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五七章 大秦的佞臣們

bookmark

始皇帝三十二年夏,咸陽。

方士盧生自海外遊還,稱求羨門,得《錄圖書》一卷。其書有仙,閱之即焚,唯餘一令而獻之。

令言【亡秦者胡】。

天下震驚。

始皇帝端坐在自己的書案前,皺眉看着那枚在托盤的紅絨面上靜靜躺着的古樸令信,上面的字跡是商之金文,亡秦者胡,分外刺眼。

在他的對面,周貞寶披髮跌足,正手持着一口龜甲瘋魔亂舞。

他的口中念念有辭,粉色的花瓣隨着他雙手的擺動自房頂緩緩而下,數量之多,已經沒過了他的腳面。

如此場面整整持續了半刻之久,直到花瓣埋住腳踝,周貞寶忽一聲高唱,在那一地花瓣之上,伏身,稽首。

始皇帝的嘴角勾起一抹笑意:“周卿辛苦了。”

“爲陛下分憂,臣不言苦。”

“朕一直不太明白,周卿卜卦時花瓣紛揚,其數目遠不是雙袖盛得下的。可否告訴朕,你究竟將花瓣藏在何處?”

周貞寶恭敬答到:“天女之物,臣亦不知何來。”

“還是不願說麼……”始皇帝撇了撇嘴,“你擡起頭來。”

周貞寶小心翼翼地戳起身子,唯恐手上龜甲晃動,隱形人似的趙高碎步走到他身邊,躬身高舉着一面金盤,請他將甲中古錢倒在盤上。

始皇帝前傾身子,興致勃勃:“何卜?”

“勝!卻敵千里!”

始皇帝大喜,袖袍一揮,高聲宣詣:“詣,令匈奴將軍恬,領兵三十萬伐匈奴,不勝,不歸!”

屋外迴應一聲沉穩的男聲:“臣遵旨!定爲陛下克勝匈奴,不勝,不歸!”

甲葉碰撞的嘩嘩聲漸漸遠離,周貞寶一聲苦笑,恭聲勸止:“陛下,國之大事不問卜,問之亂心。”

始皇帝無所謂地擺開手,對趙高說:“貞寶便是這點不好,哪怕操巫弄卜,也不忘要勸誡君王。”

趙高諂媚一笑:“此爲臣之道也。”

“爲臣之道不討喜,佞臣便該似你這般,學着怎麼叫朕開懷便可,勸誡之事,有的是賢臣去做。”

周貞寶臉上苦笑更甚:“陛下,臣的話可不是勸誡。得君之重乃臣之幸,然君愛臣,臣亦該愛君,事涉國之大事,若是哪日臣的占卜與陛下心思不合……”

“治你個妖言惑主即可。”始皇帝想也不想就脫口而出,“丞相對方士防備的緊,有此由頭,各種大辟任卿挑選,斷不會叫朕爲難。”

周貞寶張了張嘴,憋了半天,好容易擠出一句:“陛下有應對便好……”

能把擅言的周貞寶擠兌得無言以對,始皇帝略有

些得意。他擡手把面前古令衝着周貞寶一推,問:“貞寶,此事你如何看?”

周貞寶神色一正,束髮,拱手:“盧舉求羨門,得《錄圖書》,焚之得令,故誇耀天下,一路東還。”

始皇帝皺眉不語。

周貞寶又說:“然令牌何來,陛下心知肚明,朝中重臣也有耳聞。兩年前臣在彭城作了一場法事,彭城百姓亦有些不實的印象。那令牌在盧舉手中壓了兩載,今朝現世,彭祖卻成了羨門,此事雖於陛下北伐之目的無損,然假神借仙的惡名,陛下只有背下了。”

“朕還可以將他交於丞相處置。”

周貞寶嘆了口氣:“臣一直勸陛下疏遠我等,防的便是今日之事。陛下,敢問您是想做個好神仙之事的荒唐之君,還是濫信小人的昏聵之主?”

書房的氣氛驟然激盪,千古一帝慍怒之下,渾身氣勢勃然而發!

“趙高!”

“臣在!”

“賞!”始皇帝的牙咬得咯咯作響,每個字,彷彿都是從牙縫中迸濺出來,“盧生海外求仙,得國之利,勞苦功高,朕心喜甚!爵晉兩級,除爲博士,賜金……百!鎰!”

趙高當即五體伏地:“臣,得詣!”

“哼!朕便是荒唐之君,也是古往今來最聖賢的荒唐之君!”始皇帝冷哼一聲,大步而出,“擺駕!朕要去阿房看看墨家爲朕建的宮闕!”

周貞寶翻身與趙高伏在並排,兩人齊聲高喊:“恭送陛下!”

始皇帝的車駕走遠了,兩個佞臣提溜起自個兒的腦袋,相視苦笑。

“瀛洲君,方纔有那麼一瞬,我真以爲你出了昏招,把陛下的殺意都激出來了……”趙高心有餘悸道。

“何止是高兄這麼以爲……”周貞寶小心擦着冷汗,“家有不肖子,伴君如伴虎啊!”

兩人相互攙扶着站起來。

“瀛洲君,莫怪我多嘴。朝中那幾位方士越來越不成體統,仗着陛下寵愛,胡作非爲,便是您再擅言辭,似如今日這等事體,您又能開脫幾回呢?您聽出來沒有?今日陛下可是連您也遷怒了!”

