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世十六年,歲首,十五,墨家鉅子,夏子李恪以高調之姿歸秦,現於咸陽。
帝召大朝會,復其爵徹侯,封河間,稱源君,命以丞相職接領國政,踐柞,劍履上殿,與帝同尊。
一夜之間,墨軍重現!
有四萬墨軍出句注,臨趙地;四萬墨軍過雕陰,抵關中。十三年的沉寂,墨軍非但沒有消亡,反倒擴充了一倍,令天下膽寒。
時函谷關淪陷泰半,御史高身負重傷,田榮得趙變,沉默半晌,班師,不復戰。
武關亦歷戰多日,司馬欣兵不足三萬,項羽聞驚情,長嘆三聲,撤圍,不再出。
遂,大秦滅國之禍不戰而平。
十六年十一月,墨軍柴武部入駐咸陽。
源君代皇帝行政,君詣,力行新政,翻覆舊朝。
李恪正式開啓了大秦的政改。
總體來說,大秦的政治改革基本算是雍州改革的加強並完善版本。
改革方向有六:
其一、確立皇帝爲帝國之最高領導人,所負職權類比雍州之州牧,臨會,但不親政。其將以宮官系統爲其在閣、府二會代言,且宮官人選皆由皇帝一命指派,不予任何資格限制;
其二、建立完善宮官體系,爲內閣。
內閣基本沿用了舊朝皇帝親官體系,併入皇后屬官與太子屬官,不再分置。
其以郎中令爲首臣,掌閣政,改稱內相,代王與會,參議,行票,並署理下設五寺十三令。
奉常寺,掌宗廟、祭祀、邦禮。
屬官有負責宮廷音樂的太樂;負責太廟祭祀事務的太祝;負責皇帝飲食以及祭祀用食物供奉的太宰;負責管理巫醫的太醫;負責觀察天時星象、兼皇家史官的太史;負責應皇帝詔命進行卜筮的太卜。
宗正寺,掌皇族親屬及登記宗室譜牒。皇族宗室有罪,則絕其屬籍。
太僕寺,掌皇家車馬,出行。
少府寺,掌皇家產業,內庫。
衛尉寺,掌皇家護衛,宮門巡值、守衛,
御府令,掌皇帝服飾織造與保管;
尚冠令,掌皇帝各種禮服所需的皇冠;
尚衣令,掌服侍皇帝更衣;
尚食令,掌服侍皇帝飲食;
尚沐令,掌皇帝洗浴;
尚席令,掌皇帝就寢用具;
尚書令,掌宮中文書發啓、呈送皇帝;
太官令,掌烹調皇帝飲食;主御膳食;
宦者令,掌宮中諸宦官;
謁者令,掌內宮導引、接待、典儀等;
太醫令,掌皇帝與後宮醫藥;
樂府令,掌宮廷音樂的排練、演奏、整理,以及音樂藝人的管理;
永巷令,掌後宮宦官、宮女的生活,以及宮人犯罪的懲處。
其三、罷黜百官,廢除雍州建制,迎雍三府十六院入朝,升爲朝閣。
朝閣與原本的州閣改動並不大,因爲直接減去了州這一級,基本上只是將原先的“州”字改爲“國”字。如旦,他現在就是國尉,陳平就是國宰,或稱宰國。
其四、地方各郡、縣、鄉、裡依序改制,由朝閣具體安置,預計耗時一年,在改制前,維持舊制不便。
這一點其實無甚好說的,現在的大秦除已經改革完成的雍九郡外,只剩下隴西、北地、內史三郡,若不是內史郡的結構過於龐大,這項工作甚至不需要一年之久。
其五、分割國庫與內庫,皇家享國之供奉,卻不可再視國產爲私產。
其六、細化二十級軍功爵製爲二十級功爵制,爵律由法務府制定,軍務及政務二府評定,內閣代皇帝授予。
改革完成以後,扶蘇當朝任命五寺人選。
奉常徐非臣,宗正高,太僕李泊,少府李超,衛尉司馬欣。
教人以外的是,李恪以源君之尊並沒有替代陳平的位置主持國政,而是受領了第一任內相,爲內閣主臣。
這顯然是李恪與扶蘇共議的結果,從源頭上堵絕了十六相制虛設的可能,至於有沒有用,就只有後人才知道了。
……
大改之後,統一問題就被整體提上了日程。
秦二世十六年端月,閣會,內相恪提平逆案,二十二比零,票議通過。
二月,軍務府以兩關殘軍五萬餘爲班底,建南軍二十萬,兩月乃成,參謀韓信兼平南上將軍,國戍章邯爲裨將,輔墨軍柴武部四萬,兵平楚漢。
三月,軍務府以原雍州戍守八萬爲班底,建北軍二十萬,亦兩月成,國尉陳旦兼平北上將軍,內相李恪爲裨將,輔墨軍田橫部四萬,兵平趙齊。
六月,平逆戰爭正式開始,韓信將兵出武關,章邯將兵出函谷,兵鋒肆虐,兩月奪河東、三川、潁川、南陽、陳,將戰線重新推回到南郡、碭郡一線。
八月,漢將周勃將五萬兵死守竟陵,一月不出,秦軍攻不能克。韓信用墨軍,三日毀城,周勃墜城而亡。
九月,韓信兵退陳縣待戰。
十一月,漢楚盡起大軍三十萬,以楚王羽爲上將軍,曹參爲裨將,張良爲軍師,與韓信、章邯戰於汝陰。
秦大勝,聯軍盡毀。曹參戰沒,楚王羽戕於潁水,諡武烈,張良失蹤。
十二月,章邯兵臨彭城,楚新王項疍獻國而降,縛囚咸陽。
同月,韓信兵臨南鄭,漢丞相蕭何領漢王劉勝獻降,亦縛咸陽。
依律,二王當以逆車裂,夷三族,然二王皆年幼,國亦無二親,皆廢庶人,一世不用。
楚漢就此退場。
同是六月,在大河以北,旦的大軍也從平城慢騰騰進入到趙國的領地……
平北上將軍旦很鬱悶。
他知道自己不是上將軍的料,然而從軍一生,兵強馬壯,誰還沒個上將軍的念想?
