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九章 測量之法

bookmark

端月就是一月,秦朝以顓頊爲歷,定下十月作爲歲首,卻又將一月視作發端,故以端月稱之。

時入端月,便代表真正地入春,天地之中萬物復甦,原野之上一片嫩綠。

春耕開始了,鄉里們將發了月餘的糧種取出,翻鬆土壤,栽下禾苗。

秦時最主流的耕作方式是犁耕,而且形式多種多樣,常見有一牛獨挽,兩牛擡槓與兩牛並耕三種方式,其中又以兩牛擡槓最爲常見。

所謂兩牛擡槓,就是讓兩頭牛分開七八尺的間距,並將槓狀的犁衡架在牛頸,繩套拴固。

犁衡正中,連接着與之垂直的犁轅,犁轅末端又連接着鐵犁。耕作時,因爲兩牛以合力拉動鐵犁,所以在出力上遠強於一牛獨挽和兩牛並耕的原始犁耕方法,不僅效率更高,而且適合深耕。

然而秦朝牛價高企,耕牛基本屬於官府,苦酒裡真正有私牛的僅有辛府和田吏全的汜府,剩下的便是如李恪、裡典服這般,也只能排隊使用租牛。

租牛有限,人人有需,所以田畝之地可見的耕牛並不太多,更多的,還是那些扛着耒耜,栽種菽、荅的鄉里百姓。

李恪家是第一批使用耕牛的人羣。倒不是說上造爵位在苦酒裡有多高端,而是因爲田典妨和旦出門踐更,旦家缺乏勞力,便和李恪家共享了輪租的耕牛。

此時此刻,李恪正陪着田嗇夫囿站在阡陌之上,沉默地看着鄉里勞作的景象。

“農時日緊,耕牛不備,北境之地,農人何苦!”田嗇夫囿感慨說道。

“嗇夫,聽我家隸臣說,以兩牛犁耕,一人牽牛,一人架犁,兩人碎土,則一日可有一頃。較之以耒耜耕作,已經不知快了多少了。”

田嗇夫囿搖了搖頭:“苦酒乃是句注最富的裡,一里之中,可見耕牛也不過二十餘頭,還有四頭是學耕的小牛,無甚大用。耕牛還是少了……”

“您也太高看苦酒裡了。”李恪苦笑道,“苦酒裡富庶不假,但田地百二十二頃,官有耕牛也不過就十四頭,這其中還包括了那四頭小牛。租牛便是一日不歇,每日也不過就是五頃,不可能再多了。”

“那剩餘的?”

“辛府……就是童賈老丈有四頭牛,他允諾耕完自家田地,便交由裡中作官牛操使。田吏也自備兩頭,按了汜家一貫的做派,想來是不會顧及鄉里們的。”

“汜家……”田嗇夫囿咀嚼了兩聲,突然問道,“恪君,如今你可知曉自家田地所在了?”

李恪翻了個白眼,擡手指向治水河邊:“無人那處,家中隸臣正在鄰田駕牛,明日就該耕我家田地了。”

田嗇夫囿順着李恪的手指去看,只見田畝之中,勞戾扶轅,莽牽着牛,而旦家新領的隸妾則和她的主母一道,提着耒耜拍碎翻出來的大塊硬土,以方便後幾日插禾栽苗。

幾人都是手腳麻利的人,租來的耕牛也是官牛中最好的兩頭,不一會兒就翻過一畝。勞戾高唱一聲,擡起犁轅,莽這才引導着耕牛轉向,準備耕作下一畝地。

田嗇夫囿不由點了點頭,說:“你選的隸臣不錯,善耕,勤勉,可爲依託。”

“不想想我平素給他們吃什麼……”李恪輕聲嘟囔了一嘴,“嗇夫,左近正有一處便橋,我方纔看了一下,恰巧是辛阿姊與憨夫君,我們這便過去吧?”

田嗇夫囿振奮道:“便去看看,你們欲如何測出山河之勢!”

……

便橋是李恪設計的多種測繪工具之一,主要用來測繪水面與地面落差,以及配合探棒,測量出河道的深度。

它的造型近似一個Z型,攜帶時摺疊,使用時展開。展開後其上架於河岸,可選取重物按壓固定,也可以通過將青銅插栓鑿入地面來固定。其下則探至水面,起到爲測量人提供穩定立足空間的作用。

在這兩者之間,連接有複數的齒狀直杆,直杆可以通過轉動兩側的輪盤來調整高度,連桿上的尺寸標識也可以在調整的同時,測量出水面與地面的實際落差。

所以便橋並不是一座完整的橋,它並不能連接到河的對岸,從造型上來說,也更像後世的簡易升降平臺。

李恪之所以會設計出這樣一個怪胎來,是因爲按照規程,治水深度需要一步一測,而船卻很難把每次行進的距離控制到這種程度,況且在平穩上,晃動的船體也遠遜於擁有地面固定的便橋。

田嗇夫囿和李恪走過去的時候,辛凌和憨夫正在調整橋面高度。

辛凌一人站在平臺末端,背靠着湍急的治水,從腰畔摘下枚寬底的木架,小心放置在橋面上。等木架穩固,她又從腰上摘下一個木瓜大小,面上滿是圓孔的古怪陶器,擺放在木架頂端。

待到把這一切做完,她蹲下身,從橋面撿起個大大的水囊,從陶器頂端開始注水。

很快便有水順着陶器表面的孔洞留了出來,辛凌抿着嘴認真地看,看了一會兒,高聲喊道:“右下二。”

憨夫立刻轉動起右側輪盤,僅兩下而止。

等憨夫固定好輪盤,辛凌再次爲陶器注水,水流溢出孔洞,淅瀝瀝不停地流,她看了半晌,這才滿意地對憨夫點頭。

田嗇夫囿在岸上看得茫然不解,輕聲問李恪:“恪君,她面前那型似壎的陶器作何用處?爲何要待注水之後,纔想起高低調節?”

