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六六章 君擇臣,臣擇君

bookmark

歸秦之旅從大殿推至書房,在旁參謀的人數少了,相應的量級卻沒有下降。

大秦的威儀超過一半都在始皇帝一人身上,而換下沉重、繁複的朝服之後,他身上的威儀非但沒有減少,反倒像脫了繮的野馬一般,越發地張揚浩蕩。

除卻始皇帝,還有執政之手,掌行政六寺的左丞相李斯。軍方代表,雄據北疆,掌三十萬雄兵與六郡民事的匈奴上將軍蒙恬。諸王子之長扶蘇,軍國通勤,國尉李信,就連皇帝最寵信的兩位佞臣趙高與周貞寶都在。

佞臣自許爲佞臣,這怕也是華夏曆史上絕無僅有的盛況。

李恪正襟,危於座。

“恭賀陛下,有蒙將軍執掌天兵,河套西、南盡收於大秦。往後有陰山爲憑,咸陽安矣,大秦安矣。”

這是奏對正經的開場白,吹捧功德,君臣和諧,天下安泰。

始皇帝作爲科班出身的皇帝自然知道怎麼應對,當即笑答:“北伐建功,非朕之喜,天之喜。盧生自海外歸,得天言古令,令曰亡秦者胡,若非天諫於朕,朕還下不了出兵的決心。”

這一捧很有水平,自謙而不過度,天給了諫言,國主應對,既體現了恭謹,又體現了仁恕,而明君決斷,賢臣勝定,又是國強的體現。

書房中一片其樂融融,哪知李恪卻壞了規矩。

他挺直身,高聲喝道:“陛下,謬矣!”

“噫?”

“陛下謬矣,匈奴不臣,則陛下伐不臣,此萬民之請,國主之義,與天何干!”

始皇帝有些發怔,李恪的詰問並不難應對,可託天喻事大體是一種慣例,正文從來都是藏在天爺後頭,李恪卻抓着倒黴的天爺不放。大家都是場面人,讓老天爺躺贏一下,沾點功勳不好嗎?

李斯當即站出來爲老天爺鳴不平。

“鉅子之言纔是謬論,自古王權天之所授,唯有天授,君王得位方正,行政方德。若無天意,這世間豈不要亂套?”

李恪不屑反駁:“沒有天意,還有秦律,有民生,有華夏之安危,有黎庶之期盼。丞相,若世間真這般容易就亂套,要你法家何用!”

李斯大怒:“放肆!”

“法家領袖不明法之威儀,您還有臉說放肆!”李恪冷哼一聲,甩開李斯,正視着始皇帝,“陛下,夏商周兩千餘載,您可想過,他們因何而亡?”

始皇帝眉頭微皺:“鉅子先聲奪人,意在勸誡?”

“是!又不是!”李恪深吸一口氣,“親賢臣,遠小人,忠國事,棄恬嬉,君王之正也。陛下合有三皇五帝之功業,雖古之聖賢尤不可及,便是佞妄,在陛下身邊,亦時有賢臣之姿。”

李恪對着趙高拱了拱手,趙高一愣,這才反應過來,李恪是在誇他。

他登時眉開眼笑,纔要還禮,李恪又不看他了……

“陛下需忠言在耳,時時提正,此乃明君之義,充耳之用,但,卻不是草民想說的。”

始皇帝被李恪的馬屁拍得通體舒泰,五官舒展,恰問出聲:“那鉅子此言,是爲說甚?”

“天志!”李恪斬釘截鐵道,“墨義有明鬼,天志。我師墨慎子嘗作《十義疏注》,言天志者,普天之下,生民之志,明鬼者,冥明之中,人之慾求。所謂鬼、神、天、仙、怪,皆人也,無天也。”

始皇帝不開心了,鄭重其事:“仙,是有的。”

這話裡的意思,除了能讓他長生不死的仙必須有,別的什麼鬼神天怪,魑魅魍魎,有沒有都無所謂……

李恪險些笑出來,忙作鄭重,一臉端莊:“仙或許有,但仙之初亦爲人,得長生之道,藏山川之間。此等人不問世事,只爲己身,有他們爲國策諫言,陛下,您覺得自己當信不當信?或是換個說辭,陛下篤信仙諫,世人觀之,覺得陛下是賢?亦或是不賢?”

