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第252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2

bookmark

兵部尚書的人選最終定爲原兵部右侍郎王象幹,這個任命並不算意外,王家稱得上官宦之家,乃山東新城當地的大戶。

自嘉靖朝追贈的兵部尚書王重光起,其父王之垣、其叔王之猷和王之都,堂兄弟王象坤、王象晉、王象蒙、王象鬥、王象節、王象恆、王象春皆爲進士出身,且都在朝中任職。

用兵部尚書的位置,換來一大堆中級官員以及家族的感恩和支持,皇帝絕對賺了。

另外王象幹也不是僅憑家族蔭庇的官二代,他的筆試和麪試成績都不錯,在播州之戰和鎮壓苗族叛亂方面,都有統帥兵馬主導大規模作戰的經驗,絕對配的上兵部尚書的職位。

其實兵部左侍郎李化龍的履歷更佳,在播州之戰中還是王象乾的上司,只可惜由於身體有恙不光沒有參加遴選,還請辭回鄉養病了。

這下兵部只剩王象幹一個光桿司令,還得再選派左右侍郎來幫襯。經過殿試遴選,兩個人因成績優秀被提升。原湖廣提學參議王在晉擢升兵部左侍郎,原遼東巡按熊廷弼擢升兵部右侍郎。

他們兩個的入選表面上看是由內閣大學士葉向高、海軍總督袁可立推薦參與遴選,實則是洪濤暗中授意。在他的印象中,這兩位都是明末比較有名的大臣,且全部贊同退守山海關保存實力。

既然要藉着謀反事件的餘波在朝廷裡搞大清洗,選上來的官員做不到都是自己人,至少也得有部分理念趨同,否則清理了半天還是一大堆反對者,不是白折騰了。

禮部尚書落到了原京兆少尹楊廷筠頭上,已從四品一舉升到了正二品,跳過了四級,不可謂不皇恩浩蕩。但爲什麼皇帝會看上他絕大多數官員都猜不透,即便是王安也只知道楊廷筠和李之藻是同鄉,僅此而已。

實際上李之藻沒向皇帝刻意推薦過這位同鄉,他們倆雖然關係不錯,但走的不是一條路。李之藻更偏重於數術、天文,楊廷筠則熱愛文學篤信佛法。

唯一相同之處就是都願意與西番僧人交往,多聽一聽大明之外的奇聞軼事,然後再和身邊發生的事情比一比,從中找出優劣予以辯駁,加深對世界的認知。

也正是這個特點,讓楊廷筠的答卷受到了皇帝賞識,在當面問對之後,得知其拉丁文已能和番僧日常對話,力排衆議,堅決要把其從四品副市長提拔到教育、外交及民族事務部部長的位置上來。

理由很簡單,只有一句話:朕尋遍了朝野上下,能像楊廷筠一般主動睜開眼看世界,且看過之後用心琢磨還有所得者,萬中挑一!

洪濤的意思很明白,禮部除了管理着國家教育和宗教事務之外,還有個非常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外交。

如果找一些連西番人來自何方、文化與大明有何不同都懶得深究的官員主持工作,根本也就別聊什麼外交了,一羣井底之蛙。

刑部尚書意外又不意外的由原刑部右侍郎沈應文擔任,爲啥說意外呢,因爲在前兩次廷推的時候他就是候選人之一,結果寫的履職報告被皇帝否了。不意外則是刑部左侍郎一直空缺,按資排輩本該由他接替蕭大亨。難道是洪濤糊塗忘記了,或者這次的答卷成績優秀?真不是,主要是洪濤看遍了十幾答卷結果全都不滿意。古代人對律法的認識都差不多,與後世人截然不同,想找到一個超前的很難,只能矬子裡拔將軍。

不光刑部尚書如此,左都御史的情況也差不多,本着用熟不用生的原則,只能由原來的左副都御史許弘剛升任。

但在大理寺卿的人選上皇帝的最終選擇真是把所有人,包括親信和對手全給驚到了。新任大理寺卿居然是東林書院創始人之一,顧憲成的親密夥伴,在士人之中有着高顧之稱的高攀龍。

如果說楊廷筠升到禮部尚書算是火箭速度,那高攀龍就屬於光速了。此前他沒有任何官職,只是進士出身,曾經當過八品行人,一下子蹦到了正三品的大理寺卿,太過匪夷所思。

但官員們驚愕的並不是升官速度,高攀龍雖然無官無職但名聲在外,學問、人脈啥的一點不欠缺,直接被任命爲三品大員也不算太突兀。

最令人費解的是他的身份和主張,東林元老啊,以前這個名號在朝堂裡是數一數二大勢力的代表,現在則成了過街老鼠,除非真撇不清,否則誰也不會主動承認自己曾經是東林黨人。

這位不僅僅是東林黨,還是東林書院的創始人,和顧憲成的地位不分高下。同時他所堅持主張的朱程理學又和眼下風頭正盛的泰州學派、公安學派不太對付,怎麼可能被志在改革的皇帝委以重任呢?

