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江南(四)

房內諸人多半都在與清兵交戰時吃過虧,深知遼東滿人的戰力橫強,不可力敵。便是袁崇煥身爲薊遼大帥時,亦是早有明言,道是明軍不可與八旗野戰,只能堅城大炮而拒之,然後以城池堡壘徐徐圖之。

此時聽了盧象升將遼東情勢一說,各人均是眉開眼笑,興奮不已。遼東之所以勢大難制,不過是因爲女真部落被努兒哈赤擰成一團,若是因皇太極病故引發女真內亂,那麼以一團散沙的遼東諸部,明朝又有何懼?

那王洽笑道:“若是能收復遼東,對流賊剿撫並用,以整個北方之力,再有南方士民並不會當真歸順張偉那反賊,以十萬逆軍,如何能抗大明數十萬精兵?他水師再強,無法兼顧千多里長的戰線;他步軍雖強,卻是人少,大明分數進襲,張偉必定將顧此失彼;若再有南方士紳興義兵擾亂其後方,憑着十萬兵馬,能治的住十餘省的南方?他現在一下子拿了這麼多的省份,其實是以蛇吞象,沒有幾年功夫想消化戰果,那是想也休想。”

這王洽曾爲兵部尚書,對兵事也曾認真揣摩研習,此時只寥寥數語,卻將整個江南局勢勾勒出來。若崇禎果真能不焦不躁,急剿農民軍,與滿清議和,調結大兵四處奔襲南方,派人潛入南方,聯絡當地大臣士紳,在後方給張偉搗亂,那麼實行精兵強兵之策的張偉必然顧此失彼,南方無法治平,則兩邊必定會陷入膠着狀態。拖的久了,勝負自然難料。

袁崇煥卻不似這幾人那般興奮,且不說遼東現下尚未大亂,便是亂將起來,以努爾哈赤數十年經營之後,十餘萬八旗戰力之強,明軍仍不可急圖遼東。除非是八旗當真內亂,已然自相拼殺起來。而且沒得到確實情報之前,他穩妥起見,卻是寧信其無,不信其有。況且明朝失財賦之地,雖現在戶部尚有存銀,詹事府等處還有庫糧敷用,只是左右不過一年,庫銀存銀必然告罄。到那時別說剿賊滅遼,能穩着現下的這些明軍不反回京師,就算是阿迷陀佛了。

因笑道:“編列行伍,修繕甲兵,這不過是表面功夫。若是想重振朝綱,中興大明,非得修明政治,撫慰黎民不可。張偉那邊困難,咱們這邊難處更大。”

看一眼衆人神色,又道:“好在國朝近三百年天下,天下歸心,正統仍是大明。只要大家振做起來,天下事亦不是到了不可爲的地步。

眼前的諸人都是明朝覆滅時支撐大局的精英,各人如何能不知就裡。只是明朝建國兩百多年,正統觀念早就深入人心,是以現下雖然朝廷危殆,各人都別無他想,一心一意爲皇帝謀劃。所以凡有一線之明,無不歡欣鼓舞。

待到半夜時分,獄卒入內,將各人送回自已所居的牢房之內。各人見那熊文燦臉色慘白,和衣而臥,有心勸慰,卻一想人家明早就要人頭落地,卻也勸慰不來。只得訕訕一笑,各自向熊文燦略一拱手,立時做鳥獸散。

第二日凌晨,自有負責行刑的監斬官派人前來提了熊文燦出去。其餘各大員的監室與熊文燦的所隔不遠,各人聽到熊文燦腳底鐵鏈嘩嘩一陣亂響,又聽他大笑道:“諸位老先生,我先走一步。文燦罪有應得,有負聖愛重,還盼諸位能脫此牢獄,重新爲聖人解勞分憂纔是。”

鐵鏈聲漸漸遠去,熊文燦因張偉而被顯戮於市,臨死之際卻是這般做態,到也令各人好生相敬。其後不過數日,卻有中旨至這北所詔獄之中,命袁崇煥即刻至平臺召見,上意覆命他爲宣大總督。

這詔旨卻是好生奇怪,袁崇煥心中詫異,心道:“復我的職,左右不過是因遼東局勢緩和,命我領着綿州、寧遠並山海關各路總兵,入關剿賊。卻又爲何命我爲宣大總督,宣大的精兵要麼屯於江北,要麼在洪享九的屬下,正在陝川交界追剿高迎祥、李自成,卻命我去做這空頭總督做甚?”

