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1.第471章 塞王2

bookmark

肅王朱楧(yang)是朱元璋的十四子,生母郜氏出身宮女,在朱元璋駕崩後殉葬。肅王的封地是甘州左衛,屬於陝西行都指揮使司,後世稱作張掖市。

這個地方別說在明朝,放到後世也能稱作詩和遠方,生活條件肯定很艱苦。朱允炆繼位之後展露出削藩的意思,朱楧趕緊上疏申請內遷,獲得批准後遷到了臨洮府蘭縣,也就是後世的蘭州。

翻遍了宗人府、錦衣衛、司禮監的存檔,凡是記錄肅王府的文字裡都透着一個字,窮!親王的歲祿應該是五萬石,可肅王的歲祿最高時只有一萬石,很多時候只有五千石。

理由挺奇特,說是路途遙遠運輸不易,所以祿米十不存一。可問題是銅錢、白銀、綢緞損失小,也沒見給人家補上,只以寶鈔衝抵。所以說吧,史料這個玩意不能全信,看的時候必須帶腦子,進行邏輯分析。

洪濤得出的結論就是朱元璋不喜歡這個庶出的兒子,後世裡的皇帝也不太待見這位出身低微的親戚,能保留王位給點歲祿就不錯了。

反倒是朱國祚對肅王一脈的評價很不錯,他說到現任肅王朱紳堯爲止,肅王府在當地的風評是所有藩王裡最好的,每位肅王的生活都相對簡樸,除了王妃之外妾室也不多。

慶王朱栴(zhan)是朱元璋的十六子,生母是皇貴人餘氏,洪武二十四年封爲慶王,封地在陝西慶陽府。多說一句,在明朝是沒有甘肅和寧夏行政區的,只有陝西省和陝西行都司,包括了後世的陝西、甘肅和寧夏大部。

洪武二十六年,還未結婚的慶王就被勒令就藩。但還沒走到慶陽府聖旨追來了,朱元璋改了主意,不想讓他去慶陽,而是換成了寧夏衛,也就是後世的銀川。

寧夏平原與河套平原雖然緯度高,但水源充沛、土地肥沃,有塞上江南之美稱。西夏國就在此定都,悉心經營了二百多年,看上去老朱對這個庶出的兒子還是不錯的,專門在邊塞挑了個條件最好的。

實際上明初的寧夏一點都不好,西夏都城已經被元朝完全毀掉,只剩下殘垣斷壁和滿目荒夷。不光人口稀少,還是明朝和蒙元的邊界,隨時隨地都有韃靼騎兵扣邊。

朱栴抵達寧夏衛時情況比他想象的還差,根本找不到能當做屏障的城池進行防禦,只能硬着頭皮給老爹寫信,懇求換個封地。

朱元璋心裡也知道兒子沒說瞎話,可又沒有更合適的兒子替換,只能來了個折中,允許慶王南撤300裡,在韋州建府。

雖然韋州只是個小城,卻比寧夏衛安全多了,距離內地也近,糧草轉運起來更方便。朱栴沒再挑三揀四,趕緊跑到韋州安頓了下來,還在當地衛所軍官家裡找了個媳婦。

與世無爭的小日子沒過幾年,四哥朱棣就和侄子朱允炆爲了皇位大打出手,首當其中的就是藩王,不想站隊也得選。朱栴比較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壓根兒就沒有皇帝命,索性兩邊誰也不幫,悶頭假裝不知道。

待到朱棣贏了,他馬上主動把兵權上交表示臣服。朱棣估計也知道這個弟弟不受老爹待見,封地還是最次的,於心不忍,派人去寧夏衛幫着修建王府。

朱栴一聽立馬急了,火速趕到寧夏賴在王府工地上阻撓施工,同時趕緊給四哥去信訴苦,邊塞太艱苦也太危險,想把封地往內地挪一挪。 朱棣也沒說不成,只是挨個描述了一下其他幾位南遷親王的狀態,讓十六弟自己選。朱栴一看,得,還是別換了,合算南遷的這幾位哥哥都被四哥懷疑和忌憚,將來肯定沒好果子吃。

等寧夏衛的王府修好了,朱栴只能不情不願的搬過去住,整天無所事事,乾脆組織人手編寫當地的史料,也算是找了個工作幹。

後來朱棣駕崩了,朱高熾繼位,讓珉王朱楩從雲南遷到了湖南。朱栴一看,覺得機會來了,馬上給侄子寫信,也想趁機離開邊塞。即便去不了江南,到山東河南找個府縣住着也比銀川強。

可惜朱高熾也不傻,他把珉王從雲南遷走不是獎勵而是懲罰。因爲這位十八叔整天和鎮守雲南的沐家吵架,嚴重妨礙了邊關防禦政策。至於說十六叔嘛,在銀川待的好好的,不招災不惹禍,那就繼續待着吧。

