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會試和京察

bookmark

“……陛下所言極是,臣受教!”

“好了,起來說話。朕有幾個想法,李師聽聽是否在理。報紙的名字不太合適,先帝和朕從來沒有遷都的意思,用行在代替京城可能會引來非議。”除了紙張之外,洪濤還對報紙的名字不太滿意,也不是說不好,而是比較敏感。

大明帝國的首都應該定在何處,從朱元璋建國開始就沒有在高層統一過意見。最開始定了三個都城,南都南京、中都鳳陽、北都汴梁,最終由於鳳陽基礎建設和交通條件太落後,纔不得不定都南京。

按說南京是朱元璋發跡的根據地,爲啥沒直接定都於此呢?答案很簡單,根據史料記載,凡是定都南京的朝代持續時間都不太長,比較晦氣。

要說一點不信氣運、風水吧,好像也不太科學。老朱死後把皇位傳給了孫子,結果兒子不幹了起兵造反,雖然沒有改朝換代,也把首都挪到了北京。

但大明帝國的官員出身南方的比較多,尤其是江浙一帶,從小對當地的氣候、人文、飲食形成了習慣,非常不願意跑到天寒地凍、風沙滿天的北方去常住。可是皇帝黑了心的要走,不去又不成,只能捏着鼻子跟去。

人是去了,心還惦記着家鄉,於是遷都的呼聲就一直沒有停歇過。有段時間北京被稱作行在,就是行宮的意思,政府部門的文公得加上個行在的前綴,昭示着南京纔是真正的首都。

二百多年過去了,按說應該習慣了吧。結果不是,朝堂裡大多數官員依舊來自南方,遷都的話題從來就沒消失過。爲此明朝一直保持着兩京制度,也就是北京一套領導班子、南京一套領導班子,重要的政府部門也是一邊一套。

此時如果明目張膽的在報紙名字上帶着行在字樣,比較容易引起人們的聯想,也就容易受到攻擊。要是在這個問題上爭論起來,當皇帝的就不好躲在幕後操控了,必須出來表態。

支持遷都?那是不可能的;不支持遷都,就得否定《行在見聞》。不管怎麼表態馬經綸都要倒黴,剛剛發芽的報紙也就跟着被扼殺了。

“……不如由陛下起個名字,臣轉告馬經綸。”做爲內閣大學士,李贄馬上就聽懂了皇帝的意思,也深以爲然,不過他也不想背這個累,打算來個一勞永逸。

“呃……叫《半月談》如何?報紙天天刊印耗費巨大,每隔半個月發行一次比較合適,文章也來得及仔細潤色。”洪濤本不想佔這種便宜,可骨子裡對起名有着濃郁的嗜好,忍了好幾下還是沒忍住,脫口而出。

“……臣以爲……”李贄聽到這個名字及其解釋,老臉上頓時佈滿了溝壑,吭吭唧唧的愣是沒馬上想出讚美之詞。這是啥破名字嘛,一點文采都沒有。

“李師不用費心思了,朕讀書不多,連個童生的水平也不及。不過朕剛纔就說了,報紙不光是給士人看的,名字俗一些也無妨。”

洪濤就知道自己起的名字不合古人胃口,也懶得聽那些言不由衷的奉承,就叫《半月談》了,等自己坐穩皇帝寶座還要御筆爲其提名呢,到時候看誰敢笑話!

君賢臣忠的鬧劇還沒完全消散,新的一年又到了。1607年,景陽三年,新皇登基的第三年,也是洪濤計劃中非常重要的一年。 如果說前面三年的執政算實習期,那從這一年開始就要轉正了。只是在轉正之前還得通過一次大考,考試項目有兩個,殿試和京察。

明朝的科舉制度分爲五個階段,童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每個階段都是通關模式,必須取得上一個階段的認可才能去挑戰下一關,最終大BOSS的挑戰時間是每三年一次。

在各地讀書的人經過當地的童生試,獲得童生資格。童生有可能是小孩子,也有可能是大幾十歲的老頭,沒有年齡限制。

童生有資格參加下一級州縣級別的考試,叫做院試。通過了叫秀才,具備了吃國家福利的資格。

明朝的秀才每年大約可領一兩銀子的伙食補貼、每戶兩個名額免除差役、豢養奴婢的資格和刑事犯罪豁免權,以及見官不跪的特權。

好處還是挺多的,百姓但凡有點條件也願意玩命讀書,就算考不上舉人進士,弄個秀才也能讓家庭負擔輕鬆不少,社會地位遠超普通人。

有了秀才身份之後就能去參加省一級的考試了,叫做鄉試。通過了這一關的叫舉人,福利待遇立馬提升了不止一個檔次,俗稱舉人老爺!

