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 春種一粒粟

春風吹起,冰雪徹底解凍,蟄伏土中的孑蟲早已甦醒活動,魚兒從深水處向上遊,浮出水面吐着氣泡。毛皮光滑的水獺將捕到的魚陳放在岸邊,雙爪捧合,就像人在祭祀一般。鴻雁從南方飛來,飛越西魯,部分就留在了大野澤,還有一些則繼續朝北飛翔:它們的出生地在遙遠的燕、肅慎、朝鮮,還有更北面的不夜之地,傳說那兒有散發紅色光芒的觸龍神在半空中遨遊不散,後世稱之爲“極光”。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西魯各邑也在祭祀屬於農業民族的神明,與播種春耕息息相關的木神句芒。說起來趙無恤也覺得滑稽,這位“東方句芒,鳥身人面,乘兩龍”的神明理論上還是自己的同族,同爲少昊之後,這是東夷文化的遺留,太行以西的晉國就不祭祀此神。

作爲被趙無恤寄予厚望的“三老”,年輕的公西赤則蹲在天象臺上,一絲不苟地用新學來的周髀數字計算着時間。他會遵守夫子傳授的《六典》,奉行《八法》,來推算日月星辰的運行,太陽所在的位置,月亮所經的地方,都要計算得絲毫不差,不得背離法度,還得遵循舊章不變。

“孟春正月,太陽運行的位置在營室;黃昏時,參星位於南天正中;拂曉時,尾星位於南天正中!”

哪怕有夫子和司寇不和的傳聞在煩惱着內心,可公西赤卻從未算錯過,在立春前三天,他便向趙無恤報告察:“某日立春,木德當令。”

而趙無恤也做好了迎春祭祀的準備,祈求五穀豐登。立春的那天祭畢回城,他還在邑寺中賞賜屬吏。兵卒。並命令發佈德教,宣佈禁令,實行褒獎。施與恩惠,下及所有百姓。廩丘,鄆城,甄,還有新成爲無恤領地的郿邑無不獲益。

甚至連趙氏佔領區的濮南也不例外,趙無恤在立春日宣佈:“濮南之地,一律與西魯一視同仁,僅取十稅一!今年若無戰事,則勞役由齊人俘虜代做。”

這頓時引發了濮南衛人的歡呼。一些本地氏族的對抗情緒也減緩了不少,畢竟是戰勝了齊軍主力的趙氏,他們可不敢公然反抗,既然衛國重新奪回此地遙遙無期,那他們也只能採取合作的態度,幾乎每家都派了族人蔘加祭祀句芒神的典禮。

立春後的第一個亥日,趙無恤又帶着這些人一同祭祀了農神后稷,並率領邑宰、司馬、三老、士師親自耕種藉田。

“雖然井田制已經廢棄,從周宣王起,周王也漸漸不再親自籍田了。可司寇卻得做,魯人重農,這正是司寇彰顯重視本業的機會。”

“這是自然。”

宗周之人以農爲本。工商爲末,雖然如今成周風氣已經開始漸變,但只要構成人口大部分的是農民,無論誰來統治,都必須拿出一個重視農業的態度來。

張孟談今日要陪同趙無恤籍田,隨後又得跑回鄆城去理政,還得兼顧大野澤和濮南。他已經年近二十,在戰後剛剛被死心塌地侍奉趙無恤的甄氏塞了一個女兒做妾,卻沒多少時間享齊人之福。趙無恤戲稱爲“司寇動動嘴,邑宰跑斷腿”。隨着無恤地盤的擴張,他卻是累瘦了不少。

公事家事兩不誤的趙無恤穿上莊重的禮服。笑道:“以後孟談就安心在鄆城統籌罷,我若是有事要與你商量也近些,四處巡視的事情,就交給子我去做。”

這裡說的子我是闞止,他剛剛被任命爲監察吏一職,帶着幾名板着臉的黑衣使者四處挑錯去了。

張孟談應諾,近來闞止頗受重用,隨着趙無恤與孔子不睦的傳聞,其受親信程度似乎更勝於尚在陶丘的子貢,但張孟談的首席謀主地位卻依舊不可動搖。

……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籍田並不難,做法是把銅犁推入土裡,按照禮制,天子推三下,公推五下,卿和諸侯推九下,爵爲上大夫的趙無恤則要推十二下才行。畢竟前世在農村時也下田幹過活,所以他做的十分認真,不是隨意的摸一下,而是像一個技藝嫺熟的老農般推犁而走,張孟談在前耦耕,計僑在側撒着種子。

不知不覺,當週圍的讚歎聲傳來後,無恤一回頭,發現新鮮的泥土已經翻開了好幾十步。

“對於整個西魯的百萬田畝來說只是杯水車薪,可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春耕便以我而始罷!”

