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江南(五)

這平臺召見原是明朝朝會的一種,皇帝需定期在此召見大臣,問詢國策。與大朝不同,此處是建極殿後的左後門之上,比之大朝或是乾清宮召對,要顯的輕鬆隨和,便於臣下暢所欲言。只是明朝皇帝多半怠政,除了孝宗之外,甚少有堅持朝會的,更別提平臺召對了。崇禎即位以來,在勤政這一點上,其父祖兄長都是遠遠不及,只是他能力太差,管的越多,錯的便越多罷了。

袁崇煥與盧象升早已帶到,因是罪臣,尚不得與閣臣及被召來的部院大臣同列。兩人便跪於甬道左側,待崇禎匆忙趕到,見兩人跪在地上,只是冷眼一瞥,卻已是急步走過。

此次召對,各人都知是皇帝心急江南漕運財賦斷絕,戶部雖有些存底,也最多撐到年底,待來年開春,只怕就是打不完的饑荒。戶部尚書畢自嚴早就上了幾個奏摺,一者向皇帝報備,免得將來坐臘,二來也是情形嚴重之極,若不早些設法,只怕不待人家攻來,北京這邊自已就亂成一團了。

待皇帝升上御坐,溫言命衆閣臣與部臣起身侍立。見各人都不說話,崇禎低頭想了一回,命道:“令袁崇煥與盧象升近前來,朕有話說。”

因見袁崇煥被關了幾年,成日的不見天日,臉色到是比之當年召對時白上許多。崇禎卻是先不與他說話,只象盧象升溫言道:“前番兵敗,朕怪罪於你。後來細想,那賊兵呼嘯於海上,動輒來回千里,官兵追剿不及,也是沒有辦法的事。丁啓睿畏罪而死,雖是有罪,卻也是因朕太過苛求的原故。是以將你放出,令你重爲薊遼總督,待邊兵入內,你可領兵剿賊,莫負朕恩纔是。”

他這番話極是難得,以他的性格,居然肯向臣下認錯,當真是奇事一樁。四周侍立的大臣盡是張大嘴巴,難掩吃驚神色。需知崇禎一直以爲自已不是亡國之君,而是臣下無用,文臣貪污,武將怕死之故。他最後一次下罪已詔,就把所有的文武大臣並鄖臣貴戚罵了個遍。明朝官員固然大多數該罵,可是其中也有些忠臣良將,卻也被他當成奸臣一般對待。更爲可笑的是,明朝難得的幾個人才,卻也正是死在本國皇帝手上。

盧象升大爲感動,當即跪下叩頭涕泣道:“臣,以負罪待戮之身,竟得陛下信重,重以命以腹心,敢不竭誠效力,以死報陛下聖恩之萬一?”

崇禎微微一笑,只是眼中波光閃爍,卻不知在做何想。袁崇煥跪伏於地,只覺後背冰涼。皇帝任命盧象升爲薊遼總督,明顯就是用來掣肘自已。帝疑至此,又夫復何言。

“袁崇煥,命爾爲宣大總督,統領關寧兵入陝剿賊,你是待罪之身,需克勤克謹,戮力殺賊,方能一洗前罪!”

袁崇煥此時無可推辭,雖覺心冷,卻也是無法可想,只得叩頭應諾,山呼萬歲了事。卻又聽崇禎問道:“關內甚是吃緊,今日閣臣並疆臣都在,兵部提議撤回寧綿兵馬,只留守山海關一帶,卿等認爲此議可行否?”

