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脫粒機械

bookmark

夜涼如水,明月皎潔,遠處狼嚎,近旁狗叫,如此環境正適合整理思緒。

從骨子裡來說,他依舊是那個喜歡擺弄奇怪玩意的工科宅男,無論是思維導圖還是畫圖作業,都可以讓他的心靜下來,不用再被身邊的紛紛擾擾纏繞。

這兩天的破事實在不少。

隨着烈山鐮出世,納租的問題算是解決了大半,而由鄭氏說媒引出來的事卻至今沒有浮出水面。

信息太少,李恪只知道自家被牽扯其中,可連個防備的方向都弄不清楚。

這讓他很煩躁。

“頭疼!”他拿腦袋磕着几案,磕得咚咚作響卻見不到半點效果。

直到腦袋磕疼了,他終是決定先把那些東西放一放,多快好省地料理完納租之事纔是正辦。

平心,靜氣。

李恪一連做了十幾個深呼吸,等再睜開眼時,已經進入到專注狀態。

第一枚簡“項目”:【農機】、【脫粒】

第二枚簡“需求”:【效率】、【生產力】、【人動力】、【結構簡潔】、【功能單一】、【便於加工】

第三枚簡“產品”……

他皺着眉頭看着面前的簡,腦子轉得飛快,像硬盤搜索似地剔除掉一個又一個不符合需求的設計思路,選項越變越少,幾乎就要呼之欲出。

他鄭重地提起筆……

醞釀……

醞釀……

【連枷】

這個結果險些沒讓他噴出老血來!

他努力憋着,憋得臉色漲紅,差點內傷,但總算是憋住了!

等緩過勁來,李恪站起身子,揹着手走到窗邊。透過窗櫺上柵欄式的支撐,他看到院子當中披着月光打穀的癃展。

癃展單手支着木棍,一點一點推車,另一隻手揮舞連枷,輕輕敲打在墜着穗子的禾槁上。細小的粟粒嘩啦啦落下來,掉在底下墊着的草蓆上,看着細細密密。

草蓆的長度就是一次脫粒的單元區。他來回移動,甩枷脫粒,左至右,右再至左,也不知要來回上多少次才能把面前這些禾槁打幹淨,分離成純粹的粟粒和秸稈。

想來這會兒整個裡中都是如此景象。

“設計的需求太多了……”李恪輕輕對自己說道。

如今的這套導圖是完全照搬烈山鐮做出來的,因爲經過烈山鐮的設計,他發現這種條件下的原始工具相當適應秦朝的生產基礎。

而且原始不見得就代表效率低下。

秦朝的熟練農戶一天工作四個時辰,收割的禾粟大約三畝,農活特別好的大概能提高到三畝半,而李恪使用烈山鐮,今天則收割了三畝三分。

這並不是他最快的速度,如果不是花了不少時間教會旦使用長鐮,他收割四畝最多隻需要兩個半時辰,剩下的一個半時辰足夠用來收攏禾槁和裝車起運。

他判斷,自己現在的極限大概就是每天四畝,這個速率遠遠超出熟練農戶的水準,烈山鐮對他的增幅高達四至五倍。

當然,作爲一柄人動力的原始農具改良類型,烈山鐮的天花板很低,旦就是很好的例子。

他本身具備足夠的技巧和體力,使用短鐮時達到三畝的一般速率,但在熟練使用烈山鐮之後,也只比李恪快出一籌,如果估算得沒錯,大概五畝。

由此可見,這柄鐮刀對熟練農戶的價值遠沒有對李恪這樣的門外漢大,但因爲加工簡單,依舊顯得性價比奇高。

這也是爲什麼李恪會在設計脫粒工具時套用烈山鐮模版的原因,性價比是其中最重要的參考指標。

但結果顯然很糟糕。

通過自我反省,李恪很快就發現自己的問題,他忽視了農具的差異性。

古代農業的發展受限於工業基礎,總的變化其實並不大,甚至可以說在聯合收割機問世以前,同樣的一套農具,人類使用了數千年,這之中常見功能性的細分,卻很少出現個體的進化式改變。

烈山鐮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因爲它根本就不是在古代農業發展的過程中出現的產品,而是在農業現代化完成以後,依照新的生產模型,減掉機械動力之後倒推出來的設計。

這樣的奇葩哪怕有第二朵,也不在脫粒工具當中,至少不在李恪所知道的脫粒工具當中。

“看來我需要盤點一下人類脫粒模式的發展史。”

他快步走回矮几,揚手把所有的簡掃到一邊,取一枚新簡,奮筆疾書。

【連枷,效率低下】、【石碾,加工困難】、【聯合收割機,別搗亂】、【馬拉臥式脫粒機,太大了】、【直立式機械脫粒機,動力馬達】……

他猛地停下筆,眼睛裡閃過一絲喜色。

【小型脫粒機】

這件東西其實算不得一件階段性的農具,某種程度上,它的出現過程和烈山鐮還有些相像。

聯合收割機成熟以後,農機這個領域在進行功能性細化時,大部分所謂創造都是把聯合收割機整合的功能裂解出來,形成一個個獨立的機械,因地制宜,供給那些不適合機械大農業操作的地區使用。直立式機械脫粒機和碾米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出現的產物。

