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商丘對

在名爲“忘歸”的酒肆閣樓上,兩名弱冠少年相對虛席而坐。

他們湊得很近,一般而言,來這裡的,無非是想要享受聲色犬馬之樂的卿大夫子弟,聊的也盡是風月之事,可若是有人旁聽到倆人的對話,恐怕會大吃一驚。

倆人在討論的,竟然是宋國時局,乃至於天下大勢!

趙無恤對宋國的情況已經極爲熟悉,他說道:“宋國從微子啓受封到現在已經有五百年,經歷了二十多位國君。宋是當今唯一的公爵國,地位超然,凡是大的盟會或征伐,除霸國、強國外,宋國一般都列在其它諸侯之前。”

宋的實力也不弱,有兵車千乘,徒卒三軍。經過長期戰爭,滅掉了周圍的宿、偪陽、蕭、戴及彭城五國,附庸了滕、薛,成爲中夏僅次於齊、晉、秦的邦國,爲淮泗諸侯之首。所以趙無恤投奔宋國,也不算委屈了自己的身份。

“當今在位的宋公欒(宋景公,字頭曼)對我這個被逐的趙氏子也十分友善。究其原因,卻是他剛繼位之初,宋國大旱三年,太卜說:必須以活人祭祀鬼神,雲中君才能降下驟雨。當時宋公下堂頓首道:我之所以求雨,是爲了讓人活命,現如今卻要反過來爲雨殺人,不可!如果鬼神一定要活人獻祭,那就請降罪於我罷!”

張孟談笑道:“倒是一位仁君,和子泰的止殉令不謀而合。”

無恤道:“正是如此,宋公說我與他一樣同爲仁者,所以拒絕了宋國執政提出將我拘押以報復晉國的建議。他還同意我在宋國隨意居住、進出。我的舅兄子明倒是慫恿我說,跟宋公請封於一個千室之邑,做宋國的大夫,有他在旁說項。必然能得到允許。但我思前想後,覺得此事不妥,爲了長久之計。我不能留在宋國。”

趙無恤不願意爲了一個千室之邑而留居宋國的原因很簡單,他若是沒什麼志向。只想做個安逸的小領主。那麼憑藉後世的知識和技藝,在宋國當一個閒散大夫,也能富貴一生。

但他和當年流亡的晉重耳一樣,是帶着熊熊野心的,在脫離晉國這個樊籠後,他迫不及待想要展翅而飛。但宋國公族太強,國君仁義而安穩,國人忠於公室。沒有他施展的舞臺。

公族,是與國君有着親密血緣關係的親屬稱謂。同時,建立在“親親”基礎上的權力分配模式“尊尊”,又賦予了公族較強的政治地位,進而成爲一個特權貴族階層。

趙無恤掰着手指說道:“宋國公族,以戴族和桓族最強(宋戴公和宋桓公的後代),戴族主要有華氏、皇氏、樂氏、靈氏等支系,桓族主要有向氏等支系。”

受“世卿世祿”制影響,公族往往世代把持國政。如今,中原諸侯都存在君權下移。卿權上漲的情況,並由此而形成主弱臣強的局面。晉國自不必說,魯國三桓專權。“魯如小侯,卑於三桓之家。”在鄭國,“七穆”也世掌鄭國國政。

但宋國卻有些特殊,公族政爭雖然激烈,但權力分配卻比較均衡。而宋公仍掌握着較大的權力,當年楚國太宰就評論宋國時說:“諸侯唯宋事其君。”

“宋公之下,則有公族出任六卿。”

宋國分封之初僅設一軍,由國君統率;宋襄公爲了圖霸,於泓水之戰前擴軍爲二軍。自將右師,使公子目夷“爲左師以聽政”;城濮之戰後。宋成公又擴軍爲三軍。

無恤對宋國六卿的姓名和族別早已如數家珍:“現如今,樂大心爲右師。向巢爲左師,向魋(腿)爲大司馬,我的舅兄樂溷(混,字子明)繼任大司城,宋公的同母弟公子辰爲大司徒,皇瑗爲大司寇。一般而言,右師就是宋國執政。”

張孟談苦笑道:“但右師樂大心卻是反晉派,而且和趙卿還有些過節……”

那是宋元公十五年,宋國執政樂大心與諸侯會於黃父。會上,晉卿趙鞅令諸侯向剛剛平定王子朝之亂,倉無鬥糧的周天子輸粟,樂大心卻不幹了,他爭辯說:“宋國不輸粟,宋國乃是周室賓客,而不是下臣,爲何要負此責任?”

他隨後被趙鞅和士景伯反駁斥責,加上之前被韓氏利用,來個出空手套白狼,把一度屬於樂大心的州縣白白拿走,樂大心早已對晉國充斥着不滿和仇視。

無恤分析道:“樂大心是宋元公時的老臣,勢力雄厚,他有封地蕭邑,是百徹萬戶的大城,他還與宋公的四位弟弟交好,這五人結爲黨羽。他們親齊仇晉,把樂伯之死說成是範鞅一人所爲,和齊侯無關,要求背棄與晉國的盟約,投靠齊國,他們還一度主張要將我拘押!”

