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生存哲學與死亡觀念

我要說的故事已經告一段落了,但有關這些的哲學問題似乎遠遠還沒有結束。既是如此,我們就來談談這方面的東西。

相對於宇宙廣袤無垠的時間與空間,人個體的生命何其短暫?它宛若流星,瞬間便消失於漫無邊際的太空裡。赫拉克利特說,生與死,睡與醒,青年與老年,都是一回事。這樣說來,不由得有些聳人聽聞。但事實確有其道理。

死亡是讓人恐懼的,是以人們總把死亡與醜陋聯繫在一起。一個充滿活力的人,人們是願意與之接觸的,但如果是一具死灰色的屍體擺在面前,只怕大多數人敬而遠之,甚至是厭惡於形。人們對死亡爲何又如此恐懼呢?印度當代哲學家喬德哈里認爲原因有三:其一,死亡是一種痛苦的經驗,一個垂死的人,通常要經歷巨大的痛苦。其二,死去之後萬事皆空。我們生前孜孜以求的享受,榮譽,名位,財富等等,一切將化爲烏有。其三,我們將被周圍的人忘卻,因此失去我們的骨肉和親朋摯友。這種說法,其實這也不過是印度瑜珈傳統哲學的一個延伸,當然衆說紛紜,我們姑且不論他的哲理性是否全面。死亡對人產生的恐懼,是基於其對塵世的留戀,既是留戀,那麼便有許多性的元素,喬得哈里的觀點或許只是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有些人對於死亡的恐懼恐怕只是對感情的眷戀,譬如說,一位老人知道自己時日無多,由惦記着自己兒子的婚姻與事業產生的恐懼,一對苦難戀人中的他或她身患重病害怕與他或她分離而產生的恐懼....總之這其中因素是諸多的。

那麼又如何才能從死亡的恐懼中解脫出來呢?有哲人說,擺脫死亡恐懼,首先在於擺脫物質欲求,只有擺脫了慾念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他將無所畏懼伴隨死亡而來的痛苦與失落。這種物理主義的說法當然過於片面,擺脫死亡的困惑還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對外在世界的寄託,即宗教主義,諸如中國之儒道,國外之基督,猶太等。一種是感情上的。諸如愛情,中國有許多流傳千古的悲劇,孟姜女哭長城,梁山泊祝英臺,陪死殉夫在古代不是一件很離奇的事。

伊壁鳩魯有一句名言:死亡是一件和我們毫不相干的事情。論據是因爲對於生者而言,死亡還沒有到來;對於死者而言——死者本人已不復存在了。死亡既然對於生者和死者都不相干,那麼享受生命,理應在質量而不在數量。人類行爲的目的,因此就是從對死亡的恐懼和痛苦中解脫出來,求得快樂。快樂是幸福生活的目的和開始,是善的唯一標準。他說:“正確地認識到死亡與我們無干,便使我們對於人生有死這件事愉快起來,這種認識並不是給人生增加上無盡的時間,而是把我們從不死的渴望中解放出來。”要真正意識到死亡與我們毫不相干,誰又能做到呢?但反過來,人生既是如此短暫,又何不好好享受這個過程?縱然是困苦,又當如何?

死亡被普遍認爲是醜陋的,但不可忽視其美學的一面,每個人都會死,但要死得其所。蘇格拉底之死可以說是哲學上一個永恆的亮點,那種美是千古的。另外還有許多爲真理而獻身的各類學者。有人說,爲愛徇情也是一種美,誠然,他也有道理,但是這類只能基於人類對愛情的一種執着的幻想,是不值得提倡的,生命何其可貴,《約伯記》第十四章這樣寫道:“樹若被砍下,還可以指望發芽,嫩枝生長不息,其根雖然衰老在地裡,幹也死在土中,及至得了水氣,還要發芽,又長枝條,象新載的樹一樣,但人死亡而消滅,他絕氣,竟在何處呢?人若死了,豈能再活呢?”無論你對愛情是如何的心境,無論你心如死灰,你都不該死,你若選擇了死,那便是對死者的一種褻瀆,對社會及親朋摯友的一種背棄,這種死是毫無價值的。

人既然生着,拋開死亡不說,那就得做點事情,學習,吃飯,睡覺,工作。有人說,既是人生這般短暫,就得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或許,每個人都這般想,但事實呢,一千個人中惟有那幾個而已。你不要整天爲你的那份該死的工作嘮叨,你應該明白,這一切都是生命必要的東西。社會有分工,若是每個人都按着自己喜歡的路去走,那末,人類社會這棵不老之樹也會停步不前,甚至是枯竭。路遙在《平凡的世界》後記中寫道:“只能把艱辛的勞動看作是生命的必要,即使沒有收穫的指望,也心平氣靜的繼續耕種。”這種心境似乎給人一種低落寒磣的感覺,但至少也能給人一種啓示:人活着,就得用一種平常與平靜的心態去應對生命裡面臨的一切。

