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七章 言之無用

bookmark

十月二十六,陰風,天涼,秋意散,冬寒顯。

六十餘位墨者組成的龐大車隊,順着平緩的山道緩緩登上了北地最具盛名的屯兵要塞,句注塞。

天下九塞,句注其一!

《呂氏春秋》記載,說“何爲天下九塞?大汾、冥厄、荊阮、方城、崤、井陘、令疵(cī)、句注、居庸”。

九塞立於險地,屏障中原,皆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要,可就算身處在這些險關當中,句注塞也是當之無愧的天下第一塞。

當年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在句注山建立屯兵軍塞,長城綿延數百里,橫亙山巒,俯視夷狄,最終居高而下,一戰覆滅樓煩、林胡兩大部落,將華夏領地拓寬千里,建起雲中、雁門、代三郡之地。

從此以後,北方夷狄再難從恆山的十八條穀道偷進中原繁盛之地,擄劫人口財貨,中原至此國泰民安。

現在這座傳奇的軍塞就立在李恪眼前。

平直的黃土坡道長數百丈,緩緩攀上句注山腰。

山腰之上,舊趙軍民以絕大的毅力鑿出一片數裡深度的階梯平臺,由下至上,直抵山巔。

一座奇蹟的山城!

坡道的終點是兩丈多高的版築城牆,與長城相連,方便四處調兵。

大門並不是開在牆與道的交點,而是向北偏移二十步,這是爲了防止敵人用騎兵仰攻,順勢衝城。

同樣因爲仰視的關係,李恪看不到牆後的設計,但四五十步之後便是下一層階梯,高低相差三丈餘,便是城牆陷落,那裡也是天然的甕城。

如這樣的通天階梯共有六階,每階皆是五六十步的寬度,外側修建矮牆,交錯佈置登坡,階梯之上軍營,望哨,操演之所,牆碟之御應有盡有。

最高處是三叉戟般樹立的三座高塔。左右略低,爲金、鼓二樓,正中略高,乃將臺所在。將臺背後高高飄揚着兩面大旗,一曰【句注】,一曰【蘇】。

李恪在心裡暗暗盤算了一下。

每道階城都是甕城,每個階邊都有牆垛,士卒們倚險而守,居高臨下,只需三五千弓弩手,就足以給來犯之敵以巨大的殺傷。

而在反攻的時候,守軍也只需要在城中藏下一千騎兵或戰車,居高臨下順着坡道俯衝直下,便可以直衝到關城狹窄的穀道,讓敵人陣腳大亂。

這是一座設計上幾乎不可能被攻陷的山城,但可笑的是,它又從未經歷過真正的戰火。

Wωω¸ тt kán¸ CO 武靈王建造句注塞,屯兵數萬,虎視北境,夷狄惶惶不可終日,還未想出攻破軍塞的辦法就被剿滅了。

李恪的大父李牧駐兵句注塞,匈奴從未攻破過關城,直至被李牧大敗,也沒能見到句注塞的雄偉。

其後秦攻趙國,自太原而出,趙國自毀長城,斬了李牧,王翦兵不血刃拿下了句注塞及周邊數縣,自此奠定了對趙國餘脈代王嘉的地理優勢。

所以李恪才說,句注塞從未真正經歷過戰火。

他心中突然有個念頭。

若是突然之間大兵臨近,以現在不滿員的句注塞,還能繼續維持自己不破的金身麼?

他不知道。

蘇角在坡道盡頭迎接了他們,兩側兵戈如叢,耀武揚威,一個個精神抖擻的樣子,至少比李恪上次來時多了幾分英武氣概。

牛車被人領入軍塞,李恪等人隨着蘇角的腳步一道步入,他看到士卒操演,車馬如龍,好好的核心關塞,看起來竟比山腳下的關城更爲繁忙。

李恪不由好奇:“蘇將軍,我看士卒們搬着軍械往來繁忙,莫非近期將有大戰?”

蘇角苦笑一聲:“便是近期有大戰,你以爲這些兵卒便能戰?方螣在此六年,早將句注塞糟蹋得不成形狀,糧倉空空,庫房如野,我令人清點數目,五千餘人的駐軍,加之五千餘兵的十八穀道關城。整個句注都尉府由上至下,卻僅有戟四五百,甲四千餘,盾櫓不足二千,弩箭不足十萬,其餘雷石、火油一概無有!”

“缺口竟這般巨大?”李恪驚道,“那豈不是軍無戰力?”

“士卒數年無操,糧秣軍備皆疲,要不是句注塞地處險要,我早已寢食難安,逃回平城去了!”

李恪只有陪着蘇角嘆氣:“蘇將軍,索性亡羊補牢,爲時不晚,你也莫爲此事太過操心……”

“此事由他!”蘇角煩躁地揮了揮手,對李恪說,“恪君,你可將獏行範帶來了?只要有須彌居三分模樣,我便即日啓程咸陽,獻珍寶,求軍資。”

李恪微微一笑,說:“勞煩將軍備上空場一處,最好寬敞些,而且附近得有水源,如此驗證起來纔會方便。”

……

在四層的一處訓練場,車上的物件被一件一件缷了下來,數十親兵端着範,更多的兵卒用兩根粗大的樑架起大鼎,將它艱難地扛到地上。

蘇角興致盎然地看着這一切。

臺狀的範,鼎狀的基,都裹着嚴實的紅綢,聽李恪說,其作用似乎是防塵。

眼見着兩件巨物並排而置,又有上百兵丁遵照指派,取了水桶候在一旁,李恪向慎行頷首致意,像個產品推銷員似站到中間。

“幸不辱命,蘇將軍所求獏行之範,正在此處。”

