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0章 聲東擊西

沛,多指水勢湍急,宋國沛邑一如其名,周長不到兩裡的小城東北面有一道廣闊的水面穿過,恰值六月雨水氾濫,一眼看過去更是無邊無際,浩浩湯湯。

城內的大夫名爲沛氏,從祖上被宋公封到這裡做邑大夫已經不知道多少年了,這裡土地平闊,又地處泗水衝要,是南北交通的樞紐,但由於遠離宋國的政治中心商丘,所以歷次政變、內亂都沒有波及到此。沛大夫本以爲自己能依靠農賦商稅混吃等死,誰料在他晚年的時候宋國卻再生變亂,沛邑一下子變成了兵家必爭之地,作爲卿族皇氏的下屬,沛邑顯然得站在彭城一邊。誰料先來的不是鄒魯的敵人,而是南邊來了一羣不速之客。

這一日,沛邑的沛氏府邸,老態龍鍾的沛大夫被一羣人押着,他們旁邊則是一個其下烈火熊熊,裡面開水沸騰的銅鼎……

“將軍,就算你將我這把老骨頭烹了,鄙邑也實在是湊不出糧了啊!”

沛大夫幾乎都要給面前武夫跪下了,本來他的轄區就不大,統領着兩三千戶人家而已,現如今卻要供給一支四五千人的大軍,實在是苦不堪言。

他面前那位斷髮的披甲將領卻很不耐煩,用吐字不太清晰的中原話說到:“若是烹了你這老朽能餵飽兵卒,我已經將你投入到鼎裡了,汝等這種五鼎之家怎麼會沒有儲糧?速速交出來,否則便殺了汝家男丁,將女眷送入軍中爲奴婢。”

沛大夫知道吳國人雖然兇惡卻沒到敢殺他的程度,便咬牙不說,同時他心裡也暗暗後悔,當初怎麼就腦子一抽,答應了右師皇瑗的徵召,投入彭城宋公陣營呢?雖然那些天道教徒讓人擔憂,大巫南子所謂的玄子也讓人難以相信,但若進城的是趙軍而不是吳軍,自己大概就不用遭罪了。

原來從今年春後,支持彭城宋公的吳國開始發兵北上相助,吳國的建制是四軍制,分爲中軍、上軍、下軍、右軍,每軍萬五千人左右。夫差一口氣帶了上中下三軍主力北上,此外還有徐、羣舒、越人的附從軍,加起來也有六七萬人,其中有兩師的兵力來到了彭城的北門戶沛邑,負責駐守這裡,防禦來自北方魯國的進攻。

而統帥這支五千人的將領,正是吳國的一位大夫申叔儀。

最初時,申叔儀和沛大夫的相處還算和善,按照約定,沛縣每一戶人家要養活一個吳兵,提供其口糧。然而隨着時間的慢慢推移,沛大夫卻發現,申叔儀對沛邑的索求越來越過分,吳兵的軍紀也逐漸渙散,一旦沒有滿足他們的要求,吳人便開始成羣結隊地在沛邑周邊劫掠,一點都不在乎這裡友邦土地。

其實也不能怪申叔儀如此索糧,主要是泗上距離吳國太過遙遠,雖然開通了邗溝,但吳國的稻米跨越千里送到這裡,已經所剩無幾,更何況國內的情況也不容樂觀,連年的洪澇災禍,沉重的勞役,在料理田間的緊要關頭,青壯年又都被徵召來北伐,彭城那邊的主力倒是吃穿不愁,但沛縣等地的駐軍就難以爲繼了。

在這種情況下,過去十多年裡習慣了孫武子“因糧於敵”的吳軍,就開始自己張羅吃的了。當餓肚子時,他們纔不管什麼友邦不友邦,盟國不盟國呢,吳國將吏們紛紛拿出了當年在楚國禍害城邑的架勢來,一時間沛邑上到大夫,下到百姓,都受到了強迫和逼壓。

就算如此,搜刮到的糧食也不夠這數千吳兵吃。

今日,在又一次勒索沛大夫無果後,吳軍將領申叔儀招來他的子侄親信等商量對策。

“還能怎麼辦,搶!”

吳王夫差的戰爭動機是與趙無恤爭奪霸主地位,而吳國大夫、兵卒的戰爭動機則是在富庶之地搶掠一些財物帶回家中去,當年在楚國他們都是這麼幹的,這次能跟隨大王來到更加繁榮的中原地帶,他們更是躍躍欲試。

在吳軍停駐幾個月後,沛邑是沒有什麼好搶的了,但沛邑周邊,還有趙國陣營的魯、鄒、滕、薛呢!

因爲大軍沒有集齊,過去幾個月裡,趙國與吳國都沒有大動干戈的意思,但駐紮在沛邑的吳國前鋒也利用自己擅長渡河、舟戰的特點,渡過泗水,深入滕、薛甚至是到了鄒國境內。雖然吳軍的戰鬥力已經不是當年孫武還在時的巔峰時期了,但面對鄒、滕、薛等國兵卒,依然是勢如破竹,吳軍甚至創造過一百人攆得一千滕、薛兵卒狼狽而逃的壯舉,於是這兩處就成了他們在缺糧時的大糧倉。

但對於魯國,申叔儀卻有一點忌憚,被趙氏統治十多年後,魯國人已經遠沒有當年那麼羸弱了,什伍制度讓邊境魯國民兵在亭長的帶領下也能跟吳人兜兜圈子,而魯國的正規部隊雖然不如”趙武卒“那般武裝到牙齒,但也能背靠背,豎起矛陣,讓吳國的短兵難以接近,所以來沛邑幾個月了,吳軍對魯地進行了幾次試探性的進攻,卻都效果不大,他們知道自己啃到了硬骨頭,也很快就退回來了。

然而就在申叔儀摩拳擦掌準備再渡河去滕、薛、鄒三國搶一筆時,卻從後方傳來了吳國夫差的軍令:沛縣駐軍速速配合北方部隊,向魯國發動一次進攻……

“魯國不好打啊……”欺軟怕硬的申叔儀有點犯愁,然而軍令如山,上一個違抗吳王夫差命令的人,名叫伍子胥,現在他的屍體還在長江裡漂着呢,伍子對吳國立了那麼大的功都是如此下場,誰人還敢忤逆夫差呢?