“哎……高兄,知我者高兄也!”周貞寶握着趙高的手,感激涕零,“今日全賴高兄相助,若不是那句爲臣之道,貞寶立死矣!甚也不說了,我府上新來一斛東珠,晚些便令人送去令媛府上,貴女在嫁,身邊若是沒些陪飾,在夫家總是說不上話的。”

“瀛洲君顧念小女,高實在是無以報償!”

“高兄!”

“瀛洲君!”

在始皇帝的書房裡,大秦最負盛名的兩大佞臣深情對喊,四隻大手緊緊地握在一起,久久也沒有分開……

……

三十二年夏,始皇帝遣蒙恬北擊匈奴。

三十萬大軍兵分兩路,蒙恬將主力自膚施而出,北出上郡,過九原,成東路。句注將軍楊奉子率偏師西出義渠,過蕭關直入草原,成西路。

兩路大軍在河西的廣闊草場擺開陣式,呈鉗型推進,一切阻礙都被重甲兵車和強弓勁弩碾得粉碎。

這是大秦北伐匈奴的第一戰。

蒙恬先是似李牧附體般在旦夕之間轉守爲攻,突然出擊,又以白起式的大範圍扯動頻繁發起小規模決戰,連續殲滅敵有生力量。

最後登陸河南之地,他迅速建起固若金湯的軍寨,和王翦一樣,玩起了與兵卒同甘共苦的溫情把戲。

前後僅僅四月不到,蒙恬盡收河西,殲敵萬餘,勝得乾脆利落。

而在這場戰爭當中,表現最搶眼的卻是時任句注將軍麾下,陰山校尉所屬軍侯的陳旦。

大軍開拔後,旦率三千騎卒爲偏師斥侯,勇猛無鑄,每戰爭先,歷經大小一十七戰,戰必勝,攻必果,累計殺敵兩千餘,繳獲輜重牛馬無數。

楊奉子視他爲掌上愛將,戰爭一結束,便將他從司馬欣手下調出來,擺在身邊做了句注將軍的親衛統領。

也是此時,李恪乘着馬車來到雁門郡的北境長城,看着那望不見首尾的熱火朝天的建設工地,喃喃自語。

“趙長城……你既然倒黴成了我踐戍役的地方,那這沒效率的施工方式,就該好好改改了。”

第三零四章 陳平家的日常第二七九章 大戰方歇第三四九章 水土不服的根源第三四四章 恪君,助我第六三六章 李恪對大秦的價值第七六五章 武關之七,請賜教第四二八章 鍾離說彭越第六六三章 二世登基第八章 退禮風波第五三二章 朔方部建制初成第一八二章 解帶爲城第五十三章 一石二鳥第五六三章 儒生之算,六國之願第六四八章 鋒銳如劍第一一九章 利弊各半第四三一章 齊墨歸心第六一一章 率敖十七令第七三七章 死戰之六,趙將軍彭越第六三八章 扶蘇的家臣第四四一章 螭龍無用論第二八九章 白日晝寢第四零二章 三家志合第五七九章 仙術與巫術的區別第三十六章 解疑答惑第一九一章 阿爾善部第五六三章 儒生之算,六國之願第四零二章 三家志合第三六五章 墨家的價值第五六七章 以身犯險,血餌捕牢第六七一章 內憂生第四三四章 大荒之中,有山不鹹第七零九章 二年五月第六十章 夜論動力第七三零章 天府第二四九章 第一滴血第六一五章 大秦不聞《無衣》歌第一四零章 情濃於血第二四六章 歸秦之願第七六三章 武關之五,勝與敗的分水嶺第六八二章 長子當王第四三六章 李恪,請諸同門驗學第一三七章 將相有種第六四二章 援兵漸近第十六章 襄翁之邀第四三一章 齊墨歸心第三三八章 會於寢浦第六二九章 東塬夜襲第二六二章 烈焰焚城第六二八章 轉帆延城第五二一章 志在改秦第一一六章 舊事過往第二五四章 秦人卑鄙第二零四章 獏行出水第二三二章 開門見山第六七零章 師出有名第五四九章 秩!兩千石!第七零六章 文鬥,武鬥第四九七章 將仲子兮第六三八章 扶蘇的家臣第六八六章 爲朕分憂第三九七章 三妻四妾第三三零章 信義季布第五六四章 事出反常,即爲妖第七九一章 澠池會十四,墨戰第一五零章 暴民之蹤第五五零章 李恪就是河間郡第六十章 夜論動力第六零三章 墨家要擴張第六九六章 神奇的磁場第一四八章 飲茗雅事第六四三章 平旦決戰第三二三章 尚需要一個侍女第二五三章 四散衝殺第六七五章 西軍股份有限公司第七十一章 儀仗雄風第七四二章 死戰十一,奪魄之陣第四八八章 朝辯第二四四章 人盡皆知第四五二章 改革的聲音第六一九章 你的女人,你喜歡就好第五九七章 韓信單騎赴會第四九五章 無爲而治第六零五章 祖龍死而地分第七八三章 澠池會之六,口舌第二六四章 曲道伏兵第七二八章 親征第二六一章 空城困敵第一零五章 千斤巨物第七二八章 親征第八零一章 老狐狸也有失手的時候第一四七章 迎來送往第七十四章 清白坦蕩第四六零章 鉅子歸秦……爲戍卒第三二二章 嬴姓,李恪第二九五章 祖龍第七十一章 儀仗雄風第三五五章 楚墨來客第二三七章 損兵折旦第五九九章 人總要有點追求第四六四章 篳路藍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