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論王安石

PS:訂閱不給力,寫作動力下降!!!

說得是王安石,又何嘗不是當今皇上!

在這一段的觀察之後,秦檜就發覺皇上,很是崇拜王安石,對王安石很是惋惜。

這是不可想象的!

在宋神宗之前,衆所公認的奸臣只有宋真宗一朝的丁謂;而宋神宗後,蔡確、章惇、呂惠卿、蔡京、蔡卞無不被視爲北宋奸臣。這些北宋奸臣,都是直接或者間接靠王安石舉薦起家。王安石,可以說是奸臣的老大。

對於王安石,滿朝上下都是恨之入骨,上到宗室、親貴,中間的士紳,商人,到底層的黎民百姓,都是對王安石恨之入骨。

可是,皇上對王安石崇拜至極惋惜居多,只是稱他用人不當,而很少指責他爲奸臣。

而在實際的行政中,皇上也是處處模仿王安石。

當然了,皇上很是聰明,沒有再度使用青苗法,保甲法、市易法等,而是採取了更爲容易,更爲便捷,更爲隱藏的手段。比如創辦銀行!

創辦銀行,在外人眼中有些微不足道。

可是若是弄好了,可以實行青苗法,市易法、均輸法的一些好處。

此時,秦檜故意這樣說,爲的就是試探皇上的態度,果然皇上臉上神情不變,可是眼神中卻是帶着喜色,顯然一切如他預料的那樣。

這時,汪伯彥坐不住了,這裡談論的是王安石。可是又何嘗不是藉此諷喻於他。

汪伯彥道:“仁宗皇帝時,有一天皇帝在宮苑中宴會羣臣。並決定由大臣們自己到池塘釣魚,作爲宴會的主菜。衆人都興致勃勃地釣魚去了,唯獨王安石心不在焉地坐着,竟然將面前盤子裡的魚餌都吃光了。宋仁宗由此認爲王安石是一個奸詐之人,因爲不經意地誤食一粒魚餌尚情有可原,但是能稀裡糊塗地把整盤魚餌都吃光,這實在是不合常理。有相士說,王安石面相“眼中多白”。這是奸臣之相。蘇洵《辨姦論》說:洗臉換衣是人之常情。只有大奸大惡之人,纔會違揹人之常情,整天不修邊幅,吃着豬狗之食,邋遢地談詩書禮樂,以此博取不流俗的名聲。王安石當時以不修邊幅出名,他很少換衣服。據說也不洗澡。王安石爲奸臣,早已有了定論。秦大人,處處爲王安石辯護,莫非是新黨之人嗎?”

“新黨?”秦檜笑道:“那丞相,莫非就是舊黨了?”

汪伯彥道:“那也無何不可!”

秦檜笑道:“莫非大人,要挑起朝廷黨爭嗎?”

“黨爭的不是我。而是你!”汪伯彥毫不客氣的道。

此時他對於這個政敵一點也不客氣。雖然此時,他還是丞相,卻被秦檜分割了一部分權力,之前更是受到壓制,心中憤恨不已。言語中一點情面也不留。

“仁宗皇帝認爲,王安石是一個奸詐之人。因爲不經意地誤食一粒魚餌尚情有可原,但是能稀裡糊塗地把整盤魚餌都吃光,這實在是不合常理。其實,仁宗皇帝誤解了他,王安石此人講究成大事者不拘小節,王安石那時定然是心有所想,致使心不在焉,才導致誤吞魚餌爲食。以此論斷奸臣與否,有些不恰當!”

秦檜爲王安石辯解道。

“至於蘇洵《辨姦論》以生活邋遢,不修邊幅,就說人是奸臣呢,太過了。這是書生之見,心思狹隘。正所謂成大事者不拘小節,王安石不修邊幅,只因爲他太重視大事了,反而是疏忽一些小細節!”

趙樸點點頭。

歷史上,總是將王安石吃魚餌,王安石生活不修邊幅,指責他爲奸臣。

其實,這都是文人的陰暗心理所致。

若是生活在後世,就可以理解了。一些工作狂,工作起來,往往是廢寢忘食,及一頓飽一頓,飯食睡覺都不規律,更不用說生活邋遢,不修邊幅了。至於吃魚餌事件,更是好理解了,一位偉人幼年時,因爲看書太仔細,用餅蘸芝麻醬,結果蘸成了墨水,直到有人提醒時才發覺。

總之,這一切,只能是反應出王安石是一個工作狂,不注重細節,上綱上線的藉此說是奸臣,有些過了。

汪伯彥道:“秦大人言語中,處處同情王安石,莫非是要當王安石第二嗎?”

秦檜道:“我朝不以言論罪,莫非我連幾句公道話都不能說了嗎!“

“公道話!”汪伯彥道,”國之初定,必生奸臣。秦大人要慎之,以免誤入歧途!”

“咳咳咳!”看着兩人繼續爭吵的情形,趙樸不得不打破沉默,開口道:“王安石是一個好的州官,卻不是一個好的丞相!”