籍田之後,還要召集鄰近鄉邑的民衆宴飲,稱爲“勞酒”,因爲不同於肉食者這裝模作樣的姿態,民衆們可是真的要拼盡全力去耕地播種的。

“我尤記得當年在成鄉,司寇示範代田法的情形,當時吾等真是無知。”計僑才走了幾步便出了些汗,酒酣後笑着說了這番話。

計僑年過四旬便開始早生華髮,和天才般的數學能力不同,他的治邑之才的確很有限,隨着手下可用之人漸漸變多,趙無恤已經讓他退居幕後,做調度府庫,量入爲出的老本行了。

此言一出,魯人們有些茫然,而無論文武,成摶、穆夏等成鄉老人卻有些自得。他們索性和周圍人說起了三年前的往事,魯人屬吏們聽後,稱讚之餘也面面相覷。

趙無恤將這一切都看在眼裡。

儘管成分不同,政治傾向各異,但趙無恤手下屬吏的來源大致可以分爲晉人和魯人兩類,雖然還沒到涇渭分明的程度,但兩邊人抱團的趨勢已經比較明顯了。

無恤則繼續保持着不偏不倚的態度,畢竟他們各有所長,成鄉老人們忠心耿耿,受趙無恤思想滲透較深,他們的影響卻主要集中的軍中。而魯人以十餘孔門弟子和闞止爲首,有的人極具才幹,有的就是西魯本地人,熟識鄉黨,這對從事基層工作天生有利。

所以趙無恤將兩邊的人擇才而用之。還有意促進他們良性競爭,但若發展成黨同伐異,影響了施政。他就會毫不猶豫地施展鐵腕!

這也是趙鞅爲政的風格和做派,所以趙氏的臣下再有才。也得唯主上意願是從。當趙鞅表現出極爲明顯的以無恤爲世子的傾向時,家臣們幾乎是一致附從的。

計僑心機不強,沒注意到這種情況,他繼續彙報道:“從成鄉來的幾名桑氏力田用了去歲一整年的時間,證明代田法在西魯是可以適用的,所以今年,大多數地方便可以開始一粟一麥的種植了。去歲曾堅壁清野,又有大軍長駐。所以糧食消耗殆盡,但因爲司寇以瓷器、紙從陶丘換取糧食的緣故,所以種子還夠,只是……”

無恤道:“計先生有難處儘管說。”

計僑抱怨道:“只是牛的數量和農具可能會不夠,去歲鏖戰半年,牛馬死亡數百,府庫裡所藏的銅錫也統統鑄箭矢和戈矛了,總不能讓民衆舉着木石耒耜來代田吧!”

戰爭,不僅是戰略戰術的對比,也是財力和資源的較量。正所謂

“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一旦超過了一般的作戰期限三個月,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

作爲戰勝的一方,趙無恤都面臨着國用不足的情況。那帶着兩萬大軍暴師於外三四個月,還丟了四個邑的衛國,以及喪師於雪原,疫病肆虐於內的齊國就更不用說了。

所以雖然和約尚未簽訂。在孟春來臨時,各方卻不約而同地休戰了。畢竟在傳統的觀念裡。在這個月裡不可以舉兵,舉兵必定遭到天災。所以要“兵戎不起,不可從我始”。

因爲春秋列國的社會體制和國家機器無法承擔起數年久戰,必須像季節替換一樣進行間歇性徵伐。只有在內完成了家主*和經濟改革的新興卿族,方能一試!

趙無恤的勢力雖然進行了許多改進,但距離這一點還遠着呢!

他思索了一會便有了主意:“牛馬可以由各地邑寺租借一批,不夠的只能以耦耕替代,並且要通報西魯各邑嚴令,從本司寇始,大夫無故不得殺牛祭祀!”

