾法測經度第41章 珠江內河之戰第35章 瓊海壁壘的總設計師,何良燾第15章 兩個撤退方向第3章 中國貿易航線第31章 增援膠州第47章 全局第5章 猶太人第43章 大東溝之戰一第17章 蘇卡達納之戰1第27章 廣州之戰4第61章 吳藩第29章 荷蘭人認知下的臺灣地理第62章 電白長坡要塞第20章 德國人第28章 登州水城第29章 荷蘭人認知下的臺灣地理第16章 重設防區第41章 建州船場第5章 猶太人第27章 熱蘭遮會議第2章 波託韋洛第65章 出征前第11章 馬隊第44章 甲申卷完第22章 背景第19章 珠江口海戰2第48章 多鐸 吳三桂 阿巴泰第13章 送走第一波移民第50章 八百里鋼鉗3第19章 珠江口海戰2第32章 威廉斯塔德港第8章 瓊州府的防禦第26章 金三角1第37章 豫湘桂?第46章 鄭成功第30章 火繩槍的缺陷第18章 六總兵第20章 楊展案,重整粵西外圍防線2第21章 黑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