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九十八章 天津府的驗收

bookmark

福王世子,桂王世子,唐王,魯王世子,隆武。

這五位最頂尖的宗藩世子刮分了順天府的五個直屬州,其他的宗藩世子們也不直接說自己要哪一個城的土地。

全都是用最快的速度跑了出去,誰能搶到算是誰的。

上一次是所有的宗藩世子搶一個縣的土地,很快就結束了,還都不夠分。

這一次不一樣了,一名宗藩世子搶一個直屬州或者一個城的土地,速度上自然就慢了很多。

朱舜在等着宗藩世子們搶土地的同時,又把農業伯宋士慧給叫了過來,把手裡收回來的低壓蒸汽機全部交給了他。

讓他開始帶着京師大學堂的學子們,配合顧炎武和閻應元兩人,開始在各地進行土改。

先把土地給收上來,然後能建水庫的建水庫,不能建水庫的挖河開渠,用蒸汽抽水機灌溉土地。

只有一個要求,那就是在發生旱災的災年,以及水澇的災年,抽水機一方面可以把水庫或者大河裡的水抽到田地裡。

另一方面,發生了也能把這些水流及時的通過溝渠送到水庫裡。

順天府的土改分爲三步走。

第一步,搶土地。

第二步,改造成高產穩產的農田,並且在田地推廣千斤雜交水稻,在旱地推廣土豆。

第三步,就是一套新的政治體系的建立,課稅局,督查局,還有黃宗羲的工人票號。

宗藩世子們和工業派的各個部門,像一臺精密的機器,緊鑼密鼓的進行着這一切。

一直進行到秋收時節。

朱舜和太子朱慈烺等秋收這一天等了很久了,放下手頭所有的事情,前往了天津府。

這一次前往天津府,是爲了勘察朱玉對於旱情的治理。

不僅朱舜和太子朱慈烺等人過去了,東林黨過去了,大明天子也親自過去勘察這一次的旱災。

如果說密雲縣治理旱災只是一個開始,是人力勝天的開始。

天津府的旱災治理如果能夠成功,意義就更加重大了。

那麼大的一個天津府,旱災都能被成功的治理,大明其他州府也是可以治理的。

天津府的治所放在了天津三衛,天津三衛只是一個衛所,只不過名字叫天津三衛。

那是由於天津三衛的重要地理位置,不僅是京杭大運河的一個重要水陸碼頭,在這個位置,還交匯着這通往大沽市舶司的河流。

天津三衛成爲了京杭大運河和黃河以北最大市舶司的交匯處。

正常的一個衛所,官兵的總額是五千六百人,天津三衛的定額是一萬六千八百人。

天津三衛一個衛所的官兵,相當於正常三個衛所的官兵,便叫做了天津三衛。

朱玉把天津府的治所放在天津三衛,一方面這裡是水路和港口的交通樞紐,放在這裡就掌握了經濟大權。

另一方面,直接掌控了天津三衛的一萬六千八百名官兵,掌握了軍事大權。

再加上治所本身就具有的政治大權,經濟、軍事、政治三大權,全部被朱玉握在了手裡。

崇禎的鑾駕一切從簡的前往了天津三衛,東林黨官員也是坐着轎子跟了過去,西法黨則是騎着遼東大馬。

就算是有個別身體不適,也沒有做那些被東林黨當做臉面的各種綢緞官轎,只是坐着馬車一起跟過去。

在這一路上,都水郎中王正志自然是成了東林黨的重要人物之一。

只要到了天津府看到一片民不聊生的景象,王正志這個東林黨七君子的候選者,直接變成了東林黨七君子。

正式邁入了東林黨的權力中心。

京城距離天津府雖說不是很遠,但也有着三百里的距離,不是一兩天的功夫就能到的。

在這一路上走走停停,還有一天的時間,就要正式踏入天津府的土地了。

王志在這一路上可謂是風光無兩,享受到了以前從未享受過的權力和地位,大批的東林黨官員不停的對他諂媚和巴結。

放在以前,做出這樣舉動的人,就是王正志自己。

王正志看着那些自以爲是掩飾的很好,實際上不過是跳樑小醜的諂媚,心裡感慨萬千。

他自己以前也是和這些官員想的一樣,自以爲諂媚很是高明,不知道上位者眼裡早就看穿了這一切。

不管是諂媚,還是巴結,王正志全都是照收不誤。

他以後就是東林黨七君子之一了,少不了要組建自己的派系,這一支派系的主要官員就是他的同鄉了。

王正志雖說現在還只是一名六部郎中,對於京城以外的人來說,不僅是了不得的大官還是是正五品還是京官。

但在朝堂上就顯得不是那麼的重要,京城裡的高官多的是,真正地位崇高的是六部尚書和侍郎。

簇擁在王正志身邊的那些東林黨官員,心裡很明白一件事,再過幾天王正志就要正式成爲一名六部侍郎了。

成爲一名能夠進那座暖閣的中樞重臣。