這下始皇帝當真愣住了。他信仙,求仙,也以一己所求借仙用仙,還自以爲得計,卻從沒想過,那些傳說當中的仙,真懂國事麼?

李恪朗聲言:“言歸正傳。世有夏商周三朝,傳五六十代,歷經二千年,其國何亡?”

話題至此終於被李恪完全掌控。

始皇帝順着李恪的思路思考,下意識問:“天?”

“黎庶愚昧,不識天道。世之有識者慣以天言道法,傳得千秋百代之後,這天便不再是道了,它是實。天有意志,授之以君,則君不必賢,天選則正。夏桀不賢,有成湯伐夏桀,成湯立商,非爲賢,乃天眷也。後姬發伐紂,亦非賢,天選之。如今待得陛下,天耶,賢耶?”

始皇帝的臉色有些難看,他聽出了李恪的言外之意,可他還是問:“君以爲朕不賢?”

“帝賢,秦以六世王天下,先王皆賢而陛下爲最。”李恪不鹹不淡地拍了個馬屁,調轉話鋒,直指正題,“可賢有何用?凡事皆以天言事,陛下雖賢,天下卻以爲天賢。陛下,天賢否?”

始皇帝不言,沉思。

李恪繼續說:“天居於上,無口無舌,陛下能借,他人亦能借?陛下以大秦國事助長天威,待得野心之輩起於荒僻,言天授其偉業,覆暴秦,立新朝,民衆當信,還是不當信?當從,還是不當從?”

始皇帝眉頭一挑:“借天而反之人,朕當殺之!”

李恪失笑搖頭:“六國遺貴橫行於山東,豪強紳士優渥於鄉里,他們皆有鼓動民意之能,只待大秦有隙,便會借天。陛下明知如此,因何不殺?”

這又是一條禁忌。

自合六國,始皇帝得閒便東巡人世,爲的就是彈壓那些野心之輩,使天下一心,歸於大秦。他不是不知道山東不穩的根源,而是……

“殺……之不盡!”

李恪長笑三聲:“既然殺之不盡,陛下爲何還要借天言事,徒給他人反秦,作嫁衣裳!”

始皇帝陡然升起一股明悟。

大秦得國憑的是六世奮勇,將士用命,所謂的天命,只是正名。可大秦真的需要這等正名麼?尤其是他已經是天下的始皇帝了,如今的大秦,還需要這等正名麼?

百姓擁護的是秦律,是秦政,無論有沒有天在頭頂,該擁護的依舊擁護,該反對的還是反對。

他已經不再需要天來爲他彰顯威儀了,始皇帝的威儀,遠甚於天的威儀!

自此番見得李恪,他第一次起身,對着李恪展袖,深揖。

“非鉅子,朕險作繭而自縛。”

李恪坦然受了這一禮,起身,回以深揖:“陛下不以忠言逆耳,明也,草民敬服。”

奏對由此重回到君臣相得的正經節奏,始皇帝認可了李恪,接下來,就該輪到李恪出題。

這在後世是難以想象的。

臣以身家事君王,儒家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說法,再後來,甚至有學的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極端思想,考校君王,在後世來說,屬於大逆不道的舉動。

但大秦不同。

大秦尚有周之遺風,君擇臣,臣亦擇君,李恪要領着墨家歸秦是一回事,但通過考校決定如何歸秦,又以多大的力量歸秦,卻是他的權利,所有人都對此心知肚明。

互作深揖之後,始皇帝繞出書案,以禮賢之風攙起李恪,引着他,一直來到書案之前。

“鉅子啊,朕與你師相交十數載,雖僅兩面,卻頗得投緣。博浪沙外,你師將你輸在朕手,朕便一直等着你來投朕。”

這是告訴李恪,要求別太高,從物權上來說,你是我的……

李恪笑笑,不着痕跡抽手而出,又是一揖:“陛下,我師臨終之事,千萬叮囑草民投秦,草民斷無違背師命之可能。只有一事,臣不得不腆顏以求陛下。”

來了!

