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空間藝術

古代屏風的功能要比今天大得多。《水滸傳》中有這麼一段:柴進轉到一間偏殿,殿上掛着金書的匾,“睿思殿”,是皇上看書的地方。迎面一座大屏風,上前一看,畫的是青綠山水,非常漂亮。柴進轉到背後一看,屏風上寫着“四大寇”,山東宋江、淮西王慶、河北田虎、江南方臘,哥兒幾個都在呢!皇上每天都盯着,要把這幾個人除掉。史書上還有記載,比如唐太宗把各州郡都督和刺史的名字,都寫在屏風後,爲的是在這些官員彙報政績時,考察他們的優劣。

在這裡,屏風上寫字,完全是一種備忘錄的形式。今天當然不需要了,使的都是電腦,甚至手機上都有備忘,但當時沒有這些。屏風作爲居室中最重要的傢俱,所以備忘儘量在不起眼的地方寫。除了提示自己,還捎帶有裝飾作用,因爲中國書法本身有極強的裝飾性。

屏風的另一個主要作用,是象徵權力。這個作用在今天已經不太受重視了。過去每逢重大場合,主人身後一定要擱一座屏風,它意味着氣勢。《禮記》有載:“天子當依而立。”這個“依”,就是屏風。“依”的另一個寫法是“”。還有一個字,官邸的“邸”。“邸”的原意是木板,代指屏風,所以有“皇邸”、“官邸”之稱,品位非常高。

第二個功能是分割空間。今天大致使用的還是屏風這個功能。比如在一些重大場合,或非常大的餐廳,可以用屏風擋一擋,使很多人有自己相對的一個封閉空間。

第三個功能非常科學,就是可以擋風。古代的屋子不像今天這麼密封,常有穿堂風、小陰風颳着。睡在地上,就需要三面都擋上屏風,防止睡覺時受涼、受風。這種三面擋屏風的習慣,逐漸演化出後來的羅漢牀。中國牀大都有三面圍子,就是受屏風影響。外國人早期睡高牀,所以與之無關。

最後一種功能,就是裝飾。屏風後期演變成各種形式,比如我們在桌上擱、炕上擱,就是爲了欣賞這些屏風。《紅樓夢》第六回,賈蓉向王熙鳳借屏風。賈蓉就說:“父親打發我來求嬸子,你們那玻璃的炕屏,能不能借我們家擺擺,我們家來客人了,風光一下,再給你送回來。”這裡傳達了一個很重要的信息,就是玻璃炕屏開始進入中國。那時的玻璃非常貴,比我們想象的貴得多。將來講玻璃器的時候,我會專門講到。今天看玻璃非常普通,但當時人們覺得太神奇了,一個東西能這麼透明,看得這麼清楚,是不可想象的。所謂的玻璃炕屏,當時是非常名貴的傢俱。

有一次看央視的《開心辭典》,某個選手上來以後,連闖十關。最後一道題考一個詞的意思,“蕭牆”。我一看,這哥們兒傻了,因爲這一題太難了,讓選手在五選一中選答案,備選答案有馬頭牆、女兒牆等等。我就覺得他可能選不中,果不其然,他在這兒翻身落馬,讓這麼一道難題給忽悠下去了,沒得上大獎。

其實蕭牆就是屏風。但這個屏風跟後來的屏風有一點不同,有人認爲它是磚壘的,類似你一進大門看到的影壁。“蕭”跟“肅”通假,也就是說,你到蕭牆這兒就要莊重、嚴肅。《論語》中說:“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意思是說,禍亂不會發生在外,而是在你們家影壁之內,即內部要出大亂子。“禍起蕭牆”的成語就是這麼來的。如果說“禍起屏風”,那聽着就彆扭了,但確實是這個意思。蕭牆當時的作用,就是爲了擋住視線。中國人貴曲不貴直,說話都拐彎兒。我想說一個人不好看,不能直接說:你長得不好看。人家得跟我急了。我得拐着彎兒說,對吧?