王正志還沒享受多長時間,就在他滿懷期待的進入天津府那一刻,本來想從官轎裡走出來。

右腳剛剛踏出停下來的官轎,看到眼前的這一切,突然僵在了原地。

踉踉蹌蹌的退了幾步,退到官轎裡,滿臉的勝券在握變成了面如死灰。

放眼看去。

一片片整齊的方格稻田,佈滿了整個平野。

蔓延而去,不見盡頭。

這種充滿一種規整美感的稻田,王正志曾經見過一次,就是在密雲縣見過的那一次。

當時在密雲縣主持這一切的,就是朱玉,這麼說來的話……

王正志的腦子裡突然是有了一種後怕的念頭,那就是朱玉居然真的是把整個天津府的土地,全部變成了密雲縣。

徹底治理好了旱災不說,還推廣了千斤雜交水稻和土豆,讓糧價變的低廉起來。

東林黨官員們瞧見這個情況,善於見風使舵的他們,二話不說趕緊給轎伕打了幾聲招呼。

本來聚攏在王正志身邊的綢緞官轎子,少說也有二三十頂。

就在東林黨邁入天津府的土地那一刻起。

鳥獸散的全部都逃走了。

只剩下孤零零一頂。

第二百零四章 炸死倭寇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作用第九十四章 瘟疫四起第四百四十五章 晉商又要賺錢了(元宵快樂,加更)第四十一章 愛荷華膛線機六百一十二章 工作崗位第八十一章 機械匠第二百七十三章 火箭燃燒彈的威力第二百九十五章 福王世子去工業之城第五百三十章 殺光西方騎兵第一百二十八章 朱舜的面子第三百五十九章 千斤稻田第三百九十二章 鑄新炮第三百四十九章 用錢砸死你第五百一十二章 海岸線和深水港第十四章 崇禎的宣德爐第三百六十八章 新任火箭營營長第一章 改進火繩槍631.第627章 蓄熱室六百零六章 未來第三百二十章 攻佔南洋計劃第二百九十四章 湯若望的新發明第五百六十一章 水庫的第二作用第四百九十四章 壓在成本線的硫酸紙第二百五十九章 宣傳署署政第二百二十七章 順聖川的出路第一百零五章 橡膠第五百五十八章 晉商又來找死了第五百四十一章 土改隊伍去密雲第四百零二章 孫傳庭的危機六百零七章 十萬工業學子第三百一十七章 女真建國第四百五十七章 第一波工業化紅利和延續國祚第五百五十五章 課稅局第二百零二章 氪金真爽第五百一十九章 滿清攻打山海關的方法第二百七十三章 火箭燃燒彈的威力第三十七章 大紡車第五百七十五章 老百姓的渴望632.第628章 先帝駕崩第一百二十四章 牆倒了第五百一十一章 打下工業之城的辦法第五十二章 拆走水利紡紗機第七十八章 新式廠房六百一十章 大明的學位和職稱第二百零三章 一百火箭齊射第五百九十二章 重工業中心的地點第三百六十七章 工業派對山海關的影響第二百五十八章 喪失的鑄幣權第四百二十二章 捷報傳到朝堂第三百三十三章 一起學驢叫第一百一十五章 巴結黃永發第四百三十三章 買賣煤窯第五百七十章 清點財物第五百六十九章 最大的收穫第一百八十七章 一家織布廠可養多少軍士第九十三章 我有米涅手槍第一百七十六章 工業革命的改變第五百二十五章 朱舜這個香餑餑第二百二十九章 水泥研製成功第四百零一章 大明碰瓷現場第六百一十九章 意料之外的拜訪者第三百七十二章 情緒失控的東林黨第一百二十二章 歡騰的京城第二百三十八章 東林黨要壓價第三百五十七章 活着的縣治第三十六章 唱賣份額第九十三章 我有米涅手槍第五百一十二章 海岸線和深水港第六百一十五章 學位的價值第三百五十九章 千斤稻田第五百七十五章 老百姓的渴望第三百九十六章 孫傳庭的求援信第五百五十二章 殺光鄉紳第二百二十四章 東林黨賣棉花第四十二章 打造膛線機第四百五十六章 工業化造祥瑞第二百七十八章 提煉硫酸第六百零一章 宗藩世子的炫耀第五百零二章 造紙工廠對崇禎的影響第一百五十八章 近代化工第四百七十一章 延綏機械院的院長第六章 珍妮紡紗機第二百九十三章 軍工體系第五百四十一章 土改隊伍去密雲第一百零四章 崇禎的人情第二百九十一章 火藥工廠第二章 變革一個時代六百一十章 大明的學位和職稱第三十六章 唱賣份額第四百二十三章 孫傳庭的封賞第三十五章 宋氏織布作坊第二百四十六章 正式成立第八十三章 準備擴張第四十一章 愛荷華膛線機第六十七章 火器局的小人物們第二百三十六章 工廠化時代第七十四章 什麼是工業化第四百七十八章 機械學院的人才第四百二十一章 太子的培養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