始皇帝斜眼瞥過堂下的重臣們,人人正襟,各個危坐。

這些人裡,李斯和李恪有學派之爭,蒙恬對李恪有提攜之恩,扶蘇有佳友之義,李信有血脈之情,始皇帝讓他們旁聽,打從一開始,就是爲了讓這幫子人討價還價。

看到衆人都有覺悟,始皇帝暗暗點頭,揹着手,威儀大張:“鉅子且說吧。”

“天牢之中,尚有刺秦之墨衛百三十六人,草民希望……”

李斯冷哼一聲:“鉅子想陛下將他們全放了?他們犯有刺官大罪,依秦律,皆屬盜殺。鉅子之請便是陛下允准,我亦不準!”

李恪隱蔽翻了個白眼:“誰說要陛下把他們放了。草民是希望,讓他們戴罪立功,以奴隸之身,爲諸皇子皇女護衛!”

此話一出,羣賢震駭,書房當中乍起一聲驚呼。

“你瘋了!”

第七七零章 武關十二,烈士暮年第七四八章 龜兔賽跑第三十八章 災前搶收第四零八章 進擊的項籍第二零八章 呂雉之心第四九七章 將仲子兮第七八七章 澠池會之十,舞劍加更特告第三八一章 大善人朱家第三八四章 獄掾辦案,閒人退避第二七八章 豪傑末路第四一四章 海外有仙山第四七九章 人行於道,有犬吠聲第七一三章 步子諸強第三五一章 事實勝於雄辯第四三六章 李恪,請諸同門驗學第四十二章 福禍兩依第一三三章 以法論法第一零七章 總有意外第七六五章 武關之七,請賜教第四三四章 大荒之中,有山不鹹第八零五章 公子,請第五四五章 三塊飛地第一一四章 戒嚴解除第一六六章 久遠回憶第三七九章 楚墨假鉅子之試開始第一五九章 樓煩雄城第六零五章 祖龍死而地分第一五六章 郭平不服第四一七章 江湖兒女(中秋快樂!)第五五零章 李恪就是河間郡第一二五章 句注軍市第二七零章 奪軍殺將第二六五章 機緣巧合第六零二章 農牧之治第三八零章 工坊探疑第九章 糙漢不糙第三一零章 墨家的推舉制度第四十三章 自滿過甚第六七九章 大逃亡第二七四章 天火流星第一一二章 其名獏行第七四零章 死戰之九,大雍的怪胎第一四七章 迎來送往第七零三章 亂燉第一九八章 久病成醫第二三四章 沉冤得雪第六七一章 內憂生第三八五章 戰神英布第一三三章 以法論法第三二二章 嬴姓,李恪第三二五章 魏人好臉面第三六八章 鬼斧神工第四七三章 大秦的工程究竟要花多少錢第七九八章 戰神出世第一二零章 貴賤之別第四十五章 貧賤難離第六一零章 鬥祖龍,二伐匈奴第一零四章 解圖備事第十五章 強勢闢謠第一九六章 小孔成像第五二九章 校尉路人甲第十二章 心腹之人第二九零章 南向,漫行第四七七章 守時是美德第三三九章 秦攻百越之戰第五六四章 事出反常,即爲妖第九十一章 大肆採買第二二六章 新兵蛋子第六七六章 胡亥來晚了第六六六章 請稱孤第五五五章 焚書制的真面目第七五八章 秦關百二第四八五章 歸咸陽第四二四章 消了朕一口惡氣第六七二章 權臣論第八零三章 假道伐虢第二一八章 生死追擊第二一四章 爰書賊殺第十九章 禽獸不如第二四八章 北地狼嚎第五九八章 李恪,你不得好死第三章 思維導圖第一七六章 水力體系第七六五章 武關之七,請賜教《盪風雲》卷尾感言第三五零章 惡人還需惡人磨第六七九章 大逃亡第七九二章 澠池會十五,法度第三十七章 流水作業第七九四章 澠池會之終,生機第八十三章 俠之大者第七二七章 兩難第八零七章 新芽綻放【尾聲】第一九九章 有美南來第七七七章 蒙恬之謎第三三七章 又是張良第一三二章 官肆健奴第一零五章 千斤巨物第七七零章 武關十二,烈士暮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