爲啥叫老爺呢?因爲舉人已經具備當官的資格了,屬於階級跳躍,上升到了統治階級圈子裡。即便暫時沒有官身也被圈子接納,具備了更大的舞臺。

從舉人再往上就是全國一級的考試,叫做會試。此時舉子們就該收拾行李準備長途跋涉了,因爲考試地點只有一個,首都。

過了一關還不算完,合格者需要再進行殿試,由皇帝親自出題考覈,通過者才被稱爲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也就是後世所稱的三甲!

電影電視裡經常有進京趕考的情節,其中不乏窮困潦倒、無錢支付食宿費、病倒在客棧裡無人問津的場面。

想一想好像也合情合理,古代交通不發達,如果是從廣東、福建、雲南等地進京趕考,順利的話也要走個小半年,沿途又是吃住又是僱船僱車的花費肯定不少,一般百姓家庭確實難以承受。

但別忘了,進京趕考的全是舉人!不用交稅、不用服勞役、不用納公糧、整天和達官貴人們一起混、保不齊啥時候就會當官的舉人老爺。這種人想弄點差旅費難嗎?都不用張嘴借就有大把人上趕着送。

就算一個有錢人也不認識,同樣不用發愁。各州縣對本地舉人入京趕考都有補貼,距離近的少補點、距離遠的多補點,大體上夠一路花銷的。當然了,您別大手大腳,連趕路帶旅遊肯定不夠。

608.第608章 錢景不錯384.第384章 得加錢!546.第546章 收網222.第222章 意外3第110章 無波無瀾190.第190章 忍痛割愛530.第530章 何爲兵第1070章 一網大魚569.第569章 旁觀者清3第910章 時間不夠577.第577章 最後的榮譽第760章 爲了和平319.第319章 早朝發難2第764章 蹊蹺的舉動289.第289章 艱難的選擇417.第417章 三大營的覆滅2第1044章 規劃亞洲3514.第514章 相國府第885章 白與黑3279.第279章 意料之中的意外第1115章 咖啡館582.第582章 御駕親征第984章 科恩總督5656.第656章 歷史很頑固第756章 荷蘭特使3第1025章 禍水西引2376.第376章 大淩河畔085 各懷鬼胎337.第337章 會算賬的纔是好官624.第624章 特區特法第760章 爲了和平第704章 以茶馭番第1086章 三位一體納賢才574.第574章 小藥治大病2第949章 富可敵國第664章 不堪大用第833章 向教育開刀第887章 若羌193.第193章 放棄2第829章 爲政者無私第880章 意外收穫076 見不得光的手段第848章 識時務者爲俊傑第1004章 私掠船許可第807章 沙皇的觸角534.第534章 招攬第884章 白與黑2188.第188章 知己知彼2508.第508章 聰明學生026 外戚的作用214.第214章 好事成雙第836章 皇帝的野望593.第593章 初生牛犢452.第452章 阿爾布雷希特七世第777章 道法自然548.第548章 大魚第890章 下兩個蛋090 兵事041 除舊迎新556.第556章 醉翁之意不在酒第713章 閶門魅影095 把水攪渾474.第474章 放長線的底氣第953章 初見成效329.第329章 敏感話題2第841章 皇家無私情第1080章 都套上轡頭第849章 鹽務098 摸到魚了第1109章 阿拉伯的勞倫斯662.第662章 以身做餌第1084章 初探美洲3078 東林書院第693章 以理服人第1057章 歐洲代表團第860章 融合得潛移默化518.第518章 晉商260.第260章 天高皇帝遠2587.第587章 種族天賦266.第266章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2第753章 新軍制6第790章 分化成功第701章 頑疾058 子嗣問題562.第562章 衆人拾柴火焰高第782章 印度洋的心臟507.第507章 悄悄進行的軍改第1084章 初探美洲3234.第234章 毒!2第1100章 艦船雲集第111章 搖旗吶喊034 窩囊太子第691章 趁熱打鐵第702章 鹽禍537.第537章 工廠和民風500.第500章 噴死一個569.第569章 旁觀者清3564.第564章 唯一的聲音277.第277章 初現端倪357.第357章 人盡其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