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上午。
飛機降落在虹橋機場,走在舷梯上,周亞麗對着陳凡笑道,“來了上海,這裡總沒有你的房子了吧。”
陳凡轉頭看了她一眼,微微一笑,“有啊。不過你要是覺得住得不舒服,也可以繼續住賓館。錦江飯店不錯,我在那裡住過,樓下餐廳的菜也好吃。”
“有?”
周亞麗瞪大眼睛,驚訝地看着他,“你在上海也有房子?”
她張開雙臂劃了好大一個圓,“像京城那麼大的?”
住賓館的話她提都沒提,住賓館哪有住老弟家裡親近,何況國內的賓館又不像美國的酒店那麼舒服。
至於飯店的菜好吃,難道還有老弟做的好吃嗎?
陳凡搖搖頭,笑道,“那沒有,就是一棟小洋樓,不大,也就剛好夠住。”
周正東走下舷梯,讓開路,轉過身不解地看着他,“你工作和學習都在江南省城,可是房子卻買在京城和上海,怎麼不在省城買一套?”
陳凡打了個手勢,邊往前走、邊說道,“在京城和上海買房是因爲機緣巧合,正好有房子賣,我又喜歡,就買了。至於省城的房子,目前還在規劃設計,是單位宿舍區,順利的話,今年年底應該就可以入住了吧。”
他笑着聳聳肩,“現在住單位招待所的房間,倒也方便,所以就沒想着另外買。”
學校的那間宿舍他已經退了,沒辦法,找的人太多,根本安靜不下來。
趙婉茹聞言不禁失笑,“你真的很適合去美國。可能在你看來,買這麼多房子是爲了方便、或者喜歡,但是這種行爲在美國有一個詞來形容,就是‘房地產投資’。”
周正東也輕聲笑道,“房地產投資在美國很火爆,也是我們周家生意的核心之一。當初剛到美國時趁着地價便宜囤了不少地,後來將靠近城市的一部分土地慢慢開發做住宅或商廈,有的租、有的賣,這麼多年下來,已經超過了老本行貿易生意,利潤也非常客觀。”
現在周家的生意範圍很廣,但是核心資產就三類,一個是早期趁經濟危機地價便宜收購的農場和城區的地皮,再就是老本行貿易生意。
農場還在持續經營,藉着靠近大城市的便利,農產品根本不愁賣,在銀行風險評估中都屬於最頂級的優質資產。
至於其他地皮,隨着城市圈的擴大,加上週家也不缺錢,自然而然便介入房地產行業,城市邊緣擴大到哪裡,他們的房地產便開發到哪裡,過得很滋潤。
最早的貿易業務反倒被超越,在家族資產中淪爲第三序列。
只不過隨着周家融入美國社會,早期在國內簡單的坐地開店模式,也轉變成了現代化的貿易公司,並劃分爲國際和國內兩塊,雖說與跨國巨頭不能相比,卻也實力不俗。
別看現在周家只有一億美元左右的資產,可只要不亂來,哪怕只是維持不變,這些資產在幾十年後也能價值幾十、甚至上百億美元。
在互聯網崛起之前,億萬富翁的含金量還是非常高的。
談到跟自家核心業務有關的內容,周正東自然感興趣。
說完之後,他又搖搖頭,“可惜,國內是分房制度,房地產根本做不起來,要不然等你說的窗口期到來,我倒想進來試試。”
陳凡在一旁輕輕點頭,事實上我國的商業地產起步很早,從深圳開拍第一塊商業地皮,到80年代下半期政府鼓勵商品房的建設和銷售。
尤其是海南島上的第一次炒房、炒地,讓全國許多人都認識到房產的投資價值。
可是房地產的真正崛起,還是在宣佈結束福利分房政策之後。
福利分房不結束,房地產業根本做不起來。
趙婉茹卻有不同意見,“正所謂‘長安居、大不易’,就算是分房,可是當供求關係緊張時,也不可避免會產生經濟變化。”
她轉頭看着陳凡,笑道,“你在盧家灣和雲湖的房子也就罷了,在京城和上海的房子,應該是值錢的。而且還有大幅升值的空間。”
周正東緩緩點頭,“有道理。”
同時他也在想,要不要進來做幾個小項目試試水?規模不大的話,應該不會賠錢。
現在助理還在美國駐京城聯絡處收集資料,剛好去小本子的飛機是從京城出發、要在上海中轉,等明天他坐飛機過來,與自己匯合之後,再把這個任務加上去。
陳凡看了看兩人,笑着搖頭,“只是自住而已,房價是漲是跌,都沒有關係。”
周正東啞然失笑,“也對。”
他是站在生意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外甥如果不想做房地產生意,確實住着房子就行,房價是漲是跌,又有什麼關係呢,自己感覺舒適就行。
幾人說說笑笑,很快便到了出站口,順着人流往外走,陳凡掃了兩眼,便看見一個青年辦事員舉着寫有“周正東先生”的牌子,視線不斷從出站的人羣臉上掃過。
在他身後,還有兩個幹部模樣的人。
上前一問,果然是上海安排的陪同人員。
寒暄過後,周正東說了要去外甥家裡住,負責對接的陪同幹部也沒多說,直接同意。
又不是第一次這樣,還需要向上級彙報申請。就是可惜了一筆外匯房費。
坐上轎車直奔番禺路,將他們送到地頭,陪同幹部又例行聲明瞭一下出行紀律,也就是未經同意不許自己亂跑,如果要出去一定要他們的人陪同。
然後留下聯繫方式,並約好下午兩點來接他們、去看望那位僅剩的周家故交,便告辭離開。
陳凡昨天往上海作協打過電話,請他們轉告姜麗麗今天自己會回來,所以這時候家裡應該有人在,要不然他沒鑰匙,只能翻牆進去。
爲什麼不直接往紡院打電話?