我國古代的建築,包括宮殿、寺廟、園林,都不允許一通到底,一定要在中間遮擋一下,保護隱私。過去有的兩居室,一開門,正洗腳呢,外人都看得見,以前是絕對不允許的。過去的大家族裡有時也擺一個落地大帽鏡,這就是由屏風演變而來的。

屏風有很多形制。比較大的一種叫圍屏,三面圍着,古畫上能看到。過去古人要睡在地上,這種圍屏給他強烈的安全感。我們現在很少有機會睡在地上了,以前的人睡在地上,心理上會不舒服,因爲所有的東西都顯得非常高大,人就渺小了。如果用屏風圍一圍,心裡就踏實了,也顯得安全。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最早的屏風實物,是大同北魏司馬金龍墓出土的屏風,屬於國寶。它的尺寸不是很大,但表明了我們最早實物的存在。

圍屏都成組,一片一片銜接起來。後來出現一種很重要的屏風,只有一片,叫“地屏”,意思是直接落地的屏風。一般都有2米多高,比較大。這種地屏一拿出來,不管擱在哪兒,都是視線的中心,坐在前面的一定是主人。今天中南海的國賓接見,領導人身後都有屏風,表明了主人的地位。這個習慣不是今天才有的,兩千多年以前中國人就這樣做了,一直延續至今。現在會有一些改進,有的已經不是單純的地屏了,而是直接在牆上畫一幅大畫,間接起到屏風的效果。

古人一到春秋兩季,經常要做戶外活動。原因是當時沒有電,採光不好,人們很少在室內聚會。清朝中葉之前,絕大部分屋子都非常昏暗。南方的隔扇,被設計成每扇都能打開,爲的是讓外面的光線可以直接進入屋內。直到清代晚期,因爲有了玻璃,屋裡的採光效果才逐漸變好。所以,一到春天,大量聚會都在庭院中出現。而在院外聚會的時候,要有一箇中心,於是這種地屏就被拿出來擺放。我們看到的大量實物地屏,在兩端都有提手,表明它經常要被搬動。我最早看到這種屏風時,非常詫異,想不明白上面爲何不是帶鐵環,就是帶提手。後來通過查閱資料才知道,古人經常要搬動它,不像今天,一個大屏風往那兒一擱,多少年都不動。

1996年明那波里斯博物館拍賣了一件黃花梨大地屏,成交價約110萬美元,當時摺合人民幣大約1000萬元,創造了當年中國傢俱成交價的世界紀錄。這件屏風當時在美國拍賣時,包括我們在內的中國人都很奇怪。平時這樣的屏風,在國內也就賣幾萬塊錢,怎麼跑到美國變成1000萬元了?原因就是西方人知道了屏風在中國傢俱中的重要地位。

折屏是屏風的另外一種形式,從圍屏發展而來,它的裝飾功能大於實用功能。明清兩代,大量折屏出現,表明當時社會的富足程度,因爲屏風在當時是非常貴重的傢俱。

我買過一件款彩西湖十景大折屏,共有十二扇,3米多高。它有確切的紀年,乾隆元年,就是1736年,距今二百七十多年了。這件屏風是從香港買回來的,買的過程比較曲折。我看到拍賣圖錄時,是在2001年9月初,緊跟着“9·11”就出事了,全世界的經濟局勢一下子變得非常動盪。我當時很擔心,不知道這個拍賣會不會取消。結果我非常幸運,除了我,沒有任何人出價,結果我以很便宜的價格就買回來了。買回來以後,我發現這個屏風非常重要。它的腰板上刻有乾隆時期的西湖十景。我們今天到杭州去,都要看西湖,三潭映月、花港觀魚、平湖秋月等等。而這西湖十景,屏風上面全有。

但是乾隆元年的西湖十景,跟今天有一點差異。這就是文物的一個重要性,它提示你歷史的變遷。差異一共有三處,其中兩處是意思上的不同,一處是字面上的不同。我們只說意思上的不同。

一處是今天的“平湖秋月”,在乾隆元年叫“平湖秋色”。“秋月”指的是夜景,“秋色”則是白天的景象。我仔細想了想,認爲平湖秋色是對的。中國的傳統文學中要求,相似的事物一般不要重複出現。西湖十景中有三潭映月,已經有一個月亮實景了,按理就不能再出現平湖秋月了。比如燕京八景有“盧溝曉月”、“瓊島春陰”,也沒有重名重景。平湖秋色的由來,肯定是引用了王勃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意境,這是它追求的景象。後來不知爲何,被好事者改作平湖秋月,卻忘記了還有三潭映月。