他自是不知,命他復出帶兵,乃是因局勢太過緊張。內閣諸大學士並朝中清流皆向皇帝進言,道是袁崇煥當日事體不明,幾年下來,並未發現其人與遼東當真有勾結事。現下情勢緊張,朝廷危在旦夕,卻把關寧鐵騎放在關外閒置無用,這當真是親者痛,仇者快。再者寧遠綿州的軍隊和漢軍雖都是自已屯墾,到底每年還需用朝廷的幾十萬餉銀,哪有軍隊拿錢不打仗的道理?只需把袁崇煥放將出來帶兵,這一切難題自然迎刃而解。以關寧兵敢於正面硬撼八旗兵的戰力,只需調五六萬騎兵入關,飛奔陝甘,那幾十萬賊兵還不是一擊就潰!

崇禎雖然對袁崇煥極不信任,卻也是拗不過衆意。但把袁崇煥放回關寧,卻又擔心他成爲第二個張偉。那遼東祖大壽、祖大樂、趙率教、吳襄等人,都對袁崇煥極是忠心。祖大壽因爲袁崇煥憤而退兵,不顧京師安危,趙率教更是袁崇煥的心腹愛將。當日他們爲袁崇煥不顧皇帝死活,那麼今日此時,爲了袁崇煥而反叛又有何不可?思來想去,便先令袁崇煥以宣大總督,爾後以袁崇煥的名義將關寧兵調入剿賊。如此,袁崇煥不回遼東,而關寧兵調入關內,又能收剿賊之效,又可不擔心袁崇煥領兵做反。這般安排,自然是可保萬事無虞,崇禎到也很費了一番心機。

“臣以爲,中旨輕出有違祖制,亦非聖主應所爲,臣期期不敢奉詔。”

袁崇煥不知帝意,卻也不敢輕易應承。好在皇帝急切之間,沒有通過六閣會推,乃是以中旨任命,到正好給他推辭不應的理由。明朝閣臣及方面大臣任命,甚至小到州府縣官,都需經過內閣六部會推,然後將名單呈上,由皇帝勾選。比如當日溫體仁與黃道周一齊入選閣臣名單,皇帝喜歡溫而不喜黃,便選了溫爲閣臣。而之前的名單,卻不應由皇帝決定。由皇帝直接自內廷下詔旨任命的官員,稱做中旨官,或是墨敕斜封,爲正經任命的士大夫所不齒。對中旨,閣臣和六部的給事中都有封駁之權。不過明朝皇權獨大,閣臣和部臣都仰皇帝鼻息行事,哪敢動輒封還聖旨。終明一世,不過是弘光朝時任命官員的中旨被封還過幾次,還是因他荒淫無道,在大臣中全無威信所致。

那傳旨太監眼見袁崇煥公然抗旨不接,卻是驚的下巴也掉將下來,將聖旨略捲一捲,立時飛馬回宮稟報崇禎。

“當真該死!”

