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七一章 內憂生

bookmark

二世元年,端月十七,雪止天晴。

晴天至矣,戎狄上將軍恪令莫府出狼居胥大營,行往河間郡塞上縣,同行者有七郡三官,暨郡守、郡尉、監御使二十一人,並軍十二曲共計六萬戰卒。

大軍以百五十駕分白車開道,浩浩蕩蕩闢開積雪,一路上旌旗招展,踏蹄如雷。

在霸下的指揮室裡,李恪擺佈着成箱的竹簡,爲扶蘇通報眼下西北各郡的狀況。

“白于山地的內長城原是背南面北,如今做了臨時的改建,加高半丈,增設箭垛、望樓,封閉關城,只守不攻。如今各項工程都已就緒,布領白於部駐守三關。但這個兵力稍顯不足,我打算再發兩曲,爲其備兵。”

扶蘇點點頭,在身前的竹簡上註明【白於三關,將季布,調萬兵】。

“往東,榮主持修築陽周關,是一座模塊化設計的內關,關長且矮,咸陽又有直道相通,估計會是胡亥主攻之地。這座關如今已建八成,二月可竣,我讓旦領兩部入關駐守,雁門郡只留一部兵馬,交給吏來節制,你要予他一個軍職,如此才名正言順。”

“陳旦調防,陳吏予軍職。”

“賀蘭關面朝西域,雖有部分城牆勾連北地郡,但便是破關,胡亥也渡不過大河,所以一部兵馬足以防衛,那裡也不會成爲主攻之地。樓煩關與句注關的背後是繁華雁門,守備的壓力必然大,你可以讓蘇角領兩部兵馬駐過去,總領雁門防務。”

“角領雁門防務,備兵兩萬……”扶蘇頓了頓筆,“恪,你便是不想用江隅、司馬欣、董翳等人,但還有韓信、左車、嬴敖,皆可信之良將,何以不用?”

“西北拓土建郡之事事關以後,他們還需在各自任上領軍,這次就不用他們了。”李恪活動了一下脖子,“西軍十七萬,北軍十六萬,如今旦領着麾下三部入我等帳下,雙方常軍之比便是二十比十三。而軍備方面,我們有獏川、白於、狼山三處將作,胡亥只有咸陽將作一處,便是風舞不將它拆了,其生產力也捉襟見肘,不需要太當回事。”

“糧草呢?”

“從河間建郡時我便開始囤積糧草,如今河間糧草足敷七郡三年之用,雁門、上郡又歷來是北軍屯糧的重地,勿需擔心。”

“你從河間建郡就開是囤積糧草了?”扶蘇瞪大眼,難以置信道。

李恪白了他一眼:“機耕是新事物,天曉得幾年纔可以自給自足,我屯的糧大半都是你翁給的,若是處心積慮,也是你翁處心積慮。”

“噫!”

李恪交叉起十指,那肘把身邊的簡箱衝扶蘇一推:“防務大致就是如此,剩下三萬軍我會帶去膚施。開春之後,我主軍,你主政。稱王開府之事你需好生算計一番,既要保證七郡政務之運行,又得藏着掖着一些,別與咸陽朝廷一一對應起來,叫人落下謀逆的話柄。”

“此事我有考量,只是……你覺得我在何時稱王更合適些?”

“兵臨城下,即可稱王。”李恪吐了口長氣,“王都,你想好立在哪兒了麼?”

扶蘇愣了一愣:“不是塞上麼?”

“塞上、膚施、善無,各有優劣。塞上雖有行宮可以用作王宮,但你若建都塞上,我怕是逃不出權臣之名。”李恪苦笑一聲,說得坦坦蕩蕩。

扶蘇一臉嗤笑:“你居然怕做權臣?”

“自古權臣都沒好下場,我做不做權臣,你說了算。”

“古往今來,似你這樣憊懶的權臣想來是絕無僅有。”李恪把雙手一攤,逗得扶蘇一陣失笑,“恪,上郡郡守泊是你伯父,你如此安排當無問題。可中陵君那裡……”

“嚴駿本該被隴西侯帶去狼居胥見你的,只可惜大雪封道,他們不得已唯有停在塞上。說服他是你的事,說服得了,雁門安定,說服不了,我就把各縣三官禮送出關,反正沒有把雁門郡留給胡亥的道理。”

“原來你早打算好了。”

“沒辦法,有件事你還不知道……”李恪支支吾吾,躊躇了半天,“隴西侯去請嚴駿,雙方好似鬧了些不愉快,所以……嚴駿現在大體是被軟禁着的……嗯,他有些生氣。”

“有些?”