他這番話一說,擺明了是要盡撤關外兵民,將綿州及寧遠等地放棄。以全力對付國內的農民軍和漢軍。只是身爲帝王之尊,他卻畏後世清議,不敢斷然下令。每欲做事,必想讓臣下出來建言,由內閣決定,他畫諾同意。然後責任自然歸於臣下。只是明朝大臣多半滑頭,誰也不肯出來做冤大頭。是以皇帝此言一出,下面的諸臣皆是啞口不言,渾似沒有聽到一般。

袁崇煥卻是吃了一驚,原以爲皇帝不過是趁着遼東內亂之際,抽調關寧兵和薊鎮鎮、山海關等遼西和近畿兵力,用以剿賊。誰料現下看來,皇帝是要盡撤關內,只保山海關一地。

因不顧疑忌,沉聲道:“臣以爲不可!無寧綿則無以保山海關,無山海關,則薊鎮不保,畿輔四周不保則無以保京師,請陛下三思而行。”

“卿的意思朕知道了。”

見崇禎不置可否,紅色已轉潮紅,顯是心中鬱怒。袁崇煥心中暗歎,知道是皇帝疑自已想保有寧綿以擁兵自重。只得退後一步,不再發言。

閣臣們默然不語,卻見站於班末的工科給事中範淑泰上前一步,俯身奏道:“現在亂局如此,朝廷對遼東卻無定論,是戰是款,需有定論,然後方可行之。若仍是戰,陛下退兵不妥,若是要款,需早定和議,然後方撤回在兵,可保無虞。”

崇禎臉上立時變色,怒道:“誰人敢言款?!”

範淑泰奏道:“外間皆有傳言,道皇上密遣使者赴遼,與虜言款事。款事一畢,便可騰出手來,用兵關內。臣以爲,北宋每議款則失地,失地則議款,君王闇弱,天下乃至鼎革。陛下乃英主,必定不會如此,蹈此覆轍。”

他見皇帝面色並不甚怒,又大着膽子說道:“若是皇上果真如此,則天下士民必定沸然,大失天朝尊嚴。天下本已紛亂,皇上再失尊嚴,則事不可爲矣。”

崇禎對這些小臣雖不假辭色,卻也不肯多加斥責,因心煩意亂,便只草率言道:“兵無餉不行,南方局勢如此,明年再難有糧米銀錢送來,國家收入去了大半,如果能維持。”

範淑泰應道:“戎事在於行法,今法不行而憂餉,即天雨金,地雨粟,何濟?”

“朝廷何嘗不欲行法!”

這範淑泰的話越說越重,卻將皇帝的心腹話也逼了出來。他身爲九五之尊,卻已是無任何辦法可言。只得拆東牆補西牆,顧頭不顧腚了。揮手將範淑泰喝退,崇禎見衆閣臣都緘言不語,知道這些滑頭不會出來應承,以免將來做了千古斥罵的替罪羊。無奈之下,只得令道:“既然如此,便命祖大壽仍鎮綿州、寧遠兩地,命趙率教領關寧兵五萬入關。”

此時整個綿州、大凌城、寧遠、山海關各鎮兵共約十萬,都是悍將強兵,明軍中唯一敢於八旗兵野戰的強兵。以這些兵防備八旗已是有些吃緊,崇禎一下子便要調一半入關,在他而言已是讓步,袁崇煥心中卻隱約覺得不妥,只是又說不出什麼理由,無奈之下,將心一橫,又上前奏道:“此時更是秋高馬肥,適合八旗騎兵做戰之時,若是突然有警,士卒難免疲敝,不如等到年底入冬,再調兵入關不遲。”

崇禎聽了一想,已覺有理。因勉強應道:“卿言有理,準議。”

正欲離去,卻見戶部尚書,大學士蔣德璟上前奏道:“皇上,戶部存銀不足兩百萬,現下四方都是用錢的時候。江北駐軍和川陝官軍的餉銀乃是重中之重,臣不敢怠慢因忽,只是庫銀馬上就要用罄,請皇上撥內孥銀給戶部,以暫取支用。如此,方能撐到明年北方各省的賦稅解來京師。不然,臣恐餉銀髮送不及,則軍心亂矣。”

皇家善財難捨,各臣自然是清楚的很。只是此時國家落到這個地步,料想皇帝必然千肯萬肯,散家財以助軍用。卻不料崇禎突然擠出幾滴淚水,向着諸閣臣泣道:“內孥如洗,皇家日用亦告匱乏。國用艱難,還望諸先生了。”