自接到南京陷落消息後,崇禎早就患上了嚴重的失眠症。此時不但南京,便是江南大半已然陷落,使得原本便急躁的他又加多了幾分神經質。這種病症卻正是朱氏皇族的家族遺傳,自朱元璋到朱棣,後世明皇多曾患此病症。好在他性格甚是堅韌,面對重重打擊仍是矢志不悔,只是對中興大明的希望,卻連自已也無甚信心了。

他赤紅着臉,想着袁崇煥的可惡之處,恨不能立時下旨將他處死。只是又知道此事斷然行不得,因嘶啞着嗓子,盯着那傳旨太監惡狠狠道:“你去,傳喻給吏部並內閣知道,命他們把袁崇煥的任命票擬出來,明發下去。”

那太監立時飛奔去了。只苦了留在崇禎身邊的太監,各人見皇帝兩眼遍佈血絲,想起中午有一近侍太監在殿前踱步,聲音略大了些,便被崇禎下令着實狠打,一直到打死了方罷休。此時皇帝盛怒,若是一個不小心,便要屁股開花。

卻見崇禎凝神細思,在乾清宮大殿中負手而行,各親隨太監急忙將大殿中擋路的物什盡皆挪去,以防跘住崇禎去路。只聽得耳中不住傳來崇禎腳踩殿內金磚發出來的囊囊聲,諸太監踮着腳尖跟隨其後,卻是頭不敢擡,眼不敢斜,便是喘氣亦不敢大聲。

過了半響,只見那崇禎猛然頓足,指着一名太監令道:“你去,至北所詔獄,將盧象升與袁崇煥一併帶來。”

又命道:“將戶部尚書傳來,一併至平臺召見!”

他踱回御座,提起筆來欲再批一些奏摺。卻見一封封奏摺要麼是流賊爲患,地方官求兵剿賊;要麼就是旱災水患,竟無一處消停的地方。自從張偉襲佔了南京,南北漕運大半已決,荊襄未失之際,還從南面緊急運送糧草至京,雖是路上多耗費了些,卻也總好過落入人手。待此時南方已失陷大半,此刻最困擾崇禎的難題,便是糧餉銀錢從何處來,若是不能維持現下北方數十萬駐軍的糧餉,只怕明朝已是覆亡在即。

“皇爺……皇爺?”

崇禎正在煩心,卻聽見耳邊有如蒼蠅般的說話聲嗡嗡做響,瞪着血紅的雙眼扭頭一看,卻見是東廠提督太監王德化躬身站在身側。

“什麼事?!”

“回皇爺,東廠的番子們連日來在街市中四處走訪查探,京師中到還安穩。百姓們都說聖明天子在位,張偉賊逆竟敢逆天做反,將來必被殄滅。”

崇禎卻是不能盡信,他一向多疑,總懷疑東廠和綿衣衛勾結起來欺騙於他。只是這王德化與綿衣衛使報上來的消息卻總是相同,不由他不信。此時心情煩躁,便向那王德化喝道:“胡說,不要妄言!張偉佔了東南半壁,京師中難道沒有謠言,百官也都心如磐石?你快些如實道來,若有欺虛,朕絕不輕饒!”

王德化身爲廠臣,這瞞上欺下的勾當早就乾的得心應手,此時崇禎雖是臉上做色,王德化就知道他亦不過是虛言恐嚇,指望自已害怕,吐露實言。只是這實言雖有,他卻是半句也不能多說:整個北京城內早就人怕惶惶,物價飛漲,鬥米竟有賣到百錢的。當此之時,老家在南方的官吏紛紛寫信回家,打聽消息。待聽到張偉及漢軍行事,儼然已有新朝氣象,各官都是首鼠兩端,打定了明朝一亡便即投誠的主意。雖然此時尚沒有官員南逃一事,算來待南方局勢一穩,而北方若是混亂依舊,強弱之勢倒轉,這些個齷齪官兒還有什麼幹不出來的?如同後來李自成攻入北京,除了有限幾個官兒自殺殉國,所有的文官百官皆降。被李自成關在**外,整日不得飲食,各官卻都是精神奕奕,等着任命。那大學士魏德藻被關在劉宗敏府內小房間裡,他很是不滿,對着外面的人喊道:“如要用我,不拘什麼官,用了就是。何必把人關着,是何道理!”

對着賊兵況且如此,更何況僞託靖難,又是明朝大臣的張偉呢!

