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興慶宮

第5章 興慶宮

“爲將者,需磨礪統帥之才,安邊定民。七郎現在毫無資歷、政績,即便從軍,爲父也無法安排你掌管一軍。”

李適之聽到李瑄話,面色一怔後,語重心長地說道。

在李適之看來,李瑄從軍,最起碼從領一軍開始,和他一樣,作爲指揮者。

而不是當低級校尉,帶領幾百人浴血。

雖然大唐武風盛行,但從軍遠征,立功邊塞,以求封侯拜將,是普通世家子弟、平民百姓的途徑,而非他們這種真正“貴族”的道路。

“我若從軍,從底層起始,哪怕率領百人,統帥一聲令下,我當衝鋒陷陣,視死如歸!”

李瑄表明自己的志向。

李適之不僅是宰相,還是兵部尚書,他只需要李適之的推薦信。

李瑄有自知之明,當什麼軍使、守捉使不現實,那得節度使推薦,皇帝任命。

以李適之的推薦,再加上他的出身,當一個衙將,綽綽有餘。

當然也可以推薦李瑄在節度使幕府鍍金,但那不是李瑄的追求。

李瑄要運用好資源,以最快的速度,得晉升之機。

“七郎,戰場豈是兒戲,不可任性。”

“戰場之上,刀槍無眼,暗箭難防。如真要從軍,若父親大人所說,歷練至一軍之使,再建立邊功。”

李霅和李季卿聽到李瑄話後,立刻出言阻止。

李瑄還未成年,怎能上戰場呢?

那些門蔭入仕的士族子弟,也都是從禁軍或者郎衛開始。

“昔日的蘇定方、薛仁貴,皆以勇猛聞名於世,得統帥大軍。連太宗皇帝,都衝鋒陷陣,無所畏懼。我又怎麼能懼怕呢?”

李瑄覺得這是他出將入相,最快的辦法。

他有信心去拼搏一次。因爲天寶年間,是李隆基最渴望“武功”的時候。

“胡鬧,你既然知道薛仁貴與蘇定方。難道不知道有多少如薛仁貴、蘇定方一樣的猛士,血染沙場,倒在拜爲將軍的路上?”

李適之突然面色一變,向李瑄訓斥。

他絕對不贊成李瑄現在從軍邊塞,一旦衝鋒陷陣,那將是九死一生。

他有兩個兒子早夭,害怕再失去李瑄。

“我當然知道,我一定會如他們一樣,脫穎而出。”李瑄不懼李適之的斥責,眼神堅定地看着李適之。

他心如鐵,不會動搖。

“七郎,你若能在今年的武舉中及第,我便會推薦伱到邊塞郡爲別駕。”

若是平常,李適之肯定生氣,但李瑄剛幫他識破李林甫的陰謀,讓他看到李瑄的才能。所以靜下心,想起一個折中的辦法。

他並不認爲李瑄能在武舉中及第。

若能及第,他更高興,因爲他可以堂而皇之地向皇帝推薦自己的兒子。

“我聽父親的!”

李瑄知道李適之和他的兄弟不會讓他從軍邊塞,只能表面同意。

等下個月,他會獨自離開。

武舉要到九月份才舉行。

還有就是今年的武舉爲智謀將帥科,並非靠武力、騎射就可以及第,還得寫下“武略”。

當朝宰相之子,宗室子弟的身份可比武舉及第好用,沒必要在上面浪費時間。

李適之很滿意李瑄的妥協,隨後一家人一起在正房用餐。

高興的李適之還令人上酒,痛飲幾杯。

幾年後《飲中八仙歌》中李適之的浪漫,實際上多於無奈。“飲如長鯨吸百川”倒是真的,但李適之也是人,不能做到“千杯不醉”,一番飲酒後,李適之就有點縱情。

李霅勸說明日還得早朝,李適之才放下酒杯。

回自己的院落時,已經黃昏。

“奴婢多謝郎君相救。”

