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林住在兩里路外,是借用當地富戶的一重院落。疾馳到家,卸了長衣,只覺煩躁難耐,想找本閒書來看,定定心。剛取了本《七俠五義》在手裡,只聽門簾一響,頓覺眼前一亮。
進來的是個黑裡俏的麗人,不過一看她那雙眼睛,就知道是什麼路數。正要開口問她,她身後又閃出一個人來,是辦糧臺的吳知府。
他浮着滿臉的笑,卻不跟郭松林說話,叫着她的名字說:
“小紅鞋,跟大帥磕頭呀!”
郭松林看到她腳下,果然穿着一雙紅鞋,聽“小紅鞋”這個名字,不知是那裡的流娼?難爲吳知府辦這種差,盛情着實可感。
那小紅鞋一面請安,一面飛媚眼,燭光閃爍之下,那雙水汪汪的眼睛,把郭松林的“火氣”越發勾了上來,一伸手就捏住了她的左臂說:“我看看你!”
看就看!小紅鞋站起身來,退後兩步,抿一抿嘴脣,摸一摸鬢腳,低垂着眼皮,作出極沉着的神情。那吳知府便湊到他面前陪笑低聲,先表歉意:“昨兒個晚上,上頭才交代有這麼件差使,一早趕到濰縣,把她給‘逮’了來。小地方,頂兒尖兒的人材,也就這個樣兒了。中吃不中看,你老將就吧!”
郭松林雖是木匠出身,卻讀得懂孫吳兵法,也會做幾句不失粘、不脫韻的詩,與劉銘傳都算是儒將。儒將一定風流,所以很灑脫地說:“多謝關愛!很好,很好。”
有了這番嘉納的表示,使得吳知府大感興奮,悄聲又說:
“她還是個詩妓,語言不致可憎。”
這一說,郭松林越發中意,拱拱手說:“費心,費心,請爲我拜覆省帥,說我知情。”
到此地步,再多說廢話便不知趣了,吳知府只向小紅鞋說得一聲:“好好伺候!”隨即哈一哈腰,倒走着退了出去。
這個一退出去,便另有人走了進來,是個貼身服侍的馬弁,一托盤送來了酒餚點心。那小紅鞋十分機靈,就象在自己家裡一樣,很熟練自然地幫着他把托盤裡的東西,移到炕几上,然後把明晃晃的一支紅燭也挪了過來。
“總爺,你請吧!這兒交給我了。”小紅鞋向那馬弁說,順便付以表示慰勞的一笑。
她那副牙生得極好,又白又整齊,襯着一張黑裡俏的臉,格外惹眼,所以這一笑,百媚俱生,害得那個才十八、九歲的馬弁,趕快把個頭低着,轉身退了出去。
小紅鞋便斟了酒,從袖子裡抽出一塊手絹,擦一擦筷子,回身說道:“郭大人,你請過來喝酒吧!”
郭松林一直坐在旁邊,雙眼隨着她扭動的腰肢打轉,這時才拋下手中的那本《七俠五義》,一面起身,一面問道:
“你怎麼知道我姓郭?”
“這兒誰不知道郭大人的威名呀?”
明知是句空泛的恭維話,只因爲她也知道“威名”二字,使得郭松林大爲高興,心想,“詩妓”之名不假,寒夜寂寞,倒有個可談的人了。
有此一念,愈添酒興,盤腿上炕一坐,喝了口酒說:“看你人倒不俗,怎麼起個名字叫‘小紅鞋’,真正是俚俗不堪!”
“都是人家叫出來的嘛!”小紅鞋作個無奈的表情,“你老不歡喜,替我另起個名字好了。”
“好!”郭松林略略一想,就有了主意,“把那個‘鞋’字拿掉好了,就叫小紅。‘小紅低唱我吹簫’,不是現成的一個好名字嗎?”
“小紅,小紅!”她低聲唸了兩遍,眉花眼笑地說,“真好!
謝謝郭大人,賞我這麼個好名字!”
說着就要請安道謝。郭松林不讓她這麼做,順手一拉,使的勁也不怎麼大,小紅就好象站不住腳,一歪身倒在他懷裡。
在郭松林看,是她自己投懷送抱,須得領她的情,乘勢一把攬住她的腰,另一隻手端起酒杯,問道:“小紅,你是那裡人?”
“西邊,”她說,“淄川。”
“原來跟蒲留仙同鄉。”
“你老說的誰呀?”小紅問,“說我跟誰同鄉?”
“蒲留仙,蒲松齡你總該知道?”
“沒有聽說過。”她使勁搖着頭。
郭松林也搖搖頭把酒杯放下了。豈有詩妓而連蒲松齡都不知道的?於是問道:“小紅,你也懂詩?”
“詩呀?”小紅笑道,“我那兒懂!”
“那,”郭松林詫異,“怎麼說你是‘詩妓’?”
“你老別聽他們胡謅!”小紅答道,“是前年夏天,在濟陽遇上個書呆子,趕考沒有考上,回南遇上漲水,在店裡住了半個月,每天捧着書本兒唸詩,有一天我說了句‘聽你念得有腔有調的,倒好聽,那一天教我也念念。’誰知道那書呆子當真了,一個勁磨着我,要教我念什麼《琵琶行》。這條道兒上,我認識的客人多,拿我取笑,給我安上個詩妓的名兒。幹我們這一行,出名兒總是好的,就隨他們叫去。還真有些文謅謅的老爺們,指着名兒點我。我可不敢騙你老。”
郭松林爽然若失,酒興一掃而空,不知不覺把攬着她腰的那隻手鬆開了。
小紅不知道他爲什麼不高興,“你老怎麼不喝酒?”她把酒杯捧到他面前。
“喝不下。”
“你老喝一杯!”小紅用央求的口氣說,“賞我個面子。”
wWW¤ тTkan¤ ¢ 〇
再要峻拒便煞風景了,郭松林在想,尋歡取樂,原要自己去尋取,便即問道:“你會唱曲不會?”
“我會唱鼓兒詞。可惜忘了帶鼓來了。”小紅略想一想說:
“這麼樣,我小聲哼一段給你老下酒。”
“對了,就哼一段兒好了。”
於是小紅靠在他肩頭上,小聲唱道:
“哄我自家日日受孤單,你可給人家夜夜做心肝……”
“好!”她剛開口唱了兩句,郭松林便脫口讚了一聲,打斷了小紅的聲音:“你慢一點,我來想想,這該是閨中少婦,怨責她那浪子丈夫的話。倒有點意思,你再往下唱!”
這一說,小紅的勁兒來了,坐起身子,斜對着他,一條腿盤坐在炕上,一條腿撐着地,把手絹繞着右手食指,衝着郭松林先道一句白口:“強人呀!”接着便雨打芭蕉似的,一口氣唱:
“只說我不好,只說我不賢!不看你那般,只看你這般,沒人打罵你就上天!”
接着便是眼一瞪,惡狠狠罵一聲:“強人呀!”卻又忍不住噗哧一聲笑,隨後便又飛媚眼,又害羞地帶着鼻音哼道:
“你吱吱呀呀,好不喜歡!”
她那發膩的聲音,冶豔入骨的眼波和笑靨,攪得郭松林意亂魂飛,但是他到底不比胸無點墨的草包,除了小紅的一切以外,也還能領略非她所有的曲詞,便即問道:“這是誰教你的曲子?”
“也沒有人教,聽人家這麼在唱,學着學着就會了。”
“可惜,不知道這曲子是誰做的?”
“曲子好,”小紅問道,“我唱得不好?”
看她那不服氣的神情,郭松林趕緊一疊連聲地說:“都好,都好!曲子做得真不做,也得你唱才行。”
這一說,小紅纔回嗔作喜,舉着杯說:“那麼你老喝一杯。”
郭松林欣然接受,把一小杯燒刀子灌入口中,入喉火辣辣一條線,直貫丹田,加上火盆燒得正旺,覺得熱了,便即解開胸前的鈕子。
“當心受涼!”小紅說,伸手到他胸前,原意是替他掩復衣襟,不知怎麼,伸手插入他的衣服下面,一下子就抱住了他,把臉覆在他胸前。
她那頭上的髮香和花香,受了熱氣的蒸散,一陣陣直衝鼻孔,越發蕩人心魄,他便也把她摟得緊緊地。
這樣溫存了好一會,心才又定下來,覺得小紅別有韻致,所以還想再聊聊天,“小紅,”他問,“你家裡有些什麼人?”
“你老問這個幹嗎?”