只是這些話卻不能拿出來與崇禎說,一來徒惹他生氣,討不了半分好兒;二來這主兒一向多疑,你報喜不報憂他疑你,你報憂不報喜他一樣疑你。報喜不報憂至多引得他懷疑不信,報過幾次憂給他聽,只怕皇帝一怒起來,自已卻是小命不保。

是以口不關風,低眉順眼的向着崇禎道:“皇爺,您自御極登基以來,勵精圖治,辛苦以求治世,普天下百姓誰不知道?現下就是有小小挫折,也不過是前朝積重難返,怪不到皇爺。所以百姓都心向朝廷,對李自成張偉等逆賊無不痛恨,恨不得剝皮吃肉呢,又怎會有什麼異樣心思。京師之內有三大營,又有廠衛,就是有些人想以身試法,咱們又豈會容他?”

他這番話說的正是崇禎癢處,此人正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主。李自成都打到居庸關時,他還不肯南遷,而是指望臣子勸他“親征南京”,而大臣也不肯擔上放棄北京的責任,所以到最後不但是他,連太子也死在了北京。若是當日南逃,江南半壁未必不能保,只是性格使然罷了。

因將王德化喝退,命乾清宮太監服侍更衣,他要往平臺召見閣臣並袁崇煥,盧象升。

第72章 法度(二)第34章 開礦(下)第50章 和談(二)第71章 定鼎(三)第70章 決戰(十二)第49章 鎮倭(五)第60章 鼎革(二十六)第67章 激戰(十)第54章 反間(三)第60章 鼎革一第73章 南洋(十二)第66章 北伐(八)第50章 和談(二)第21章 招兵(下)第45章 設縣(中)第58章 呂宋(七)第66章 北伐(十二)第47章 遼東(三)第29章 官學(中)第60章 鼎革(二十六)第45章 設縣(下)第55章 偷襲(七)第5章 初會(下)第69章 相峙(五)第73章 南洋(九)第4章 火拼(下)第73章 南洋(九)第55章 偷襲(八)第45章 設縣(中)第57章 試探(一)第57章 試探(五)第47章 滅鄭(一)第71章 定鼎(五)第66章 北伐(二)第61章 伐明(十一)第62章 江南(二)第48章 滅鄭(八)第27章 協議(上)第66章 北伐(五)第70章 決戰(三)第60章 鼎革(十五)第69章 相峙(一)第14章 情動(下)第57章 試探(四)第68章 滅明(三)第53章 造反(二)第4章 火拼(下)第66章 北伐(十)第73章 南洋(八)第65章 治平(一)第71章 定鼎(一)第47章 遼東(五)第47章 遼東(九)第71章 定鼎(七)第19章 甘蔗(下)第10章 赴臺(下)第58章 呂宋(八)第55章 偷襲(三)第28章 保甲(中)第47章 遼東(三)第66章 北伐(二)第47章 滅鄭(一)第59章 爪哇(三)第51章 騎射(二)第61章 伐明(十五)第70章 決戰(三)第60章 鼎革(十八)第51章 騎射(四)第73章 南洋(四)第69章 相峙(一)第60章 鼎革(十四)第58章 呂宋(七)第64章 關寧(五)第70章 決戰(十二)第60章 鼎革(九)第10章 赴臺(下)第69章 相峙(五)第55章 偷襲(九)第65章 治平(十)第51章 騎射(四)第50章 和談(二)第60章 鼎革(十)第48章 滅鄭(四)第29章 官學(上)第69章 相峙(三)第66章 北伐(三)第69章 相峙(二)第47章 遼東(六)第20章 會議(上)第71章 定鼎(七)第11章 北港(上)第58章 呂宋(四)第69章 相峙(七)第65章 治平(六)第71章 定鼎(二)第43章 攻城(中)第64章 關寧(三)第42章 圍城(下)第47章 遼東(五)第65章 治平(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