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六章 新兵蛋子

馬車不許入城?

李恪循着聲音看過去,滿臉古怪意味。

秦律從未規定過什麼馬車不許入城,不過如果是備戰的時候,軍城倒是會爲了維持軍道暢通,偶爾禁止車輛入內。

可現在並沒有打戰啊,此地都尉鬧這一出,是爲何事?

他帶着疑惑跳下馬車,在蛤蜊的攙扶下慢慢走向吊橋頭前的兩位交通管制員。

不得不說,平城的兵丁是李恪迄今爲止見過最像精銳邊軍的兵卒,衣甲陳舊,長戟鋥亮,站在那處霸氣昂揚,聲音也格外洪亮。

他們的表情讓李恪想起那種禿了尾巴的禿鷲,看似窘迫,實則兇悍。

相比之下,扶蘇的親衛有些像羽毛鮮亮的蒼鷹,而句注塞和樓煩城那些個痞味深重的丘八,則更像是一隻只養尊處優的肥公雞,從外觀到戰意,可以說一無是處。

李恪不由暗度,那位帶兵的都尉似是能人吶……

“這位壯士……”

那兵卒好似有些不滿被李恪打斷工作,冷着聲說:“車馬停靠茶亭,可留下隸臣看管。校對驗傳需過橋尋那些個更卒,我等乃是戰兵,不理瑣碎!”

李恪愣了一愣,問:“那城稅呢?”

“你欲通錢耶?”那兵卒猛就擡高了音量,唰一下,橫擺長戟斜對向李恪的臉。

他周圍的同袍也是一副同樣的作態,李恪不過問一句城稅,四位兵卒就同時丟下管束交通的職責,把他當作了生死仇敵。

這讓李恪鬱悶不已……

那都尉治軍嚴明不假,手上卻全是些大驚小怪的新兵蛋子嘛!

他賠一聲笑,當着兵卒的面差使蛤蜊去城門辦理入城,自己袖着手靠邊站好,既不妨礙人家工作,又能有一搭沒一搭地聊天。

這種識相的態度在新兵蛋子們心中樹立起不小的好感。

“敢問壯士尊姓大名?”

“公士侖!”

“侖之一字,從亼(jí),從冊,聚集亼冊必依其次第,求其文理,看來侖君也是讀書之人。”

“翁乃鄉學先生,我在家行三,不喜讀書,也不曾多讀。”

李恪哈哈一笑,說:“看來侖君志在軍伍。”

“大丈夫立於世,自當提劍,殺夷救國!”

李恪詫異地看了他一眼,不成想剛出深山,居然就遇上個大秦朝的熱血青年,當兵不是爲了賺取軍爵,而是爲了保家衛國。

他抖了抖袖子,看着自家去往茶亭的車馬,渾不在意地問:“侖君,平城如今有縣令管束,你等呆在此處,縣令可曾應允?”

公士侖傲然一笑:“縣令?若是匈奴南下劫掠,靠着縣令與那些個不成器的更卒,如何守得住中原門戶?我家都尉說了,平城乃是本部轄區,只消不上吊橋,縣令奈何我們不得!”

“竟是爲了防備匈奴?”李恪吃驚道。

“自然!”公士侖回頭,對着城門方向啐了一口,“若不是咸陽貴人要都尉防備匈奴,我等何必在此地風餐飲露,徒遭白眼?”

看來咸陽那頭已經開始有應對了啊。

李恪暗想,就是不知這擺明車馬和縣令對着幹的平城都尉到底是何許人,究竟是扶蘇令他早作防備,還是咸陽已經達成共識,只是不願事情太過張揚,這才瞞過了雁門地方。

由養推着借來的板車入城採買,經過時向李恪傳話,說辛阿姊有事要說,讓李恪過去一趟。

李恪拱手與公士侖作別,慢慢悠悠挪步到辛凌身邊:“辛阿姊,我險些便問出都尉姓名了,你此時喚我過來,可是有甚要事?”

辛凌冷冷地說:“平城都尉蘇角,早先乃是內史恬部將,爲人忠誠勇猛,督兵善治。”

“內史恬?”李恪想了半天,終於想起來,內史恬就是蒙恬。

也就是說,扶蘇已經說服了蒙氏兄弟,只需再說動始皇帝,大秦北伐匈奴之戰就能打響,再接着,雁門郡就安全了。

……

食水採買完畢,李恪和辛凌並未入城,而是順着縣道的方向向西而去。

雁門郡北原南山,到了平城郊外,放眼望只剩下連片草原,不過因爲護道林的遮掩,極難看清草原遼闊。

馬車順着平整的縣道急速前行,半日功夫便行出百里,接着拐道偏南,越過中陵、山陰兩個岔口,又拐向北,直驅向郡治善無。

如此一行便是一天一夜。

夜裡,衆人順着小道行出縣道,進入一片廣袤草原過夜。

這裡是善無縣邊境,名曰善陽鄉,鄉治善陽就在小道盡頭,往年是樓煩部落興盛之所,左近有育馬、碎金兩條治水支流,水源豐沛,地勢坦蕩。

不過這裡並不適合農耕。

離了恆山的遮蔽,這裡的土壤淺薄,不耐耕作,哪怕水源豐富,墾出來的田地依舊貧瘠,鄉里們多以養羊爲生,過着半農半牧的田園生活。

李恪等人查證驗傳入裡,憑着武裡辛氏的名頭,得到了裡典的熱情款待。

入夜,李恪披着氅衣斜靠在院子裡,望着漫天繁星怔怔發愣。

不知不覺就到七月了,再有一個月,粟米成熟,又迎秋收。

他是去年的七月十幾來的大秦,算起來,也快有一個整年。

蛤蜊捧着一罐藥漿過來請他換藥,李恪擺了擺手,把他叫道身邊問:“蛤蜊,你看此地如何?”