過幾年朱高熾也掛了,換成了朱瞻基當皇帝。朱栴一看,自己是皇帝的叔伯爺爺,拉下臉來求孫子給換個封地總該不會被拒絕了吧。

於是又上疏要求更換封地,這次的條件再次降低,連北方省份都不奢求,只說銀川距離黃河太近,比較潮溼,能不能把王府換到韋州去,畢竟距離家鄉近一點算一點。

朱瞻基對這位踏踏實實的叔伯爺爺倒是沒那麼苛刻,但也沒完全答應,只允許慶王夏天的時候去韋州避暑,過了夏天還得回銀川,爲國家繼續守着邊塞。

“在皇莊裡做工的宗室子弟慶王府佔幾何?”

按照之前肅王府的思路,洪濤覺得慶王府好像也是個窮鬼。兩百多年下來,開枝散葉繁衍生息,應該也有不少分支落魄了。再讓自己一紙削藩令肯定會有人活不下去,不得不放下身份選擇去皇莊裡做工養活全家。

“……奴婢已經仔細查過了,一個也沒有!”王承恩聞言趕緊翻小本子,可答案卻讓他感到迷茫。

“這就有點說不過去了啊,難道說慶王府除了歲祿還有其它進項?”

洪濤之所以要親自查驗這幾家藩王的底細,只因爲遠在廣東的壁虎發來了密信。上面說有北方來的商人暗中與三十六行購買火炮,數量驚人,且去向不明。

北方來的商人,洪濤當時腦海裡就閃出了晉商的名字。前幾年東廠和錦衣衛就查過此事,證明確實有一些山西商人勾結官府和當地駐軍,把朝廷禁榷物資通過走私的方式賣給蒙古人。

302.第302章 南海匪患076 見不得光的手段第889章 蛋殼上有裂縫411.第411章 京城保衛戰6第668章 利益共同體第822章 諜影重重3313.第313章 水清好還是水渾好第114章 九卿逼宮第1010章 海上輕騎兵3第665章 觸目驚心第1104章 未卜先知第1095章 來點刺激的158.第158章 御下之道2(白銀加更9)425.第425章 挾之以威 誘之以利241.第241章 決戰紫禁城3371.第371章 點 線 面第768章 左右互搏238.第238章 上陣親兄弟第847章 關鍵點2018 番僧和鐘錶第1099章 小國琉球2第978章 立威2205.第205章 太髒第752章 新軍制5第923章 答案在緬甸第850章 鹽務2190.第190章 忍痛割愛185.第185章 互相挖坑272.第272章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8第808章 來而不往非禮也476.第476章 海關第811章 嶄露頭角216.第216章 威嚴受損第1105章 南非總督第1003章 仙術485.第485章 賣個破綻582.第582章 御駕親征第953章 初見成效006 東宮第1019章 戰爭的規矩第874章 明人不說暗話第897章 現成的傀儡165.第165章 三十六行2448.第448章 此銀行非彼銀行第971章 樟腦268.第268章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4第1041章 科學和技術第767章 急遞鋪513.第513章 不擇手段第1037章 都是白菜價第873章 我不是善人第1005章 兩大洲的碰撞532.第532章 軍武世家第809章 政治是爲經濟服務的第701章 頑疾第775章 任重道遠2217.第217章 向錦衣衛開刀185.第185章 互相挖坑443.第443章 日新月異3634.第634章 佛道儒第1032章 能買就不搶第1073章 多事之地661.第661章 鳳尾變雞頭578.第578章 最後的榮譽2第801章 開放與封閉第1011章 不堪一擊504.第504章 羣星閃耀129.第129章 工業基礎306.第306章 南海匪患5519.第519章 晉商2第965章 小琉球大基地2第882章 聲北擊南002 太子125.第125章 先進的不一定好用527.第527章 酒品太差440.第440章 真假美猴王3第1007章 兩大洲的碰撞3552.第552章 百年大計和頑疾639.第639章 巴達維亞191.第191章 忍痛割愛2第958章 十年之後5第103章 十王府(盟主加更2)422.第422章 新與舊414.第414章 京城保衛戰9第1002章 風暴角449.第449章 冤大頭來了第748章 新軍制第101章 君不密失臣(上架啦)第991章 迅速馳援第1013章 中場休息2232.第232章 借題發揮2第1035章 扔鐵球的老頭2489.第489章 發展和污染426.第426章 銀行第973章 日新月異407.第407章 京城保衛戰2第684章 重騎兵第1103章 艦船雲集4第996章 貨好不愁銷路第114章 九卿逼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