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四零章 死戰之九,大雍的怪胎

政治,亦或稱作政治生態,政治構架,其作爲一種基本的對權利的描述,天然具備有二元屬性。

這個【二元】絕非是死板的,如地方之於中央,民主之於集權,共和之於帝權,改革之於保守等等,皆可視爲二元。

在大雍,這個二元生態的兩個支點是李恪與扶蘇。

扶蘇爲王,李恪爲相,二者相連的那條軸線是爲雍廷,效忠於大雍的官吏、將佐,文武、公卿在這條軸上游來移去,其所在的那個【區間】,便是他當時的政治立場。

立場是一種奇怪的東西。

一方面它善變,每次經歷每個認知都可能使其發生改變;另一方面它又獨一,每個人在每個時候只能擁有唯一立場,可以轉移,無法同享,非此即彼。

一方面它重要,是政治生活中區分親疏遠近的核心判斷;另一方面它又無用,便是立場不同,雙方也可以合作無間。

二元構架的清晰是整個政治生態清明的基本體現,從這一點看,大雍的政治生態無疑清明。

自大的方面講,雍廷的【區間】中分爲二,李恪一脈居於左,則扶蘇一脈居於右。

他們被冠以許多稱呼。

李恪一脈以李恪爲政治首腦,也因爲李恪的關係,最常被稱爲墨黨,偶爾也有相黨、恪黨,或是改革派、後學派;

扶蘇一脈以扶蘇爲唯一領袖,對應墨黨之稱,稱非墨、王黨、秦黨,亦或是保守派、先學派。

這樣的分派顯然是刻板且生硬的,最大的壞處在於官員在自我標榜的時候會生出顧慮。

世人皆不喜歡背叛二字,從王入相,或是從相入王,聽起來都像極了背叛。

爲了保障自己隨時轉變立場的權利,兩脈的官員便在各自的立場當中作了細分,其細分的支點就是那些立場基本穩定,鮮少發生變更的勳貴、重臣,通俗來說,便是三公九卿,四鎮九郡這些秩兩千石以上高官。

極右派,或稱壹王派,代表有嚴駿、蘇角、公子高等。他們是非墨中的激進者,主張限制相權,謹守秦制。

他們是君王獨裁最堅定的支持者,很多時候就連扶蘇本人的意願都不在他們的考量範圍;

正右派,或稱唯王派,代表有司馬欣、董翳、烏鶴敖等。作爲非墨中的中間派,其一貫主張乃是王喜則喜,王怨則怨。

相對於雍王或秦帝的虛名,他們投效大雍,很大程度上是因爲對扶蘇本人的認同和信賴。所以他們纔是扶蘇最大的政治支撐,壹王不是;

