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騎兵

騎兵,是一個強悍的兵種,戰國時代,戰爭已經從早年的死板的兵車戰術的正面戰,轉向更爲機動靈活的作戰方式。騎兵作爲一種獨立的兵種出現,當時各大國均建立了騎兵部隊,如秦、趙等國均號稱“車千乘,騎萬匹”軍隊作戰由步騎爲主漸漸轉變爲車騎並重。進行最大變革的首先是趙國。地處北邊的趙國,與樓煩,林胡,匈奴等少數民族爲鄰,深受其擾邊之苦,而趙國傳統的車步兵,在與靈活、快捷的胡人騎兵作戰時十分不利。爲了改變這一狀況,富國強兵,趙武靈王在國內進行了“胡服騎射”的改革,他聲明“今吾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削減軍中的車兵,增加騎兵;要求改漢族傳統寬袍大袖的衣服爲胡人式的緊身服裝,方便於進行騎射。從這裡開始中原各國中騎兵地位逐步提高,成爲軍隊的一支主要力量。趙國也因爲有了這支強大的騎兵,使之成爲戰國後期軍事上能與秦國抗衡的強國。

戰國時開始大量的使用騎兵作戰。趙國以步騎兵攻林胡,樓煩“略地千里”,李牧用萬餘騎配合步車兵大破匈奴殲敵十餘萬。秦國也以騎兵精良著稱,秦趙長平之戰,秦將白起用五千精騎截斷趙軍,對長平一役全殲趙軍四十餘萬起到了關鍵作用。楚漢戰爭時項羽曾於彭城之戰時用3萬騎士大破劉邦與諸侯聯軍56萬,並斬殺了近30萬,這次慘敗使劉邦認識到了騎兵的戰鬥力,爲了對抗項羽的騎兵而起用秦國降將李必、駱甲爲校尉訓練騎兵,後韓信在破趙之戰(就是列背水陣那次)中也是用兩千輕騎偷襲敵軍大營。

戰國及秦代的騎兵配有齊全的鞍韉,但是沒有馬鐙這對馬上的格鬥戰十分不利,所以當時的騎兵主要武器爲弓箭,作戰以騎射爲主,少量的使用青銅劍、戟作戰。(劈砍時劍容易折斷,以戟爲主)並且這時已有專用的馬甲出現。(用於保護戰馬的防具)從出土的兵馬俑可以看出當時秦軍已是採用車、步、騎混合編隊,鞍馬俑以持弓爲主,戴小帽,穿緊腰窄袖袍,披短甲,足蹬短皮靴,裝束便於騎射。這一時期兵法中也有了對騎兵使用的論述。《孫臏兵法》就曾說“險則多其騎”。

兩漢時代,騎兵發展的黃金時代,因爲對匈奴等遊牧民族作戰的需要,騎兵迅速壯大,軍隊作戰從以前的車騎並重轉變爲騎兵取代車兵,騎兵成爲決定勝負的力量。

說到漢代騎兵的發展就該說匈奴騎兵,匈奴是北方的遊牧民族,全族均爲能騎善射之士漢初處匈奴已號稱“控弦之士”三十萬,時刻威脅着漢朝的北部。匈奴人是典型的亞洲式輕騎兵,他們作爲遊牧民族,從小生長在馬背上,長於騎射,他們馬術精良,射術奇佳,只穿輕便的皮甲十分靈活。漢的晃錯曾在《言兵事疏》中說匈奴有三大長處爲漢軍所不及:其一,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與也;其二,險道傾厭:且馳且射,中原之騎弗與也;其三,風雨罷勞,譏渴不困,中國之人弗與也。這也就指明瞭騎兵較之車兵的較大優勢,車兵只能在平原之上才能發揮威力,而騎兵在較狹小的地形也能做戰,比車兵更爲機動靈活。

到了漢朝時爲了改變對匈奴作戰的不利被動局面,漢朝大力發展騎兵,至武帝時已能運用十餘萬騎兵主動出擊,對匈奴作戰歷時數十年,漢的名將衛青,霍去病等多次率數萬騎兵,採用迂迴包抄,深入敵後等戰法大破匈奴。其公元前119年武帝以衛青,霍去病二人各帶五萬騎出擊,以步卒數十萬,馬十餘萬匹轉運輜重。霍去病部深入匈奴兩千餘里,大破敵軍封狼居胥山(在今蒙古)而還,傳爲佳話( 英雄業績真是令人神往呀!)

