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人剛剛來到了乾清宮門口,只見一位中年文士站在宮門前,垂手站立,眼中帶着些許焦急與不安,身邊還放着一隻書簍。其中放置着十幾卷書冊。
兩旁站立着兩名太監陪伴着。
看到袁嘯與湯若望過來,兩名太監連忙躬身道:“袁將軍,咱家給您見禮了。”
至於湯若望,湯若望不過是一個從四品、正五品的監正,還着實不在兩名太監的眼裡,即便是袁嘯,那也是因爲袁嘯在皇上面前當紅的緣故。
袁嘯連忙笑道:“兩位公公多禮了,請問,這位就是宋長庚先生?”
其中一個太監笑道:“不錯,這位就是皇上要召見的宋先生,今日上午方纔趕到京城,僅僅在驛館之中落了下腳,就到宮裡來了,這不,皇上連您都請來了。”
袁嘯點點頭,向着宋應星深施一禮道:“在下袁嘯,見過宋先生!”
宋應星吃了一驚,這個就是名聲鵲起,震動朝野的袁嘯?
“不敢當,不敢當,”
宋應星連忙回禮道,“學生還禮了!”
笑話,宋應星只不過是一個七品的推官,跟袁嘯這個巡撫比起來,地位相差太懸殊了,哪裡敢接受袁嘯的禮節?
袁嘯笑道:“宋先生,這位是欽天監監正湯若望先生。”
宋應星看看湯若望,欽天監監正,那是幹什麼的?專門研究曆法、天文的,可以說與自己算是半個同行了,自己不也是天天研究這個東西嗎,作爲欽天監監正,沒有兩把刷子,那是絕對做不了這個官職的。
宋應星與湯若望客氣兩句,正在這個時候,曹化淳從裡面走了出來,叫道:“皇上有旨,着袁嘯、湯若望,宋應星覲見!”
三個人連忙從外面走了進去,此時的崇禎帝端坐南書房,三個人連忙跪下行禮。
崇禎擺擺手,答道:“好了,這不會朝會,你們用不着那麼多禮了,來人賜座!”
三個人謝恩之後,坐了下來。
崇禎沉聲道:“宋應星,前段時間,大將軍袁嘯上書請建皇家恪物學院,致力於算學、恪物等,然則,朝野實在缺乏精通的博學碩儒,是以,袁嘯將軍向朕特意推薦了你,請你執掌皇家恪物學院,不知你意下如何?”
雖然宋應星在接到旨意的時候,就有所耳聞,然則,現在皇上親口說出這番話來,自然是更加的震動。
宋應星眼睛溼潤,自己一生致力於恪物之學,就是爲了不讓這些民間的工藝失傳,一個人獨行三十年,方纔取得了現在的一些成績,如今終於得到了皇上的認同,這份辛苦總算是得到了回報。執掌皇家恪物學院,這份榮耀可不是隨便一個人就可以取得的,就想國子監的祭酒一樣,非大德鴻儒不得擔任!
宋應星連忙跪倒在地,答道:“臣叩謝皇上知遇之恩,臣鞠躬盡瘁,絕對不辱使命!”
崇禎點點頭,說道:“即刻傳旨,宋應星德才兼備,才堪大用,升任皇家恪物學院院長,此翰林學士,從二品,皇家恪物學院一應事務,盡皆由宋應星擔任!”
“臣、臣謝主隆恩!”
宋應星激動的嘴角直哆嗦,從二品啊,從從七品到從二品,這整整跨越了十個品階!一步登天!
一旁的袁嘯連忙說道:“皇上,皇家恪物學院,僅僅靠着宋大人一個人是無法支撐下來的,我們還需要廣攬天下奇人異士,進入恪物學院,開門教學,方纔可以使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勢!”
崇禎詫異的看了袁嘯一眼,星星之火,燎原之勢,這個小子,又整出來了一個頗有意味的言語,不過,確實如此,一個皇家恪物學院,一旦大規模招收學子,只怕會突破上千人,甚至個更多,數千人都有可能,僅僅一個宋應星即便是累死都忙不過來的。
崇禎問道:“袁愛卿,難道你還有什麼合適的人選推薦?”
袁嘯笑答道:“皇上,這不旁邊就站着一位嗎?”
崇禎看看湯若望,恍然大悟,原來這個小子竟然把主意打到了湯若望的身上,這個傢伙啊!
袁嘯說道:“皇上,湯大人在曆法與算學上的造詣,可以說獨步宇內了,非但他的歷法與算學精神,其實恪物之學,也很是精通的,如此博學的人才,不去教授弟子,豈不暴殄天物?”
崇禎無奈道:“袁嘯,湯若望可是欽天監監正,欽天監中的事務多得很,你讓他這個監正去教書,那欽天監怎麼辦?”
湯若望連忙奏道:“皇上,欽天監那邊臣倒是不會耽誤,只需要將臣要講授課程的時間固定下來,每個月將幾次課,佈置幾次課業,沒有什麼問題的。”
崇禎看到湯若望如此說,心頭倒是很高興,總算,還有一個肯於主動幫忙的,總比宋應星一個人強啊。
崇禎沉聲道:“既然如此,那朕倒是不好抹殺了你這份心意了,傳旨,湯若望一併受翰林學士,協助宋應星,還有欽天監與國子監中也有不少人精通算學歷法的一併進入恪物學院,酌情授課吧。宋愛卿,劇中協調的事務,就交給你了。”
宋應星連忙答應。
袁嘯接着說道:“皇上,僅僅這些人還是不夠,臣今日與湯若望大人在一起探討之時,說起了西洋的學問,但凡恪物之學,西洋都是成系統的,其精深之處,不下於中國,臣以爲可以請湯大人出面代皇上邀請西洋的學者東來,進入恪物學院授課……”
崇禎皺皺眉頭,答道:“怎麼,難道中華萬萬之衆,我們就連這小小的恪物學院的教授都湊不起嗎?還要讓西夷之輩湊數?”
額……
袁嘯被崇禎的一句話給打擊的不輕,特麼的,老子千辛萬苦方纔說動湯若望啊,你老人家就一句話,給我堵死了啊,這特麼的怎麼行?
袁嘯連忙說道:“皇上,您也曾經看過徐光啓大人的《幾何原本》,其中學問之精深,絕非大明算學可比的,臣以爲海納百川,方纔有容乃大,不讓土壤,泰山方纔就其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