李瑄剛進入花園,一名少女就向他拜謝,她已經翹首以盼許久。

少女看起來也就十四五歲,雖然穿着極爲普通的素色窄袖襦裙,卻難掩其明眸皓齒。

她就是被李屹擄走的霜兒。

和羅興一樣,是李瑄的專屬奴婢。

唐代奴婢分爲官屬奴婢和私奴婢,他們沒有任何自由與權利,被主人當作是勞資、打手,或者是供人玩狎的玩物。

霜兒是官屬奴婢,唐代官吏的秩祿到一定等級,朝廷就會賞賜一些奴婢。

在李適之任幽州大都督府長史、幽州節度使的時候,霜兒被朝廷賜予。

“嗯,我已教訓李屹,爲你出一口惡氣。”

李瑄向霜兒安慰一聲。

在他眼裡,人可以有尊卑,但不能分貴賤。

奴婢制度,太不公平。

霜兒、羅興等等奴婢,可能就是因爲父親長輩犯錯,被貶爲奴婢,終身不得自由。

因爲奴婢連婚配都要由主人做主,良家與奴婢通婚,要服刑兩年。奴婢犯罪,更是罪加一等。

這兩個月以來,左相府的僕人眼中,李瑄是平易近人的。

“奴婢不敢多求,只是郎君買的宣紙沒有帶回來。”

霜兒有些難過的說道。

她早就遵從已經的命運,在她眼裡,李瑄就是她的一切。

之前的李瑄雖然莽撞、好鬥,但對奴婢們還不錯,從不打罵責罰奴婢。

自從兩個月前開始,李瑄就變得異常隨和,成熟穩重,不再隨便外出,一心學習。

左相府的人都覺得七郎長大了。

不僅是霜兒,其他奴婢也願意與七郎親近。

“無妨,我明日親自去東市取。”

李瑄擺了擺手,讓霜兒回去休息。

霜兒知道現在的李瑄不喜歡多事,只能聽從李瑄的吩咐。

她住在第九進院落中,那是左相府奴婢所居之地。

明天一早,她和羅興就會到來服侍李瑄。

李瑄繼續挑燈夜讀,練習書法,觀看史籍、律法,充實自我。

直到子時,才肯入眠。

…… 翌日。

興慶宮。

興慶宮在長安城的東面,緊靠東外郭城牆,北面爲永嘉坊,西面爲勝業坊,南面爲道政坊。

它是李隆基在藩王時的府邸,李隆基榮登大寶後,一再擴建所在的坊,使其到達如今興慶宮的規模。

大唐的中樞,也已經從皇城的太極宮,轉移到號稱“南內”的興慶宮。

平時朝會、聽政,宴樂羣臣,一般都在興慶宮中進行。只有大型的朝會、集會、典禮,纔可能會入皇城的太極宮,或者去長安東北的大明宮。

天還未亮,羣臣在監察御史的帶領下,在內門外等待。

平明,監門校尉唱籍完畢,百官稱在後,在鼓樂齊鳴中,進行長達半個時辰的早朝儀禮。

儀禮畢,百官魚貫而入。

興慶殿深處,皇帝的黼扆已經設好,百官的坐席也已鋪開。

香案擺放在陛下。

薰爐之煙嫋嫋……

李適之和李林甫入興慶殿後,率領所屬的省臺官對班於香案前。

其他百官跪坐於殿庭左右。

“陛下至……”

隨着監禮官的呼喊,百官起身先拜。

一襲金黃色龍袍,頭戴冕旒的李隆基,在宮女的擁簇下,步入第一重門。

索扇。

扇合。

當李隆基坐上帝座後。

扇開。

歸於左右。

左右羽林軍,手持儀仗,從東西閣而入。

“拜見陛下!”

在通事舍人的禮讀下,兩位宰相帶領文武百官向李隆基再次一拜。

“衆卿平身!”

“謝陛下!”