“問問也不要緊。”
“還是別問的好。”
“怎麼呢?”郭松林說,“有什麼說不得的麼?”
“不是什麼說不得。”小紅擡起頭來看着他,“我說了傷心,你老聽了替我難過,不掃興嗎?”
“你說話倒乾脆!我就喜歡這樣的人。”
“對了,你老喜歡我就行了。”她又靠在他胸前,“你老多疼疼我吧!”
於是郭松林又抱緊了她。過不多久,聽得有人叩門,悄悄喊道:“小紅,小紅!”
“這是誰?”郭松林問。
小紅沒有回答他,只擡起身子,向外大聲說道:“門沒有閂,進來吧!”
門一開,進來一個鴇兒,有四十來歲,擦一臉白粉,簪滿頭紅花,怪模怪樣地,先給郭松林請了個安,然後管自己去替他們鋪牀。
這提醒了郭松林,想看看時刻,等掏出那個李鴻章送他的金錶,不開表蓋,只撳了一下按鈕,順手放到小紅耳邊,裡面叮叮地響了起來。
小紅從沒有見過打簧錶,大爲驚異,象個小女孩似的,磨着郭松林再爲她試一遍,又問長問短要弄清楚其中的道理。只是郭松林自己也不懂,何以表能發聲?正在有些發窘,那鴇兒已鋪好了牀,請個安說道:“請大人早早歇着吧!”又虎起了臉對小紅說:“你可好好兒侍候!”
等她退了出去,郭松林便問:“她可是你的親人?”
“我那裡有什麼親人?我的親人在這兒!”說着,小紅又一把抱住了郭松林。
明知是“米湯”,他也被灌得暈陶陶如中酒似地,因而也起了一番憐惜的心。他的性格是豪邁一路,也讀過幾句書,平時頗爲嚮往唐宋那些武將的風流豁達。此時有了幾分酒意,放縱想象,想到此番與捻軍是作最後的周旋,棄去輜重,裹糧深入,已抱定破釜沉舟的決心,槍子無眼,說不定就此陣亡,而生死莫測之際,有今宵一段意外的因緣,不可不爲可人的小紅留下一點“去思”。倘或陣亡,自然有一番哀榮,朝廷賜祭,督撫親尊以外,還有一夕之緣的紅粉雪涕,說起來也是一段“佳話”。
於是他起了拔她於火坑的心思,推着她說:“小紅,你坐好了,我有話跟你說。”
小紅聽他語氣鄭重,便真個放開了手,離得他遠一些,含笑凝視着他。
“你家裡到底有些什麼人?”
察言觀色,知道非老實回答不可,小紅收斂了笑容,垂着眼皮說道:“就有一個瘋癱在牀上的娘!”
“你可是自由的身子?”
“不!”她搖搖頭,“若是自由的身子,何苦還吃這一碗飯?”
“對了!就是這話。”郭松林欣然地說,“你以前嫁過人沒有?”
“沒有。不過……。”
“話怎麼不說完?”
“我不敢瞞你老。”小紅低着頭說,“有個五歲的孩子。”
“男孩?”
“嗯!”小紅忽然覺得想吐一吐心事,擡起頭,掠着鬢髮,以興奮而憂傷的聲音說:“就爲的這個孩子,我願意再苦兩年,等攢夠了錢,自己把身子贖了出來,帶着孩子也下關東。”
“下關東干什麼?”郭松林詫異地問。
“孩子他爹在關東。”
“喔!”他又問,“在那兒幹什麼?”
“還不是開墾嗎?”小紅又說,“他在那冰天雪地裡,苦得很,也就是爲了有一天熬得出了頭,巴望着能夠父子團圓。”
郭松林點點頭,心裡在作盤算,關外是禁地,也不知道她“下關東”是怎麼走法?想來大概是由膠、萊出海到遼東。然而弱質伶仃,風波涉險,又帶着孩子,能不能如願以償,實在大成疑問。
他的心事,小紅怎麼猜得透?見他面色憂鬱,她心裡懊悔,不該談自己的事,掃了貴客的興,所以便又笑着埋怨:“我早說了,還是別問的好。可不是嗎,到底,害得你老心煩!”她斟着酒又說:“郭大人,都是我的不好,罰我再唱一段曲子。”
“不!”郭松林握着她那執着壺的手說,“小紅,我再問你一句,你剛纔跟我說的那些話,到底是真是假?”
這話問得太認真了,小紅反倒無從回答,愣了一下才說:
“當然是真的,無緣無故我編一套瞎話騙你老幹什麼?”
“真的就好。”郭松林沒有再說下去。
小紅實在困惑,真不知道他的態度是什麼意思?不過她閱人甚多,什麼奇奇怪怪的客人都遇見過,如果象這樣每一個都要去細想,那是自討苦吃,所以練就了一套本領,隨便什麼事,能夠在心裡說丟開就丟開。這時依舊嬌笑軟語地陪着郭松林飲酒作樂。
郭松林的心情也輕鬆了,喝酒喝到雞鳴方罷,一上牀便鼾聲大起,真個一宵無話。這纔是小紅少遇見的事,而且也不象別的煩惱能夠輕易拋掉,心裡嘀嘀咕咕,不知道什麼地方不中郭大人的意?所以伺候得格外小心,不時窺伺着他的顏色。
郭松林宿酲猶在,懶得開口,而窗外雖然聲息甚低,人影卻多,顯然的,那都是有公事要向他請示,只是怕驚擾了他,不敢高聲而已。
“你開門吧!”
“是!”小紅輕手輕腳地去開了一扇房門,自己把身子縮在門背後。
門外那個小馬弁早就在伺候了,此時把洗臉水端了進來,小紅便幫着他照料郭松林漱洗。等諸事妥帖,郭松林一面向外走,一面向小紅說道:“我得去料理料理公事。你別走!”
有這句話,小紅纔算放了心,自己琢磨着,大概還要留一天。於是她趁郭松林用過的那盆臉水,沒有撤走以前,匆匆忙忙擦了把臉,打開梳頭匣子,好好修飾了一番,端然靜坐,等郭松林回來。
這一等等到日中,還不見蹤影,倒是那小馬弁帶着廚子,替她送了飯來。小紅悶在屋裡好半天,一見了他彷彿遇着救星,趕緊陪笑道謝,然後問道:“總爺,我求你點事行不行?”
“你說吧!”
“不知道跟我來的那個人在那兒?”
“你是說那個老孃兒們?在大門外等了半天了,上頭沒有交代,不能讓她進來。”
“那就拜託總爺跟她說一聲,郭大人讓我別走,大概還得留一天,叫她放心好了。”
“在這裡有什麼不放心的?”那小馬弁說,“好了,我替你把話帶到就是了。你快吃!吃完了好收傢伙。”
小紅自出孃胎,沒有這樣子吃過飯,實在有些食不下咽,所以拿了兩個饅頭,放在一邊說:“勞駕,勞駕!我這就行了。
請廚子大爺收了去吧!”
剛說到這裡,只聽窗外靴聲、人聲,是郭松林回來了,帶着一名隨從,卻只候在窗外,小紅慌忙退到一邊,很恭敬地站着。
“你還沒有吃飯?”郭松林接着又說,“我也還沒有。正好,你就陪着我一起吃吧!”
小馬弁一聽這話,便退了出去,向廚子吩咐:“把大帥的飯開到這兒來。”
這開來的飯,自然大不相同,肥雞大鴨子以外,還有一大碗狗肉,異香撲鼻,把小紅的食慾勾了起來。但是她不比北道上那些“生蔥生蒜生韭菜,那裡有夜深私語口脂香?開口便唱‘冤家的’,那裡有春風一曲杜韋娘”的“蠻娘”,當着窗外那些官長“總爺”,何敢跟統馭上萬兵馬的“大帥”,對桌而食?只守着她的規矩,站在桌旁替郭松林舀湯撕餅地伺候着。
吃得一飽,郭松林很舒服地剔着牙、喝着茶說:“現在要跟你談正事了。”
“是。”小紅答應是這樣答應,心裡又萬分困惑:紅頂子的大官兒跟我們這種人有什麼正事好談?
“是談你的正事。小紅,”郭松林說道:“我想拔你出火坑。”
“這……。”
“你聽我說完,不是我想接你回家,現在打仗,我沒得那份閒心思。我替你還了債,把身子贖出來,另外再送你幾兩銀子。喔,”郭松林停了一下問:“小紅,我又要問你了。倘或你那口子攢夠了錢來接你們母子倆,你把你瘋癱的老孃怎麼辦呢?”