“可能比有些多一些……吧?”

……

歷經半月,大軍穿高闕關,過九原橋,經通原道行抵塞上城中。

六萬大軍沿路分解,一萬往南入白于山地,兩萬往西入駐雁門,雁門的兵馬卻調出來了,如今就駐留在總指城內外,隨時準備接手陽周防務。

除此之外,迴歸河間的李恪正式突破了上將軍五千人的親衛限額,墨軍大幅擴編至兩萬,五大營各建半數。

源源不斷的裝備人馬送入各營,李恪與諸位墨家賢士日操夜課,明目張膽在軍中播講起墨義學理,不避人前。

這麼做自然會引起旁人的忌憚,尤其是那些跟從扶蘇,卻與李恪與墨家全無瓜葛的將軍和文臣們,心中更是不安。

只是李恪卻顧不得了。

塞上城中兵甲煊赫,扶蘇於驚蟄之日入城,與李信一番交道後,先令蘇角、江隅、司馬欣、董翳等人輪番勸說嚴駿,又在兩日後遷入行宮,親自與嚴駿長談了四個時辰。

嚴駿俯首,扶蘇終於說服了這位在北地有着隆重聲望的宗室君侯。

爲了表達對嚴駿的重視之意,當夜,扶蘇自爲東道,第一次在行宮中宴請諸賢。

酒過三巡,絲竹暫歇,嚴駿看着空空蕩蕩的右首上席,突然故作不解問:“殿下作宴,塞上城竟還有缺席之人?”

扶蘇雲淡風輕地笑了一聲:“今夜事不湊巧,恪要在連山營中開課,爲兵士講《非攻》之義,不得已才缺席。他要我代傳歉意,請中陵君海涵。”

“在軍營中宣講墨義?”嚴駿皺着眉頭,“殿下,西北若行壹教,將行法教,亦或墨教?”

他沉穩的聲音蕩平了酒宴的喧囂,所有人都放下杯盞,靜等着扶蘇回答。

扶蘇沉默了一會兒:“我知曉中陵君在擔憂何事,只是這事卻不適合由我來答。”

“殿下已有稱孤之意,卻連今後政本都不能作答?”

“你誤會了。”扶蘇笑着搖頭,擡高聲問:“憨夫君,七郡學政如何排布,不知你可否爲中陵君解惑?”

憨夫離席而出:“唯!”

“稟中陵君,戎狄上將軍節制之七郡,學制分初、中二級。初等學室,仿墨家少年營而建,授倉頡三篇並各地戶籍、律法若干,以識字明律爲主,非夏民更需定下名姓。此一學,十五以上之夷狄男女需在三年內脫產學足三月,凡七郡領民,十二至十五歲需學滿一年,八至十二需學滿三年,不足者入罪。”

“中級學府,分學派,習學理,由各學室擇優舉薦,經考覈方可入學。如今已籌建墨學四家,法學六家,道學三家,農學兩家,兵學一家,餘者,諸雜學和而成四家,分佈於各縣。上將軍與殿下議,商定於四月首試,往後每年一試,學制三年。三年之後,中學生員例同大秦學室,用以爲佐吏,充實軍政。”

嚴駿的面色鐵青:“如此說來,上將軍不欲再行壹教之法?”

“壹教成法不成國,若要國強,又何必拘泥一家一言?”

憨夫不卑不亢的聲音迴盪在殿內,把嚴駿氣得吹鬍子瞪眼。

“說來倒是輕巧,中學授百家,軍中傳墨義,你們如此做,打算將先帝的焚書令於何地?”