“此地貧瘠,雖有育禾之水,卻無育禾之土。今夜裡典夜宴我等,用得是鼎烹黃羊,席間半點米麪也無。鄉里們平素可食不起黃羊,留在此處,唯有豆飯羹藿果腹罷了。”

李恪哈哈一笑:“這話不像從一個漁夫嘴裡吐出來的。重生民苦者,必是墨家無疑。與我說說,這話是由養與你說的,還是靈姬與你說的?”

蛤蜊羞澀地撓了撓頭,小聲說:“我在宴間聽由養君與靈姬談天,覺得有理,便記下來了……”

李恪搖了搖頭:“墨者乃俠之大者,心繫生民,節衣縮食,然其眼界過於狹隘。我且問你,往日你在雲夢漁獵,可曾嫌棄過土壤不豐?”

蛤蜊撇了撇嘴:“先生莫要小瞧我。我是寨子中最好的漁夫,若是在山間,遇虎豹或有不逮,然獨鬥野狼綽綽有餘,何須栽種禾粟!”

“這便是了。”李恪笑着說,“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善陽周邊萬頃草場,種粟或許貧瘠,但若是大規模栽培苜蓿,圍城養馬,野地放羊,足可做大秦馬場,談何貧瘠?”

蛤蜊奇怪問道:“苜蓿是何物?”

“苜蓿啊……”李恪失笑一聲,舉步回房,“我如今戴罪之身,此事也輪不着我操心。我等回房換藥,明日一早,起行善無!”

第七八八章 澠池會十一,滄海第二六三章 調虎離山第三三二章 天生聖者,雁門恪君第一七四章 意外之外第三零九章 趙墨三子第七零五章 時代……不同了第四七八章 爲吏之道第三零四章 陳平家的日常第七四六章 烏騅與霸王第五五二章 莫府是怎麼組成的第一三九章 癃展之墨第七八零章 澠池會之三,尊榮第四六五章 蝸居的始皇帝第三三二章 天生聖者,雁門恪君第六七八章 陳涉、吳廣第六二九章 東塬夜襲第七四二章 死戰十一,奪魄之陣第三七二章 挽霸下之繮第五九五章 肇第一七四章 意外之外第九章 糙漢不糙第五三二章 朔方部建制初成第二七二章 堂堂之兵第一三四章 不戰屈人第五七二章 宅男始皇帝救贖計劃之五,玄鳥第三九六章 商之大道第六一七章 河間的消息第七十九章 又見舊識第七二一章 修羅第六六三章 二世登基第七零八章 大秦最後的戰神第一一一章 有條不紊第二三五章 獏行之戰第一九二章 翠竹仙釀《盪風雲》卷尾感言第五七八章 奇謀百變第三三七章 又是張良第二三零章 勳貴之尊第三五二章 咸陽!咸陽!第六十六章 破門入戶第六零五章 祖龍死而地分第四九一章 商山有四皓第四一七章 江湖兒女(中秋快樂!)第二二一章 大起大落第三七六章 執法需公正第一六七章 沙盤開閥第六九三章 揭竿第四九一章 商山有四皓第五零二章 天上天下第五十七章 寫律於租第三一二章 是個仗義的漢子第四十六章 虎皮裲襠第六零六章 始皇不是龍第六八一章 穩守,待攻第二五四章 秦人卑鄙第三九六章 商之大道第七三九章 死戰之八,王旗當空第二八零章 顯貴盈門第六六一章 謁殺第六四二章 援兵漸近第二零八章 呂雉之心第一五一章 姑果之劍第七一一章 請建太學書第四六四章 篳路藍縷第一零四章 解圖備事第二八五章 蒼居第三六七章 竹筋混凝土第六七三章 發閭左謫戍漁陽第六二四章 以正合,以奇勝第二三零章 勳貴之尊第三八一章 大善人朱家第九十四章 後患無窮第六六七章 始皇帝出靈第二六七章 戰局抵勝第六七六章 胡亥來晚了第二七四章 天火流星第六七四章 聰明的辛騰第四二五章 狗官無恥第六五零章 聖躬安第四零六章 全無勝數的考覈第五四七章 李恪的顯學體系第十六章 襄翁之邀第四九九章 兄弟第一二二章 蓋均無貧第二七四章 天火流星第九十一章 大肆採買第三五一章 事實勝於雄辯第五二二章 國以農本,以工強第一二五章 句注軍市第六七零章 師出有名第一零五章 千斤巨物第五十九章 量產御米第二二六章 新兵蛋子第五二七章 因材作書第七六一章 武關之三,怎麼裝不是裝第六零三章 墨家要擴張第五四九章 秩!兩千石!第一零五章 千斤巨物第五十二章 九月開初第七三六章 死戰之五,破釜沉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