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農俗

1.原始農業習俗的起源和傳播

中國古史傳說農業是神農氏發明的。

《淮南子·脩務訓》:“於是神農乃始教民播種五穀。”《莊子》、《周易·繫辭》、《白虎通》、《商君書》等也有相類似的記述,結合考古資料分析,這應是對中國新石器時代早期農業產生階段的帶有神化色彩的寫照。

從世界歷史的情況看,農業的發生大多是與新石器時代相聯繫的。就中國的歷史情況而言,農業的出現也是與新石器時代緊密相連的,農史學將中國新石器時代的農業稱爲原始農業,考古學則認爲農業是新石器時代的基本特徵之一。

最新的考古學發掘和研究成果表明,美洲的墨西哥和秘魯、北非埃及、西亞土耳其和伊朗、東亞中國等均是古代農業的策源地和中心區。國外的農業起源時間迄今最早可溯至距今1萬年上下,而中國的農業發生,迄今在黃河流域中原地區至少可上溯至公元前6000年(距今8000年)左右的磁山、裴李崗文化時期。但從磁山、裴李崗文化遺存所反映的生產力水平已超出農業發生初始階段的現象分析,黃河流域尚應存在早於磁山、裴李崗文化時期的農業遺存,農業的起源應從這些有待發現的更早時期的遺址中去尋覓。在華南地區,經考古發掘調查的廣西柳州白蓮洞二期文化、來賓龍洞巖、武鳴苞橋、芭勳、騰翔、桂林北門附近的洞穴遺址、廣東陽春獨石仔、封開黃岩洞、貴州平壩飛虎山洞、臺灣玉山等等遺址,最近被學者用考古學的分期法歸屬爲華南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前段“無陶新石器文化時期”,這些遺址的碳14測定年代扣除偏老部分,絕對年代約在距今9500年至11000年,研究者依據諸遺址發現的骨鏟、石磨盤和磨棒、個別遺址的孢粉分析,結合碳測年代情況認爲,該時期當已發生種植芋類、薯蕷、豆類等植物的原始農業(張之恆:《華南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分期和特徵》)。廣西桂林甑皮巖遺址,碳14測定年代爲距今7580年至11310年,學者結合遺存出土的陶器和共存物分析,亦提出該遺址時期已發生原始農業的問題(樑家勉主編:《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史稿》)。如此看來,無論是在中原地區抑或是在華南地區,中國原始農業的起源時間與美洲、非洲、西亞等地區是基本同時或者稍早,中國農業發生的時代也當在新石器時代早期。

從磁山、裴李崗文化遺址和華南地區諸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均是坐落在山麓地帶和山洞中的情況分析,中國新石器時代早期出現的原始農業包含一種山地農業(李根蟠、盧勳:《我國農業起源於山地考》)或旱田農耕業,這種山地或旱田農耕業,實際上亦是中國最早的農業。華南地區的山地農業遺存,目前考古發現尚主要侷限在上述遺址。而在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這種山地或旱田農耕習俗除見諸磁山、裴李崗遺址外,屬其文化圈內的河北武安南崗、河南密縣莪溝以及新鄭、登封、鄢陵、長葛和郟縣等地有關遺址,都泛見這種生產習俗的流行。與磁山、裴李崗文化大體屬同一階段而絕對年代略略偏晚的農業遺存,在甘肅秦安大地灣、陝西寶雞北首嶺、臨潼白家、華縣老官臺、元君廟、西鄉李家村、河南洛寧洛河沿岸等地共約發現了20多處,其分佈範圍主要集中在關中地區,西及甘肅隴東地區,東到陝豫接壤地帶,南逾秦嶺到達漢中地區。從時間和分佈地域上看,這些遺址是山地或旱田耕作生產習俗的最早承繼者。

在公元前4800年至公元前3600年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黃河流域出現了以中原仰韶文化爲代表的規模宏大的農業文化,仰韶農業文化的分佈,以關中、豫西、晉南一帶爲中心,東至豫東和河北,西抵渭河上游和洮河流域,北到河套地區,南及漢江中下游,其分佈範圍大大超越了前期。仰韶文化的農業生產,可以說,是直接繼承了前期的傳統,普遍流行着以旱田耕作爲主的農業生產習俗。此外,不屬仰韶文化系統的山東滕縣北辛文化、泰安大汶口早期文化、黑龍江密山新開流文化、遼寧瀋陽新樂下層文化等,也在這一時期內相繼流行着旱田耕作的農業生產習俗。

