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6章 秦人

雍地夾渭水南北岸,沃野百里,正是周文王、武王的肇基王跡之地,詩經裡讚頌爲“周原膴膴,堇荼如飴”。只可惜周人老早便將這塊土地丟給了犬戎,跑到了安全的成周苟延殘喘,並承諾““犬戎無道,侵奪我宗周岐、豐之地,有諸侯卿大夫能驅逐犬戎,即有其地!”

一支名爲“秦”的嬴姓之嗣爲了這個承諾,連續數代人不顧死亡,他們拋頭顱灑熱血,一尺一寸恢復了岐山附近的周原之地,驅逐了羣戎。於是對於這塊再也無法掌握的土地,周王室遂大手一揮,送給了秦人。

秦人遂在此建立城池,到秦德公時從偏遠的西陲老家遷徙過來,建立了他們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座都城“雍”,至今已經十代人了。

雍城的規劃十分有特點,就和秦人的劍與爲人一樣,直來直去,橫是橫豎是豎,四平八穩,連街面牆面都不是灰就是黑,毫無美感可言。

他們一路東進,吞併了無數戎人,也同時混入了戎狄的血脈,漸染戎俗,這股混血造就了秦人獨特的精神世界,簡單,剛強,不知變通,老秦人就像堅韌的勁草般,在被戎狄包圍的雍州之地頑強生存着。

若說秦人簡單精神世界裡唯一的心結,只怕就是洛水以東,那塊名爲“河西”的土地了,從秦穆公時起,就爲了河西之地與晉國發生了無數戰爭,秦晉之好因爲此地被破壞殆盡,兩國也成了死對頭,仇怨越來越深。

秦伯寧五年冬十一月,雍城的中心“大鄭宮”內,一場爭辯正在舉行,這是一個能一舉解決秦人河西心結的機會……

不同於虒祁宮、章華臺等諸侯宮室的奢靡繁華,這裡恰恰相反,透着一股樸素簡單,與雍城風格如出一轍。宮內剛即位數年的秦伯寧端坐只有少許裝飾好讓他顯得與臣子不同的君榻上,他的幾位臣子則分列殿中,宮女寺人遠比黑衣帶劍的公族武士少。

半響之後,秦伯寧操着乾澀的嗓音發言了:“二三子應當知曉,大河以東,晉國的內亂已接近尾聲,知氏徹底被趙魏韓三卿擊敗,知伯退守河西,就在昨日,他派使者來到秦國,說知氏不能守住河西之地,就要被魏氏吞併,但知氏與趙魏韓三家有深仇大恨,宗族和官吏百姓都願意歸屬秦國,不願歸屬晉國。河西有城邑七個,願再拜歸入秦國,還望秦君接納……”

秦伯說完後,殿中的四位庶長中的三個開始相互議論起來,唯獨中間長鬚及胸的貴族依然閉眼入定,只是眼皮微微動了動。

在春秋之際,秦國政權由國君和公族共同掌握,稱之爲“庶長”,從上到下以大庶長、右庶長、左庶長、駟車庶長。四位庶長都是職爵一體,既是爵位,又是官職。大庶長贊襄國君,大體相當於早期丞相;右庶長爲公族大臣領政,左庶長爲非公族大臣領政,駟車庶長則是專門執掌公族事務;四種庶長之中,除了左庶長可由非公族大臣擔任外,其餘全部是公族專職,可見秦國公族庶長勢力之盛,秦君強勢時,他們自然而然會俯首帖耳,秦君幼弱時,庶長甚至能行廢立之事。

只不過秦國權力一向集中,公子公孫無故不授予封地,導致公族的底子沒有東方諸侯那般厚實,質樸的國人也只認國君不認旁人,堵死了公族演變爲世卿的可能,只要國君稍微振作,就能很輕鬆地奪回權勢。

秦伯寧便是頗有振興之志的一位國君,秦哀公死後,太子未及繼位便突然暴死,於是公孫寧繼位,秦國也由此陷入公族庶長爭鬥中,直到去年才塵埃落定:控制了兵權的子蒲、子虎兄弟二人完勝政敵,分別擔任大庶長和右庶長,秦國終於有時間擡起眼,正視強鄰晉國的六卿內戰。

只可惜,戰爭已接近尾聲,秦國能做的事情,已經不多了。

秦伯寧不甘心,偏偏這時候瞌睡來了枕頭,於是便頗有些渴望地說道:“河西是先君穆公、景公夢寐以求之地,幾次被秦國獲取,最後卻又被晉人奪回,如今知氏獻河西七邑投降,納之何如?”

殿內衆人發生了爭論,其中一人起身說道:“此乃無故之利,吾君需慎重。”

“左庶長此言差矣!”庶長中虎背熊腰的將軍反駁道:“知氏認爲吾君有德,才起了獻城投效之地,豈可言無故?”