中右派,或稱尊王派,代表有李信、李泊等等。這一派是非墨中的溫和派,主張政以王尊,策以相定。

他們認同並支持大雍現行的相權獨裁狀態,對李恪本人也極富欣賞。作爲王黨的一員,其唯一的堅持就是尊王,也就是李恪絕不能謀奪至尊。

同樣的,墨黨也有如此三分。

中左派,或稱尊賢派,代表有李左車,陸衍,黃衝等,是墨黨中的溫和派,主張敬賢信聖,治世愛民。

他們是李恪新政最核心的解讀者與充實者,全面認同李恪的主張,只在新政中竭盡所學,卻不見得願意參與奪國的勾當。

事實上他們和李恪的思想當真接近,都認爲奪國會使政治動盪,立場偏移,有妨於新政的落實與最終的演變。

但人心相隔,其思難測,也正因如此,他們反而是李恪陣營中最容易發生立場轉變的團體,入者出者難有定論,其中不乏高官顯貴。

譬如現在已經是堅定的唯王派的張遷,就是因爲懷疑李恪有奪國之心,才與李恪越行越遠。

正左派,或稱唯學派。他們不需要代表,因爲作爲墨黨的中間派,真正的墨黨,這一派從來都是特指在雍廷出仕的墨官。

其主張也不肖去說,墨家貫徹全新的尚同之義,世只有鉅子,而無君相,普天下也只有李恪的意思纔是他們唯一的遵從。

極左派,或稱壹尊派,代表陳旦,陳平,憨夫,呂奔等,是墨黨之中最激進的一派。

他們的主張與墨者的唯義是從是截然不同的,因爲他們有思想,且是獨立的、不受李恪意願所鉗制的主尊思想。

世之一尊唯李恪,雍政的根本亦該是李恪。大雍之土、之民、天華物寶都該是爲李恪實踐理想所服務的,便是扶蘇,或是至尊之位也不例外。

事實上,他們所倡的本就是改頭換面的帝王獨裁,其差異只在於他們是否認爲李恪需要踐柞而已。

有此六者,雍廷之仕基本被瓜分殆盡,尤其是秩兩千石以上的實際掌權者們,作爲這六派的領袖與骨幹,早已從認知立場日漸轉變爲天然立場,輕易不得改弦更張。

他們用所持的觀點吸引了信徒,也因爲這些信徒的存在,失去了選擇的自由。

但也並非是所有掌權者都有立場,就如……韓信。

韓信是大雍官廷上絕無僅有的怪胎。

一方面,他是李恪僅有的四位非墨守書之一,也是整個雍廷李恪唯一認可的代帥,曾多次以李恪代行的身份統領大軍,攫取下赫赫之功,當世揚名。

世人稱李恪內以陳平,外以韓信,以平理政,以信掌軍。由此來看,他應該有絕對的理由成爲墨黨的領袖與骨幹纔是。

而另一方面,他與李恪的相處模式卻總是透着一股難言的疏離與隔閡,且雙方皆不喜遮掩,也不知究竟是李恪不信任他,還是他對李恪心存戒備。

自河間時代起,他在李恪手下就從未獲得過明確的定位。

說從文,他唯一的文職履任是刀筆吏,且爲吏期間,基本都處在實習狀態,少侍近前。

說從謀,李恪雖用他爲軍師,卻是尷尬的陳平之下,第二軍師。且李恪打仗自有一套與世人不同的思維和模式,對謀士的依賴並不大,就連陳平都時常笑稱自己是刀筆總吏,更恍論他這個第二……

再說從武,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作爲李恪麾下最善戰的將領,他都沒有自領一軍的機會。他前面的競爭者衆多,季布、田橫、應矅、烏鶴敖、江隅、蘇角……乃至如柴武這種比他小了幾圈,十幾二十的少年朗都先他領軍,早早做了一方主將。

可是……若說李恪不信任他,不重視他,他第一次獨擋一面的機會便是河間平定戰,以軍侯之身代將行令,麾下則是陳旦、江隅、烏鶴敖、田橫!

韓信用那一戰證明了自己的價值!

於是李恪徵北,他再次代行,將季布、烏鶴敖、江隅西進,至此開啓了他在西域的漫漫征程。

伐月氏之戰使韓信真正了成爲大秦頂尖的將帥。

北伐決戰,他脫出李恪的光環,得始皇帝欽點爲援軍先鋒,麾下是陳旦和烏鶴敖。

西軍成建,他又重回西域,以西海將軍之名平定西海,逐戎千里。

再至大雍立國,西軍改制,他主持一鎮,坐鎮西極,又一次拓地千里,成爲大雍乃至於天下間僅次於蒙恬與李恪的軍神名將,便是如今聲名鵲起的章邯,也只能與他在伯仲之間。

還有這次……

李恪放棄自領雄軍的方案,一力保舉他爲白麾上將軍。這個名號不僅僅是伴駕親征的殊榮,更重要的是上將軍的身份,以及王不可涉軍的特權。

前者,大雍此先唯有李恪與李信。

後者,則曾是李恪獨有的王寵。

回憶起相府當中,在被點將的那一刻,韓信幾乎以爲自己是長期地錯怪了李恪,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是虛忌妄怨,合該一死以謝恩主……

然而,李恪威脅了他……

在韓信看來,這次威脅根本沒有任何意義。畢竟爲人臣者,與君同狩,誰會弄險讓主君置身險地?

若是真到了避無可避的時候……唯死戰耳!臣子的天職自然是保君王無恙,誰還顧得了人主當時的精神狀態?

可是,李恪是認真的!

那語氣,那神色,那鄭重其事,無一不在提醒韓信,李恪已經使用了最直白最不被誤解的字眼,而且必定會說到做到!

若是扶蘇在這次親征中遭遇到任何危險,無論韓信是有意還是無意,主動還是被動,李恪都會摘了韓信一家老小的腦袋。

哪怕子楣是李信最喜愛的親女,哪怕李信是李恪在非墨陣營中最重要的盟友!

韓信終於確信了自己從前的判斷,李恪果然不信任他……

重,而不信!