此言一出,倒是讓主持籍田的公西赤,還有周圍衆人一驚。

魯國的農業發展層次不齊,一些地方已經有較先進的農耕了,可部分偏僻的野澤、丘陵處卻對此一無所知。而且各地還有舊時代遺留的習俗,那就是每逢節慶祭祀必殺牛。

在牛耕尚未出現的殷周,牛純粹是養了來拉車,或者宰殺後食用、祭祀的。所以牛纔會位列三牲之首,在重大的祭祀儀式上一般都要選用牛,三牲皆備稱之爲“太牢”,這樣才顯得莊重肅穆。

正所謂”凡祭,天子以犧牛,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牛,士以羊、豕”。“犧牛”是指色純的全牛,“肥牛”即指長得肥壯的牛,“索牛”意思是經過簡單挑選過的牛。祭祀所用的牛,在顏色、體態方面都有嚴格規定,不是隨便拉來一頭牛就可以作獻祭用的。

本來爲了體現等級的不同,只有大夫才能夠宰牛祭祀,可春秋禮樂崩壞之下,商賈、士人、富庶的國人殺牛食肉祭祀者也不在少數,尤其城郭之民因爲不事農稼,更是無所謂。就趙無恤所見,每年因此而死的牛,不比一場大戰下來死掉的少。

現在和殷周之世可不同了,牛耕之法正在中原傳播開來,所以無恤才說宰牛是舊時代的遺留習慣,牛死牛活,不再是天神和饞嘴能不能饗之的問題,而是關係到一家,乃至於一里一邑今年是飢是飽的存亡!

現在牛耕方興未艾,所以還未引起重視,可等到它傳遍大江南北後的魏晉隋唐,由國家出面的禁令就開始出現了。

若是能掐斷損耗,再由邑寺出面管理,每年就能多出不少耕牛了,後世的宋朝雖然馬政爛到家,可禁止殺耕牛這條嚴格的律令倒是做得不錯。

所以無恤也在琢磨:“有些事情你越是禁止,就越有人想去嚐嚐禁果,別說無毒的牛肉,有毒的鴉片也趨之若鶩。嘖,要不要讓子豹造個謠言,說吃牛肉容易得溫病致死,或者我編個故事,就說非諸侯卿士,用牛來祭祀會惹怒伯益和后稷?”

至於農具……

第681章 孔子在宋第329章 相忍爲國第625章 季嬴的秘密第569章 譬如北辰第1074章 追亡逐北第739章 百年之計第33章 魏舒方陣第920章 君子死而冠不免第729章 曹國也要來爭霸?第549章 聞絃歌而知雅意第1132章 東郭先生與狼第950章 武裝賑災第1109章 天下無數百年不變之法第777章 大廈將傾第516章 訪賢第382章 “西魯互保”第865章 大業第818章 道可道第319章 十月之交(下)第778章 美哉室!其誰有此乎?第1107章 海外有載第1166章 夫差之亡第47 2章 學校第105章 端木之風第236章 二桃殺三士第875章 虎牢關(下)第731章 國人暴動 上第594章 山的那邊是海第744章 濟濟多士第982章 虎頭蛇尾第639章 譬如火宅第912章 沸鼎(下)第277章 前進的方陣第525章 弒君者(上)第936章 螽斯第585章 泗上諸侯第551章 我見泰山崩於前(下)第183章 驟然生變(上)第993章 鳴條第1010章 奴隸制第528章 弒君者(終)第477章 兩敗俱傷第312章 其命維新(上)第1029章 王孫歸不歸?(中)第434章 傷寒(下)第381章 兵貴神速第561章 大將軍第39章 逼門而入第879章 虎狼之師?第573章 夷爲郡縣第957章 合縱(下)第870章 君子安而不忘危第786章 人必有一死(第三卷完)第891章 我爲魚肉第一謀臣第508章 七穆遊氏第129章 士相見禮第77章 吾之子房第1106章 浮海而去第1103章 可憐焦土第616章 我的名只告訴未來夫婿第170章 七月流火第646章 大風(3)第349章 孔夫子的局(下)第586章 威服九國(上)第869章 河間攻勢第650章 大風(7)第832章 桃之夭夭(中)第97章 不棄親暱第579章 孔門的分裂第1191章 總把新桃換舊符第576章 繼業者第570章 趙卿昔時宴平樂第327章 梟臣的末路(上)第1191章 總把新桃換舊符第627章戰爭的序幕第337章 小司寇第827章 仲尼之厄第1109章 天下無數百年不變之法第63章 仲尼弟子(上)第993章 鳴條第671章 又死了一個卿(下)第468章受 受挫的靈鵲第677章 可願來此一會?第466章6 誰謂河廣?一葦杭之!第95章 劍擊之技第726章 山不過來,我便過去!第935章 人道彌第298章 仲尼弟子衆生相第35章 豎子敢爾!第669章 破城第53章 冬至(二)第112章 少虡煌煌 上第936章 螽斯第587章 威服九國(中)第920章 君子死而冠不免第1075章 離離原上草第831章 桃之夭夭(上)第124章 奇貨可居(上)第87章 豆在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