第二個不同是西湖相當重要的一景,“柳浪聞鶯”,乾隆元年叫“柳岸聞鶯”。柳浪是什麼狀態呢?今天去西湖,岸邊都是柳樹。只有颳大風的時候,柳枝才能飄動起來,像浪一樣。但是,有風的時候鳥是不叫的,就算叫,你也聽不到,聽到的都是風聲。你恐怕找不到那種美好的感覺。而乾隆元年的屏風上寫着“柳岸聞鶯”,這就特別準確了。早晨起來,走到西湖邊上,清晨的寂靜中聽到小鳥的叫聲,多美呀。所以“柳岸聞鶯”是正確的,只是後來被好事者改了。我想,改名的這個人一定某一天走到西湖邊,正好颳起了大風。他看到柳樹枝像浪一樣翻卷,覺得詩意無窮,就把名字改了。但是他沒照顧到下一步,“聞鶯”這個細節沒了。

還有一些特殊功能的屏風,今天都不用了,比如枕屏。枕屏是擱在牀上枕前的屏風,主要作用是擋風。今天,我們的屋子本身就小,再擱一屏風在腦袋頂上,礙事。晚上一伸懶腰,給捅地上去了。但是枕屏在古代使用率非常高。從唐詩宋詞裡,可以找出非常多的例子,描寫古人在睡覺前,看看屏風,特別高興。屏風上面有畫、有字,可以欣賞。當然最主要的功能,還是擋風。

白居易寫過一首四言古體詩,“貘”是古代的一種動物,“屏”是屏風。他在詩前面寫了一段話:“予舊病頭風,每寢息,常以小屏衛其首。適遇畫工,偶令寫之。”“衛其首”,就是保護我的腦袋。白居易說:我的腦袋有頭風病,風一吹總頭疼,所以每天睡覺時,找一個小屏風擋在我的腦袋前,防止被風吹着。正好碰到一個好畫工,就讓他把“貘”畫在我的屏風上做裝飾。

有專家考證,“貘”就是熊貓。古代的熊貓很難見到,因爲它生活地的海拔都比較高。人們就以訛傳訛,把熊貓弄得非常神秘,說它眼睛是“細目”,就是小眼睛。確實,熊貓的眼睛並不大,但是看着很大。古代迷信,認爲“貘”這種奇特的動物能吸食惡夢,能令人不做惡夢,有祛病的功能。所以白居易把它畫在枕屏上。

還有一種跟枕屏非常類似的屏風,叫“硯屏”,只是尺寸比較小。硯屏是擱在桌子上使用的。古人過去研墨寫字,墨得自己磨。不像現在,有現成的墨汁一倒就行。過去沒這事兒,先得自己研墨,研倆鐘頭,終於研好了,爹媽叫去吃飯,回來一看,墨幹了!這時候就必須擱一個屏風,擋在墨前,防止有小風吹到它,使其儘可能慢一點兒幹。這就是硯屏最初的功能。

硯屏在宋朝就有了。宋朝人認爲是蘇東坡、黃庭堅發明了硯屏。宋代文人趙希鵠在《洞天清祿集》說:“古無硯屏……自東坡、山谷始作硯屏。”山谷,就是黃庭堅。我發現好事一定記在名人頭上。其實硯屏不一定是蘇東坡、黃庭堅這樣的大人物發明的,但宋代一定就有了。

硯屏擱在桌子上的時間長了以後,逐漸變換了角色。一開始,它是強調功能性的傢俱,當功能性不是很重要時,它的陳設性就出現了。此時,硯屏上的裝飾開始增多,慢慢演化成桌屏。桌屏後來就不擱在需要研墨的畫桌或畫案上了,而是直接擱在條案上,就是爲了讓人欣賞。