在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黃河流域中下游地區繼仰韶文化之後崛起的農業文化是龍山文化,龍山文化的分佈西起陝西,東臨海濱,北達遼東半島,南抵江蘇北部,其範圍包括了以黃河中下游爲中心的廣大地區。中原龍山文化包含的諸遺址和山東大汶口中晚期文化以及山東龍山文化等等遺址,明顯也都是旱田農耕生產習俗的承繼、流行和傳播者。此外,興起於這一時期的黃河上游甘、青、寧地區的甘肅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西藏昌都卡若遺址、北方地區(遼寧、吉林、內蒙古)的紅山文化、內蒙古富河文化、遼寧長海小珠山遺址等等,其農業生產的主要特徵也都是流行旱田耕作習俗。

在中國原始農業的內涵中,除了旱田耕作農業外,事實上還包含一種在長江流域及廣大南方地區流行的水田耕作農業。

長江流域和南方地區的以水田耕作爲特色的原始農業,迄今所知,至少可上溯至距今7800至8200年前的彭頭山文化時期。彭頭山文化因發現於湖南澧縣大坪鄉彭頭山而得名,1988年經考古工作者的正式發掘,其文化面貌披露於世,在彭頭山遺址出土的陶片中夾雜大量的稻殼和稻穀,結合其它共存物和遺址的碳 14 年代測定情況分析,許多學者認爲,彭頭山遺址水稻遺存的發現,標誌了中國的稻作農業早在距今八千年前後便已發生。據此可知,中國的水田耕作歷史與旱田耕作歷史同樣古老。與彭頭山農業文化時代性質相近的湖南石門皁市下層文化和湖北宜都城背溪文化,也都發現了明顯的水稻遺存,這些跡象表明,在長江中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中,種植水稻已不是個別現象,水田耕作生產看來已形成習俗開始流行起來。

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期間,長江流域和華南地區的水田耕作農業發展十分迅速,呈現了格外發達繁榮的趨勢。在長江流域,繼彭頭山、皁市、城背溪農業文化之後,首先崛起的是下游地區的浙江餘姚河姆渡和桐鄉羅家角文化,中游地區的四川大溪文化緊追其後,河姆渡文化在餘姚茅湖、鄞縣辰蛟、寧波八字橋和舟山白泉等寧紹平原東部地區均有分佈,大溪文化則主要分佈在四川巫山縣城、湖北秭歸朝天咀、宜昌楊家灣、清水灘、中堡島、宜都紅花套、古老背、枝江關廟山、江陵毛家山、蔡家臺、鬆滋桂花樹、公安王家崗、湖南澧縣三元宮、丁家崗、安鄉湯家崗等川鄂湘毗鄰地區。這些遺址都是明顯流行以水田耕作爲主要生產習俗的,且水稻種植業都已達十分發達的水平。繼河姆渡、大溪文化之後,嘉興馬家浜文化、京山屈家嶺文化、餘杭良渚文化、鄖縣青龍泉三期文化和江西山背文化、福建曇石山文化、廣東石峽、陳橋、金蘭寺文化以及廣西、雲南、貴州等地的新石器晚期文化等等長江流域和華南地區的大部分農業文化遺址,都普遍流行着水田耕作,並以種植水稻爲主的生產習俗。

2.夏、商、西周時期的農業

大約在公元前21世紀,中國由原始社會進入了奴隸社會,由啓建立的夏王朝成爲中國第一個國家王朝,到公元前17世紀前後,夏王朝的統治因商王朝的崛起而劃上了終止符。有關夏王朝的史蹟,大多見於古代文獻。與文獻記載相應的考古資料,迄今主要見於河南偃師二里頭類型文化,二里頭類型文化主要分佈在豫西、晉南一帶,這與文獻傳說的“夏墟”方位基本吻合。夏王朝的農業生產,就目前的資料顯示,主要是流行旱田耕作技術與習俗,而在夏王朝中心範圍之外的其它地區,如長江流域和南方地區則仍然是流行以水田耕作爲主的生產習俗。

從公元前17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前後,由商湯建立的商王朝統治了中原大部分地區,其勢力範圍主要集中在河南、山東、河北、湖北一帶。考古發現的商代文化資料蔚爲大觀,典型的遺址主要有鄭州二里崗、安陽殷墟、河北藁城臺西、湖北盤龍城等等。大量的考古實物和甲骨文記錄表明,商朝是以經營農業爲主的王朝,儘管當時的手工業已很發達,但農業仍然是社會經濟命脈。商朝的農業生產,主要是旱田耕作,間或兼營水田耕作,在商朝的南界,即長江流域一帶以及其它同時期的南方民族,則主要流行水田耕作的農業生產習俗。

