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4章 白公勝變法(下)

ps:再推薦一下舍友的書《大涼漢騎》啊,新人新書不容易,求一下收藏,七月在這裡拜謝了。

……

若問當下楚國貴族縣公里誰最蠻橫跋扈,當屬鬥懷……

鬥氏歷史悠久,是楚國第十四代國君若敖的後裔,所以又稱若敖氏,歷史上出了十多個令尹、司馬,乃是楚國第一公族,然而到了楚莊王時,鬥氏因爲謀逆失敗而被誅殺殆盡,只剩下一個庶子因爲與家族走的遠,避開了這場若敖氏之亂,得以延續血食,但領地所剩無幾。

到了五十年前,這個家族傳到了鬥成然(子旗)手中,此人是楚平王棄疾的親信,因爲擁立有功,做了楚國的令尹,但隨即被猜疑心極重的楚平王過河拆橋地殺死,爲了不讓功臣們寒心,又假惺惺地將鬥成然的兩個兒子鬥辛、鬥懷安置在鄖縣,做了縣公……

鄖縣位於江漢平原,楚國都城以東,也就是後世的湖北安陸一帶,這裡本是姬姓隕國,兩百多年前被楚國滅亡。比起郢都來,鄖縣算不上富裕,鬥氏兄弟在此長大,後來縣公斗辛入郢侍奉楚昭王,鬥懷則駐留領地。

吳師破郢時,楚昭王、季羋等王室成員在鍾建、鬥辛等人護送下逃亡雲夢澤,在大澤中遇盜受驚,然後便聽從鬥辛的建議,又跑到了鄖縣,以躲避吳軍的鋒芒。

然而在鄖縣卻依然不安全,夜裡,鬥辛聽見了有聲響,出門一看是弟弟鬥懷帶着族兵全副武裝,包圍了楚昭王的住所。鬥辛大驚之下問他想要幹什麼,當時血氣方剛的鬥懷說自己父親鬥成然忠心耿耿,卻被楚平王殺害,他的邏輯是:”乃父殺我父,我殺其子,以怨報怨,以血償血!“他現在就要殺了楚昭王,爲父親報仇!

鬥辛自然不會讓他如願,訓斥一番,告誡他君王是天,哪怕是再大的委屈也不可以對大王報仇,鬥懷這才憤憤作罷。

今夜的事,楚昭王等人在屋內聽得一清二楚,然而到了一年後吳國退兵,楚王返回郢都,對患難中的忠臣論功行賞時,不但賞了鬥辛,也把鬥懷找來,誇他純孝,讓他做了大夫。

從這時候起,鬥懷對楚昭王的態度就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從憤恨變爲死忠,昭王有命,他無所不從,隨同昭王、司馬出征屢有戰功……

於是在鬥辛死後,楚昭王就讓鬥懷繼承長兄職位,做了鄖公。

昭王死時,鬥懷差點在昭王棺槨前哭死,然而這之後,卻沒人再治得住他了,鬥懷再次變成了刺頭。這個老不休仗着有些戰功,資歷過硬,對於郢都的命令開始陽奉陰違,向都城繳納糧食勞役支支吾吾,還收納流亡,隱匿戶口,爲自己牟利。

過去的楚國舊法,對這些事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然而當白公勝主事已以後,卻在《定分令》《算民令》裡,將以上行爲視爲違逆國法!

然而鬥懷跋扈慣了,面對白公勝派來的小吏,他先是阻攔他們不讓進入領地清算戶口,甚至出言不遜讓人痛打一頓扔了出來。

這是對新法的一次劇烈反抗,江漢一帶的貴族們有樣學樣,郢城那些反對變法的王室宗親也等着看白公如何處理。

“倘若縱容鬥懷,變法將胎死腹中!”

面對如此罔顧新法的行爲,白公勝自然不能坐視不管,他一道政令下去,便要鄖公斗懷入郢都問對!

鬥懷也是個暴脾氣,面對左尹府的召喚,他不但不懼,還當即讓人備車:

“去就去,老朽隨先王征戰時,此子還在吳國認賊作父!今日欺瞞令尹做了左尹,苛待公族,我此番倒要去會會他,看他能將老朽怎樣!?”

雖然只有十輛車乘,但鬥懷的氣勢卻好比千軍萬馬,這個火氣上頭敢朝楚王動手的老臣數日後抵達了郢都東門,他無視了左尹府門前必須下車的禁令,徑自馳入府內,馬車橫在轅門的庭院裡,揚起了大片塵土,御者的鞭子抽得啪啪作響。

白公聽到聲音出來一看,頓時面色鐵青,但還是阻止了背後怒髮衝冠的武士熊宜僚,說道:“鄖公,左尹府內,爲何不下車趨行!?”

鬥懷抱着當年楚昭王賜他的鳩杖,昂頭捋須,對年輕小輩白公勝不屑一顧,自傲地說道:“此杖乃是先王所賜,上可見令尹、司馬不拜,下可打王室不肖子孫。”

仗着自己資歷老,地位高,更是江漢縣公之首,鬥懷並不把白公勝和他的新法放在眼裡,而試圖拿出先王來壓他。

白公勝卻不買賬,一提腰間的三尺長劍,冷笑道:“我這也有一把今王所賜的劍,讓我推行新法,殺不尊法紀的亂臣,只是不知是先王的杖硬,還是今王的劍利!”