“那……,”小紅聽了他的話,心思極亂,所以得先想一想才能回答:“自然是一起接了去。”
“你別看得那麼容易!漢人若非充軍,出關也不是說來就來,說去就去那麼容易。果真你娘去不了,可能送幾個錢,託人照應?”
“有錢就行。”小紅答道,“我把我娘送回淄川。”
“那就行了。”
剛說到這裡,只見劉銘傳和楊鼎勳,相偕來到,郭松林顧不得再跟小紅說話,起身迎了出去。
“省三,你來得正好!”他一見面就說:“我跟你要件公事。”
“行!什麼公事?”
“用你的關防出一角公文:派遣差官一名,出山海關公幹,隨攜婦女、小孩各一名。名字都空在那裡,回頭我自己來填。”兩名來客相顧愕然,“這是幹什麼?”劉銘傳問,“你不是自己也有關防嗎?”
“我是福建提督,你是直隸提督,雖在這裡打仗,說起來山海關也管得着,所以要用你的關防。”
“慢來!”楊鼎勳笑道,“我這個湖南提督要管一管閒事。
爲何隨攜婦女一名?是何許人?”
“喏,在屋裡!”
這時小紅已經把郭松林的話想明白了,有這樣天外飛來的奇緣,真是愛做夢的人也夢不到,所以反有點不大相信。但看到那兩位貴客的頭上,她心裡踏實了,都是紅頂子的大官,那能開這樣的玩笑?
因此,一見貴客進門,她精神抖擻地連請了兩個雙安,盈盈笑道:“小紅給兩位大人請安。”
郭松林和楊鼎勳又相視而笑了。楊鼎勳跟郭松林是至交,戲謔慣了的,所以指着小紅向郭松林笑道:“子美,她替你‘敗火’,你怎麼反倒要充她的軍?莫非伺候得不夠痛快,火上加火?”
小紅人既伶俐,兼以這些古里古怪的風情話,聽得多了,所以一下就懂了楊鼎勳話中的意思,頓時黑裡俏的臉上,泛出紅暈,變成紫醬色。她同時也在想,這些“大帥”們在一起,開起玩笑來,比平常老百姓還隨便,那裡有一點兒官派?
因而不免深深訝異。
心有所感,臉上不免流露了狡黠的笑容。楊鼎勳正跟劉銘傳哈哈笑着,一眼瞥見,立即忍住了笑,指着小紅說:“不對!看她這笑,昨兒晚上一定還有新鮮花樣?說吧,”這是直接對着小紅來的:“你笑的什麼?”
“什麼花樣也沒有。”郭松林接着說:“你們自己問她好了。”
小紅不願搞出誤會來,又看來的兩位“大人”也是好說話的人,所以輕盈地笑道:“我是想起鼓兒詞上的話好笑,沒有別的。”
“怎麼呢?”楊鼎勳問,“說出來讓我們也笑一笑。”
“鼓兒詞上提起那些個元帥,叫人害怕!一發了脾氣,把鬍子一吹,公案上摔下一支令箭來,馬上推出轅門,人頭落地。敢情這都是哄人的話!眼前就三位元帥,跟鼓兒詞上說的全不一樣。”
“那麼,你看是象好呢,還是不象的好?”劉銘傳問。
“這我可不知道了。”小紅笑道,“反正我看得出來,三位大人全是菩薩心腸。”
“不容易。”劉銘傳笑中有牢騷:“從京裡到南邊,到處捱罵,在這兒才落得一聲好。”
“好了,閒話少說吧!我先辦完了她的正經再說。”郭松林問劉銘傳:“跟你要的公事怎麼樣?”
“那還用問嗎?派個人說給我那裡的人就是了。”
“這就行了。”郭松林轉過臉來看着小紅:“我也不知道你欠了多少債,反正一定夠,我送你一千銀子,另外派人幫着你辦事。趕快還了債,把你老孃送回淄川,到關外找你那口子團圓去吧!”
這一說,簡直讓小紅愣住了,世間真有這樣的事?不但沒有經過,也沒有聽說過,所以一時不知如何應對,只覺心中又酸又甜、又熱,渾身發抖,終於“哇”地一聲哭了出來。等哭出聲就又立刻警覺,這是什麼地方?眼前是什麼人?怎能放聲大哭?趕緊拿手掩住了嘴,一頭撲倒地上在抽噎。
“我明白了!”楊鼎勳點點頭,輕聲說道:“子美這番豪情快舉,倒真是菩薩心情。”
“這一千兩銀子值,無論如何比花一千兩銀子買副對聯來得值。”
劉銘傳的話是有所指的,據說郭子美的大同鄉,翰林出身的何紹基,書法名滿天下,他用一副自撰自寫的對聯向郭松林打秋風,自道是副巧對,也是絕對,非要一千兩銀子不可。那副對聯的句子是“古今雙子美,先後兩汾陽”,用杜甫和郭子儀來與郭松林相擬,馬屁拍得極足,所以郭松林欣然送了一千兩銀子。
這番快舉,欣賞的人少,不以爲然的居多,劉銘傳就是其中之一,所以有那樣的說法——事實上也說得很對,郭松林亦覺得,小紅的感激涕零,比何紹基的掀髯大樂值錢得多。
“你別哭了!”他說,“我叫了人來,讓他陪着你去辦事。”
接着便喊進一名親信差官來,一一交代清楚,小紅哭着向三位“大人”叩了頭,對郭松林一步三回首地跟着那差官去了。
※※※
“我們談正事吧!”劉銘傳這樣說,同時親手去關上了房門。
這不用說,“正事”是關於剿捻的機密。三個人在屋角聚在一起,並頭促膝,低聲密商,未入正題以前,劉銘傳先取出一個信封,冷笑着遞給郭松林說:“你先看看這個!”
打開信封一看,是一道“廷寄”的抄本:
“李鶴年奏:豫軍馬隊追賊,槍斃任逆,並西北兩路防堵情形,暨襄城匪徒滋事,現飭查辦各折片。善慶一軍,前同劉銘傳在贛榆地方,剿捻疊勝,槍斃逆首任柱,已據李鴻章奏報獲勝情形,並將該副都統獎勵矣。”
看到這裡,郭松林停了下來,皺眉說道:“這我就不懂了,槍斃任逆,完全是淮軍的事,跟豫軍什麼相干?要河南李中丞去奏報?”
“不就是報功嗎?”楊鼎勳說。
“那又怎麼扯上善慶呢?”
“李中丞的原奏不知道怎麼說的?不過也猜想得到。”劉銘傳說,“不扯一個當時在火線的人,怎麼能夠報功?”
“喔,我明白了,是一出‘十八扯’!”郭松林笑道,“先把善慶扯上,那一支蒙古馬隊算是豫軍,再把任柱跟善慶扯上,當時他在火線上,打死任逆,他自然有分。如是一扯再扯,就算成豫軍的功勞了。”
“對了!”劉銘傳說,“我反正捱罵受氣,經歷得多了,象這樣的事,無所謂。現在我把你們兩位老大哥拉在一起,我得有個交代,拚命打來的勝仗,倘或讓人冒了功去,教我怎麼對得起兩位?所以該有個辦法。這話先不談,你再往下看!”
下面這一段提到西捻的頭目張總愚:
“張逆現盤旋於延綏一帶,非東走晉疆,即南入豫境。該撫務令馬德昭等,擇要扼扎,以備不虞。梟匪近擾定州,豫省彰衛各屬,相距非遙,河北之防,尤爲吃緊。”
“啊!”郭松林吃驚地說,“西捻如果回竄,倒是件很麻煩的事!西捻、鹽梟,倘或再加上東捻,那樣一合流,可就再不容易制服了。”
“就是這話!”劉銘傳說:“西捻回竄,怎麼樣跟直隸的鹽梟合在一起,淮軍管不着!淮軍只管辦東捻。不過東捻要突破運防,竄入河北,那……,”他神色異常嚴肅地:“那是可以掉腦袋的事!”
“話再說回來,”郭松林說,“等西捻回竄河北,即使不能跟東捻合流,聲氣相應,我們這裡的仗也很難打了!”