說罷竟然起身去了,把諸閣臣氣的發昏,卻也不敢有所抱怨。京師糧草供應,一則是從運何漕運而來,二則是海上以海船運送。南方此時供應斷絕,戶部無奈,只得先以庫存應付,京師糧價一日數漲,百姓小民怨聲載道,既然皇帝不管,他們卻也是顧不得百姓死活。哪管你饑民遍野,好官我自爲之,讓地方官加緊搜刮,以充軍用,以發官俸就是。

待羣臣四散而去,袁崇煥乍出牢獄,看着宮內太監並羣臣來回奔走,竟是恍如隔世。他因入獄多年,家小早就有家鄉來京,就近照顧。到不比盧象升一人領着幾個奴僕宿於會館之內。因向盧象升笑道:“我雖有意邀你去我府中小酌,到是有些忌諱,不好拖累於你。咱們就此別過,如何?”

盧象升是江南宜興人,與現任大學士周廷儒同鄉,卻是明朝文人中難得的武勇之夫。他抵抗清兵,戰死之前曾親手砍死數十人,身中十餘箭,被劈中四刀,最後方倒地而死。爲人最是忠忱豪爽,最瞧不起那些奸臣太監。別人如何,他自是不管,因知袁崇煥爲人,此時見他如此,便嗤道:“元素兄,你竟也如此麼?大丈夫死則死耳,死都不怕,你偏又有那麼多花樣!我隨你去,咱們好生商議一下,先穩着大局,然後徐圖進取,到時候幹出成效來,皇上自然知道兄究竟如何,是何角色!”

崇禎爲着銀兩發愁,張偉卻也同樣如此。爲着穩定大局,明知道藩王府中是大筆的金銀財寶,卻偏生是一文也不能取。至於官府中的存銀,以明朝規矩,地方政府除了留下必要的開支外,收取的賦稅一律解送至京,存入戶部。是以奪的州縣雖多,除了有限幾個能拿出錢來帖補軍用,有的竟還有張偉撥銀過去,方能維持。漢軍現下已攻入湖南,眼看便要與左良玉一部會師,然後張瑞與契力何部的飛騎萬騎,再加上劉國棟的龍驤衛,並左良玉的大部兵馬,合攻福建。仗打了幾個月,漢軍每戰耗費的火藥彈丸,加上其餘的軍用物資都是用銀子堆出來的,數月間銀子用的如水淌一般,眼見庫銀告罄,臺灣那邊一時接濟不上,除了軍用之外,官府用銀竟致無能爲力。兵兇戰危,苦的其實還是百姓,凡漢軍戰鬥,多用火炮轟擊城池,那些受損百姓,還有行軍之時難免損壞道路莊稼,這些都需錢來賠補。眼見一張張求告文書,張偉看的兩眼發黑,料想留在臺灣的何斌一樣是眼冒金星,發一聲嘆,無奈之下,便決定先拿着閹黨官吏開刀,逼取銀子來用。

想起李自成入京時,劉宗敏備了五千副夾棍,那些明朝官員,依着品級大小一律得交錢。那周皇后的父親,崇禎當年叫他助餉,他推說沒錢,只交了一萬銀子。被劉宗敏的夾棍一夾,卻一下子吐出五十萬兩來。京師那麼多文武大員,許多被夾的兩腿粉碎,甚至鄖臣李國楨,竟被夾的腦漿迸裂。於是旬月之間,竟得銀七千萬兩。張偉心羨之餘,卻知道自已不能如此蠻幹,也只得罷了。因令人傳了那吳遂仲來,問道:“閹黨餘孽當以阮大鉞最大,今天抄這人的家,我且問你,抄家抄出多少銀子來?”

吳遂仲略略一想,便答道:“金三千餘兩,銀十五萬兩。其餘古玩珍奇也值十萬銀,家產田土變賣,也可有五萬銀。”

張偉嘿然一聲,笑道:“好大一個財主!抄的好!所有的當年欽命的閹黨,家產一律查抄!”

又問道:“拿捕閹黨,抄沒家產,江南士林可有什麼話說,鄭瑄等人可有什麼異議?”