他走到範的位置,解掉底部捆紮的麻線,輕輕掀掉紅綢。

紅綢漫卷,景物乍現。

這是一片與苦酒裡截然不同的北山南原的地貌環境,曲水自北而南橫穿而過,兩岸可見密集的堰池,還有縱橫交錯的溝渠阡陌。

範上隨處可見到獏行與螺旋,每座堰池旁皆是水房,水房只有瓦頂框架,不設四壁,透過外圍,又可以輕易看到內部的裝設。

蘇角一房房讀着水房上的樑匾。

“水磨,水脫,水舂,水紡,水織……”

他發現那些堰池的壁較水岸要高,若是尺寸嚴謹的話,約摸高了三尺。

“恪君……”

李恪笑着擺了擺手:“但有疑惑,一會兒便知,蘇將軍安待便是。”

蘇角老老實實閉了嘴。

紅綢終於卷盡,在衆人眼前,露出北方連片的高山。

此山以臺沿爲型,中厚,邊薄,正中挖出二尺四五見圓的平滑穿孔,裡面安置着整個範上最大的機關,風葉。

蘇角瞪大眼睛,指着風葉:“恪……恪君?”

“一個簡單的風力汲水系統,模仿水勢自高山發源,蘇將軍只當看不到便是。”

蘇角忍不住翻了白眼。

看不到?

十餘丈的獏行在範上不過幾寸大小,眼前的風葉卻足足五倍於最大的獏行,李恪居然要他視若不見?

他忍不住聳了聳肩。

巨大的範露出真容,李恪帶着笑走到鼎邊,蹲下身,解開了鼎腹的捆紮。

紅綢如水般流淌下來,深邃的內容,平闊的表面,面上用失臘法澆鑄出繁複的銘文,並非文字,而是……大秦的疆域!

秦域北及牧原,南抵蠻疆,東起東海,西臨西域,上面見不到明確的郡縣分野,但江、河、淮、離,八大山脈清晰可辨,正中眷者則眷者巨大的秦隸金文【墨行,水動力驅動灌溉體系】。

墨者集團驟然爆發出驚天的歡呼聲!

言之無用。

李恪用一次未與任何人商議的更名錶達了心跡,他將成爲墨者的一員,墨家有他,復興可期!

第五六三章 儒生之算,六國之願第三八一章 大善人朱家第二七二章 堂堂之兵第六一九章 你的女人,你喜歡就好第一八六章 其名飛蝗第五六七章 以身犯險,血餌捕牢第三零二章 餘徹食第二四四章 人盡皆知第六零零章 草原初冬第一二零章 貴賤之別第二三八章 你在哪裡第二二九章 雁門天府第三十九章 明火執鐮第七四五章 小心思第七一四章 項梁之死第二六七章 戰局抵勝第八零二章 十六王相制第三七一章 五德始終,毋常勝第七四二章 死戰十一,奪魄之陣第七四八章 龜兔賽跑第七七二章 天下第二戰神第二零六章 陰陽神爐第二一八章 生死追擊第三五五章 楚墨來客第七八七章 澠池會之十,舞劍第五七零章 宅男始皇帝救贖計劃之三,鶴光第七三二章 死戰之一,鄙視鏈第七零二章 相王第五一五章 星星之火第四七三章 大秦的工程究竟要花多少錢第九章 糙漢不糙第一九九章 有美南來第一七二章 沛縣之謀第五九一章 孩子不聽話第三十六章 解疑答惑第七一六章 馮劫獻策第三五一章 事實勝於雄辯第一零八章 朽木之雕第一四零章 情濃於血第十六章 襄翁之邀第一一九章 利弊各半第一九九章 有美南來第七零二章 相王第四七五章 小人物的哀愁第五四七章 李恪的顯學體系第一五零章 暴民之蹤第三三一章 俠之大者第六八一章 穩守,待攻第四三二章 我們來自五湖四海第七十五章 舉賢薦能第三一零章 墨家的推舉制度第五六一章 真人始皇帝第七五零章 暮氣四十七章 其名爲犼第三六四章 湘離大渠第六一五章 大秦不聞《無衣》歌第二八一章 才比商君第六零二章 農牧之治第九十九章 被歧視者第三五三章 蛤蜊拜師第三一七章 墨家當興第二九九章 受迫害妄想第九十一章 大肆採買第二五四章 秦人卑鄙第六九三章 揭竿第四六一章 大朝會第三零四章 陳平家的日常第八零五章 公子,請第八零六章 天下抵定第二四八章 北地狼嚎第七十三章 準備飲宴第七零五章 時代……不同了第四二二章 君子陽陽第九十六章 弧形支撐第八零六章 天下抵定第一零四章 解圖備事第七一三章 步子諸強第七零零章 有去無回第七八六章 澠池會之九,多疑第三一九章 敘離愁第三六六章 重製飛蝗第二十一章 偰字紋心第六一三章 白狼營第五九九章 人總要有點追求第一八零章 明恥教戰第五九三章 蠶食第五零二章 天上天下第四五三章 暗箭難防第三十六章 解疑答惑《盪風雲》卷尾感言第二十五章 一觴便倒第二十一章 偰字紋心第二一五章 破局投奔第二六零章 災禍臨門第三十二章 風雲突變第六三二章 虛設旗幟第一一七章 大宴賓客第六四九章 事無不可對人言第一七八章 撲朔迷梨第五五五章 焚書制的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