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鋼鐵脊樑

軍樂隊演奏進行曲。

樂曲開始由低音絃樂猛烈奏出,主旋律第一次出現時,堅定,卻壓抑低沉。

煤在燃燒,藍色火苗燒灼鍋爐。

蒸氣導入一具直徑32英寸的汽缸,通過活塞,驅動樑式蒸汽機巨大的鑄鐵機械臂,一上一下,做着往復運動。

年齡只有十幾歲的童工操作各種閥門,渾身溼透,可能是汗,可能是水霧,無法區分。

冷水注入,汽缸冷凝,霧氣瀰漫在佈滿鉚釘的鍋爐和鐵臂周圍。

機械臂右側的蒸汽機驅動左側的鼓風機,鼓風機汽缸由黃銅鑄成,活塞將空氣送進高爐。

風壓約爲1磅/平方英寸,超過單純的水力機組,足以改小高爐風嘴。改小的好處是可以在爐身上開多個風嘴。

守序眼前這臺高爐有兩臺蒸汽鼓風機,1左1右。

木炭填料最多支撐高度13米的高爐,守序眼前的這臺高爐大約10米高的爐身,已是現在全球第一大高爐。

兩臺鼓風機的設計除了在必要時一起送風,更重要的是在一臺鼓風機損壞或者維修時還能維持高爐運轉。

如果不配蒸汽機,單純使用水力機組,風壓很難滿足10米高爐的需求。

1650年代英國高爐通常在7米左右,英國人正努力增高他們的高爐,一步一步,緩慢卻堅定地向上攀登。

英國仍在使用手風琴式皮革鼓風箱,但在亞洲,中國和日本都有結構更合理的木製活塞式鼓風箱。聯邦所要做的是用黃銅將活塞鼓風箱金屬化。

高爐鐵水可以製造一些對質量要求比較低的器具。早期曾有一些大炮採用高爐生鐵直接鑄造,使用的軍隊把工匠家人問候了個遍。

高爐生鐵下一步生產分兩個過程,提純和精煉。

炮彈生產採用手動鼓風的木炭小高爐提純,中國的匠人對這種小高爐生產工藝掌握很好。

生產更大的鑄件用有焰爐或是反射爐精煉。

最重要的鑄鐵炮採用反射爐,爐牀面積大約2平方米,可放20個料堆或坩堝,開始爐溫可用煙囪上的閘板調節。

反射爐和坩堝源自銅和鉛生產,用於鐵冶煉是自然過程。

反射爐大體結構相似,區別在於自然通風和強制通風,根據產品需要和成本而定。

反射爐提純過的鐵液如果用於鑄鐘,採用的還是傳統的泥範。

如果是鑄炮,鐵液採用溼沙範或者幹沙範,幹沙比溼沙所需粘土更多,還需要烘乾,成本更高。兵工廠試過泥範和鐵範,效果均不理想,尤其是鐵範,冷卻速度太快,炮的質量不達標。

只有自然通風的反射爐也可能將鑄鐵改煉成鍛鐵,強制通風效果更好。

將200公斤鑄鐵和生鏽的小塊廢鐵混合放入反射爐,用攪拌棍攪拌,沸騰後繼續攪,此時可以看到熟鐵的斑點。

當溫度上升到渣鐵分離時,可以蒐集到糊糊般的團狀物。爐溫不足以融化熟鐵,生鐵脫碳過程中逐漸由液體變成糊狀鐵團。

然後是鍛打或是軋製,新型火炮使用的螺桿就是用帶槽的軋輥生產。

一個完整的鐵工廠至少包括一座蒸汽機強制通風的高爐,自然通風和強制通風的反射爐各一,鍛錘和軋輥機則用蒸汽機提水驅動水輪。

水力鍛錘無論是槓桿錘還是跳動錘的技術都很成熟。

研究院曾經試圖用蒸汽機制造蒸汽錘,想法是很好的,可惜弄出兩次大事故。

一次70公斤鍛錘在捶打過程中,把蒸汽機帶成碎片,另一次錘架鬆脫,兩次事故都造成人員傷亡。雖然蒸汽捶研發沒有停止,但確實緩慢下來。

鍊鋼依然用的是傳統的滲碳法或者攪煉法。

滲碳使用熟鐵和木炭,爐子要加熱一週,500公斤熟鐵改煉爲鋼大約需要100噸木炭。

有了反射攪煉爐,工匠們也知道關鍵在含碳量,那混合熟鐵和生鐵,採用攪煉法生產鋼就是很自然的事。麻煩的是控制含碳量,既弄不清原料含碳量,更弄不清產品含碳量。只能靠工匠的經驗,或者說靠蒙。熟悉攪煉法的工匠人很少,都有額外津貼,受到保護。