這難當真是發得毫無徵兆,憨夫心裡有百般言辭可以反駁,偏偏卻被扶蘇用眼神止住了話頭。

“中陵君稍安勿躁。”扶蘇擡手揮退了憨夫,對着嚴駿輕聲慢語,“父皇下焚書令,意不在譭棄百家,而在統一民思,使明者論道。這是七郡遵行的教化準則,下一步,雁門,上郡也要如此操持。此我之願,非恪之願。”

“殿下,臣無意駁斥七郡教化,但上將軍在軍中傳道……”

“那是他的親衛。親衛中人本就是墨者,墨者學墨,何罪之有?”

“臣聽聞上將軍親衛達兩萬之衆,秦律何時許過將領擁兵……”

咚!

言未及終,扶蘇的酒觴已經悄然墜地。他冷冷看着嚴駿,又掃過堂上貌似事不關己的蘇角、江隅、司馬欣和董翳。

“恪擴親衛乃是奉我之令。事急從權,我亦信恪,中陵君,可滿意了麼?”

“臣……不敢。”

“外患尚在,內憂便生,怪不得以恪的坦蕩,依舊害怕做個權臣……”扶蘇長嘆了一口氣,起身離席,“我累了,諸位慢飲。”

第四二七章 路人臉的三當家第一五三章 羣情激奮第六二零章 徐徐而敗第一一一章 有條不紊第七六九章 武關十一,墨軍,殺第六十三章 田嗇夫囿第二六一章 空城困敵第二零九章 伏日澆灌第八章 退禮風波第七六八章 武關之十,第二戰場第五四一章 與吳侯會獵江東第四六四章 篳路藍縷第一一五章 喬遷之喜第四一九章 突襲齊王寨第一零三章 木桶原理第一四八章 飲茗雅事第七十三章 準備飲宴第一六五章 弈棋之道第三十一章 墨者來訪第三零零章 君子八方第七九八章 戰神出世第一六六章 久遠回憶第七八一章 澠池會之四,首日第二九八章 大隱隱於市第七二七章 兩難第六五五章 沙丘第二二一章 大起大落第七二一章 修羅第四八九章 扶蘇失寵第六五二章 野望西北第六五五章 沙丘第一九五章 吊裝階段第七三五章 死戰之四,趙過楚受第一零三章 木桶原理第七三五章 死戰之四,趙過楚受第六九九章 小……人物第二零七章 金板遺書第六三九章 秦軍嬌貴了第三五七章 霸下一遊第一七六章 水力體系第三十三章 有失有得第七五六章 小人者,趙高第七四六章 烏騅與霸王第二五零章 馳援苦酒第六八六章 爲朕分憂第五八五章 五行靈動術之終,朕意坑儒第三六八章 鬼斧神工第五四二章 到嘴的肥肉第六九一章 陳勝王第七六七章 武關之九,大風起兮雲飛揚第九十八章 待客之道第三四一章 恪與熊掌不可兼得第四十六章 虎皮裲襠第三四八章 夏無且第三四一章 恪與熊掌不可兼得第一八九章 錦衣還鄉第十一章 鉅子故事第三十四章 大魚咬鉤第六七六章 胡亥來晚了第五一一章 用力過猛第四五三章 暗箭難防第三二七章 一脈之親第三一七章 墨家當興第五八七章 歸北地第一八四章 竹釀珍饈第四四六章 三女同迎第七一五章 劍指邯鄲第二九一章 三輪車與藏匿處第七五三章 馬耶?鹿耶?第三五四章 老人家要哄第五二一章 志在改秦第一四二章 坎井之蛙第二十一章 偰字紋心第二七一章 合軍共謀第一三五章 巫醫之方第五章 天下苦秦第二二八章 安陽君柏第六二九章 東塬夜襲第一一六章 舊事過往第五十九章 量產御米第一二六章 司馬軍侯第四十章 天兵下凡第一九三章 打人打臉第三四零章 霸下出山第七八九章 澠池會十二,砥柱第三七八章 義氣尋仇,屠人滿門第一五五章 國尉輔臣第七六六章 武關之八,怎樣的人建起大漢第五七七章 韓信遊商第二四二章 成家立業第三九一章 《非攻》疏注第四六五章 蝸居的始皇帝第三八二章 宴無好宴,客無佳客第六十章 夜論動力第一五零章 暴民之蹤第五三九章 我口味這麼重麼第四二八章 鍾離說彭越第五四八章 虎軀一震第六六零章 穀道聽宣第四五二章 改革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