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八七章 斥儒

bookmark

儒家曾有過輝煌的過往。

天降孔仲尼,問禮老子,始成儒家。

他一生顛沛,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授徒七十有二,有教無類,終將儒家發揚光大。

在他之後,子張、子思、顏子、孟子、雕漆子、仲良氏、公孫氏、樂正氏皆一時之選。孟子巡天下,諸侯相敬,吳子相魏楚,舉世無敵。荀子在儒家褒貶不一,但他爲齊王所重,祭酒稷下,才真正奠定了儒家爲百家至尊的特殊地位。

儒家是世間唯一的顯學!

墨子學儒自出而成墨家,韓非師荀子而統法家,墨法皆是儒家不成器的分家,至於道家……一羣隱居在深山老林,從未嘗試過治國理政的野人,也敢自稱顯學?

儒生歷來是驕傲的,便是秦統六合,法蓋百家,始皇帝從不把儒生的諫言當一回事,他們依舊堅定地認爲只有儒學才能令天下興盛,世事祥和。

直到李恪出現。

李恪帶着絕世的聲望領墨家歸秦,一出世,便把歷來只在墨家內部流傳的《非儒》,堂而皇之帶到了朝堂之上。

這是一個絕世的叛逆!

和墨子一樣,他學於儒,卻不通大義,妄圖以奇技淫巧喧譁視聽,通過打壓孔子的神聖,來彰顯自己的不凡!

儒生們恨他入骨,卻又對他無可奈何。

始皇帝太偏愛他了,這種偏愛讓他有恃無恐,就連他的弟子門人,也對儒家極盡羞辱之能事。

儒家必須反擊!

遠在齊地的孔從子擔綱,身處秦廷的孫叔通掌舵,儒家反擊的第一個目標,就定在了李恪最有利的支撐,大秦的皇長子扶蘇身上。

他們本想毀了扶蘇,可是衆人聚首一番議論,卻突然發現,扶蘇居然是天賜於儒家的至寶……

至寶難尋啊!

首先,扶蘇是齊法領袖蒙毅的高徒,一身學識承自齊法一脈,與儒家本就有共通之處。

其次,扶蘇心性良善,信人奮事,又符合儒家對賢王聖王的評價標準。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大秦承周禮,依據周禮,必定是嫡長子繼承皇位。

始皇帝的後宮沒有皇后,所謂嫡子自然也無處去尋,但扶蘇卻是長子!

有嫡則立嫡長,無嫡則立子長。

在儒家看來,扶蘇幾乎就是欽定的太子人選,可笑蒙毅李恪自詡天才,居然將這了不得的擁立之功生生給忘卻了。

這是儒家顯秦最好的機會!

儒家八脈難得一心,整個儒家衆志成城,他們誓要攫取擁立之功,讓扶蘇從此摒棄法墨,倒向儒家!

現在,就只差扶蘇的默許了……

孫叔通盯着扶蘇,全神貫注,只要扶蘇一張口,他就要以大義之言堵其言論,把這份默許做到實處。這樣或許會暫時令扶蘇不快,但只要把扶蘇捧上高位,這一切的不快都將變成對儒家的感激和謝意。

此乃人之常情。

現在有多不快,以後便有多感激。所以孫叔通不僅不懼怕在此招惹扶蘇,甚至希望扶蘇能多張幾次口,如此他纔能有機會多厲喝幾次,讓扶蘇更深切地感受到儒家的拳拳之心。

張口啊……張口啊……

扶蘇臉色鐵青,嘴脣緊抿,可孫叔通的耳朵裡分明聽到幾聲調笑。

他皺了皺眉:“殿下,您可曾想明白了?”