想到初到宋國時艱難而尷尬的局面,趙無恤也心有餘悸,所幸,他妥善利用好了各個勢力的矛盾,在他們中間長袖善舞,終於站穩了腳跟!

這時候,趙無恤話語稍微停頓,朝窗檐外看了一眼,壓低了聲音道:“張子請看,宋國的第二大公族勢力,便是這兩人的兄弟。”

張孟談探頭望去,只見院子裡進來了兩位深衣廣袖的年輕大夫,也尋了一處樓閣坐下,休憩玩樂。

“這是出自桓族的向氏兄弟,共有五人,長子向巢是左師,向魋是大司馬,他還是宋公的寵臣;擔任小司馬的司馬耕是孔子之徒;那邊的兩人則是剛剛行冠的子頎、子車,尚無職守,他們與我爲友,無日不來飲宴。”

“這五兄弟是宋公培養的親信,掌握公室兵權,實力不可小覷。向氏家族如今權勢炙手可熱,是蓬勃興旺的望族,因爲子貢和司馬耕的關係,他們對我十分友善,幫我在商丘立足。而且他們與樂大心、五公子相當於宋公新臣和前朝老臣的關係,是有矛盾的。”

“最後。就是我的舅兄,繼任大司城的樂溷樂子明,還有大司寇皇瑗了。他們同屬於戴族。比起以上兩家來,勢力較小。但卻是主張晉宋和解,重塑同盟的主力。”

張孟談聽完以後沉吟了片刻,點頭道:“宋公和公族六卿力量如此強盛,雖然有矛盾卻不是不能調和,何況執政樂大心還是親齊的,所以,子泰作爲外來戶,頂多做一個小大夫。根本沒什麼機會掌握實權。”

無恤端起酒盞飲了一口,答道:“正是,我的行人職守已失,雖然試圖說服宋公繼續留在晉盟內,奈何他卻有了獨立於晉、齊之外,不再信任任何一國的打算。留在這裡對我重返晉國,也沒有太大幫助,所以我想,還得和晉文公一樣,若是一處不成。就去其他邦國尋找機會。”

他誠懇地朝張孟談一拜道:“無恤智術淺短,幾個月前要是有張子在旁輔佐,也不至於落到今天的地步。然而我志猶未已。敢問張子,計將安出?”

張孟談最擅長的,其實還是智謀和形勢,他朝趙無恤微微一拜後,便將一路上所想的話語托盤而出。

“武王和周公分封了一百多諸侯,最初封疆都不大,大者方圓百餘里,小者方圓五十里。自從幽王被弒於驪山,平王東遷洛邑。凡今將近三百年。這以後各諸侯以強凌弱,動用軍隊根本就不用請示天子。禮樂征伐均出自侯伯,於是霸國迭興。滅國不知凡幾,如今只剩下了數十個邦國。”

他用手指蘸了酒水,在黑色的案几上畫起了天下的形勢地圖。

趙無恤思索道:“當年晉襄公死後,趙宣子不同意立公子樂爲嗣君的理由,是他作爲先君的公子卻不能得到大國的庇護,反而呆在小國,說明他很沒出息。”

“換了我也是一樣的,現如今晉依仗三河之險,齊背靠東海,楚盤踞大江淮漢之間,秦擁雍州險要,吳崛起於南國。他們在周室的四方興起,是爲天下五強!除了晉國以外,我是否應該選擇其餘四個大國投奔?張子以爲,吳、楚如何?”

張孟談搖了搖頭道:“不可,楚國從楚莊王平鬥氏之亂後,令尹、司馬之職大多由王子王孫擔任,從未落入外人之手。何況楚王對士大夫殘暴,楚國有材尚不能用之,何況從別國過去的?伍奢、伯氏不就被無辜殺戮了麼,伍子胥、伯嚭不就被驅逐了麼,所以不能去。”

“吳國強盛,而且外來的士人如伍子胥、孫武、伯嚭容易得到重用,但距離晉國太遠,一旦有事根本趕不及歸來。讓我打個比方罷,當年晉惠公和晉文公因爲驪姬的緣故而流亡,他們一個選擇了離晉國近的樑國,另一個卻選擇了更遠的白狄,最後果然是晉惠公先回國繼位。所以吳楚都不可取。”

趙無恤頷首,繼續問道:“那麼,是要選擇秦國、齊國?他們和晉是鄰國,歷史上,晉惠公、晉文公、範文子、範鞅都是先到了秦國後纔回國的,而欒盈也是藉助齊莊公的幫助回國的。”

張孟談搖頭道:“齊國、秦國雖然離晉國較近,但如今都是晉的敵國,子泰去了以後,就只能選擇兩條路。一是學範文子,輔佐秦、齊,對晉國製造大麻煩,逼迫知伯召回你;二是學欒盈,藉助敵國的力量冒險回國與範、中行,乃至於諸卿、國人交戰,做別人手中的劍,不僅兇險,而且很難成功。”