這一時代一個重要成就就是官馬制度的確立,漢爲了對抗匈奴,發展騎兵,建立了飼馬的制度。漢文景時期頒行“馬復令”用免役的辦法鼓勵民間養馬。並在中央和地方設立專管的馬政機構。中央任命太僕(就是弼馬溫了)管理,在地方設有馬丞負責。這些官員負責馬匹的飼養以備軍用。從漢初至武帝時即有廄馬四十餘萬匹。這一制度保證了漢朝對匈奴作戰的大量馬匹的消耗。

在漢代騎兵發展壯大,成爲軍隊的主力軍種,取代戰車的位置。兵種內漢代已經有了輕騎兵和重騎兵之分。輕騎兵基本無甲,武器以弓箭爲主,配備較矮小的戰馬,重騎兵着甲,武器爲戟,矛,環首刀等近戰武器,配備高大的馬匹用於衝鋒陷陣。漢代隨着冶煉技術的提高出現了更適於馬上作戰的環柄長鐵刀,(就是環首刀了)刀脊厚,刃鋒利適於劈砍,成爲騎兵的重要武器。一般來說漢代的騎兵主要武器有:矛、刀、戟、弓、弩(臂張弩)等。這一時期騎兵作爲機動兵力的戰術也得以發展漢軍在與匈奴作戰中就大量採用了長距離奔襲迂迴包抄作戰。

漢代以後,這是一個戰亂的時代,戰爭十分頻繁,特別在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大量北方遊牧民族入主中原,騎兵的運用達到了更高峰,交戰各方(主要是北方)都大規模的使用騎兵,騎兵成爲戰場上的最重要的兵種,我國的騎兵也發展到了重騎兵的時代。

這一時期總的來說北方的軍力較南方強,北方各國多爲少數民族政權,最初的軍隊均爲騎兵,發展後步兵漸漸增多,但軍隊的主力仍爲騎兵,作戰時動用相當多的騎兵參戰。如前秦的苻堅南下動用了騎兵二十七萬;北魏太武帝侵宋時以騎兵六十萬渡淮,直逼長江;樑魏鍾離之戰中魏軍八十萬中有騎兵二十四萬。可以說這一時期騎兵戰的規模遠遠超過了前代。

而這時期一大重要發展就是馬鐙的發明,軍事上,馬鐙的出現使騎兵的近距離格鬥戰更容易,(有了借力之處)並且有利於騎兵的長距離行軍。(減少疲勞)能更有效的發揮出騎兵機動性好,衝擊力強的優點。在西方馬鐙的發明,導致了中世紀西式重騎兵,騎士的出現。(一種大而無用的傢伙)這一時期的騎兵以重騎兵爲主,當時的重騎兵人馬均披鎧甲-甲騎具裝。防護力很好對步兵而言有極大的衝擊力。當時重騎兵的防護力很強,騎兵武器除了弓箭外,(不管什麼時代,這總是東方騎兵的主要武器。)長兵器大量使用穿透力更好的騎兵用長矛即“槊”(也叫“矛+肖”),而戟逐步被淘汰,成爲一種禮儀用的擺設。而短刀也成爲騎兵的制式武器,與前代的環首刀相比,這一時期的刀,刀體加寬,刀頭由斜方形改爲前銳後斜,更適於實戰。