李隆基一擡手後,衆臣纔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他已經年近六旬,卻如同中年人一樣,鬢角的頭髮還是黑色。

除了貴氣與威嚴,李隆基身上還有一種風雅的氣質。

朝會上,最先處理的是上報“政事堂”的奏事。

接下來是一些日常事務,和地方要事。

由李林甫向李隆基稟告,並且給出妥善的方案。

李林甫已經到花甲之年,雖然年老,但能從面容輪廓上,看出他當年的風采,他在朝堂上侃侃而談,繪聲繪色,有理有據。

總是能讓一衆大臣拍笏叫好,使李隆基滿意點頭。

當然,也有看不慣李林甫的,但自從監察御史周子諒上書牛仙客非宰相之才,被李隆基怒而杖殺以後,諫官和大臣們,已不敢多說話。

只能把不滿藏在心底。

李隆基看到李林甫將政務處理的井井有條,非常滿意。

又是美好的一天!

就在李隆基準備退朝,看望他的“玉環娘子”時,李適之持笏起身來到大殿的中央:“啓稟陛下,臣有一事要奏……”

“卿請言。”

李隆基按耐住心思,示意李適之直說。

在右座首的李林甫見李適之這時候起身,嘴角微揚。

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日前右相告知臣,華山有金礦,讓臣稟告陛下,進行開採。但臣細細一思索,立刻想到華山是陛下王氣所在,不宜開採。右相的想法,有些欠缺考慮。”

歷史在這一刻,發生變化。李適之不再上書李隆基採華山金礦,而是以華山金礦之事,反將李林甫一軍。

李適之此言一出,羣臣譁然,立刻左右相交,竊竊私語。

有許多大臣不明白“王氣”的含義,聰明的人,一點就通。

更重要的是,當朝左相,直接向右相發難。

李適之和李林甫一起爲相數月,還是第一次公然與李林甫翻臉。

李林甫更是面容一變,這不按常理出牌啊!

他以爲性格疏散的李適之,會用華山金礦向皇帝邀功,屆時他再出來駁斥李適之,必讓李適之在皇帝面前顏面掃地。

現在玩這麼一出,一時間讓李林甫手足無措。

“右相,可有此事?”

李隆基皺着眉頭,向李林甫質問。

他追慕長生之道,對“王氣”,“龍氣”,深信不疑。

開採華山,這不是跟他過不去嗎?

“啓稟陛下,絕無此事。臣是對左相說過華山有金礦,但臣亦說過金礦是聖人本命,開採不得。臣也信奉道教,小女騰空,已入道門,這是人盡皆知的事情,臣怎能不盡心陛下之事?左相這是在污衊臣,請陛下明察!”

李林甫立刻出班,面對李隆基一拜,而後扭頭對李適之怒目而視,像是在痛恨李適之爲何污衊他。

他城府極深,很快就反應過來,舉例自己也信奉道家,一口咬定李適之在藉口政治攻擊他。

這種大事,只要承受,哪怕再受寵幸,也不會有好果子吃。

況且當時就他和李適之兩人,死無對證。

“你們同爲宗室,當盡心輔佐社稷。不要跟蕭嵩、韓休那樣,做出讓朕煩惱的事情。”

李隆基狐疑地看了兩名宰相幾眼,這一刻,他認爲是“宰相鬥爭”又開始了,執政三十多年,他見過太多類似的事情。

之前的鬥爭,他作爲君主樂見其成。

現在他締造大唐盛世,也該享受一下天倫之樂。

連田舍翁都有頤養天年的時候,堂堂天子,就不能休息一下嗎?