到了晚清,我們將其稱做“插屏”。插屏的特徵是它上面這塊屏芯是獨立的,能取下來。一般說來,這種可活動屏芯的插屏年代偏晚,一體的那種年代偏早。這是插屏演化的過程。

我買過很多插屏,我很喜歡這種文房用具。有一次,某人給我打電話,說他那兒有一個紅木插屏,挺怪的,讓我去看看。我一看就知道了,那是黃花梨的。一般黃花梨屏風就偏早,那個插屏還是一體的,就是我剛纔說過的那點。它的屏芯是一塊石頭,外面還包着一塊石頭,兩塊石頭粘合在一起,很罕見。這個插屏年代非常早,但賣主不知道,所以賣得很便宜。

所以說,多一點知識,就多一點好處。你只佔這麼一點便宜,就是他不知道你知道而已。今天是信息社會,信息傳達是第一位的。你能否在這個社會穩穩地站住腳,信息最重要。如果掐斷你的信息源,你跑得再快也沒有用,前面是個井,跑快了就掉下去了。如果知道信息,瞎子都不會掉下去。

我買的第一件重要文物,就是一套四件掛屏。榆木框,楠木芯,挖出各種花樣,裡面鑲着鈞瓷,非常漂亮。那時我才20多歲,逛一個古玩店,那個店的舊址就是現在的天倫王朝飯店,當時還是小矮房子呢。古玩店裡賣舊傢俱,牆上就掛着這四件掛屏。我一看見它就邁不開步了,覺得特別好看。我當時也不太懂,不知道什麼是鈞瓷,也不知道什麼是掛屏,就覺得這件東西很古老,想把它買回去。那是20世紀80年代初,我把準備買彩電的1600塊錢挪用了,把它買了下來。掛屏就成了我家的彩電,但它不動—永遠一個景。

買回來以後,我就逐漸研究它。先知道它是掛屏,後來知道它裡面是鈞瓷,知道鈞瓷在中國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將來講瓷器的時候,我會詳細講到。我一開始誤認爲這個掛屏很老,因爲鈞瓷都是宋元時期的產物,我就以爲整個掛屏都是宋元時期製作的。後來才知道是民國時配的框。由於當時河南禹縣鈞窯窯址被發現,鈞瓷殘片出土後,非常值錢,所以專門拿出來,鑲製成掛屏。

通過這套掛屏,我增長了很多知識。它是使我真正走向收藏之路的一個重要物件,至今還掛在觀復博物館,觀衆可以隨時去看。

古代對屏芯的處理特別重視。最早的屏風可能不考慮屏芯裝飾,能夠擋風就可以了。至於上面畫什麼,對於我們來說都不重要。隨着社會進步,人們纔開始逐漸改善屏芯。當時有很多裝飾手段。比如用漆。中國是最早使用漆的國家之一,大約七千年以前,我們就開始使用漆了。再後來有云母、螺鈿、琉璃,等等,所有可以用於裝飾的東西,都用到屏風上。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裡的屏風都非常富麗堂皇,說起來,它是有本可依,還就不是隨便憑空想象。當時唐代喜歡用大量的反光物做裝飾,比如雲母、琉璃、貝殼等等。凡是反光的東西,唐代人都比較感興趣,覺得富麗堂皇。我們後來也是這樣,鑲牙都得是金牙,顯得有錢。

宋朝人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有一段記載。三國時有個著名畫家叫曹不興,受命給孫權畫屏風。畫的時候一不小心,甩出一個墨點,正甩在屏風上。曹不興就順勢把它改成一隻蒼蠅。後來孫權一看,這扇屏風畫得好,就是落了一隻蒼蠅。於是他用手去彈,結果沒彈中。仔細一看,竟是畫的!

中國封建社會幾個生活非常富足的時期,都導致窮奢極欲。比如漢代和唐代都奉行厚葬。屏風當時屬於典型的奢侈品。西漢時期的《鹽鐵論》說:“一杯用百人之力,一屏風就萬人之功,其爲害亦多矣。”“杯”就是漆器做的杯子。做一個漆杯子,要用百人之力;做一件屏風,要費萬人之功。西漢是一個非常奢華的時期,這段話雖有誇張的成分,但也反映了屏風的材料、用工,都非常奢侈。曹操生活的年代也是屏風盛行之時,那麼曹操是否追求華麗的屏風呢?據《三國志》記載,曹操“雅性節儉,不好華麗……帷帳屏風,壞則補納”。這段話常被忽略,但對我們研究傢俱非常重要。曹操是個節儉的人,不追求華麗,屏風綾子壞了,補一補接着用。這是他提倡的一種節儉的生活方式。肯定不是曹操補,是他讓別人補,曹操拿一支針,我覺得也挺滑稽。