攪鍊鋼一般用於製造彈簧片,燧發槍的關鍵零件,馬車板簧懸掛也依靠攪鍊鋼生產。

滲碳鋼主要用於生產刀具。

兵工廠除了這幾樣,還有大型鏜孔機。立式鏜孔,挽馬驅動。

臥式蒸汽鏜孔機在設計中,有幾個關鍵問題亟待攻關。

完成馬來半島征服後,聯邦在南方丁加奴州得到武吉比西鐵礦山,這座鐵礦山臨近瓜拉龍運河,距離海邊直線距離不到30公里。

鐵礦石通過一段約10公里的礦山路,在瓜拉龍運河裝上河海兩用平底沙船,運至首都。

武吉比西鐵礦山剛剛砸開不久,產量暫時比較低。丁加奴州環境原始,有大片森林,一些商人打算把鐵工廠直接開到礦山附近。

等更多人力到位,這座礦山將負擔起聯邦本土大部分民用鐵器生產。屆時,優質的三亞生鐵將主要用於武器生產。

本土燧發槍產能全被陸軍控制,海軍需要的燧發槍將在三亞生產。

爲確保新建兵工廠的安全,海軍計劃派出女神級戰列艦編隊協防瓊州海峽。

本土艦隊正逐步用74炮威嚴級戰列艦替換女神級作爲主力艦,女神級重要性已經下降了。

一門舊式9磅鐵炮在兵工廠組裝完畢,炮身裝在木製炮架上,無螺桿,全靠墊木調整俯仰。

舊式鐵炮現在陸軍不要,海軍戰艦也不要,但隨着聯邦國土面積擴大,這種便宜的鐵炮在各處河口炮臺仍有用武之地。

在周圍小小的掌聲中,守序揮揮手,離開兵工廠。

鋼鐵是國家和人民的脊樑。鋼鐵產量上去,人民身邊隨手就是質量上佳的鐵器,腰桿子就硬。

鋼鐵產量是經濟指標,也關係到民氣高低,怎麼重視都不爲過。聯邦鋼鐵生產在現有條件下基本做到最好。

下一步是找到合適的煉焦煤,設計焦炭高爐。

焦炭是個比較麻煩的東西,英國得益於希羅普郡容易開採的煤礦含硫低,結焦性好,率先採用焦炭鍊鐵。法國儘管有英國做老師,仍舊晚了80年。

蒸汽鼓風機的威力在反射爐中初現猙獰,但在木炭高爐中只發揮了一半實力。

焦炭強度大,足以承擔加入的爐料重量,焦炭高爐能輕易突破13米的高度上限,再加蒸汽鼓風機強制通風,鐵產量屆時將是爆發性增長。

而且只要焦炭問題解決,液態鋼水就是臨門一腳。

馬車回程,守序看向窗外,道路一側,直到視野盡頭,滿是收穫的種植園。

新任秘書輕聲說道,“閣下,軍樂隊在鐵廠演奏的是首新進行曲嗎?我不懂音樂,但我能感到樂曲背景有些陰森,直到主旋律第二次出現,才顯得慷慨激昂。”

“恩,第一次公開演奏。”

“閣下,曲名是什麼?”

守序轉過頭,笑了笑,“那是帝國進行曲。”

第36章 溫州、台州、寧波第62章 電白長坡要塞第62章 恩佐的南方大陸航行記2,毛里求斯島第7章 海盜港1第16章 馬尼拉僵局第31章 增援膠州第46章 來自澳洲的報告第70章 兩廣與蘇州離譜的稅負差距第54章 臺北的工作及金臺航線第12章 棧道巴拿馬第9章 靖南藩第16章 馬尼拉僵局第14章 運糧賀州第19章 珠江口海戰2第4章 勇者帆第43章 順軍領袖又投降了第51章 返航第13章 請戰第7章 海盜港1第40章 電白男兒第19章 高一功、李來亨第69章 四國聯軍2,吳哥窟第32章 破城第4章 檢視籌碼第23章 舟山第23章 林道乾的後人第21章 重整粵西防線3第15章 崖山不會重現第25章 廣州之戰2第39章 虎門之戰第3章 高雷之戰1第60章 北伐上第30章 遠征的終點第61章 吳藩第20章 蘇祿人第29章 荷蘭人認知下的臺灣地理第1章 元老院首席元老第49章 八百里鋼鉗2第37章 洪承疇的酒第26章 金三角1第49章 八百里鋼鉗2第2章 遠征前,與英國東印度公司第一次接觸第34章 第二隻被北風全殲的艦隊第38章 戰鬥與獎勵第60章 海南大十字路第48章 八百里鋼鉗1第25章 改裝第43章 換船第58章 湖南拿什麼來抵抗?第24章 湄公河上的老鐵第45章 中場休息第37章 襲擊第19章 蘇卡達納之戰3第23章 風暴第45章 中場休息第32章 李朝第2章 波託韋洛第5章 梅登的巴達維亞遊記第64章 人事調整第7章 狗班,麥哲倫海峽與咆哮西風帶第18章 珠江口海戰1第21章 巴達維亞來的客人第36章 溫州、台州、寧波第38章 穆里尼奧式防守第25章 長江突圍第30章 我離開了,但是我終將回來。第14章 阿卡普爾科第31章 找李元胤買人第38章 約束明軍的軍紀第13章 防軍、練軍、新軍第12章 擴張第33章 控制世界的銀行家第17章 13號信號旗第20章 楊展案,重整粵西外圍防線2第62章 紫禁城第41章 南十字星與你們同在第1章 起步諸事第31章 我在破房子上踢一腳第33章 大陸戰局第18章 蘇卡達納之戰2第22章 有債必還第11章 馬隊第7章 到瓊州第23章 歸國大船隊第7章 強渡第21章 巴達維亞來的客人第51章 八百里鋼鉗4第51章 沙盤復原的1647年戰局第48章 八百里鋼鉗1第21章 禁海令下的共同立場第16章 深藍色的海水第52章 批判的武器第54章 八百里鋼鉗7第15章 廣馬第18章 醉酒第10章 科技樹第67章 鬱林州2第4章 天選之地第4章 安置新來的海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