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之前,是由武王始建的西周王朝時期,其勢力中心區是陝西、河南,東至山東瀕海地區,西抵甘肅,南至湖北、湖南、四川、江西,北達北京、內蒙、遼寧一帶。西周時期的考古學文化,可以陝西境內的周原、灃鎬、寶雞等遺址爲代表,大量的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資料表明,西周時期農業生產水平已相當發達,由王室統一管理的農業生產,除流行旱田耕作術外,也流行水田耕作習俗,《詩·小雅·白華》:“滮池北流,浸彼稻田”,便是水稻生產的實例之一。在同時期的南方地區,其生產習俗主要流行水田耕作。

3.農作物和其它栽培動植物

在新石器的早期階段,黃河流域的旱田耕種糧食作物主要是粟(俗稱小米,夏商周三代或稱稷),磁山、裴李崗遺址均有出土實物,除粟外可能還有黍(俗稱大黃米);華南地區的山地耕種糧食作物,最早可能是芋類、薯類(均未見實物出土);長江流域的水田耕種是水稻,但稻的種屬(秈粳)情況尚不清楚。

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黃河流域和其它流行旱田耕作習俗的北方地區,耕種的糧食作物主要是粟、黍,個別地區或亦種植豆、麻、稻、高粱、麥等等;長江流域、華南地區則主要種植水稻,個別地區(如臺灣鳳鼻頭文化)亦兼種粟。至於其它作物種植,綜合全國各地的情況,大致有芝麻、蠶豆、薏苡、瓠(葫蘆)、菱角、芡實、甜瓜、桃、櫻桃、蓮藕、栗子、花生、橄欖、棗、油菜、芥菜或白菜等等。其中的薏苡,即現在所稱的藥玉米或薏仁米。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發現葫蘆的情況,已表明其成爲當時較重要的農作物之一,其經濟價值基本上可與粟黍稻菽相媲美。

夏王朝的植物栽培情況,考古資料十分闕如,文獻記載則有一些線索。

《國語·魯語》:“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穀百蔬。夏之興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爲稷。”

《夏小正》:“正月……囿有見韭(韭菜)……採芸(油菜)……梅杏杝桃則華。……三月……攝桑……祈麥實。……四月……囿有見杏。……五月……種黍菽穈,煮梅蓄蘭,菽糜。……八月,剝瓜、元校、剝棗、慄零。……九月……榮鞠樹麥。……十有二月……納卵蒜……。”

按《國語·魯語》的說法,在夏代之前的烈山氏之子柱已能種植百穀百蔬,至夏朝時周人的始祖棄則繼承了這種技能,並被人稱爲后稷,這表明夏朝的種植業是較爲發達的。傳世的佚名氏《夏小正》,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物候歷,在西周至春秋時期杞國一直使用《夏小正》,歷史上有人認爲它是夏朝曆書,但近代多數學者認爲它不是夏朝曆書,但可能仍然保存有夏代曆法的基本面目。如是,《夏小正》中出現的黍菽穈(粟)麥,當是夏朝的主要糧食作物,而梅杏桃瓜棗慄蘭桑韭芸蒜等,則是當時種植的果樹或蔬菜。此外,據《史記·夏本紀》“令益予衆庶稻,可種卑溼”的記載看,夏王朝亦當種植有水稻。

商朝的農作物種類,據文獻和殷墟出土甲骨文記載,大致有黍、稷(粟)、麥(大、小麥)、菽(豆)、麻、稻等等。

《尚書·盤庚》:“惰農自安,不昏作勞,不服百畝,越其罔有黍稷。”

《鐵二四八·一》:“癸卯卜,亙貞,我受黍年,二月。”

《前三·三○·三》:“庚申卜,貞我受粟年,三月。”

《後上三一·十一》:“貞,弗受稻年,二月”。

《佚六五三》:“丁未卜,大兄受禾。”

《鄴三·四五·七》:“庚辰貞,受來(麥)。……勿受來。”

《粹八八七》:“……亥卜,受來禾。”

商代文化遺址出土的糧食作物實物則有粟、黍、麥、麻、稻等,可與文獻和甲骨文記錄互證。此外,除糧食作物外,見於文獻、甲骨文和出土遺物的植物,還有桃、櫻桃、郁李、梅、桑等等。麻(大麻)、桑的種植,主要是用於紡織。