唐詩宋詞裡描寫屏風的例子非常多,比如唐代杜牧有詩《秋夕》:“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街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銀燭秋光冷畫屏”,詩境很清楚,把屏風搬到院子裡了。古人在秋天的傍晚,把榻搬到院子裡,上面擱一屏風,屏風上還有畫,非常浪漫。後來很多學者都說:我們要是有那樣的生活就好了。其實我們今天也可以有那樣的生活,可一到外邊乘涼,就被蚊子叮的都是包。

由於知道屏風在中國傢俱中的重要地位,所以我多次爲尋找屏風而下鄉。前幾年,我聽說河北有一件非常重要的紫檀屏風。領我去看的那個人說,比我以前看到的所有屏風都好。這句話讓我很動心,我們就開着車去看。我到了一看,這件屏風尺寸很大,六片一組,裝在大箱子裡,箱子用大粗鐵鏈子捆着,鐵鏈子還上着鎖。人家告訴我,鐵鏈子不是今天捆的,在歷史上就一直這麼捆着。然後我們把箱子打開,拆了包裝看。屏風保存得特別好,跟新的一樣。康熙年間製作的紫檀折屏,運到山西以後,就沒有拆封。山西人以惜物著稱,非常愛惜東西,這屏風就一直沒有捨得用。據說屏風曾經被兄弟二人分了,一人一箱。商人花了好大的力氣,才又湊到一起,湊成一套拿出來賣。屏風支起來跟擱在箱子裡的感覺完全不一樣。我就要求把它立起來。

當屏風從箱子裡拿出來的時候,包在外面的宣紙都爛了,但整個框架沒有問題,紫檀木,雕的博古紋,非常漂亮。我從來沒見過雕得這麼細的屏風,甚至故宮裡我看過的屏風,都沒有雕到這個程度。屏風3.37米高,立在院子裡,頂着他家的房檐,整整一溜牆,壯觀至極。

因爲這次是我的一個朋友動錢去買,去之前,我就跟他說:“咱們去,無論看到什麼東西,一定要冷靜。你不冷靜的話就有問題。”結果看到了這件屏風,他就高興得不行,我也按捺不住。因爲我們從來沒見過這麼好的東西。

然後雙方就開始談價錢。賣主報了個一口價,不能還。我想我們的內心世界已經暴露無遺了,被人家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失去了討價還價的機會。這個賣主不怎麼看電視,也不怎麼來北京,不認識我。我那朋友就憋不住了,跟他說:“這是馬未都,寫過很多關於傢俱的文章。”賣主很有意思,他說:“我賣這個就有飯吃,不賣就沒有飯吃嘛。這樣吧,馬先生,你說一個價錢,我就成交了。”他把球踢到我懷裡了,抱着球,我也不敢隨便踢。我知道他是給我一個面子,不是說我給他二分錢,他也能接受,沒有那種事。我還的價得讓他能夠接受,大家也都舒服。所以我當時連10%都沒敢還,大概打了一個9.2折,很小的折扣。他也算給我面子,臨走的時候,他說:“馬先生,你來了不容易,我看你剛纔對我的一個躺椅有意思,那麼這躺椅我就送給你了。”

這套紫檀大屏風的雕工和材料都算是到頭了,最好的。我想在康熙年間,人家也是花重金購買,從北京運到山西。三百年後,它重現江湖,現在觀復博物館杭州館裡展出,大家有機會可以去看看。

還有一種非常古老的傢俱,也跟今天的生活有關,叫“幾”。“幾”字本身是個象形字。今天用的最多的就是茶几,比如在沙發旁邊擱一茶几。這個概念怎麼來的呢?就是從最早的香幾而來。