劉銘傳與楊鼎勳都不作聲,但微微頷首,深深注視,彼此目語之間,取得了一致的看法,情勢擺明在那裡,對捻軍的這一仗,如果辦得不夠痛快,不夠乾淨,將會引出許多麻煩。
郭松林在想,這一次劉銘傳可真是大徹大悟了!要論將材,此人智勇雙全,且有遠略,帶兵馭將亦有他自己能得士卒效死的一套做法,不愧爲大將之器。但他就跟李鴻章一樣,功名心太盛,喜歡用手腕,甚至也不無縱寇自重的情事。於今歷經頓挫,朝旨嚴督,輿論譏評,在他都成了鞭策的力量,激出他一個決心,要奮力自效,急於剿平東捻,替他自己、替李鴻章、替淮軍掙個面子。更難得的是他已瞭解到,面子要大家一起來掙,勝仗更要大家一起來打,所以一心一意講求和衷共濟,不但不象過去那樣爭功諉過,甚至寧願委屈自己,結歡友軍。光是派糧臺上的委員,替自己去找窯姐兒這件小事,就可以看出他的推心置腹。這樣的朋友,得要捧捧他!
於是他慨然說道:“省三!這一仗的關係重大,我完全明白。自己弟兄,不必客氣,怎麼打法,你說吧!我全聽你的。”
“子美,少銘!”劉銘傳激動地分握着郭、楊二人的手,“有你們兩位老哥捧我,這一仗非打勝不可。生死關頭的交情,纔是真正的交情!我太高興了。”
“彼此一樣。”楊鼎勳說,“省三,你把今天所得的諜報先跟子美說一說。”
“現在各方面的情勢是如此,”劉銘傳從靴頁子裡取出一張手畫的山東地圖,指着西南方說:“運河一入東境,到利津出海,一共八百多裡,目前最緊要的是從張秋到東阿魚山的六十多裡,因爲這一帶已經凍得很結實了。少帥已調樹字三營增防,可保無虞。現在就怕捻匪西竄,撲齊東一帶的運河,所以我請潘琴軒,專守西面,一面防運,一面接應。”
“這樣,形勢就很明白了!”郭松林接口說道:“北面是汪洋大海,東面登、萊兩州是個‘口袋’,大軍由南面往北擠,不是擠入那個‘口袋’,便得往西面突圍,我們各當一路。”
“是!”劉銘傳又說,“子美,此中有天意!”他指點壽光東、西兩面的兩條河說:“東面是彌河,既深且闊;西面,你看,清水泊連看北洋河,兩河如帶,束住了捻匪,這是他的一個絕地!往東西兩面突圍都很難,要想逃生就得往南面。”
郭松林瞿然而驚,“說得不錯!”他在想,這纔是真正的生死之鬥,就象血海深仇的冤家相逢於狹路,誰打倒了誰,誰才能過得去,其間毫無閃避的餘地。
“捻匪那面的情形,今天早晨也有確實的消息來了。”劉銘傳又說,“任柱雖死,仍舊數他的‘藍旗’強。”
“任柱死了,誰帶他的部隊?仍舊是他的一兄一弟?”
“是的,任定和任三厭,還有個劉三貓。”
“賴汶光呢?”郭松林問。
“賴汶光在白旗的時候居多。”劉銘傳說,“目前捻匪的部署是,藍旗在東,白旗在西,子美,我想請你……。”
他的話沒有完,郭松林便搖手攔住了他:“不用提那個‘請’字!等我先跟少銘商量一下。”
楊鼎勳跟郭松林配合成“一大枝”,而以郭松林爲主,他要跟楊鼎勳商量,自然有他們的不足爲外人道的打算,所以劉銘傳很知趣地起身,預備避開些好讓他們私下談話。
“你不用躲開!”郭松林卻拉住了他,“我只問問少銘,願意擔當那一路?”
楊鼎勳打仗勇敢,私底下卻喜歡跟十幾歲的少年似的鬧着玩,於是笑道:“你先別說出來!我們倆,每人在手掌心裡寫個字,看看想法可相同?”
“這也好!”郭松林別有意會,欣然贊同,取了支水筆來,遞給楊鼎勳。
兩人揹着身子各自寫了字,楊鼎勳先伸手,掌上寫的是個“藍”字。郭松林一看,笑嘻嘻地也把手掌一翻,上面是個“東”字,“東”就是“藍”,捻軍藍旗在東面。藍旗較強,郭松林打算攻堅,倘或楊鼎勳表示願意擔當西路,攻捻軍白旗,郭松林便要另作考慮,不肯伸出手掌來,明顯地與楊鼎勳示異。
“真是英雄所見略同!”劉銘傳極其欣慰,他也希望郭、楊能擔當東路,這倒不是爲了避強就弱,主要的是潘鼎新在西路,彼此呼應配合,比較適宜。
“倒不是什麼英雄!”郭松林說,“人之相知,貴相知心,打這兒看,少銘跟我是一條心。”
“其實跟省三、琴軒又何嘗不是一條心?”楊鼎勳很興奮地笑着,“‘三人同心,其利斷金!’這下子東捻非垮不行。”
劉銘傅緊接着說:“就爲了大家一條心,我有十二分的把握,所以,”他很謹慎地回身看了一下,低聲說道:“我想把出隊的日子提前。”
“喔,提前到那一天?”郭松林問。
劉銘傳不答他的話,先解釋提前的理由:“我責成糧臺四天以內辦齊乾糧,一半也有先聲奪人的作用在內。現在外面都知道起碼得四天以後纔有一場惡戰,今天諜報回來也說,捻匪也相信這話,作的都是四天以後迎戰的打算。還有捻匪驚魂喪膽,飢寒交迫,都想好好兒歇一歇,這兩天根本沒有戒備,各人都在想辦法,怎麼能吃一頓飽的?兵法有云:‘實者虛之,虛者實之’,我們提前開一寶,打他孃的一個措手不及。
子美,你幹不幹?”
“怎麼不幹!什麼時候,今天晚上?”
“今天晚上來不及。準備明天晚上,起更出隊。”劉銘傳又說,“行動務須機密!”
郭松林和楊鼎勳深深點頭。三個人又談完了一些必要的聯絡配合的步驟,各自散去,召集營官秘密下達命令。
劉銘傳綜領全局,格外辛勞,一樣樣檢點交代,直忙到深夜,方始休息。
身體雖累,精神亢奮,劉銘傳輾轉反側,不能入夢,夜靜更深,忽然想起家鄉,神魂飛越,心裡是說不出的那股如渴如飢,要去看看兒時釣遊之地的。這樣直到寒雞初唱,一顆鄉思如火的心,才能漸漸冷下來。
睡不到多少時候,便即驚醒。這一天有許多事要辦,依照預定的計劃,首先要找趙老師和李同知這兩個鄉紳,給他們一個信息。巧得很,剛要派人去請,趙、李二人帶了一個人來謁見。
這個人才是真正對劉銘傳有用的,是個秀才,名叫楊錫齡,鄉團實際上是他在辦。那天劉銘傳、郭松林聯名請客,他正好到省城裡去採辦軍需,未能赴約,這天特地來致謝,順便要請示鄉團該如何幫助官軍來打捻軍?
有些鄉團可靠,有些鄉團不可靠,這一帶的老百姓,跟捻軍沒有什麼鄉情友誼的瓜葛,而且一直吃捻軍的虧,自然可靠。但任何鄉團有個改不掉的毛病,那些年輕小夥子愛出風頭,倘或得知一樁機密,會到處去說,自炫消息靈通,所以劉銘傳不肯把這天就要出隊的決定告訴楊錫齡。只問他那個圩子強,那個圩子弱,以便了解能夠得到多少助力?
楊錫齡人很能幹,也很誠懇,原就開好了一張單子,預備面報劉銘傳,這時便取了出來,雙手奉上。
單子上開着各個圩子的名稱、方位、有多少人、有多少刀、矛、白蠟杆子、多少土槍,光是看人與武器的比例,就可以察知強弱。
“很好,很好,”劉銘傳對他很滿意,“總在這幾天就要見仗了,請老兄早早作個預備。”
“是!”楊錫齡說,“各圩日夜有人巡邏看守,其餘的只要鑼聲一起,個把時辰,就能成隊。現在要請大人的示,官軍一開了仗,各圩光是自保呢,還是出圩開火?”