因爲昨天是星期天啊,學校放假不上課,一般週末的時候,姜麗麗都在家裡窩着,不在學校,自然沒法接電話。
想到這個,陳凡心裡犯起了嘀咕,也不知道能不能找人給家裡裝一部電話?
改開後上海的第一部私人電話,是JA區住宅公司一位離職職工申請安裝的,他辭職之後做了個體戶,門店開在寶山區羅店鎮,主要業務是承接房屋裝修公司和建築公司的維修、安裝輔助等工作。
爲了擴大生意,他在1983年5月,向羅店電話局申請安裝一部電話,安裝費用300塊,另外還有每個月20塊錢的月租,分機號碼自選388,很吉利。
裝了電話之後,業務量果然飛速提升,別人都愛找他合作,就因爲他家有電話。
當年他一個人的納稅額就佔了整個羅店鎮全部個體戶的三分之一,由此拉開上海個體戶爭相裝電話的熱潮,電話局也是積極配合。
而京城的私人電話要稍早一點,在1982年下半年,農豐裡小區開通使用一部小交換機,100多戶居民陸續用上了家用電話。
(1984年4月20日《北京日報》1版)
不過這還是有單位作用在裡面,真正靠個人安裝的城市第一部私人電話已不可考,但是就在這篇報道發佈後不久、1984年5月23日下午,一位農民來到市電話局營業室,掏出一張2000元的支票,申請給家裡安裝一部電話。
營業員在給他開的收據上,寫下了京城市第一個農民自費安裝的電話號碼:815059。
這便是京城第一部農民私人電話,安裝費用2000塊。
比上海貴多了。
不過月租便宜點,只要4塊錢。
陳凡琢磨着,回頭找誰問一下,看看能不能用私人名義申請,要是不行,就跟巴老商量商量,用單位名義拉一根線過來,等以後再轉戶頭。
沒辦法,到現在他還不適應寫信,有事打電話多好,寫信太慢了。
可是要打電話,就只能去附近與電話局合作的小商店,這裡的電話機也同時承擔接電話的重任,有人打電話過來,負責人要將信息記錄好,轉交給相應的居民。
這種模式從50年代就已經開始有,起源於京城,然後很快擴散到幾個大城市。
執行得怎麼樣且不說,至少在遇到一個好人的情況下,還是給附近居民提供了不少方便。
當然,再怎麼方便也不如家庭電話。
陳凡腦子裡算盤打得叮噹響,卻沒耽誤擡手按下門鈴。
不一會兒,院子裡就傳來輕快的跑步聲,隨着吱呀一聲,小門被拉開,一張俏臉出現在面前,正是滿臉微笑、眼裡還放着光的姜麗麗。
她一把抓住陳凡的手,眼睛眨也不眨,卻已笑成兩彎月牙,“你回來啦。”
還沒等她將陳凡拉進門,一個戴着奇怪的帽子(漁夫帽)、長得很漂亮的女生突然出現在陳凡身邊,腦袋差點就擱他肩上,還目不轉睛地盯着她,眼睛睜得大大的,“哇,好漂亮,老弟,這是你女朋友?”
陳凡握着姜麗麗的手,先走進院子,對着剛走出大門的姜甜甜揮揮手,等老舅一家陸續進來,才幹咳一聲,“給你們介紹一下哈。”
然後一本正經地指着周正東幾人,“這位是我老舅,前幾天特意從美國回來看我的。這是舅媽、這是表姐。”
姜麗麗紅着臉,趕緊鞠躬問候,“舅舅好、舅媽好、表姐好。”
話音剛落,她便腦子一懵,我是不是叫太早了?現在是不是應該叫叔叔阿姨?