試想,若是換一個人與韓信異地而處,無論是陳旦、陳平、田橫亦或是李左車,還會有這句威脅麼?

必不會有!

這道威脅除了宣威,於戰沒有半分意義,只會給韓信套上重重的枷鎖,使其顧慮重重,不敢放手一戰!

世既有恪,何必韓信?韓信既生,恪豈不容?

帶着濃濃的戰意,裹着深深的警惕,韓信至此踏上了征程。

他放空了自己,重置了生命。

過往榮耀棄之如敝,只要不足以取代李恪,不足以凌駕李恪之上,則一切光輝皆虛妄,俱是不值一提!

這不過是又一場河間平定戰,而白麾之名,也不過是又一個更好聽些的李恪代行!

河間將軍恪麾下,軍師軍侯,淮陰將陽信代主伐逆!

章邯……王離……項籍……趙柏……楊奉子、涉間、范增、馮劫、張耳、彭越……

爾等……納命來!

第五二九章 校尉路人甲第五一二章 白羽亭第二四六章 歸秦之願第五零七章 罪加一等第六五五章 沙丘第三四七章 論山地裝甲車的誕生第六五一章 李恪與始皇帝奏對第五三六章 牧野棋局,成王敗寇第十九章 禽獸不如第三十五章 轉守爲攻第四二三章 一怒滅國的安陽君第一零四章 解圖備事第二七三章 暗度陳倉第二七零章 奪軍殺將第七八七章 澠池會之十,舞劍第二九二章 大戲開鑼第三零九章 趙墨三子第三七九章 楚墨假鉅子之試開始第四七零章 鉅子的底氣第六八零章 僭越第二四五章 世有墨翟第七七二章 天下第二戰神第一三六章 炊煙起時第五十一章 出殯進山第七三三章 死戰之二,北軍威武第二十四章 主動出擊第二七三章 暗度陳倉第四七九章 人行於道,有犬吠聲第二二九章 雁門天府第四十章 天兵下凡第四零二章 三家志合第四七一章 牽一髮,動全身第四四六章 三女同迎第六十四章 精米曝光第七六零章 武關之二,平平無奇第二五九章 樓煩之戰第二零三章 心如鐵石第五八二章 五行靈動術之三,真人貞寶第一八九章 錦衣還鄉第五一五章 星星之火第八零七章 新芽綻放【尾聲】第一九四章 鉅子慎行第四二零章 齊王墮落了第四八五章 歸咸陽第一七一章 收攏人心第五十七章 寫律於租第五九五章 肇第二十二章 誰聽誰的第一六一章 先手易勢第一四二章 坎井之蛙第二七九章 大戰方歇第五八六章 離咸陽第四四三章 所謂邂逅其實少有浪漫第三三五章 少年營第三零一章 七星龍淵第五七四章 宅男始皇帝救贖計劃之七,長書第二五四章 秦人卑鄙第六零九章 玄鳥代龍庭第八零零章 兒大不由爹第五二一章 志在改秦第七九四章 澠池會之終,生機第六三五章 韓信歸國使咸陽第一一七章 大宴賓客第一二二章 蓋均無貧第五五二章 莫府是怎麼組成的第三五二章 咸陽!咸陽!第二五一章 涼夜驚雷第六章 神奇樹杈第五八七章 歸北地第四三四章 大荒之中,有山不鹹第一零三章 木桶原理第七九三章 澠池會十六,會戰第七三九章 死戰之八,王旗當空第四五四章 大集終,人心聚第六八四章 內外第一四二章 坎井之蛙第七六五章 武關之七,請賜教第七九六章 秦本紀,二世四年第二四一章 我想你了第五五零章 李恪就是河間郡第七四七章 蕭何潁川說張良第四七二章 李恪外任第七零八章 大秦最後的戰神第三四二章 屠睢沒見過世面第三七六章 執法需公正第一四六章 呂公之憂第四七五章 小人物的哀愁第二六七章 戰局抵勝第三九八章 仙境?還是蒸朋?第四零三章 白日飛昇之道第七一六章 馮劫獻策第七二六章 舞臺第五七零章 宅男始皇帝救贖計劃之三,鶴光第三一七章 墨家當興第四六一章 大朝會第七十四章 清白坦蕩第四三五章 瑤池祥瑞第六三九章 秦軍嬌貴了第三九四章 沛縣無賴子第一六零章 宦海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