“問得好!”劉銘傳點點頭說,“以自保爲主。如有零星逃散的捻匪,自己量力處置,不過,務必要慎重,不可輕舉妄動,更不可貪功遠出。有句話,我此刻必得跟三位言之在先,倘或那個圩子爲捻匪攻破盤踞,官軍是無所姑息的。”
這就是說,官軍要攻入圩子剿捻,大戰之下,勢必玉石不分。趙、李、楊三人悚然動容,彼此商議着,立刻把他的命令傳達下去。
“對了,請各位趕快把我的話,通知各處。”劉銘傳又說,“我有樣小玩意相贈。”
他送了他們每人一支洋槍,名爲“後膛七響”,親自教了他們用法。趙、李、楊三人無不高興,因爲,一則這是洋槍中的利器,再則是“劉大帥”所送,足以誇耀鄉里。
等送走了三名鄉紳,劉銘傳出發視察各營,官兵的士氣極好,行動沉靜迅速。到了初更時分,各營悄悄移動,最先出發的是副都統善慶和銘軍中由記名總兵陳振邦所率領的馬隊,其次是郭、楊兩軍,最後纔是劉銘傳,親領中軍壓陣。
善慶和陳振邦的馬隊,照預定的計劃,是要抄東捻的後路,這是一支奇襲的部隊,所以馬蹄上都包了草,好減低聲音。士兵雖未如古時候那樣“銜枚”——用枝竹片勒緊在雙脣之間,讓人講不了話,但也下達了嚴厲的“禁聲”的命令,所以一路由西轉北,直抵清水泊附近,都沒有什麼驚動。
馬隊將到清水泊時,東路已經發動了攻擊。藍旗捻軍,倉皇迎戰,從任柱死後,藍旗捻軍由他的兄弟分領,任定帶的是“步賊”,這時親自持着長矛,率領三千多人,敵住了武毅軍和勳軍的先鋒,接着任柱的胞弟任三厭,帶着馬賊,一陣風似地捲了過來,抵擋郭、楊兩軍的馬隊。
在西面的白旗捻軍,爲善慶和陳振邦的馬隊一衝,上來就吃了虧,但白旗人多,而西路的官軍因爲鼎軍在外圍,銘軍又因爲劉銘傳要照應郭、楊兩軍,有意偏東,以致在人數上衆寡不同,但也還能夠扯個平。
東西兩路,都成了相持不下之勢,捻軍人多肯拚命,官軍士氣也旺,又佔了洋槍的便宜,人數雖少,仍能穩得住陣腳。但聽殺聲震天,洋槍劈劈啪啪,一陣陣地響,每響一陣,便有一排火光在暗空中閃耀,彼此象潮水一樣,一波一波地漲而復退,總在那一帶拉來拉去。
西路銘軍的步隊,由總兵唐定奎、劉克仁率領,唐定奎的胞兄唐殿魁,是劉銘傳手下第一個得力的將領,上年尹隆河一役,力戰陣亡,那時唐定奎方在合肥省親。湘軍和淮軍都是子弟兵的格局,兄死弟繼,視爲當然,所以唐定奎接統了他哥哥的部隊。跟郭松林一樣,唐定奎打捻軍,也是要報仇雪恨,當然特別打得紮實。
他的對手是牛洪,捻軍都叫他牛喜子,機警而慓悍,唐殿魁正就死在他手裡。仇人雖未相見,聽說是牛洪的部衆,唐定奎越加奮發,下定決心非打垮他不可。
於是他跟劉克仁商量,要選拔敢死之士衝鋒——就稱爲“選鋒”。挑個空曠隱蔽的地方,在燈籠火把照耀之下,宣達命令,徵募勇士。
這是玩兒命的勾當!其實打仗誰又不是玩兒命?既然都是玩兒命,得要玩出個名堂來,“選鋒”只要不死,便有極厚的獎賞,而且馬上可以領“委札”,當上一個官兒,即令陣亡,家屬亦有優恤,何樂不爲?所以一宣佈了命令,舉手的舉手,開口的開口,站出來的站出來,立刻便有許多人應徵。
唐定奎非常高興,照花名冊點一點人數,共有五百餘名之多,臨時編組成三隊,卸下洋槍,各持大刀,靴頁子裡或者腰上插一把匕首,各用白手巾纏臂,以便於黑頭裡辨認。等部署停當,隨即分道前撲。
兩軍相峙之中,有一座小小的山崗,“選鋒”悄悄摸了上去,月黑天高,捻軍並無所知,但居高臨下的選鋒,卻影綽綽地把捻軍集中的地點,大致都已看清。這樣屏息以待,只聽後面連放兩排槍,槍聲極其整齊,這是一個訊號,第二排槍的餘響猶在,選鋒們都已一起衝了下去。後隊隨即往前移動,一面壓住站腳,一面好相機進攻。
選鋒乘下坡之勢,飛奔直前,等捻軍發覺時,已是短兵相接,凡是選鋒,一定氣壯,裹入敵陣,見人就砍,牛洪的陣腳,頓時就鬆動了。
其時劉銘傳的中軍亦已趕到,一路吶喊而來,聲勢極盛,牛洪要分隊抵禦,就有些兼顧不到,唐定奎和劉克仁的後隊,往前猛撲,西路的捻軍,終於被擊潰。這一下牽動了全面,劉銘傳本來就打算着支援郭、楊二軍,一見西路得手,不願把兵力置於無用之地,麾軍偏東,合力去對付藍旗。
藍旗雖狠,能力敵郭、楊,但也討不了便宜,這時加上裝備極好的銘軍精粹,雖有牛洪的部衆合流,亦無濟於事,被衝成幾截,各不相顧。另一面善慶和陳振邦看白旗的馬隊,向西南逃散,並不窮追,照預定的計劃,沿北洋河而上,越過清水泊去抄東捻的後路。
後路是隨軍流竄的老弱婦孺,因爲官軍勢盛,東捻倉皇應戰,傾巢而出,所以後路極其空虛。那些老弱婦孺,這一兩個月讓官軍由山東追到江蘇,江蘇追到山東,沿路不知死了多少人?剩下的也都筋疲力竭,一息奄奄。在這樣的數九寒天,沒有多少人身上有棉襖,加以山東對他們來說是“客地”,找糧食相當困難,本就啼飢號寒,怨地恨天。這時讓官軍馬蹄奔騰,洋槍亂放,嚇出一片哭聲,實在是瀕於絕境,自覺生不如死而又不甘於死的哀號,那淒厲的自恨生不逢辰的怨聲,隨着呼嘯的北風,散入火光閃爍的平疇暗空,入耳的感覺就象有把刀子在刮心,酸得要叫人掉眼淚!
捻軍心酸,官軍也心酸。但這不是發善心的時候,那些哭聲傳到前面可以瓦解捻軍的“士氣”,所以陳振邦下令放火,他這裡一放,那面善慶的部隊如法泡製。火光中馬隊往來馳驟,把老弱婦孺都逼了出來,披頭散髮,衣破露肉的婦人,拖着泥人兒似的孩子,一面跑,一路哭,跑不動的拖,拖不動了便都覆身在孩子身上,使勁拿手捶着地面,哭得擡不起頭來。
於是前面的捻軍整個兒垮了!背水而戰,置之死地而不生,長矛敵不過洋槍,根本無法撲,捻軍只好一路丟輜重、丟馬匹、丟隨身所帶的東西,有金子、有珠寶首飾。有個營官想撿便宜,讓劉銘傳發現了,派人抓到馬前,親手拿馬刀砍掉了他的腦袋。
陣前執法,其效如神,官軍就此對地上的東西,看都不看。看了心裡難過,只是爭先立功,人人都象多長了兩條腿,攆得飛快。
攆到水深且闊的彌河西岸,捻軍還能成隊形的,只有一支馬隊,向南逸出,除去投降,被擒的以外,不是被殺,就是落水,再就是伏身在屍骸堆中裝死,以求逃過這一劫。當然也有少數逃散了的。
這一場血戰下來,天已經亮了,只見彌河中漂滿浮屍,但也有水淋淋爬上東岸,急急逃命的。在彌河以東的,官軍無法追,彌河以西,北洋河以東,在壽光這一帶的零星股匪,官軍還在掃蕩。
當官軍酣戰的那一夜,壽光一帶的村莊圩寨,處處鳴鑼,聚集團練壯丁,徹夜防守,有那膽大的,爬上圩牆作“壁上觀”,替官軍吶喊助威。楊錫齡等人沒有想到劉銘傳說幹就幹,當夜就會動手,急忙帶上那杆“後膛七響”,騎馬到各處傳話:務求自保,千萬不可輕舉妄動。等天亮大局已定,無所顧慮,楊錫齡自己就首先開圩,領着團練,到處攔截搜索,收拾漏網的零星捻軍。
這時郭松林和楊鼎勳已往南追了下去,劉銘傳留在壽光,清理戰場,殺敵幾何,俘獲多少,都還在其次,首先要查明的是那些匪首的下落?