“豎子敢爾!”連楚王本人見他也得恭恭敬敬的鬥懷,白公勝卻一點沒有尊他畏他的意思,頓時大怒,舉起鳩杖就要去打白公勝。

白公卻退了一步,舉起手,對身後壯如塔樓的勇士道:“鄖公違抗國法,如今又帶人衝撞官署,熊宜僚,將鄖公及其隨從全部擒拿!”

“諾!”熊宜僚是白公勝在郢都南市尋到的勇士,有百人不檔之勇,不但武藝高超,力氣更大得驚人。他幾步上前,就要去拿鬥懷,鄖公的御者見狀不妙,揚起鞭子想驅馬掉頭跑,然而熊宜僚手中大戟揮舞,竟一彎腰,輕鬆將鄖公的馬腿一戟劈了,弄殘一匹,又轉身刺死另一匹,只在脖頸上留下一個大血窟窿,血流如注。

而車上搖搖欲墜的鬥懷,也被熊宜僚大掌按住,不得動單,御者和其他人則被白公勝的侍衛們當場擒獲。

鄖公斗懷這次完全是自視甚高,自投羅網,但白公也不敢貿然傷他性命,只是讓熊宜僚將他提起來,拎到自己面前。

“熊勝,你安敢如此!”

老縣公瞠目掙扎,口中罵聲不絕,他罵白公勝,還罵他的義父伍子胥,罵他的父親太子建,甚至連他祖母蔡女都罵進去了……

白公勝從來就不是一個心胸寬廣之人,被人揭短,他恨得咬牙切齒,但終究忍了下來,一揮手道:“將鄖公收入監牢,待我稟明大王、令尹再行發落!”

“至於鄖縣那邊,立刻派兵卒過去將城邑圍了,僚吏入城,查封府邸,清點田畝、戶口,每一項必須嚴查到底!若有藏匿流亡、瞞報戶口,一定嚴懲不貸!”

他目視親信高赦,在他耳旁低聲囑咐道:“就算沒有,也給我造一些出來,務必達到新法嚴懲的數量,老賊辱我先父,我絕不會輕饒他!”

第187章 起死回生第1137章 三箭第880章 剖胸探心第208章 成之誓第1210章 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第255章 募兵制第549章 聞絃歌而知雅意第223章 百病之始生第334章 脣亡齒寒第949章 樹挪死人挪活第983章 荀伯之後第143章 欲言又止第196章 成鄉!第1191章 總把新桃換舊符第748章 赳赳武夫 上第688章 邯鄲九月(下)第257章 語言障礙第1051章 擒賊先擒王第691章 怎樣的代價?第584章 不患寡而患不均第387章 齊人兵鋒,不在西魯!第723章 謀於暗室第803章 首身離兮心不懲第881章 少樑城下第707章 南國金鼓第139章 裡應外合第679章 叛臣第1123章 葉公白公第403章 善者勝於未戰之時第611章 我的兄弟姐妹(中)第665章 朝歌之圍(上)第841章 越人語天姥第941章 他死了第933章 天災第375章 遠交近攻第591章 天道第219章 秋日之陽(終)第821章 興越三絕第113章 少虡煌煌 下第1081章 肯爲君王捲土來?第551章 我見泰山崩於前(下)第514章 突騎第157章 周室之亂第889章 禮不伐喪第398章 分崩離析第1028章 王孫歸不歸?(上)第351章 雙姝第52章 冬至(一)第1051章 擒賊先擒王第1072章 少昊之國第581章 干將莫邪第1179章 朝鮮第633章 牧野洋洋(中)第153章 兩驂如手第719章 敵在西魯第1073章 江淮藩籬第329章 相忍爲國第637章 瞞天過海第791章 長平之戰(中)第853章 八百里分麾下炙第41章 釜底抽薪第457章 天地之大第552章 豈在多殺傷?第1221章 惟草木之零落兮第189章 暗潮涌動(下)第466章6 誰謂河廣?一葦杭之!第155章 涅出深山第329章 相忍爲國第328章 梟臣的末路(下)第495章 墮四都!第294章 尼父之丘(上)第957章 合縱(下)第41章 釜底抽薪第641章 真正的戰爭纔剛剛開始(上)第934章 天道遠第59章 首禍者死第503章 外援第93章 鼓而成列第987章 走投無路第487章 夾谷之會(中)第970章 天子腳下(下)第928章 統一的必然第297章 軍旅之才第612章 我的兄弟姐妹(下)第722章 公孫勝第457章 天地之大第684章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第264章 天下之中第1014章 涇渭分明第499章 宋之亂(下)第425章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第755章 奈何趙軍有弩砲 上第560章 十九歲的卿(下)第146章 必有忠士第76章 一步之遙第159章 心亦憂止第91章 子產之政第964章 一一垂丹青第1036章 大開明堂受朝賀(中)第895章 兵者詭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