頓時刷的一下羞紅了臉,不自覺地側過身子、扎着腦袋默默躲在陳凡身旁。
陳凡握着她的手,笑着介紹,“這是我對象,姜麗麗,生薑的姜,美麗的麗。”
wWW¸ttκд n¸co
隨後又指了指站在門庭前有點手足無措的姜甜甜,“這是麗麗的姐姐,姜甜甜,甜蜜的甜。”
姜甜甜深吸一口氣,迅速調整好心態,輕輕點頭,想了想,決定還是跟着妹妹一起叫。
便微微鞠躬,喊道,“舅舅好、舅媽好、表姐好。”
沒辦法,妹妹都這麼叫了,如果她還叫叔叔阿姨,未免顯得太生分。
陳凡聞言輕輕乾咳一聲,“那什麼,你叫妹妹就行,她比你小。”
姜甜甜臉色微紅,立刻改口,“妹妹好。”
周正東一家人正用探究的目光打量兩姐妹,一個嬌俏可人、一個落落大方,相貌幾乎一模一樣,都是難得一見的美人兒。
妹妹自然不用說,一見面就拉着外甥的手,恨不得粘在他身上。
倒是那個姐姐,明面上保持距離,但以周正東閱人無數的眼光,怎麼可能沒發現有問題。
不過他也沒在意,反正又不是自家外甥吃虧,怕什麼?
等陳凡介紹完,他便輕輕點頭,對着兩人笑道,“麗麗好、甜甜好。”
趙婉茹和周亞麗也各自打招呼。
周亞麗還瞪着陳凡,臉上卻滿是笑意,“老弟,你怎麼不提前說一下,我好準備禮物呀。”
隨即取下自己的揹包翻找,看看什麼東西適合做禮物。
姜麗麗也輕輕捏了一下陳凡握着的手,氣憤他沒有提前跟自己說有舅舅一家人來,讓自己出醜丟人。
陳凡則咧着着嘴哈哈一笑,“那什麼,忘了。”
什麼忘了,就是他不好意思講。
講什麼?
講自己金屋藏嬌,在上海的房子裡還有一個女朋友住着?
那多尷尬!
周亞麗翻了半天,最後翻出來兩隻小盒子,也沒有打開,走過來塞給姜麗麗一隻,笑道,“沒有準備,這個是我自己用過的,不要嫌棄。”
姜麗麗還想推脫,就被陳凡接過來放在她手裡,“都是自家人,給你就拿着。”
被強行塞在手裡,姜麗麗只能紅着臉說道,“謝謝表姐。”
周亞麗又走到姜甜甜面前,將另一隻盒子遞給她,“一點小意思,不要嫌棄。”
姜甜甜比剛纔還手足無措,本能地看向陳凡。
陳凡擡頭笑道,“收着吧。”
姜甜甜頓了兩秒,纔不好意思接下來,“謝謝。”
隨後回過神,趕緊將他們往屋裡讓,“快請進。”
幾人陸續進屋,陳凡給他們分配房間,“舅舅舅媽住一樓,不用爬樓梯。”
隨後看向周亞麗,“你就住三樓,空間大,還有一個大露臺,夠你折騰的。”
周亞麗自然無所謂,“行啊。”
只不過下一秒便將目光投向父母,與兩人對視一眼,視線之中笑意流轉。
二樓呢?當然是被他們三個佔了啊。
周亞麗又瞟了一眼表弟,嘿,看不出你個濃眉大眼的,竟然還這麼會玩?!
陳凡看他們的眼神交流,就猜到他們在想什麼,只不過沒法解釋啊。
國內的人一般不會想歪,可美國那邊不一樣,如果是正統的清教徒家庭的女孩兒,保守得堪比封建時代的大家閨秀,但除此之外,那是一片豪放。
更別說如今的美國,正是嬉皮士、嘻哈、搖滾、朋克等開放文化野蠻生長的時候,玩得好的是文化、玩得不好的就是放縱。
可哪有那麼多的文化人?
說到底就是放縱年代,他們在美國,就算自己不玩,但啥玩意沒見過、沒聽過?
那麼會這樣想,一點都不奇怪。
如果是真的也就罷了,可惜不是啊。
陳凡覺得很委屈,但是也沒辦法,只能默默拎着行李送進房間,然後帶着他們參觀。
“這裡是客廳,這邊的是茶櫃,那邊是貴妃椅,可以躺着看外面小花園。後面是廚房和衛生間,沒什麼好看的。
啊?幫忙?