而眼下就是最好的機會。
仗打到這個地步,李恪底牌盡出,諸逆精疲力盡,勝負抵定了。
似李恪這種超級大佬,就應該陪扶蘇下着棋,喝着茶,把舞臺留給需要的人,比如旦,也讓他好好感受一下統領大軍,揮斥方遒的滋味,老了也能跟子孫後人顯擺顯擺,他大父當年如何英姿勃發,克定各路反賊。
可李恪偏要跟來……
雖說名義上是裨將,可旦能把他當裨將麼?就算旦能,下面的將軍們呢?將士們呢?
帥不像帥,將不像將,大軍走得蔫不拉幾,一路上連個像樣的敵軍都沒遇上,只要一看見裨將的旗號,堪稱望風而降!
就這樣走了三個月,大軍走到了邯鄲城外,李恪交代旦別急着列陣,獨自一人踱着小步去了城下,請趙王城上一敘。
趙柏表現得比李恪還光棍,他直接開了城,穿着一身朝服徑直就從城裡走了出來……
澠池之後,兩人又見面了。
趙柏死乞白賴地席地一座,拿朝服的袖子掃掃灰,給李恪清出一片乾淨地方:“大兄,澠池的事孤不知道。”
“我信。”李恪微笑回答。
趙柏眉毛一挑:“真信?”
“真信。”李恪輕聲說,“河間的時候你跟過我,知道我這人惜命,保命的招數不嫌多,而且棄起棋子來也從不眨眼。”
趙柏開心地皺了皺鼻子:“我當時便說,若是早知嚴駿有親筆留在趙國,我就威脅他在雍國殺你,只要操作得當,能有四成機會。”
“嚴駿居然蠢到把親筆留在你手上?”
“不是我,是張耳。”趙柏嘆了口氣,“問鼎天下最好的機會啊,被那傻君子藏進秘閣裡頭,生生錯過了。”
李恪認同地連連點頭:“時也,命也,我運氣好,羨慕不來的。”
趙柏無所謂地聳了個肩:“大兄,你此番是來抓我去咸陽車裂?”
李恪又點頭:“律承的是我的念想,我沒理由推翻他。”
“我聽說,新律裡頭夷三族只夷男,不夷女,還有未傅籍的小子不罪,只黜庶人?”
“是。你媼,你妻,還有你那不知道有幾個的兒女皆能活下來,而且不留罪身,只是這輩子不能做官了而已。”李恪嘆了口氣,“大局抵定,投降吧。”
趙柏皺着眉頭沉默下來。
想了許久,他伸出一根手指:“讓我守一日,一日不守,我不甘心。”
“好。”
聚會如此草草收場,李恪回了本陣,讓旦命令墨軍佈陣。
六百駕窮奇紛紛架上崩山矢,尖銳的矢鋒瞄向邯鄲城的城牆。
就在這時……邯鄲火起。
邯鄲的城牆緩緩打開,張耳、馮劫、彭越護着一羣麗婦孩童走出城來,領頭的是與李恪有過一面之緣的曲陽夫人。
她紅着眼眶對着李恪笑:“王自焚於宮室,薨,經羣臣議,諡文,稱……趙文王。”
她深吸了一口氣“王薨前有令趙國獻降,大趙之孤兒寡母俱在此地,請源君……納降。”
萬人下拜。
李恪靜靜看着邯鄲城中的那一抹青煙,喃喃自語:“便是臨了也不願跟秦嬴的人低頭麼?你還真是倔得……無藥可救。”
九月,平北上將軍兵臨邯鄲,趙文王柏自焚於宮室,趙降。
十七年歲首,軍至臨淄,齊相田榮引王巿獻降,巿年已傅籍,車裂於咸陽,齊滅。
天下抵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