“博士,諸位對扶蘇偏愛,扶蘇謝過,只是立儲之言……”

“殿下!”孫叔通像打了雞血似昂起頭,剛想駁斥,屋子外,那聲冷笑又響起了。

“嘁!殿下,儒生有死諫之意,你卻在此推三阻四,這可不是君子之道。”

緊閉的房門隨着話聲被蒙衝推開,李恪攙扶着辛凌進來,笑意盈盈,滿臉都是譏諷。

“陽周縣長恪?”孫叔通愣了一下,心裡突然生出不好的預感。他淺思片刻,張口便斥,“地方牧民無事不得擅入咸陽,你身爲陽周……”

“身爲博士,諸位當真是不合格。十好幾人呢,居然無人記得本官的縣長只是兼職。”李恪嗤笑一聲,指着自己的鼻子,“我,是修路的!”

看到李恪登場,扶蘇驚喜萬分。

他疾步走過去,從李恪手中接過辛凌,卻強忍着沒有和李恪搭話,而是帶着埋怨向辛凌說:“莫離,秋日夜涼,你帶着身子,怎可隨意受風。”

辛凌冷清清瞥了扶蘇一眼:“妾不喜早睡。”

“呃……”扶蘇尷尬地摸了摸鼻尖,“今時不同往日,不可倔強。”

“黃昏便睡,累不着孩兒。”

看到扶蘇被噎得滿臉通紅,李恪輕笑一聲:“殿下,我在門外隨師姊聽半晌了。儒家拳拳之心,你怎就不答應呢?”

豈料扶蘇還未答話,孫叔通又抖了起來:“大膽李恪!我等與殿下密議,豈是你能偷……”

“你自個兒出去聽聽,喊得這麼大聲,上阪的蛾子都叫你嚇跑了。”李恪又一次肆無忌憚地打斷孫叔通的話頭,掏着耳朵一臉痞相,“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媼九歲就讓我背《易》,怎麼反倒是正經的儒家,居然連這般淺顯的道理都不明白?”

“你!”

“梗着個脖子大聲嚷嚷,是怕外人聽不到麼?”李恪踏前一步,居高望下,“我明白你等的想法,你等覺得將殿下捧上太子位是擁立之功,待陛下崩卒,殿下登基,自然就要回報你們。孔子魚等丞相之位很久了吧?又或是他希望如姜尚那般,在齊地封個諸侯公爵,尊王治下?”

“你放肆!我等何時……”

“人吶,最重要的就是自知之明。陛下不喜你們,你們便該夾緊了尾巴存續儒家道統,殿下不喜你們,你們就該老老實實回家安睡!自以爲學了幾分論辯之道,仗着殿下心善巧言令色,儒家已經墮落到這般田地了麼?”

“小人……小人……”

“我現年一十有九,和齊地那個顫顫巍巍的老人家比起來自然是小人,這勿需你來提點!然而,我再小也是墨家掌教,雁門稱我有墨氏,關東喚我李聖賢。大家同處士林之中,兩相當面,你就是不喚李子,也該以鉅子喚我纔算得體。儒家口口聲聲禮義廉恥,孫叔通,你的禮在何處!區區學藝不精之輩,你究竟有何臉面以說人!”

“你!”孫叔通兩眼一瞪,臉色一青,噗一口鮮血噴在李恪腳下。

李恪根本不爲所動,只是冷笑:“孫叔通,你儒家想妄議朝政便去議,想死諫禍國便去死,我不攔着。咬破舌尖,口吐鮮血,你若以爲朝堂大議之時也可像今天這般拖延過去,我只能說,你,死,定,了!”

……

孫叔通昏了過去,被衆儒生架着逃出了扶蘇府邸,李恪、扶蘇、辛凌三人在後堂環坐,各自瞪着正中那盞昏黃的油鐙,一言不發。

沉默半晌,扶蘇嘆了口氣:“今日若不是你恰好過來,真不知該如何收場……”

李恪苦笑一聲:“這幫儒生纔開口時你就該把他們轟出去,由我來說非是最佳,也打消不了他們的念頭。”

“我知道……”扶蘇苦惱地揉了揉眉心,“四日後的大朝會……父皇怕是會氣得不輕。”

“以陛下的性情,氣倒不至於。”李恪瞥了扶蘇一眼,“只是你親儒的嫌疑,怕是洗不脫了。”

“洗不脫便洗不脫吧。這世間,法掌規矩,墨令強盛,儒使教化,本就是最好的場面,說我親儒,也不算冤枉。”

李恪滿臉古怪地盯着扶蘇看了半晌。

辛凌伸出手撥了一下燈芯,開口說:“婦人之仁,非霸主之姿,舅不喜的。”

“誒?”