戰國時期有大量的幾,比如憑几。過去人躺着的時候,會靠着一個憑几。但它與我們今天的生活無關,這裡也就不詳細說了。香幾跟我們有點兒關係。香幾在唐代叫“香桌”。當時幾的概念還不是很明確,今天基本明確了,幾是比桌小的小型傢俱。香幾的功能很直觀,就是擱上香爐,焚香、供佛等等。香幾一般擱在屋子中間,成爲一個視覺中心。有時候春天也搬到室外去。元代王實甫《西廂記》中有一段崔鶯鶯焚香拜月,就是在院子裡進行的。這段臺詞說:“紅娘,移香桌兒近太湖石畔放着。”紅娘移的這個香桌就是香幾,把它擱到太湖石旁邊,表明是在院子裡陳設,焚上香拜月。中國的古代文學中,描寫香幾的地方非常多。

從這段描寫中,也能看出一個人物的成功塑造。不是說一個人惡到底,就是成功的塑造,他也應該有很多柔情的東西。我小時候沒有機會看《金瓶梅》,後來成年很久以後纔看到原著。現在有機會應該看,裡面有大量關於傢俱的描寫。

香幾一般是兩種形狀,圓形和方形。香幾的式樣非常多,從三足到八足不等,偶爾有的式樣特別,但萬變不離其宗:香幾都是比較瘦高型,只放一個香爐。慢慢地,香幾演化出很多其他形制,比如花幾。過去房子的犄角兒擺一件花幾,上面擺盆花,裝飾效果很好。還有琴幾,就是琴桌,它比較長,正好擱一架古琴。再有就是我們最常用的茶几,沙發的旁邊或前頭擱一件茶几,是非常實用的一種傢俱。

我曾買過一件很重要的香幾。它原來是北京一個老幹部家的,明代黃花梨的方香幾。中國的傢俱都是方的多,圓的少。惟獨香幾是圓的多,方的少。方香幾的重要性超過了圓香幾。這是一件正方形的香幾,大約90公分高,用料也好。他索價12000美金,當時是非常貴的價格。我一問原因,他說:“我買的便宜,所以就要賣的貴。”這是因爲他沒有成本概念。他是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公家的一個商店裡買的。他說:“我買回來不爲別的,就爲擱我家電話,上面擱一個電話正合適。”後來大概在1995年左右,他發現這件東西是古董,還很重要,就要把它賣掉。我經過多次磨合,最後把這件東西買了。我給他錢的時候,他特別高興,倒了兩杯酒,我倆一人一杯,表示生意做成了。這時候他說:“我現在可以告訴你了,這香幾我是60塊錢買的。”

大家不要認爲我花了很多錢,他花了很少錢,不公平。其實,最公平的是時間的跨度。比如我現在收藏了很多東西,但那是我用盡半生經歷換來的。我寧願沒有任何收藏,讓我回到20歲。時間把所有事情都變得非常公平。你獲得的同時,也會失去。他60塊錢買的東西,高價賣給了我,但是他的歲數長我三十多年,他是用時間來獲得利益,所以我覺得很公平。

中國古代傢俱中還有一類,不屬於以前說過的任何門類,就是架類傢俱。

首先是衣架。古代的衣架跟今天的衣架完全不一樣。你肯定覺得這種衣架根本掛不上衣服,但這裡有個概念,過去古人不是掛衣服,而是搭衣服。現在的西服筆挺,得找個衣服架子掛,得有板有型。但過去的衣服是軟的,跟麪條似的,往衣架上一搭就完了。衣架一般都擱在牀頭,使用方便。

第二種是燈架。所謂燈架,嚴格講應該是燭臺架。過去沒有電燈,燈架上面都擱蠟燭,一左一右擺放。過去在架類傢俱中,燈架非常名貴。

第三種是臉盆架。過去沒有盥洗間,就在屋裡放一個臉盆架,上面擱一個臉盆。架上有個地方很窄。我見過作僞的臉盆架,放香皂的位置做得特別寬,因爲他想要擱大香皂,肯定要做寬。但他不知道,過去根本沒有香皂,也就擱一個皁條,很窄。我小時候還使胰子呢,跟乒乓球似的。那麼,跟臉盆架非常形似,但比臉盆架小很多的架子,是幹什麼用的呢?巾架,就是專門掛毛巾的,多講究啊!