秦伯放眼看去,這是右庶長子蒲在反駁左庶長。

左庶長心中有想法,坦然回答道:“晉國六卿相鬥,趙魏韓聯手反制知氏,蠶食知、範、中行的土地,如今已經只剩下河西一塊了。知氏之所以想歸順秦國,是希望得到庇護。三家本來自以爲會安安穩穩地得到河西的土地,到頭來卻一場空,他們付出了辛勞而秦國卻白白得利,必然腦補,將把攻擊知氏的矛頭轉而指向秦國。“

右庶長子虎是十年前受秦哀公之命,帥五百乘戰車去支援楚國的公族大將,曾大破有伍子胥和孫武訓練坐鎮,號稱“無敵”的吳軍,所以對打仗並不懼怕,他虎目一瞪,質問道:“穆公曾發千乘之軍而攻河西,逾歲未得一城,到了後來又失去了河西,今坐受城邑七座,此大利,不可失也!就算導致三家攻秦,那又怎樣?左庶長怕了麼?”

“並非懼怕,而是迫於形勢,右庶長恐怕對大河以東的戰事關注不多罷?趙氏家主無恤已經吞併了範、中行、魯國的千里之地,加上晉陽等地,有口三百萬,作代田法、水車、溝渠產量蠶食知氏,分割晉國公室的領地,終於在今年獲得全功。趙氏之政行,其兵強悍,又有破城發石利器,可墮百錐高城,又有韓魏爲羽翼,故不可與之爲敵。“

右庶長子虎大笑道:”左庶長祖上果然不是秦人,沒有我老秦人的血性,趙氏雖強,但若我佔據了河西地利,再給我五百乘之兵,我保證趙魏韓三家無一兵一卒能渡河半步!“

左庶長乃由於之後,殿上當面受辱,也臉色漲紅,堅持道:”君上,決不能接受河西,這是秦國的取禍之道!”

兩邊吵成一團,持反對意見的以左庶長爲首,他認爲知氏的此舉是企圖將禍患轉嫁給秦國,秦國的實力不足以和趙魏韓三家抗爭,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而贊成接收河西的是右庶長子虎,理由不用多說,河西對於秦國的戰略意義不言而喻。而不費吹灰之力得河西七城,更讓子虎都覺得這是上蒼送給秦國人的禮物。

爭論不下,秦伯寧亦不能決也,他的目光只能放到殿中央位置處,一直沉默不語,閉眼養神的那位長鬚方臉庶長身上。

大庶長屠子蒲,如今秦國的執政,是接受還是放棄,其實全在此人一句話……

於是秦伯便用商量的語氣小心翼翼地問道:”大庶長,你認爲當如何?“(~^~)

第755章 奈何趙軍有弩砲 上第316章 公輸第325章 一山不容二虎(上)第1099章 東方未明第970章 天子腳下(下)第265章 鼓勵消費第1119章 雙頭鷹第40章 碩鼠碩鼠第15章 君子六藝第729章 曹國也要來爭霸?第1007章 卸甲第215章 如霹靂弦驚(下)第803章 首身離兮心不懲第903章 斧斤以時入山林第690章 再下一城第790章 長平之戰(上)第161章 修我戈矛第755章 奈何趙軍有弩砲 上第1094章 過河!過河!第1030章 王孫歸不歸?(下)第1031章 朝天子(上)第202章 御者之道第373章 以人爲本第525章 弒君者(上)第76章 一步之遙第8章 挾強弓兮射白鹿第895章 兵者詭道也第292章 授土賜民第380章 南子的消息第267章 馳逐蹴鞠第1212章 脣亡齒寒第305章 柳下季第882章 秦歌一曲(上)第981章 大戰在即第1205章 萬里關河第190章 孟談三策(上)第385章 賜爾玈弓第558章 永以爲好也第111章 暴雨將至第771章 永不倒下的林第139章 裡應外合第908章 夫人們的香裙第344章 夜襲第667章 攻城利器(上)第784章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第334章 脣亡齒寒第1078章 鐵甲依然在!第545 師徒、父子第529章 一旦山陵崩第1155章 逐鹿中原第912章 沸鼎(下)第1123章 葉公白公第698章 攜芍藥以求兮(下)第357章 晉國那些事兒第828章 鳳凰涅槃第1214章 雖王可也!第378章 虎入平陽第3章 沒車的男人傷不起第1091章 獅子回頭望虎丘第87章 豆在釜中第165章 下谷之法第714章 衛侯蒯聵番外1 《史記.西秦世家(上)》白話譯文第283章 擲矛兵番外9 阿育王第926章 兵家第510章 宋朝之美第652章 大風(9)第996章 楚巫第497章 再笑傾人國第747章 冉求的拖字決第35章 豎子敢爾!第712章 范蠡文種(上)第92章 劍名獬豸第549章 聞絃歌而知雅意第107章 勢同水火第176章 誰家天下第1035章 大開明堂受朝賀(上)第785章 家人第1086章 最後的君子第302章 落魄的三桓第284 魯國大夫第1092章 天子致胙(上)第765章 公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第26章 猛士歸心第668章 攻城利器(下)第650章 大風(7)第325章 一山不容二虎(上)第1056章 西施(下)第96章 莫如兄弟第520章 滄浪之水第323章 亂(中)第670章 又死了一個卿(上)第345章 宜將剩勇追窮寇(上)第460章 天下熙熙皆爲利來第963章 得國之正第114章 夏姬巫臣第239章 愚公移山第272章 甄邑攻略(下)第89章 無心插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