“人無壓力輕飄飄,如果朝堂之中全都是一種論調,沒有任何反對意見,不光官員們會逐漸失去幹勁兒,連朕也會滿足於現狀。

偏聽則暗、兼聽則明。做爲主政者,最不該的就是隻聽到一種聲音,只相信一種理念。有了他在朝堂任職,可以給朕當鏡子,給官員們當警鐘。”面對王安的疑問,洪濤不加修飾的道出了原委。

在謀反案過後,浙黨、楚黨、齊黨、東林黨都遭到了毀滅性打擊,眼下朝堂裡聚集了一羣福建籍和河南籍的官員,隱約有尊李贄和袁可立爲首的趨勢。

如果再不加以制衡,用不了多久泰州派和中州派就會取代浙黨、東林黨,繼續掌控朝堂的話語權,打壓異己、爭權奪利。

可李贄和袁可立本人並沒有這種想法,完全是官員們見風使舵硬生生給擡上去的。皇帝也沒法提前打招呼,這不成此地無銀三百兩了嘛。

該怎麼剎住這股風潮呢?洪濤想了個簡單易行的辦法,召在野的高攀龍入京任職,還是六部九卿之一。這樣一來不光東林黨人能鬆口氣,還會讓那些牆頭草多尋思尋思,別急吼吼的又去抱另一條粗腿。

第955章 十年之後2309.第309章 南海匪患8第1067章 這老師真當不了461.第461章 士別三日第972章 驅熊行動376.第376章 大淩河畔429.第429章 銀行4第1058章 歐洲代表團2第694章 以力服人第934章 沙廉港5第690章 又一位帥才第740章 廷杖491.第491章 耳目衆多第842章 刮骨療毒第814章 橡膠230.第230章 遼東鉅變4228.第228章 遼東鉅變2057 順手牽羊496.第496章 除非己莫爲190.第190章 忍痛割愛565.第565章 私鑄貨幣032 進步和不足277.第277章 初現端倪258.第258章 驅狼吞虎第794章 將計就計471.第471章 塞王2071 忍無可忍209.第209章 瓊島化工第1004章 私掠船許可第1019章 戰爭的規矩375.第375章 圖上談兵3374.第374章 圖上談兵2第771章 漢級第1108章 靈感019 王皇后(推薦票、收藏都來點啊!)第703章 鹽業公司第695章 文武全才第955章 十年之後2第932章 沙廉港3第850章 鹽務2第900章 來的很及時134.第134章 揣摩聖意2(白銀盟加更1)499.第499章 用心良苦020 萬曆皇帝122.第122章 拔膿膏2042 年號景陽第668章 利益共同體518.第518章 晉商第875章 瞎着急第1018章 損失491.第491章 耳目衆多296.第296章 二桃殺三士350.第350章 馬尼拉大帆船6211.第211章 窮用硫鐵富用硫磺第1068章 豪華陣容129.第129章 工業基礎第1107章 計劃趕不上變化第749章 新軍制2046 內臣第925章 答案在緬甸3207.第207章 知人善用第843章 隱患065 有人歡喜有人恨第895章 破陣2099 彼之弊草,我之珍寶第102章 機事不密禍先行(盟主加更1)第901章 有個壞消息第890章 下兩個蛋599.第599章 八旗2251.第251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621.第621章 開疆拓土第1080章 都套上轡頭第778章 金蟬脫殼第852章 雙軌制053 忠臣536.第536章 出奇制勝215.第215章 激烈反應609.第609章 兵者詭道也522.第522章 抗爭364.第364章 南洋總督2第722章 擠兌2380.第380章 沒錯,就是我們乾的!219.第219章 剜肉治瘡第756章 荷蘭特使3244.第244章 一場空2第1117章 不得不救第1105章 南非總督第709章 金融預警第1067章 這老師真當不了089 報紙第931章 沙廉港2414.第414章 京城保衛戰9304.第304章 南海匪患3200.第200章 在大大的花園裡挖呀挖呀挖第1069章 突然出現的丹麥人447.第447章 日新月異7304.第304章 南海匪患3308.第308章 南海匪患7498.第498章 破案第957章 十年之後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