第一個報到的消息是,賴汶光下了彌河,生死不明。接着來報,找到了任定的屍體,還有不大相干的,洪秀全所封的“列王”徐昌先、“首王”範汝增的遺屍和“印信”。至於最要緊的任三厭、牛洪、李允三個人,就不知去向了。
一聽如此,劉銘傳不敢耽擱,當夜率領親軍,往南追擊,同時報捷。捷報到了李鴻章那裡,飛章入奏,少不得鋪張揚厲,大敘戰功。說壽光大捷,陣斬捻軍兩萬餘,彌河“亂屍填溢、水爲不流”,俘虜一萬多人,奪獲騾馬兩萬匹,賴汶光墮馬落水,已在彌河淹斃,殘匪數百人往南流竄,不難一鼓盪平。
實際上殘匪還有數千人,領頭的就是賴汶光,由山東往南,竄入江蘇沭陽。此時各路統兵將領,都已得到大捷的消息,眼看功成在即,無不踊躍爭援,要在這要緊開頭出一把力,不肯讓淮軍獨收全功。於是漕運總督張之萬的“漕標”;安徽巡撫英翰的皖軍;江南水師提督黃翼升的炮艇,都大起忙頭。淮軍系統的山西布政使劉秉璋和李鴻章的幼弟李昭慶,亦統兵攔截。一時八方風雨,都會集在兩淮了。
※※※
沭陽以南就是六塘河,這條河在明朝叫攔馬河,起自宿遷的駱馬湖,東流入海,經過康熙朝治河名臣靳輔的整理,遞建六壩,築堰成塘,改名六塘河。對於調節運河水位,具有極大的功用,所以在堤堰上,一向防護嚴密。但河闊可以攔馬,軍務部署就不免掉以輕心,此時守六塘河的,正是李鴻章向他同年至好,浙江巡撫馬新貽借調來的幾千浙軍,人地生疏,有隙可乘,賴汶光在一個大雪後的黃昏,悄悄偷渡過六塘河,直撲清江浦。
漕運總督張之萬駐清江浦,深夜得到消息,大驚失色,舍卻姨太太的香衾,一面派兵迎擊,一面召集幕友,商議奏報。
“大帥!”管奏摺的幕友看他臉色青黃不定,便安慰他說,“捻匪強弩之末,不足爲患。這一竄過六塘河,浙軍要倒黴,我們這裡倒好了。”
“怎麼說?”張之萬問道:“有點兒什麼好處?”
那幕友湊到他面前,低聲說道:“李少帥的心太狠了一點兒,絲毫不給人留餘地,現在機會來了。”
“慢慢!”張之萬打斷他的話問,“何以見得,李少荃不給人留餘地?”
“大帥請想,李少帥入奏,說在壽光殲敵兩萬多,生擒萬餘,這‘花帳’也報得太過分了。報花帳還不要緊,不該說殘匪只有數百。照此而論,東捻不全是淮軍所平的嗎?”
“啊,啊,吾知之矣!”張之萬深深點頭,“他是作個伏筆,爲敘功留餘地。不過,這個餘地留得太寬,擠得別人無處容身了。”
“正是這話。”那幕友又說:“如果東捻南竄途中潰散,則正符‘數百’之言,現在有數千之多,而且賴汶光未死,我們這裡是遇到了‘強敵’了!”
“嗯!”張之萬沉吟了一會問道:“那麼,你說該怎麼出奏?”
“我擬個稿子,向大帥求教。”
象這種飛報軍情,一向簡單扼要,才能顯得情勢緊急,所以那幕友想都用不着想,一揮而就,送了上去——大致照實奏報,不過捻軍的人數加多了,幾千變成“萬餘”。
“高明之至!”張之萬遞迴折稿,順便拱拱手:“馬上就拜發吧!”
這裡一天亮已經鳴炮拜折,李鴻章在徐州還不知道,直到午後才接到消息,先是在六塘河北岸,協同防守的劉秉璋告警;接着防守六塘河南岸的浙軍統兵官李耀南有了正式報告,說是沿河岸的長牆,有一處炮位,因爲炮身發熱,彈藥無法裝得進去,就因爲這麼一個空隙,才讓捻軍得了手。接獲報告,李鴻章好半天作不得聲,心裡在想:“天意!”若非天意,決不能在算無遺策之下,偏偏出這麼一個紕漏。誠如張之萬和他的幕友所判斷,李鴻章奏報彌河一役,只逸出數百殘匪,是爲獨吞大功留餘地,而這餘地雖留得太寬,卻是反覆思考過的。照他的想法,捻匪勢窮力蹇,再經此巨創,殘衆非投降不可,就算死不投降,一路爲官軍攔截打散,亦難成大股。到最後,還有一條六塘河,河上有長牆、牆上有槍炮,炮後有軍隊,還有什麼可憂的?
誰知捻軍居然在這天寒地凍的臘月裡,能夠人馬並下,鳧水而過,偏偏浙軍又是如此不中用!最讓李鴻章有苦難言的是,浙軍是客卿,礙着馬新貽的面子,他們闖了禍還不能責備。就是責備,人家也不受,他把劉秉璋擺在北岸,還有殲敵立功的機會,浙軍在南岸,守住了是分內之事,守不住就有處分。一樣打仗賣命,何以他自己的淮軍擺在易於見功之地,特地請來的客軍替人墊背?這話付之公評,是自己的理虧。
心裡萬分抑鬱,還得打起精神來應變。東捻一向是“任勇賴智”,看賴汶光的打算還想突破運防,再有疏虞,讓捻軍到了運河西岸,由蘇入皖,則是放虎歸山,貽患無窮。因此,他一連發出上十封信,分別嚴飭各軍,合力兜剿。
當然,淮軍中最着急的是劉秉璋,不待李鴻章的命令到達,已派出親軍馬隊葉志超、楊岐珍,由六塘北河岸渡河,沿着運河向清江浦、淮安追擊,而特以賴汶光個人爲目標。
捻軍一路逃,一路爲官軍攔截,人數越打越少,但幾個主要的頭目,仍有脫身之法。大勢已去,逃也逃不遠了,然而投降也得找地方,任三厭、李允、牛洪還存着希冀之心,決定設法偷渡到運河西岸,向駐紮在洪澤湖以南的李世忠投降。這個勝保的“知己”,原是早期太平軍投降過來的,舊時夥伴,希望還能夠予以庇護。賴汶光則從李鴻章以下,淮軍將帥中,沒有一個是他看得起的,唯一的例外是一個吳毓蘭,他也是安徽合肥人,辦團練當縣丞起家,積功升到道員,頗得民心,此時正帶兵屯守揚州,賴汶光認爲投降了他,比較能得到公平的處置,所以決定奔向揚州。
於是東捻殘衆,在高郵附近,分爲兩股,一股越過運河,竄天長、一帶,由李昭慶派馬隊追擊,另一股就是賴汶光的十幾騎,沿運河西岸南下,但揚州雖已在望,卻因爲劉秉璋的親軍葉志超和楊岐珍追得太緊,看樣子到不了揚州就會被殺或者被擒。
於是賴汶光心生一計,弄了幾套“行裝”暖帽,扮成官兵,選個盧州府口音的捻軍,戴上一支藍翎,冒充淮軍軍官,裝得吃了敗仗,落荒而逃的模樣,每過運河閘口,倉皇喊道:
“快把閘板去掉,捻匪來了!”
這一來,真的官軍一到,得重新放下閘板,讓他們過去,自然耽誤工夫,以致距離越拉越長。到了黃昏時分,賴汶光一行抵達揚州以北四十五里的邵伯鎮,這是個水陸衝要的碼頭,有一名專司河防的巡檢駐在那裡,官兒雖小,是個肥缺。看看晚來欲雪,關津清閒,正弄了四盤一火鍋在那裡喝洋河高粱。就這時,賴汶光他們幾個到了,一下馬就用馬鞭子打門。
門是開着,故意要擺官派,巡檢慌忙趕了出來,一見領頭的“軍官”,腦後拖着藍翎,那起碼是“遊擊”、“都司”之類的官兒,便口稱“大人”,接待到裡面動問來意。
來意是要吃飯,現成就是,裝了幾大盤饅頭來,連四盤一火鍋一起吃得光光,抹抹嘴道聲“叨擾”。那“軍官”接着又說:“我們得趕路去見吳大人,捻匪已抄小路,直撲揚州來了!”
“啊!”那巡檢大驚失色,“請問,捻匪離這裡多遠?”