“除了拍手稱快,還能有什麼話說?當年定案之時,各官都怕得罪人,不敢株連,不敢多列名單,還是崇禎皇帝定的人選,或誅殺,或抄家,或命還鄉,永不錄用。就是如此,還是定的太輕,全天下的讀書人都視閹人爲死敵,這些閹黨被咱們抓了,一個個都似三伏天飲了冰水一樣暢快,除了稱頌大將軍英明果決,還能怎樣?”

“呸!讀書人又盡是好的了?天下官員,不是讀書人出身的有幾人,貪墨依舊!聖賢書讀來何用,盡付東流。此刻抄拿閹黨殘餘,只是因這幾個都不是什麼好鳥,留在地方白白給我添亂,又能討好一下東林黨人,我樂得做些人情。待到今年過去,大局穩定下來。嘿嘿,所有江南官員一律清查家產,鉅貪巨蠹一個也跑不掉。到那時,叫他們見我的手段!”

因見陳永華入內,張偉起身問道:“復甫,可是祭太祖陵的事,已然準備妥帖?”

陳永華先向吳遂仲略一點頭,方向張偉答道:“是。黃尊素、高攀龍等人,再加上南京城內被執的中央大員,再有就是留在南方的東林儒生們,已盡數齊集。已選定了吉時,便是明日。先祭太祖高皇帝,爾後錫封靖難時遇難的方孝孺等名臣,此事過後,大將軍可以天下歸心了。”

第37章 會晤(上)第1章 回到明末第60章 鼎革(二十一)第66章 北伐(十一)第54章 反間(一)第59章 爪哇(五)第73章 南洋(二)第3章 出海第61章 伐明(十一)第60章 鼎革(二十六)第61章 伐明(六)第63章 倭亂(十)第62章 江南(六)第15章 臥龍(上)第49章 鎮倭(九)第62章 江南(一)第63章 倭亂(十一)第16章 綁架(上)第72章 法度(三)第72章 法度(五)第73章 南洋(三)第60章 鼎革(九)第65章 治平(十一)第45章 設縣(下)第10章 赴臺(下)第43章 攻城(中)第56章 返臺(四)第33章 利炮(下)第18章 平亂(上)第26章 亂局(上)第5章 初會(下)第70章 決戰(一)第55章 偷襲(二)第49章 鎮倭(十二)第33章 利炮(下)第60章 鼎革(十四)第65章 治平(八)第24章 論兵(上)第60章 鼎革(十五)第71章 定鼎(五)第58章 呂宋(四)第47章 遼東(十)第49章 鎮倭(十二)第37章 會晤(下)第55章 偷襲(十)第48章 滅鄭(四)第59章 爪哇(五)第67章 激戰(九)第31章 立威(下)第32章 堅船第63章 倭亂(七)第58章 呂宋(二)第57章 試探(四)第13章 赴閩(下)第40章 出兵(上)第63章 倭亂(一)第48章 滅鄭(七)第61章 伐明(十)第55章 偷襲(三)第60章 鼎革(二十三)第59章 爪哇(一)第73章 南洋(十一)第6章 結交(上)第50章 和談(一)第55章 偷襲(三)第62章 江南(三)第55章 偷襲(五)第67章 激戰(二)第62章 江南(六)第60章 鼎革七第71章 定鼎(六)第67章 激戰(十)第21章 招兵(下)第38章 歸附(上)第51章 騎射(四)第63章 倭亂(八)第59章 爪哇(七)第60章 鼎革六第65章 治平(十)第43章 攻城(上)第67章 激戰(十)第67章 激戰(七)第56章 返臺(三)第61章 伐明(四)第60章 鼎革一第72章 法度(四)第71章 定鼎(五)第61章 伐明(十六)第39章 賄賂(下)第12章 安身(上)第12章 安身(上)第59章 爪哇(二)第56章 返臺(五)第20章 會議(上)第38章 歸附(上)第49章 鎮倭(十二)第37章 會晤(下)第73章 南洋(四)第43章 攻城(下)第63章 倭亂(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