第四種是火盆架。有方的,也有圓的,中間擱一個金屬的火盆,冬天燒炭取暖。我們今天有空調,又有暖氣,冬天不受寒冷之苦了。過去的人冬天非常受罪。當時文人的腳下都得擱一個炭盆,那炭有煤氣,還得防止煤氣中毒呢。我前兩年到南方,還看到屋裡使用炭盆,特別有意思。盆裡的紅炭用灰埋着,扒開以後特別暖和,非常漂亮。過去使用炭盆,在明清小說中都有記載,像《紅樓夢》裡曾多次出現。黛玉躺在那兒氣息奄奄,要焚稿斷癡情,讓紫鵑把炭盆點上,紫鵑還怕把她薰着。

還有一種架類傢俱,是我們梳妝打扮時使用的鏡架。過去鏡子就擱在上面,後來演化成梳妝檯。古人多講究啊,鏡架做得非常漂亮,小姐們每天對鏡貼花黃。鏡架出現得非常早,東晉《女史箴圖》中就描繪了。

這一講講的是傢俱中的雜類,比如屏類、幾類、架類。按照非常科學的分類方法,中國的傢俱基本可分成五類。第一類臥具,第二類坐具,第三類承具,第四類庋具,第五類雜具。通俗的說法就是:牀榻類、椅凳類、桌案類、櫃架類、其他類。這五類基本囊括了中國傢俱。

您聽了這幾講以後,能對中國的傢俱,從外觀形制到精神層面,大致有所瞭解。下面要講中國傢俱的另一個層面,傢俱的用材,它反映了中國人精神追求的另一個層面。

第44章 燃燒吧,少年!第221章 糠糠屁第11章 紀氏後人第214章 打包也是技術活第131章 一夜暴富第242章 驚天大劫案第223章 追尋寶藏第90章 魚鱗雲襯夕陽天第212章 命真好第184章 傳奇中的傳奇第321章 宮廷木匠第62章 火頭軍第241章 鐵百萬的傳奇第105章 首席大掌櫃第161章 國仇家恨第23章 碧波白蓮第231章 黃金萬兩腳下踩第231章 黃金萬兩腳下踩第154章 深入敵後第282章 真VS貴第82章 天字第一號第10章 鴛鴦蝴蝶碗第173章 白石VS大千第268章 鑑定第314章 石中玉第95章 步步驚心第138章 不得不說的秘密第179章 大展宏圖第83章 揭皇榜第269章 印證第142章 殺人放火金腰帶第74章 繭山龍泉堂第141章 拈花摘葉皆可傷人第148章 史上最乾淨的人第234章 天下第一玉山第310章 埋地雷第265章 掃貨第66章 一生一事第128章 升級!第182章 寶藏筆記第271章 古爲今用第13章 鑲口第253章 內閣秘寶第312章 銅器第285章 甲骨第187章 一抹翠綠的風情第171章 偶像!第36章 核心機密第193章 千錘百煉第24章 三省吾身第49章 拉拉隊第20章 指點迷津第211章 千古之謎第141章 拈花摘葉皆可傷人第58章 烏煙瘴氣第67章 被包養?第223章 追尋寶藏第87章 修舊如舊第98章 劉二寡婦第37章 青花之謎第244章 吃盡苦中苦第85章 累哭了?第258章 打眼第221章 糠糠屁第110章 橫行霸道第28章 亭亭山上鬆第16章 幹活也能泡妞?第133章 史上最強造假團隊第169章 松風竹爐 提壺相呼第128章 升級!第229章 流金歲月第151章 死人才值錢第4章 王老邪第191章 國寶中的國寶第11章 紀氏後人第243章 智勇雙全第172章 鎖定目標第132章 網癮少年第288章 瓷土第223章 追尋寶藏第88章 敲開故宮大門第152章 投名狀第177章 開打!第102章 洗揭補全第101章 四大功第36章 核心機密第241章 鐵百萬的傳奇第271章 古爲今用第288章 瓷土第312章 銅器第33章 仿哥窯?第171章 偶像!第324章 椴木織第118章 市井有高人第252章 撂跤貨第267章 仗義執言第288章 瓷土第267章 仗義執言第27章 弟子仿?第88章 敲開故宮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