沒幾天,從彭城那邊過來了五千人,統帥正是申叔儀的上司,下軍將王子姑曹。

針對申叔儀的疑問,王子姑曹微微一笑,對他說道:“如今趙侯帥大軍入宋,正與大王和宋公在芒碭山一帶對峙,芒碭山丘陵遍地,適合我吳國步卒作戰,趙侯急於取勝,不顧這一點,日夜派兵卒進攻,卻都被我軍所阻。當然,正面趙軍勢大,我軍也不好強攻,大王便打算效仿當年破郢之戰,實則虛之,虛而實之,看似要與趙軍在西面僵持,實則派遣你我從沛邑北上,進攻趙軍運糧的命脈,菏水!”

菏水在魯國境內,但距離沛邑並不遠,只是那裡有數千趙兵、魯兵防禦,申叔儀不敢去招惹,雙方一直是井水不犯河水的狀態。

然而他不得不承認,大王這一計策很妙,一旦打下了棠地,菏水這條連通宋、曹和魯國的運河就斷了,吳軍也能一口氣攻入鄒魯腹地,攪亂趙軍的戰線。

他連連出口稱讚,但也有疑慮,那就是因爲吳軍未敢深入魯地,所以對棠邑、菏水一帶的地形道路不太熟悉。

“無妨。”王子姑曹似乎早有對策。

”有兩個魯國人,可以爲吾等帶路。”打了個響指後,便有吳兵帶着兩人入內,一個是衣冠楚楚的大夫,另一個則是須發凌亂的落魄武士,那大夫滿臉堆笑,他的同伴卻大腹便便,醉眼惺忪,入內後也不說話,只是定定地看着王孫姑曹案前的酒。

“這是?”申叔儀皺起了眉頭,那位大夫也就罷了,只是這武士,這樣的人作爲嚮導,靠譜麼?

王孫姑曹倒是不擔心,他介紹道:”十年前從魯國跑到吳國的叔孫輒,叔孫家族滅亡後最後的遺族,至於這位,則是費宰公山不狃,竊魯大盜趙無恤當年的大敵……“

第1196章 列禦寇第774章 搬山第951章 連橫(上)第564章 亦能絕之!第196章 成鄉!第375章 遠交近攻第584章 不患寡而患不均番外6 《史記西楚世家(中)》白話譯文第873章 王孫勝第1147章 華夏邊緣第726章 山不過來,我便過去!第304章 莫如樹人第746章 長矛對技擊第630章 爲淵驅魚(上)第1108章 齊桓晉文之事第197章 有狐綏綏第595章 琅琊臺上風雷起第767章 萬歲!第473章發 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第795章 士爲知己而搏第361章 邾國第640章 投機者第840章 海客談瀛洲第603章 他回來了第582章 鐵與血第765章 公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第801章 知瑤之死(上)第266章 侈靡之業第328章 梟臣的末路(下)第1051章 擒賊先擒王第182章 董安於(下)第273章 狐假虎威第458章 諱疾忌醫第351章 雙姝第1168章 成大事者第829章 吳王金戈越王劍(上)第1138章 徵蓬出漢塞第64章 仲尼弟子(下)第1086章 最後的君子第28章 涉彼北山第332章 黃雀在後(上)第562章 千金市馬骨第776章 獅子大開口(下)第759章 此戰到此結束第717章 陳恆的救衛計第1190章 惟郢路之遼遠兮第708章 吳王夫差第517章 隱士第1038章 長樂未央第323章 亂(中)第954章 田賁雪夜下絳都(上)第395章 武卒的弱點第1119章 雙頭鷹第572章 軍功授田第88章 伊尹之志第849章 織女牽牛(下)第418章 大雪滿弓刀(上)第411章 父子相見第41章 釜底抽薪第907章 道、勢、術第693章 哀其不幸第822章 問周室之罪!第279章 孫子兵勢第239章 愚公移山第219章 秋日之陽(終)第1006章 決戰風陵渡(下)第775章 獅子大開口(上)第795章 士爲知己而搏第177章 遍尋名醫第453章 春種一粒粟第904章 巨輪第924章 禍亂之源第1200章 長安灞上(上)第582章 鐵與血第580章 鍛鐵的女劍師第802章 知瑤之死(下)第87章 豆在釜中第334章 脣亡齒寒第552章 豈在多殺傷?第869章 河間攻勢第610章 我的兄弟姐妹(上)第225章 賞不逾時第1153章 願爲黃鵠兮歸故鄉第766章 宥之?殺之?第1172章 復仇之義(上)第1148章 草原上的明珠第1105章 半島戰爭第988章 叛國罪第1110章 天子東狩第291章 焚劵市義第1028章 王孫歸不歸?(上)第110章 麥熟時節第354章 造紙術第870章 君子安而不忘危第401章 垂釣於濮上第219章 秋日之陽(終)第552章 豈在多殺傷?第478章 晏子遺書第827章 仲尼之厄第754章 車壘雖然有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