或許你總覺得你的不愉快,但這世界上,比你更不幸的人還是存在的,地球只要一天轉着,這種不幸還會繼續。我有一個朋友,他父親雙眼失明,母親患有腎病不能下地幹活,他唯一的哥哥又因犯*罪入了獄,至今未出來,種種負擔落至其肩上,後來他終於不堪重負,心理的那股壓抑爆發了,他偷,搶。並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及至後來投河自盡。在這節骨眼上,我充當的是一個勸解者的身份,但我不是一個心理學者,也並不是一個有大智慧的哲人,所以我始終無法勸解開導他,或許對於我這個問題始終是一個心結。但是這個問題可以給我們三個方面的沉思:首先,介於他的死,我們應這樣認爲,人生太過於短暫,而諸多挫折又難免,我們要以樂觀的態度看待人生,而要樂觀,就不要自閉,要多與人交流,人與人之間是相互的,試着去探索他人的世界,從而可以明顯體現自己的舞臺與姿態,那麼自己也不會孤單。其次,要思索個體的價值,你是否對這個社會有價值,對親人對朋友有價值,這是個人生觀的問題。再次,這反映了社會的某部分現象,譬如,社會的援助與福利方面。關於哲學與心理學,中國的普遍性相對來說還比較低。在哲學方面,可悲的是,泱泱大國除了孔孟老莊之外,似乎再也沒有什麼哲人立足於世與這些哲學大師相媲美的,就更不要說供人蔘考了。心理學亦然,中國有沒有一個弗洛伊德呢?沒有!但是我始終覺得哲學在我國有一個前景,那就是一輩輩努力累積起來的結晶。

社會在向前推進,人生不停的在向死亡靠近,你選擇的是猥瑣不前,還是拋棄死亡的恐懼沿着你現在走的路一直走下去呢?

人類生存與死亡的問題,亙古溯今,一直是人們關注與探索的重點。古代帝王不惜江山社稷求長生不死之術,現代科學家探研人體生理機能衰退的原理。於是各種方法衆說紛紜,有人講人體冷藏術,有人講各種養身術,但是有一點,那就是無論你如何去做,人總是會死的。死亡是一切生命的宿命。有人說,生物界的阿米巴變形蟲即爲不死之物。我看過這種生物的一些資料,這是極爲原始的一種生命,籍細胞分裂繁殖,從而推陳出其它新的物種。於是有人下結論,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生物自出現至今,其最原始的第一個或許依然存活着。但是,如果有一天太陽的壽命走至盡頭,那末,這種生物的驕傲也將不復存在。生命自始至終都是有限的。

生命只是大自然賦予生物的一種恩賜。無論生老病死,其過程都是美麗的。由是,我們必須帶着感恩的心生存着。感謝宇宙,因爲其給我們以足夠的空間,感謝陽光,因爲其給我們以溫暖,感謝天空,大地,及周圍的事物,因爲它們給我們生存以環境,給我們生存的條件。感謝父母,因爲他們生我養我,給我們生命及生命的延續。感謝朋友,因其給我們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之愉悅。感謝愛人,因其帶給我們青春時內心萌動的美麗心情,中年時同甘共苦後的甜蜜,老年來的相互扶攜的溫馨。感謝......對於生存哲學與死亡觀念,你又是以怎樣的一個觀念去詮釋的呢?你是否也曾經懵懂徘徊?是否也爲這些物事而困頓?不管你如何去批判生存哲學與死亡觀念的問題,甚至於全盤否定我的觀點,但是有一點你不能否決,那就是,研究生存哲學與死亡觀念是有價值的,有價值的東西就值得去研討,這就已經足夠了。

未完待續

第十六章感情人生第九章 別離的笙簫第十五章鄉愁是一張郵票第十三章 奮鬥在啓程時第六章第十章 生命的一切不能拋錨第五章第六章第十五章鄉愁是一張郵票第十一章 分手在燈火闌珊處第十五章鄉愁是一張郵票第四章第十五章鄉愁是一張郵票第十章 生命的一切不能拋錨第十六章感情人生第二章第二章第三章第一章 楔子第三章第四章第十六章感情人生第一章 楔子第十章 生命的一切不能拋錨第十四章 衣冠之冢第十七章生存哲學與死亡觀念第十六章感情人生第二章第十五章鄉愁是一張郵票第十六章感情人生第七章第六章第十三章 奮鬥在啓程時第九章 別離的笙簫第一章 楔子第五章第十五章鄉愁是一張郵票第一章 楔子第十章 生命的一切不能拋錨第十二章 創業之初體驗第十一章 分手在燈火闌珊處第十章 生命的一切不能拋錨第九章 別離的笙簫第一章 楔子第五章第十章 生命的一切不能拋錨第十三章 奮鬥在啓程時第一章 楔子第十五章鄉愁是一張郵票第十三章 奮鬥在啓程時第九章 別離的笙簫第三章第二章第十六章感情人生第十一章 分手在燈火闌珊處第十七章生存哲學與死亡觀念第十一章 分手在燈火闌珊處第五章第四章第四章第十一章 分手在燈火闌珊處第一章 楔子第八章 枯黃的一紙信箋第四章第十六章感情人生第二章第三章第十三章 奮鬥在啓程時第十六章感情人生第六章第二章第八章 枯黃的一紙信箋第一章 楔子第五章第九章 別離的笙簫第六章第七章第四章第十一章 分手在燈火闌珊處第一章 楔子第十四章 衣冠之冢第一章 楔子第四章第九章 別離的笙簫第五章第六章第十四章 衣冠之冢第四章第十三章 奮鬥在啓程時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十七章生存哲學與死亡觀念第十章 生命的一切不能拋錨第十章 生命的一切不能拋錨第十四章 衣冠之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