不用不用,麗麗廚藝不錯,而且這裡有甜甜幫忙就夠了,我們去樓上看看。
狗狗狗,跟我走,吶,這裡就是二樓啦,三間臥室,嗯,每人一間,都進來看看,對吧,三張牀,都不一樣。”
在這裡拐着彎的解釋了一下,也不管他們信不信,繼續逛三樓。
“三樓是書房和音樂房,也可以是客房,上面還有個閣樓,全都是書。”
周亞麗順着樓梯爬上去,看着三角形的閣樓裡全是一個個滿滿當當的書架,不禁有些咋舌,“這裡比你在京城那邊的書還多啊。”
陳凡看着她順着樓梯下來,笑道,“這裡的書是我自己買的,京城的書除了一小部分舊書,其他的都是張師父找人從書店買回來的,他也不懂,就沒敢買多,等我下次過去,有時間的話,再做補充。”
幾人在房間裡轉了兩圈,周正東走到鋼琴前,揭開琴蓋彈了幾個音符,好奇地問道,“內地還有施坦威三角鋼琴買?多少錢買的?”
陳凡打了個手勢,“不貴,兩百二十塊。”
周正東一聽,眼睛都直了,“多少?這麼便宜?”
陳凡哈哈笑道,“這個是在舊貨店買的,舊貨店的定價規則,不管是大牌子還是小牌子,都是按照品類和成色估價,才讓我撿了個便宜。”
他又介紹旁邊的樂器架,“小提琴80,意大利貨、手風琴60,蘇聯的、吉他30,這些都是進口貨,這邊是國產樂器,二胡只要10塊、古琴50、古箏55,還有琵琶……”
介紹完之後,轉過身笑道,“便宜吧,都是在舊貨市場買的,如果買新的,價格就要翻上好幾倍。”
他說着指向鋼琴,“這個就更不知道要翻多少倍,幾十、上百倍都有可能。我當時聽售貨員說有施坦威鋼琴,而且只賣220塊,想都沒想就要了。
爲了把這個大傢伙弄上三樓,還請人幫忙找來專業工具,費了好大的功夫才吊上來。”
周亞麗看着架子上的樂器,轉頭看向他,問道,“老弟,這麼多的樂器,你都會?”
陳凡笑道,“不會我買幹嘛?”
周正東抿着嘴,輕輕點了點頭,“你在音樂方面的天賦,比你母親還要強一些,她只會鋼琴,你還會這麼多。”
頓了一下,他又說道,“可能也有你父親的原因,我聽說他會小提琴和口風琴,也是個才子,你應該繼承了他們的音樂細胞。”
陳凡笑了笑,沒有說話。
我誰也沒繼承,全靠自己努力,從零基礎開始學會的。
幾人轉了一圈,最後紛紛走上露臺。
站在露臺上眺望遠方,沒有太多的高樓大廈,只在遠處有些十幾層高的大樓,也基本上是建於民國時期。
放眼望去,或密或疏、或高或矮的建築,成片成片地往遠處蔓延,伴着夏日的清風、和遠處傳來的人聲,愈發顯得這裡的幽靜。
片刻後,周正東突然笑道,“感覺在這種地方生活也不錯,鬧中取靜,很有生活的氣息。”
周亞麗轉頭看着他,“那你就搬過來唄,也在這裡買一棟房子,和老弟做鄰居。”
她又轉過臉看向陳凡,“老弟,這裡還有房子買嗎?”
陳凡,“有啊。”
他看着周亞麗說道,“不過不知道外籍能不能買普通居民房,這個還要問一下。”
後世很多人都說,1980年的11月京城誕生了第一座商品樓。據《BJ房地產志》記載:那年“BJ市在團結湖統建的住宅樓房中撥出兩棟出售給個人,每建築平方米售價平均180元。”
然而,嚴格說來並不是。
我國的第一棟商品樓,是始建於1956年、落成於1958年,坐落在上海餘慶路189號的“華僑公寓”。
這座“新中國第一公寓”高8層,建築面積4284平方米,共有住房35套。
工程總投資額70萬,由上海中華企業公司負責興建。創造了當時衆多的第一。
公寓內鋪設了進口木地板,安裝了暖氣片,大樓內部還裝有2部電梯。
這些配置都是當時上海普通民居所不可企及。公寓落成以後,由雙清樓主專門爲大廈題寫了“華僑公寓”四個大字。
這座公寓也不對內銷售,專供海外華僑。
其實就是爲了用高價賣樓、籌集外匯。
但是海外華僑紛紛解囊,哪怕自己不住,知道了這個消息、又有能力的話,也要買一套。而有些華僑則直接買房回國,直至今日,還有許多華僑後人居住在這棟公寓裡面。
幾年後,1962年,京城缺少外匯,也照貓畫虎,興建了“花園村華僑公寓”售賣。1966年,廣州也建成了我國第一個華僑住宅區“華僑新村”。
也不知道是墨守成規還是有人發話,反正之後華僑只能買華僑公寓或華僑新村幾乎成了一種慣例,反倒普通住宅,極少有人敢賣給華僑和外國人。
現在不管是真的還是開玩笑,周正東他們想在這裡買房,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