“細節決定命運。身爲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正所謂高處不勝寒,即便是完美無缺的聖人,尚且會被找出諸多的缺點,更不用說王荊公只是一個凡人。諸葛亮身爲丞相,戰戰兢兢,事必躬親,爲的就是防止錯誤出現。因爲諸葛亮明白,身爲丞相,不能有一絲錯誤,丞相犯下一點微不足道的小錯誤,可對百姓卻是驚天災難。可是王荊公沒有諸葛亮的事必躬親,沒有諸葛亮的戰戰兢,更沒有諸葛亮相父的權威,可是卻疏忽細節,不斷的犯錯誤。這些小錯誤,很是微小,可是積毀銷骨,小錯誤積累的多了,足以毀滅大宋江山!”

“傳言,王安石在個人生活方面一直極爲樸素。即使是王安石政治上最堅決的反對派,也挑不出他品質上的毛病。即使他當上了宰相後,卻連自己多少俸祿都不清楚,總是一包拿回家後,交給家人隨便花銷,從來不清點數目。如此一來,更顯得王安石實行變法,既不是爲了升官發財,也不是爲了滿足個人野心,而是出於忠君愛國之心。這無疑讓宋神宗分外感動。所以,在新法開始推行後,儘管朝野上下反對的聲音一浪接一浪,詆者無數,宋神宗也一度動搖,但最後依然堅定地站在王安石一邊,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出於對王安石個人品質的信任。”

“其實在我看來,這是大繆!治家與治國,本身就極爲相似。王荊公卻連自己多少俸祿都不清楚,總是一包拿回家後,交給家人隨便花銷,從來不清點數目,這說明他對數字不敏感,大概就是文人恥於言利。連薪水尚且如此馬虎,可見對國庫財政,是何等馬虎!連這點做不到,還當了丞相,真是奇蹟!”

趙樸心中暗自道,這大概就是王安石犯下的最大錯誤吧!

王安石,一生犯過諸多錯誤,有的說他性格倔強,有的說他與民爭利,有的說他識人不明。在趙樸看來,這些錯誤,其實不算是錯誤,大多數改革都會出現,甚至更嚴重。論及性格倔強,斯大林、毛太祖更爲倔強;論及與民爭利,誰能比得上蘇聯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論及識人不明,毛太祖還將林彪選上副主席,甚至寫入了黨章。

王安石,犯下的這些錯誤,其實不算是錯誤。

他最大的錯誤,就是對數字不敏感,對金錢不敏感。

身爲丞相,說白了就是管家。管理着整個國家幾千萬人生計,對於數字應當極爲敏感,那裡該收多少稅,那裡該花多少錢,國庫預算等等,都是心中有一本帳,清清楚楚。只有心中這筆賬清楚了,才能防止腐敗的蔓延,才能防止用人不當。

只可惜,王安石對財政只是有個大致的瞭解,還處在不求甚解,恥於言利。

結果是,全軍崩盤了。(。)

第449章 擡棺出征第225章 飢寒李若虛,賣餅虞允文第7章 六勝六敗論第27章 男兒到死心如鐵第453章 出戰第405章 皇上VS公主第374章 南北合擊第125章 帝王之術第173章 生不能九鼎食,死亦九鼎烹第237章 變故再生第303章 雞肋第445章 九死一生的奇襲第221章 放回兩位宋皇第391章 富平之戰(三)第3章 金軍圍城第463章 彈劾王彥第244章 圍點打援第245章 口袋陣第465章 瘟疫爆發第330章 匯通銀行第364章 奇襲洛陽第280章 分兵第281章 疏散大臣第464章 定都何方?第77章 鼓舞軍心第233章 起來,不願意做奴隸的人們!第471章 何爲永恆?第112章 身在風月,心憂天下第242章 精密武器的不足第304章 金兀朮跑了!第333章 一同跳火坑第333章 一同跳火坑第207章 宰相何處尋?第139章 衙內鬧事第159章 軍宣司第341章 花魁第36章 你不是皇子,你到底是誰?第396章 富平之戰(七)第10章 誰搶我衣服,我斷誰手足第265章 背叛,城破第127章 金軍的臭棋第399章 第一次北伐結束第96章 練兵記實第214章 拉下水第130章 李綱十議第117章 路在何方?第105章 二圍汴梁第22章 援軍來了第334章 銀行開業第265章 背叛,城破第16章 組建新軍第114章 局勢惡化第243章 擊退金軍第179章 扎馬刀第128章 還都汴梁第359章 “小武備學堂”第244章 圍點打援第310章 公元1229年,趙樸十九歲第190章 議和再起第154章 金軍由盛轉衰的開始第299章 水師大戰第160章 昂貴的火器第377章 皇位之爭?第261章 謀戰第108章 移師大名府第416章 孝道,無法邁過的門檻第36章 你不是皇子,你到底是誰?第242章 精密武器的不足第128章 還都汴梁第417章 輿論戰第425章 時機未到的刺殺第246章 斬將,突圍第141章 魔怔了!!第111章 共浴第64章 忻口伏擊第176章 發現金軍第243章 擊退金軍第453章 出戰第82章 八字軍第190章 議和再起第276章 初見秦檜第470章 化解民族仇恨第235章 一箭射出,命歸九霄第419章 清洗的五月第426章 二帝回宋第307章 遼東掃蕩第4章 退路第229章 幕後黑手(2)第75章 投名狀第99章 靖康恥後,路在何方?第257章 數據分析,嚇倒金軍第133章 舌戰羣臣第273章 紀念宗澤老大人第149章 變法前的試探第158章 軍三司第395章 富平之戰(七)第80章 靖武王第298章 漢賊不兩立,王室不偏安!第268章 一寸山河一寸血第352章 “重錘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