趙無恤看着張孟談畫在案几上的地圖道:“也對,而且我也不想讓父親難堪,不想與趙氏爲敵。既然這四個強國都被張子排除,只剩下中小邦國,想必你心中已經爲我考慮好了去處,還是別再吊我胃口了,請說出來罷。”

張孟談這一刻彷彿化身羽扇綸巾的謀士,他起身道:“鄭國也是晉的敵國,且七穆中的駟氏執政,權柄從未落到非公族手裡。當年楚太子建流亡到鄭國做大夫,妄圖謀鄭,便被鄭人誅殺,不能去。”

“泗上諸侯如曹、邾、莒、薛、滕等太小,去了只會委屈了自己的身份。”

“衛國……衛侯雖然表面昏庸,卻也能把國內大夫玩得團團轉,而且那裡離晉國太近,是晉齊交鋒的前線,容易被戰火殃及。”

至於剛剛平定了內亂的周室,兩人都未提及,就當沒這東西;北燕在春秋時偏居一隅,很少參與諸侯會盟,去了也是看着雪數羊。

至此,張孟談心目中,趙無恤最應當去投奔的邦國也水落石出了。

趙無恤眼睛雪亮,手捏成拳,朝案几上淮泗東北,泰沂山脈以南的地方重重一敲,替張孟談說出了答案。

“魯國!”

他從衣袖中抽出了一份帛書,對張孟談說道:“不瞞張子,陽虎如今正在圖謀取代季氏,所以廣召各國英傑,這是他給我的信,邀請我去魯國做他的黨羽,也許諾了一個千室之邑!”

張孟談頷首道:“此國十年前還是三桓專權,但現如今卻是斧鉞倒持,陪臣陽虎執國命。這上下不穩的動盪之國,舊的公族權柄已經崩塌,新的勢力卻未建立,正是子泰施展的好地方!”

要是無恤沒記錯的話,就在這幾年裡,魯國還會發生天翻地覆的政治動盪,以至於孔丘這個沒什麼背景的士人也能當上大司寇,執掌國命。

這不就是野心家謀取權勢,並隔岸觀火最好的舞臺麼?

第271章 甄邑攻略(中)第595章 琅琊臺上風雷起第682章 無恤在鄴第880章 剖胸探心第396章 鴛鴦陣!第124章 奇貨可居(上)第528章 弒君者(終)第520章 滄浪之水第661章 卿士之死(中)第930章 鄒魯第137章 大射儀(下)第971章 汝陽的火光第1169章 金陵王氣第66章 韓氏有女第566章 辯士的風采番外2 我老秦人路在何方?第602章 知瑤第746章 長矛對技擊第658章 大風(完)第303章 陪臣執國命第596章 我用十年磨一劍第671章 又死了一個卿(下)第294章 尼父之丘(上)第589章 將神權交予你手第942章 刑人(上)第632章 牧野洋洋(上)第498章 宋之亂(上)第654章 大風(11)第93章 鼓而成列第319章 十月之交(下)第309章 可以使爲政乎?第218章 秋日之陽(三)第16章 春秋數學家第1143章 鐵馬冰河入夢來(下)第449章 陽虎之死第712章 范蠡文種(上)第830章 吳王金戈越王劍(下)第894章 孫武子第524章 誰執牛耳?第105章 端木之風第1088章 王侯盡北望(上)第759章 此戰到此結束第45章 兄弟鬩牆第297章 軍旅之才第1086章 最後的君子第406章 爭渡,爭渡!第704章 葉公子高第368章 解救鄧先生第1011章 國殤第98章 攪動全局第928章 統一的必然第1177章 似是故人來第39章 逼門而入第248章 三段射第696章 趙氏包圍網(下)第932章 鹽粒第1118章 封建子弟第1089章 王侯盡北望(中)第623章 死不能入廟第486章 螳臂當車!第688章 邯鄲九月(下)第652章 大風(9)第1203章 朝辭白帝彩雲間第1129章 長兄如父第1197章 白露未晞第504章 夫差第716章 識時務者爲俊傑第65章 暮春三月第1134章 東胡第652章 大風(9)第239章 愚公移山第831章 桃之夭夭(上)第997章 心蕩第651章 大風(8)第1063章 棠之戰(中)第407章 鼓角吹寒第1183章 白公勝變法(上)第160章 教戰之法第346章 宜將剩勇追窮寇(下)第815章 功過任後人評說第944章 白虹貫日第374章 刺殺!第987章 走投無路第147章 其罪當誅!第179章 青史留名第976章 最後的殘暴第575章 趙氏幕府(下)第941章 他死了第4章 單騎走馬第477章 兩敗俱傷第645章 大風(2)第456章 盜跖第224章 說夢解疑第424章 人生何處不相逢第1003章 縱死俠骨香第229章 冬至前夜第110章 麥熟時節番外12 《亞歷山大帝國史》譯者序(下)第12章 呦呦鹿鳴第798章 走投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