所以李隆基不想再看到這樣令他心煩意亂的爭鬥。

蕭嵩、韓休明爭暗鬥的結果,是被李隆基一同罷相。

用蕭嵩、韓休舉例,是警告李適之和李林甫。

更多的是警告李適之,畢竟李林甫和牛仙客搭檔的時候,朝堂穩定,歌舞昇平,讓李隆基這幾年十分滋潤。

第318章 碎葉之戰第128章 你說的是人嗎第210章 四鎮節度,控地萬里,勁兵重鎮,皆第39章 王忠嗣第243章 大唐的地圖,李林甫入道第467章 瞭解南方郡縣,清明之郡第132章 天寒地凍,就是蒼天助我第201章 捉拿王忠嗣回長安,李隆基召李瑄入第189章 吐蕃贊普請求爲大唐附屬國第408章 與杜甫,百年盛世,叫上李白第308章 李瑄罷相,李林甫死,宿命第455章 火藥的威力,一聲破敵第404章 立太子大典,明年應該改元第415章 除賤爲良運動開始第27章 豐安軍城第122章 虛虛實實,不堪其擾第293章 天將軍第155章 杖殺羅希奭,驅逐王鉷,裴寬拜相第227章 逼吐蕃入大非川,打通古絲綢之路第475章 金陵,再見李白第25章 渭水離別第296章 天寶八載,靈溪懷孕第321章 大食的最後一搏,馬璘第97章 竟敢偷襲本將第81章 左千牛衛將軍,封爵第27章 豐安軍城第26章 回樂城中第79章 回到長安第94章 真正的大盜第473章 斬殺豪強,問罪縣令,捉拿太守第68章 斬將,當者辟易第23章 名將的落幕第272章 否定李林甫,朝堂之上的辯論第435章 雲南都護府,葉護太子,百國盛會開啓第447章 李隆基的“善言”,四路齊出第164章 巡視諸軍,不斬來使第172章 人馬俱碎,沙丘強弩第356章 安祿山的哭泣,鼓角聲前奏,天寶十四載第444章 宰相犯錯,一分不改第417章 咸陽城外,盛世前的鼓角聲第249章 吐蕃成爲附屬,回到長安第258章 爭鬥來臨,楊釗的效忠第124章 決戰第365章 安祿山稱帝,哥舒翰出潼關,突襲長安第478章 第一次巡視天下結束,回到長安第455章 火藥的威力,一聲破敵第227章 逼吐蕃入大非川,打通古絲綢之路第188章 爲諸將士升官,隴右軍擴至十一萬五第423章 河北河南光復,中原大地的耕種實力第470章 平原如高山,宣澤鄉(新年快樂!)第399章 李隆基得知平定叛亂,二十四都督府第362章 誓師清君側,天策軍,九萬騎兵入河西走廊第330章 換將,改城第144章 楊釗的野望,李隆基召見第150章 南面吃肉,北面啃硬骨頭第171章 回紇大潰敗,大包圍第131章 突襲青海東部第462章 與王維,最後的王維第375章 與李隆基同龍輦入長安第193章 造反,涼州城中的歡呼第483章 再至龜茲,仁厚的君主第48章 見王忠嗣第323章 無路可逃,時隔多年的衝鋒陷陣第82章 李泌的提醒第11章 押官薛錯第72章 心在動第210章 四鎮節度,控地萬里,勁兵重鎮,皆第45章 節制一軍第1章 軍功入相第91章 問擒拿海賊之策第316章 大食十萬大軍來犯,波斯王普尚第125章 一拳打爆第442章 葉護太子的決定,草原變成都護府第228章 送將士入雪域高原,一箭破伏俟第98章 父親舉薦兒子第425章 除賤爲良結束,大唐的人口第394章 安祿山的最後一搏,李瑄到來第75章 生擒大可汗第155章 杖殺羅希奭,驅逐王鉷,裴寬拜相第203章 三十三萬大軍,十八名頂級猛將第81章 左千牛衛將軍,封爵第427章 涑沫江之戰大勝,渤海大將投誠第242章 建立神策軍,追封李瑄祖父爲王第87章 攻擊李林甫第200章 李林甫權勢再減,太原城外的太子奴第178章 假李瑄入青海,真李瑄襲九曲第324章 斬將拔旗,大食遠征軍覆沒第14章 權相李林甫第40章 羅興失蹤第326章 大唐西進,目標怛羅斯第337章 攻克薩末鞬城,總督的末路第221章 安祿山蠢蠢欲動,豪強的乞降第57章 甲騎衝陣第100章 大誅朝廷命官第344章 裡海以南,哈里發之死第331章 進軍兩河,經略軍 長城軍出動第301章 天寶九載,重要的抉擇第206章 收復楊慎矜,我能殺死猛虎第228章 送將士入雪域高原,一箭破伏俟第386章 親至潼關,李泌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