隋代:騎兵已經確立了在軍中的地位,在這一時代騎步並重,各國的騎兵規模雖不及南北朝時期,但是騎兵仍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受到較大的重視。

大秦帝國以武功開國,開國皇帝本人就善於使用騎兵,他著名的六匹坐騎被稱爲昭陵六駿。所以對騎兵的建設也是很重視的。大秦帝國從起兵始就建設完善自己的馬政建設,以備軍用。

大秦帝國在邊地多置監牧,屬太僕管理,監牧馬五千以上爲上監,三千爲中監,以下爲下監,置牧監使,對各監牧每年還要進行考課,自唐貞觀至麟德四十年間,所養官馬達七十餘萬匹,置八坊四十八監,佔田地一千多頃。

不過騎兵裝備戰術發展並不大,但是已不象南北朝時代那樣注重於重甲騎兵,軍中雖仍有甲騎,但是基本上以輕裝騎兵爲主。主要發揮騎兵,作爲機動兵力的優勢,正面攻防更多依懶於步兵。

現在人數上佔據絕對優勢的拓跋石溪帳下游騎,遊弋在廣闊的戈壁草原,以黑鷹軍在人數上的劣勢,正常情況下是不可能帶着裹挾的男女丁口一同突破蒙古遊騎的層層封鎖,多路堵截,成功返回其秘密巢穴的。

黑鷹軍的選擇,按常理應該是立即丟棄所有被他們裹挾的男女丁口,避開羌族遊騎的鋒銳,迅速迂迴折返武威。

但是在布拉特等人的眼中,似乎那兩個黑鷹軍首領並不作此打算,仍然下令驅衆向前,實在大違常理。

當然黑鷹軍並不是沒有變化,至少在又一批斥候探馬打馬如飛,迴轉報告之後,接連放飛了多批多羽信鴿。

看着信鴿振翼高飛,很快消失在遠方的天空,布拉特的臉色突然變得陰沉起來。

第18章 守軍第五十章第77章 危機第39章 羌族的煩惱第1章 遼王第70章 西行第65章 窮途末路第48章 騎兵對決第6章 東海水戰第21章 勝利第77章 危機第20章 爲民請命第45章 大夏第7章 武威第42章 白熱化第30章 論禮第13章 蘭州第五十一章第33章 寧王使者(下)第62章 六盤山第32章 失望第13章 暗流涌動第20章 爲民請命第26章 王氏家族第34章 大軍南下第20章 慘烈第五十三章第15章 寧王占卜第73章 官學第10章 初戰第70章 西行第五十三章第17章 才女第12章 建軍第五十一章第35章 掠奪人口第7章 組建黑鷹第65章 窮途末路第17章 無恥背叛第33章 嘉峪關上第2章 慕容家族第11章 狗急跳牆第13章 蘭州第45章 大夏第39章 軍政改革第23章 主動出擊第39章 羌族的煩惱第33章 寧王使者(下)第59章 包圍狄道第21章 勝利第64章 攻克第22章 大戰序幕第5章 潛龍顯形第24章 神通廣大第五十五章第18章 守軍第29章 前夕第7章 武威第25章 賊首第四十六章第22章 敲詐勒索第73章 官學第18章 路見不平第30章 論禮第10章 初戰第1章 武威建設第五十二章第15章 寧王占卜第36章 騎兵第五十三章第1章 遼王第42章 弩兵第22章 覆滅第37章 交易第3章 毛遂自薦第13章 暗流涌動第11章 宗教隱患第43章 苗楓林第11章 宗教隱患第15章 反映第五十章第36章 城破第44章 兵進隴西第13章 蘭州第82章 屠殺第31章 人才問題第25章 激烈戰鬥第29章 實力擴張第四十七章第63章 李先念第五十五章第11章 狗急跳牆第21章 易學投靠第21章 朝廷決定第51章 狄道第30章 拓拔野第四十九章第53章 苦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