“不會太遠。”那“軍官”放低了聲音說,“本來不管你的事。我們叨擾了你一頓,透個消息給你,捻匪鬼得很,從俘虜身上剝了衣服穿上,冒充官軍。你最好想辦法不讓他們過閘,拖延他一下子,好等吳大人派兵來痛剿——這一場功勞都是你的,吳大人報上去,起碼保你一個縣大老爺。這是因爲我們吃了你一頓好的,不然,不告訴你!再跟你說一句,捻匪既然冒充官軍,你只要不拆穿,他們決不敢行兇,你只想辦法留難他們,不要緊!”
“是,是!”那巡檢請了個安,笑容滿面地說:“多謝大人栽培!”
等賴汶光他們一走,那巡檢隨即吩咐手下,關閉閘口,任何人不準通過。
這一來,葉、楊兩軍與邵伯鎮巡檢,必有糾紛發生,使得賴汶光更能從容處置,沿途打聽到確實信息,吳毓蘭帶兵駐紮在揚州城外瓦窯鋪,於是問清了路,冒着大風雨,直投瓦窯鋪而來。
一到了那個運河東岸的小鎮上,要找“吳大人”就容易了。賴汶光一行先投旅店,換去溼衣,略略休息一下,雨也住了,便即上街望着燈火明亮之處走去。到那裡一看是座廟,門口架着兩盞三腳竹架的大燈籠,一面是栲栳大的一個“吳”字,一面標明吳毓蘭的頭銜:“三品頂戴江蘇即選道華字營統帶”。燈籠旁邊,站着數名持刀的衛士,見有一羣人來,隨即大聲喝住。
“你們,”爲頭的一名把總問道,“七八個人成羣結隊,深夜在街上游蕩,是幹什麼的?”
“特爲來見吳大人。”仍舊是曾冒充武官的那名捻軍,用盧州府口音回答。
“你有什麼事要見我們大人?”
“奉葉大人之命,見吳大人有機密軍情稟報。”
“是那位葉大人?”
這時賴汶光開口了:“有緊要書信在此,請遞了進去,看吳大人是不是傳見?”說完,貼身取出一個封緘嚴密的信封遞了過去。
那把總說一聲:“等着。”拿了書信去呈遞。
吳毓蘭接到手一看,封面上只寫着一行字:“吳大人印毓蘭密升。”拆封往外一抽,一張名刺掉在地上,把總替他撿了起來,順便看了看,就象被黃蜂螫了手似的,身子一哆嗦,失聲喊道:“唷!”
見他神色有異,吳毓蘭趕快搶到手裡一看,名刺上寫着三個字:“賴汶光”,不由得也是一驚,急急問道:“來了有多少人?”
“七八個。”
“這封信是誰交給你的?”
“一個老百姓打扮的,有五十歲左右。”
“是什麼口音?”
“是,”那把總想了想答道:“兩廣口音。”
“那就是了。”吳毓蘭說:“你別忙!”他定神想了想說:
“請進來!”
“是!”
“慢着!”吳毓蘭搖搖頭,“你辦不了這件事。趕快去請杜參將來!記住,不准你多言多語。聽清了我的話沒有?”
那把總也知道這是極要緊的一件事,連聲答應着,去把參將杜長生請了來。
匆匆說了經過,吳毓蘭認爲事太突兀,交付杜長生兩件任務:第一件是立即出隊,巡查水陸關口,防着賴汶光後面還有大股捻軍混進來;第二件是賴汶光的來意莫測,看樣子是來投降,但亦難保沒有別的企圖,需要預先防備。等杜長生一走,吳毓蘭才吩咐那把總,將“來客”先讓到守衛的屋子裡休息,茶煙招待,他要借這一刻工夫先看完賴汶光的“稟帖”。
打開來看不到幾行,吳毓蘭便覺耳根發燙,就象爲人說中了隱病那樣……淮軍將領的毛病,縱兵殃民,爭功諉過,假報勝仗,吃空自肥,以及貪生怕死,無不在賴汶光的措詞尖刻的指責之下。
最後提到他的投降,自道不指望還能留下一條命來,只望吳毓蘭能夠把他投降的經過,據實上達朝廷,同時也提出了“不受辱”的要求。
越是如此,越見得他的投降有誠意,而多少紅頂花翎的大官,他不屑一顧,獨許自己爲賢,這出於窮寇的“青眼”,使得吳毓蘭自己都辨不出是何滋味?定神細想一想,唯有公事公辦,法內施仁,照這八個字來處理這一場始料所不及的功勞。
於是他一面派人召請幕友來商議,一面傳令把賴汶光帶上來。
“賴汶光投降。請吳大人替我作主。”賴汶光和他的從人都跪下磕頭。
吳毓蘭站着受了他的頭,同時伸手虛扶了扶,“起來,起來。”他說,“你的稟帖我看過了。我不難爲你!”
“謝謝吳大人。”賴汶光的神情很激動,“汶光唯求速死!”
“我知道你的心境,你先好好息一息。只要我力所能及,一定給你一個痛快!”說到這裡,吳毓蘭喊道:“來啊!給帶下去,好好安置!”
於是賴汶光被安置在一座與外隔絕的跨院裡,吳毓蘭派了他的親信看守,關防極其嚴密,而起居特別優待。一宵過去,第二天早晨拿了筆硯來,讓他寫“親供”,賴汶光趁此機會,又把淮軍大罵了一通。
吳毓蘭把他的一個稟帖,一份親供拿在手裡,頗感爲難。照幕友的建議,這兩個文件不必報上去,免得“上頭”看了不高興。同時也不必說老實話,賴汶光“就擒”,東捻就算平服了,九轉丹成,那是多大的戰功?何苦有機會而不鋪張?
“話是不錯!”吳毓蘭心想,如果照此辦法,不也就跟賴汶光所痛罵的那些人一樣了嗎?因而欲言又止地,極費躊躇。
商量的結果,吳毓蘭先辦了個簡單的公事,飛報李鴻章。
這時稟帖和親供的內容已經泄漏了出去,各營官兵都以此爲話題,議論紛紛,吳毓蘭得知這種情形,覺得隱瞞真相,甚爲不妥,決定照實呈報。
很快地,李鴻章派了一名文案到揚州,傳達秘密命令,要吳毓蘭重新呈報,主要的是要湮沒賴汶光的稟帖和親供,同時也不能說他自行投降,是爲官軍四路兜剿,力竭就擒。
到此地步,他也就不必再堅持原意,反正已經照賴汶光的話做過,可以問心無愧。於是跟派來的文案商量着另擬了一通公文,讓李鴻章據以出奏。
當然,等李鴻章奏報出去,又有一番改動。吳毓蘭的原稟是說,賴汶光一到揚州東北灣頭地方,他接得消息,立即出隊迎擊,捻匪四散潰逃,官軍分兵四路追截,親自督飭遊擊梅宏勝、吳輔仁,參將杜長生,沿運河追殺,遇賊於瓦窯鋪,其時正大風雨,昏黑莫辨,混戰到五更時分,捻匪看見官軍四面包圍,無路可逃,於是“縱火焚屋,冀乘之以逸”。官軍冒火衝進,吳毓蘭在火光中看見一個“騎馬老賊手黃旗指揮”,知道他是捻匪頭目,就連發數槍,把他連人帶馬,擊倒在地。擒獲一問,才知是逆首僞遵王賴汶光。
如果照此一報,生擒賴汶光的功勞以吳毓蘭爲首,就會沖淡了劉銘傳他們的戰功,所以李鴻章出奏,極力表揚劉銘傳等人的戰功,以及一路南追,如何奮勇,以致賴汶光窮無所歸,然後把吳毓蘭輕描淡寫提一筆,彷彿劉銘傳打到那個樣子,賴汶光已經半死不活,隨便什麼人都可以把他抓住。
到了年底,京裡賞功的諭旨頒到了,膺懋賞的第一個是劉銘傳,賞給三等輕車都尉,其次是李鴻章、郭松林、楊鼎勳、善慶,都賞次輕車都尉一等的騎都尉世職。所不同的是,李鴻章原已封了伯爵,加給騎都尉的世職,便有兩個兒子可以承襲,同時伯爵並有別的世職,承襲的次數便可加多,只要大清朝皇祚綿長,李鴻章的第十九代子孫,也還是“肅毅伯”,不過此刻他連一個兒子都還沒有。
最“實惠”的是潘鼎新和張之萬等人,都賞了頭品頂戴。此外淮軍出力將領,以及與剿治東捻直接有關的大員,無不連帶叨恩。曾國藩和安徽巡撫英翰,也是賞給世職,丁寶楨和曾國荃都開復了革職的處分,比較委屈的是劉長佑,當過“疆臣之首”的直隸總督,被革了職降爲三品官兒,此刻亦不過賞加二品頂戴。