辛凌站起來,打開門面無表情看着李恪:“夜已深,良人操勞一日,該安寢了。師弟自便。”

第二一零章 臨街旺鋪第五零一章 大講,成聖之始!第六五八章 天崩第五九八章 李恪,你不得好死第三三九章 秦攻百越之戰第一六零章 宦海沉浮第一一一章 有條不紊第六一一章 率敖十七令第一四四章 三角函數第七十三章 準備飲宴第四五四章 大集終,人心聚第七九九章 李信告老第九章 糙漢不糙第六三三章 頭曼的決心第六四二章 援兵漸近第七十六章 兩世爲人第二六五章 機緣巧合第二十五章 一觴便倒第八十五章 水車之難第五一八章 擎雷仙人第五九五章 肇第六三二章 虛設旗幟第七五八章 秦關百二第七二九章 重啓沙丘宮第六七八章 陳涉、吳廣第七十四章 清白坦蕩第二三三章 墨帖再現第七三零章 天府第一六七章 沙盤開閥第三九五章 腳踩百八星第七四三章 死戰之終,漁翁得利第八十八章 新房之訊第一八六章 其名飛蝗第一六二章 利慾薰心第三零五章 莫爲與或使第二六五章 機緣巧合第六一四章 勒石燕然第四三三章 討人嫌的別人家的孩子第二九二章 大戲開鑼第一二六章 司馬軍侯第三九一章 《非攻》疏注第五四二章 到嘴的肥肉第二六五章 機緣巧合第一一四章 戒嚴解除第七六九章 武關十一,墨軍,殺第七八二章 澠池會之五,次日第五九五章 肇第五零零章 冠禮,成人之始!第五一零章 小人長慼慼第四九八章 大秦第一個狼人第二五六章 都是玩笑第三零二章 餘徹食第七零八章 大秦最後的戰神第四三九章 不由己第五四二章 到嘴的肥肉第六五一章 李恪與始皇帝奏對第五六二章 咸陽亂局第三七一章 五德始終,毋常勝第四九四章 王離走得很安祥第七五六章 小人者,趙高第一一四章 戒嚴解除第七四四章 雍軍的七寸第四七八章 爲吏之道第二三九章 天地失色第五七零章 宅男始皇帝救贖計劃之三,鶴光第四七四章 做一隻有用的刺蝟第三二三章 尚需要一個侍女第六八二章 長子當王第一五六章 郭平不服第七一九章 愣頭青,們第三五九章 文化侵攻第七一五章 劍指邯鄲第七六一章 武關之三,怎麼裝不是裝第一五八章 扶蘇音信第三一五章 機關獸蠍第四五三章 暗箭難防第三四八章 夏無且第四七六章 撿到寶了第七九七章 咸陽中阪無籍某被刺案第五七八章 奇謀百變第三一六章 得中原者得天下第五零八章 始皇帝服仙丹第四零八章 進擊的項籍第四九四章 王離走得很安祥第一三五章 巫醫之方第二零零章 唯死而已第六四七章 白狼之殤第五三八章 祖宗這種事,無所謂第三一九章 敘離愁第八零四章 文臣不會打仗第七四七章 蕭何潁川說張良第一一五章 喬遷之喜第七一一章 請建太學書第五十六章 失因得果第十七章 老而不死第七零二章 相王第四九四章 王離走得很安祥第十八章 意外收穫第五一零章 小人長慼慼第七四二章 死戰十一,奪魄之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