李恪解釋道:“那陶器名爲水平儀,單側共有六排三十六枚孔洞。注水之後,只需觀察每排的六枚孔洞是否能同時停水,便可知橋面是否水平。”

“水平有何用?”

“一則,橋面水平纔可測出水面與地面的實際落差。二則,水平的橋面可以爲探棒提供比對,測量水深的時候,纔不會因爲一時不查,導致探棒傾斜而不自知。”

“你等……”田嗇夫囿聽得目瞪口呆,心裡只覺得匪夷所思。

測量精確到這個地步,李恪是真的想把治水兩岸的地貌囫圇搬到沙盤上去嗎?

說話間,憨夫已經採完了落差的數據,他對着岸上高喊一聲,轉身便去幫助辛凌架設探棒。

探棒的結構格外簡單,每截長五尺,上下設卯孔,使用時上下對連,插入榫頭,直到探到河底,再根據橋面確定垂直與否,最後記下最後一截的長度數據,加上已經完全沒入水下的那部分長度,得出水深。

李恪嘆了口氣,他倒是挺想把水下環境也一起復制到沙盤上的,奈何想破了腦袋也無計可施,最終只能退而求其次,以三處深度折中取數。

這樣雖說會對復原水勢產生一定的影響,但至少可以選出水情相對簡單的河道來。而恰好,那也正是架設水車最適合的地段……

第一三四章 不戰屈人第五七九章 仙術與巫術的區別第五七零章 宅男始皇帝救贖計劃之三,鶴光第七零五章 時代……不同了第七六六章 武關之八,怎樣的人建起大漢第六九九章 小……人物第三五八章 作得一手好畫第一二零章 貴賤之別第七零四章 李恪的商貿戰第七五八章 秦關百二第九十四章 後患無窮四十七章 其名爲犼第六九九章 小……人物第四三九章 不由己第三二一章 朝堂之辯第二零三章 心如鐵石第一三七章 將相有種第七六四章 武關之六,死戰如約第二三一章 官市繁華第四六三章 做一門李大炮第三七一章 五德始終,毋常勝第七七七章 蒙恬之謎第六零六章 始皇不是龍第二九六章 皇帝第六八四章 內外第八十二章 打虎漢子第六十八章 生死一瞬第七零二章 相王第三二七章 一脈之親第一零二章 言語折磨第三零三章 陳平分肉第六十二章 納租開始第二八一章 才比商君第六八四章 內外第一三零章 奴隸之思第八十五章 水車之難第七八九章 澠池會十二,砥柱第一三六章 炊煙起時第一一七章 大宴賓客第二五三章 四散衝殺第六零六章 始皇不是龍第六八一章 穩守,待攻第六三六章 李恪對大秦的價值第三九五章 腳踩百八星第四零零章 蒼居人人會仙法第四零一章 少年營畢業考試第二九九章 受迫害妄想第一八零章 明恥教戰四十七章 其名爲犼第一五零章 暴民之蹤第七九二章 澠池會十五,法度第一四九章 測量之法第六八八章 獨裁之辯第二六九章 右衽披麻第七二九章 重啓沙丘宮第六四一章 狼山誓師第四九五章 無爲而治第二八九章 白日晝寢等七九零章 澠池會十三,木鳶第八十六章 子貢贖人第六二一章 名將之姿第七四五章 小心思第七二六章 舞臺第七一九章 愣頭青,們第一三四章 不戰屈人第一五九章 樓煩雄城第五四三章 大蒐田獵第四七零章 鉅子的底氣第二八五章 蒼居第五零六章 我要庫不齊第七八零章 澠池會之三,尊榮第四一四章 海外有仙山第三十章 故弄玄虛第六一三章 白狼營第七七八章 澠池會之一,邀約第八章 退禮風波第三七四章 榮焉?恥焉?第四五二章 改革的聲音第四二一章 暴秦無道第七二一章 修羅第二三四章 沉冤得雪第七八八章 澠池會十一,滄海第五九四章 李恪有後第五零五章 時不我待第三二二章 嬴姓,李恪第四五一章 去墨子化第五五二章 莫府是怎麼組成的第六三一章 被驅逐的人第六一七章 河間的消息第二一四章 爰書賊殺第五五五章 焚書制的真面目第五五四章 焚書第六八零章 僭越第六五三章 戎狄上將軍第二三三章 墨帖再現第一三七章 將相有種第六六五章 約法三章第五三八章 祖宗這種事,無所謂第六二零章 徐徐而敗第六七七章 撿來的武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