然而在解放初期,基礎工業落後、鋼鐵和燃料緊缺的現實讓這種小型機械很難在華夏被大規模生產和應用,於是人動力的“山寨”版作品便應運而生。

李恪取過一片木牘,深吸一口氣,開始畫脫粒機的概念圖版。

作品爲三層結構,上層脫粒,中層收納,下層安置踏板,提供動力。

其基礎骨骼是兩對“X”型交叉支架,上短下長。交叉點設置轉軸,並以轉軸爲“柱芯”,搭建一個由六根扁平立柱和兩個支撐圓片組成的圓柱形鏤空滾筒。

轉軸從滾筒兩側略微突出,突出部分製作成齒輪形狀,並在橫向設置兩組聯動齒輪,各自對接齒狀直杆,一側兩根,兩側共有四根。

四根直杆垂直向下,構連住矩形踏板的四個角,踏板正中自然要有橫軸,用來保證踏板以軸爲中心做蹺蹺板式運動。

最後在滾筒外側包裹上漏斗樣式的外殼,在漏嘴下吊掛接納粟粒的容器,整個機械便完成了。

李恪對照着寫滿需求的木簡,發現除了【結構簡潔】和【便於加工】,這件設計在其他方面都滿足需求。

現在唯一的問題,就是看癃展能不能理解齒輪的概念,以及有沒有辦法把簡單的齒輪組結構加工出來……

李恪心想着,又一次翻出木牘,伏案作畫。

第六五二章 野望西北第二一八章 生死追擊第四三四章 大荒之中,有山不鹹第四十九章 天使將至第三五一章 事實勝於雄辯第六二五章 自由的代價第二四三章 劍指同袍第二五七章 句注裡外第五零三章 大道啓夏第六一一章 率敖十七令第六一八章 養婿如兒第六七五章 西軍股份有限公司第三四零章 霸下出山第一零七章 總有意外第五二三章 請馭機關第四六四章 篳路藍縷第六七八章 陳涉、吳廣第四三一章 齊墨歸心第九章 糙漢不糙第五三九章 我口味這麼重麼第九章 糙漢不糙第四一零章 滄海纔是真豪傑第五六五章 李恪煉仙丹第六一七章 河間的消息第八十六章 子貢贖人第七六零章 武關之二,平平無奇第一九二章 翠竹仙釀第一五零章 暴民之蹤第五九八章 李恪,你不得好死第四四五章 娘子,美甚第六五九章 兩封御令第七八九章 澠池會十二,砥柱第五九一章 孩子不聽話第五零五章 時不我待第七零二章 相王第六一六章 雖死地而上命之四十七章 其名爲犼第七零一章 傻子笑憨子第十四章 飛龍騎臉第七一一章 請建太學書第七七一章 武關之終,無匹第四零五章 載人飛行第七七五章 庶人恩怨第四零七章 范增跳槽第七七四章 惡意第六零八章 風滿樓第四六四章 篳路藍縷第七四九章 棄暗投明第二五二章 一觸即發第六四五章 殺!第二章 改良桔槔第二九二章 大戲開鑼第三一零章 墨家的推舉制度第四九八章 大秦第一個狼人第七二九章 重啓沙丘宮第二五二章 一觸即發第七零九章 二年五月第六一零章 鬥祖龍,二伐匈奴第六六九章 始作俑者第四七九章 人行於道,有犬吠聲第四十三章 自滿過甚第七十章 天使來了第五八七章 歸北地第一七零章 民夫千五第七二八章 親征第四章 助我做鐮第七十六章 兩世爲人第二零八章 呂雉之心第七零一章 傻子笑憨子第五九零章 捨不得孩子,套不着狼第一七九章 劍名遂願第三一九章 敘離愁第二二二章 家臣蛤蜊第二四三章 劍指同袍第一三三章 以法論法第六零一章 河間郡大建第一八零章 明恥教戰第五四三章 大蒐田獵第二三九章 天地失色第二五一章 涼夜驚雷第八零六章 天下抵定第五零一章 大講,成聖之始!第五九一章 孩子不聽話第五三八章 祖宗這種事,無所謂第八十五章 水車之難第二八四章 霸下始皇帝三十五年第六七四章 聰明的辛騰第四一八章 齊王建的亡靈第七三九章 死戰之八,王旗當空第一一一章 有條不紊第二十九章 有寶天論第三五八章 作得一手好畫第二八二章 帝王之心第三九八章 仙境?還是蒸朋?第二零九章 伏日澆灌第一五八章 扶蘇音信第三十六章 解疑答惑第三三四章 李恪的野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