西周時期的農作物情況,與夏、商時期的種植傳統差不多,《詩經》等古籍中尤多見有關農作物的記述。

《魯頌·閟宮》:“有稷有黍,有稻有秬。”

《大雅·生民》:“藝之荏菽,荏菽旆旆。”

《周頌·思文》:“貼我來(小麥)牟(大麥),帝命率育。”

《豳風·七月》:“六月食鬱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爲此春酒,以介眉壽。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九月叔苴,採荼薪樗,食我農夫”、“九月築場圃,十月納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麥。”

《豳風·七月》中的鬱即郁李,壺即瓠、葫蘆,苴即麻。考古實物所見的西周作物主要是麥、麻、高粱和稻。綜合文獻記載和考古實物出土情況所知,西周時期的農作物主要有黍、稷(粟)、菽(豆)、稻(稌)、大麥(牟)、小麥(來)、麻、郁李、葵、棗、瓜、葫蘆、油菜、蕪菁、芥菜、白菜、杏、桃、梅等等。此外,並出現了對桑、檀、鬆、柏、椅、桐、梓、漆、楚、棘、柞、樗等樹種的種植。

第一百零八章 初見西河侯第一百一十七章 動身第一百三十一章 明堂之議第兩百五十八章 新的風暴第兩百二十二章 又抵董邑第一百四十一章第兩百八十六章 明堂之議第三百零六章 與妻商議,召集衆臣第一百四十三章 西河侯國人到來第六十八章 會晤前的商議第三百一十八章 二十年滄桑鉅變第五十七章 出邑第兩百一十六章 初勝第四十七章 河洛之事(三)第一百零四章 潰逃第一百二十六章 勝利屬於有窮氏第三百零七章 呂駱的野心第兩百七十一章 緊張的局勢第六十章 抵達(上)夏商周農俗第一百七十九章 炊煙裊裊,士行覺事第一百章 臨近第六十二章 豕韋第兩百七十一章 緊張的局勢第一百七十四章 初勝第一百一十九章 北行第兩百章 召集族人第六章 初入帝丘第兩百一十七章 再戰第四十八章 河洛之事(四)第二章 帝丘囚徒(下)第八十五章 齊見第一百三十二章 被竊聽了第十四章 純狐(上)夏朝疆域第兩百八十三章 逃竄的蒲國君臣和士卒第三十四章 出逃第十七章 茅廬之會,女艾初現第兩百七十六章 姒開欲迎戰,蒲伯再派兵第一百八十九章 林中秘影第八十九章 渲染第兩百四十一章 歸國(上)第一百五十三章第兩百六十四章 姒開至屈第三百一十二章 寒浞敗逃夏朝官制第六十六章 城上之議第九十二章第八十六章 見君第兩百三十章 隱忍不發第一百八十九章 林中秘影第一百四十七章 傳訊第兩百六十三章 姒開到了附近第兩百一十章 城內城外第兩百三十六章 大勝第七十五章 篝火宴會第一百二十九章 戰況慘烈第一百三十六章 戰爭端倪第十五章 純狐(下)第七十三章 滑氏族中事2第兩百零五章 前往董邑第七十四章 滑氏族中事3第四十二章 族人(下)第一百三十六章 戰爭端倪第五十五章 轉折第一百八十五章 對峙第兩百八十六章 明堂之議第兩百三十六章 大勝第一章 帝丘囚徒(上)第一百七十章 休憩一時第八十七章 夜幕第三百一十二章 寒浞敗逃第兩百五十五章第兩百七十一章 緊張的局勢第兩百二十七章 西行第兩百六十六章 姒開回國與異邦風波第一百六十八章 又起轉折第一百四十一章第五十五章 轉折第七十五章 篝火宴會第一章 帝丘囚徒(上)第十四章 純狐(上)第兩百五十二章 平定叛亂與權力交接第三章 后羿之怒第九十四章 消息第一百一十五章 總結第兩百一十一章 狼藉南邑第兩百八十二章 變故關於夏朝文字的引用轉載黃姓文化的資料第兩百零一章 刈旗,開拔第一百八十三章 得知情形第九十五章 刺探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間第一百四十六章 虎兆其吉夏朝的房屋與墓葬第兩百九十六章 變化無常第一百九十九章 初見呂伯侯第一百六十六章 既定,北上第兩百二十章 北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