但最委屈的卻是吳毓蘭,上諭上根本就不提他的名字,更談不到獎賞。這使得李鴻章很不安,他心裡明白吳毓蘭雖未生擒賴汶光,而賴汶光卻非吳毓蘭不降,倘或賴汶光潛逃無蹤,或者悄悄自盡,生死成謎,東捻就不能算是全部肅清,這一層關係到全局的結果,他不能不承認吳毓蘭的功績。於今賞功詔令,獨獨吳毓蘭向隅,怕他心裡不平,把實際情形散播出去,會引起很大的糾紛,所以急着要加以安撫。
於是他又派了一名幕友,專程到揚州去看吳毓蘭。出人意表的是,吳毓蘭的態度異常平靜,絲毫沒有怏怏不滿之意。
屏人密談,那名幕友表達了李鴻章的關切和安慰,說吳毓蘭受了委屈,希望不必介意,等一過了年,李鴻章就會保他,好歹要給他弄一個實缺。
“多謝爵帥的美意。”吳毓蘭答道,“我亦不敢貪天之功。
反倒是這樣子,能讓我安心過個年。”
還怕他是矯情,那幕友不能不問一問明白:“這倒有請教。”
“說句實話,賴汶光總算看得起我,拿他的性命來換我的頂戴,自覺不是滋味。”
李鴻章的幕友,自然都是很讀了些書的,能夠體會吳毓蘭的心境,此中有個“義”字在內,所以深深點頭稱是。好在他此來是銜命安撫,只要吳毓蘭心無不平,不會鬧出事來,他非所問,因而敷衍一陣,第二天就趕了回去覆命。
這時李鴻章已回駐山東濟寧。臘鼓聲中,將星雲集。從乾隆五十五年,高宗八十歲那年最後一次出巡,登泰山、謁孔陵以後,濟寧城內,從末見過這麼多的紅頂子,也從未見過這麼多的兵,好的是打了勝仗,不會象潰敗官兵那樣騷擾。
又是勝仗,又是過年,當然要發恩餉。不論湘軍、淮軍士兵餉多餉少,要看長官用度的奢儉,手面的鬆緊。帶兵官還有一個彼此相傳的心法,士兵的餉就算全數領到了,也不可發足,說是弟兄一有了錢,喝酒打牌逛窯子,就不肯拚命打仗了。至於那些扣着的餉,要留在緊要關頭,作爲招募死士選鋒之用。現在東捻剿平,李鴻章已立即開始裁遣的計劃,仗不必打了,發餉不該再打折扣,傳諭糧臺,每人發欠餉兩個月,恩餉一個月。還有三個月欠餉,他已經找新任江蘇巡撫丁日昌,仿照左宗棠的辦法,在上海“借洋帳”。關稅已爲左宗棠捷足先登,奏準作爲借洋帳的擔保,虧得還有水陸關卡,見貨抽稅的厘金可用來還債,所以這筆洋帳一定可以借到,供他以發欠餉作路費來裁撤淮軍。
駐在濟寧四周的軍隊,過了很熱鬧的一個年,欽差大臣行轅,也是日日大排筵宴,慰勞慶功。李鴻章表面上興致很好,暗地裡心事重重。第一件是李允、任三厭等人,逃到盱眙,正爲李昭慶包圍,將次就殲時,忽然李世忠開圩收容,說是奉了安徽巡撫英翰的命令招撫。接着,果然是英翰派了差官,拿着令箭把李允、任三厭這幾個匪首捉了去,據說要由李世忠帶着他們到山西,去招降由陝西逸出的西捻張總愚。李鴻章深知李世忠就靠不住,怕英翰受愚,別生枝節,依然要牽連到他身上。
第二件是裁遣淮軍尚未奉旨,劉銘傳卻已堅決求去,酒後的牢騷極多。此外郭松林、潘鼎新也要請假回籍,變成把辦理善後的一副千斤重擔,都壓在他一個人肩上。
轉眼就是同治七年,大年初一上午,淮軍將領正替李鴻章拜完了年,突然兵部“六百里加緊”的專差到了,打開廷寄一看,不準李鴻章繳銷關防,裁遣淮軍亦只准了一半,淘汰老弱,得力可用的,仍當留營,接下來又說:
“河北防務吃緊,劉銘傳所部,最爲得力,着飭該提督將所部稍微休養整頓,即移得勝之帥,馳赴豫省,相機防剿,毋令晉捻得以奔突。至將士久役於外,敵愾同仇,朝廷既憫其勞,且嘉其勇,未可遽萌退志,着該大臣加意拊循,以示體恤。”
淮軍大將中,就是劉銘傳去意最堅,偏偏朝中就挑上了他,然而這又不是銘軍一支的調動,不準繳銷欽差大臣的關防,則意味着打了東捻還要打西捻,這在李鴻章也是萬分不願的事。
“還是饒不過我,饒不過淮軍!”他向部將問計,“大家看,如何才搪得過去?”
“這個仗不能打!”
是劉銘傳第一個發言,他解釋了這個仗不能打的道理,第一是事權不專——張總愚已由山西竄河入南衛輝一帶,預備由大名府進窺河北。此刻奉詔保衛京畿的軍隊,有直隸的直軍、河南的豫軍、安徽的皖軍、山東的東軍、山西的晉軍、黑龍江的馬隊、崇厚的洋槍隊、神機營榮祿的威遠炮隊。而被李鴻章指爲“放賊出山”的陝甘總督左宗棠,由陝西追到山西,卻又精神抖擻地上了一道奏章,說山西澤潞一帶,積雪難行,決定不避艱險,由平陽向西,橫越太嶽山,出峻極關這一條捷徑,直趨邢臺等地,往南迎擊。這麼許多將帥在大河南北,論資望,接劉長佑而任直隸總督的官文爲首,論辦事,左宗棠跋扈而不替人留餘地是出了名的,此外那些旗營的統領,沒有一個沒有來歷,誰也惹不起,所以淮軍一去,吃力而不討好。
“還有餉!”劉銘傳說,“打東捻跟兩江有關,兩江籌餉,猶有可說,此刻去打西捻,跟兩江風馬牛不相及,所以兩江籌餉,一定不會痛快,餉源不繼,這個仗怎麼打法?”
這一層,李鴻章比劉銘傳更清楚。不過他只談別人,不談自己。劉銘傳是奉旨馳赴河南會剿,糧餉用不着他擔心,不論來自何處,總有糧臺替他在辦,然則他何以不談自己?開拔到河南的事,到底如何了呢?
這隻要稍微多想一想,就可明白。劉銘傳不但不願到河南,甚至談都不願談,以他現在的功名勳績,說是要去受剛剛纔蒙賞了頭品頂戴的河南巡撫李鶴年的節制指揮,這不是笑話嗎?
因此,李鴻章就不必再問他了。心裡打算,張總愚還未進入河北,有各路人馬,分道勤王,總可以把他擋住,賊勢一緩,朝廷不追,便可不了了之。所以對於那道”六百里加緊”的廷寄,決定置之不理。照舊讓那些將領們縱飲豪賭。
但除他以外,各地督撫和統兵大臣,卻是奉命唯謹,至少表面是如此,一個個都是飛章奏報,奉到詔旨,剋日啓程勤王。朝廷也幾乎無一日沒有指授進剿方略的廷寄,這些密諭,大多有“各諭令知之”的字樣,所以李鴻章對於局勢的演變以及朝廷處置的經過,相當瞭解。
終於有一天,他發覺情勢不妙,不但剿西捻的各路人馬,都已兼程赴援,相形之下,自己變得很落後,而且剿平東捻的善後事宜,自己也管不到了!賴汶光奉旨正法,是漕運總督張之萬所經辦。任三厭、李允、牛喜子在安徽巡撫英翰那裡,朝旨以此“三犯流毒數省,生靈受害無數,被剿後窮蹇無路,始行投誠,勢難再事姑容”,特命英翰“審訊明確,就地盡法處治,以快人心而申國憲”,不說“正法”而說“盡法處治”,於是李世忠玩了花樣,說服英翰,只殺了一個李允,把任三厭改名爲“任三應”,說是在揚州河裡淹死了,牛喜子則說他“從逆未久,首先投誠,情稍可原”,得以免死。
“這些話是怎麼來的,我竟不知道!”李鴻章對他的幕友表示,要敷衍敷衍朝廷,免得孤立。然而,已經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