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二十章

bookmark

“好了,好了——”

洛水入黃河的兩百餘里的河道,數以萬計的兵卒,穿着短衣褐服,充當着縴夫,拉拽着洛水上的船隻。

洛水上的船隻,尾巴處,吊着數個鐵做的釘耙,個頭大,用繩子系在船尾,然後縴夫們就拉拽着船隻,向黃河方向艱難地拖拽着。

這是清理洛水中的淤泥。

這樣的船隻來回疏通,洛水中心部分的淤泥,自然就堆積到善後兩端。

這時候,就讓船隻去裝填淤泥,卸到岸邊,加固河堤。

而聰明的百姓們,以及機智的豪右,則拖家帶口地將淤泥裝卸回家,進行肥地。

本來,張維卿還想發揮商賈念頭,售賣這些淤泥,但卻被幕僚勸下:

“大唐新復,正是施恩與洛陽百姓之時,些許淤泥,不值多少錢財,而且又是宋軍舊卒辛苦所得,咱們若是售賣,彼輩定然怨言,而咱們若是分下去,他們又嫌棄太少,這樣左右爲難,何苦來哉?”

張維卿聞言覺得很有道理,索性就任由百姓取捨,而不阻,一時間百姓們讚歎不已,這樣的寬仁之官,幾十年來少見了。

見到衣衫襤褸,骨瘦如柴的百姓欣喜地挑着數十斤的淤泥,張維卿不由得感慨道:“百姓何其苦也,些許小事,就已經滿足,可見亂世之艱難,官吏的貪瀆。”

洛水之事,自然不用他親自督促,偶爾的看一眼,也就行了,他最重要的,還是與潘崇徹一起,監督宋軍,以及坐鎮河南府,洛陽。

提到洛陽,張維卿就不由得頭疼。

洛陽的境況,土地兼併格外的嚴重。

洛陽在唐亡以來,就是西京,大量的落寞勳貴,就遷居與此,這樣一來,雖然造就了洛陽的繁榮,但對於地方的百姓來說,卻是苦難的開始。

這羣人雖然失去了權勢,但到底是官宦人家,雖然鬥不過官府,但欺負一下小百姓還是非常簡單的。

所以,洛陽周邊大量肥沃的土地,被他們兼併,百姓流離失所,大量的自耕農淪落爲佃戶,朝不保夕。

更關鍵的是,天下一亂,官員們就沒有了約束,土地兼併也就罷了,他們田地阡陌縱橫,跨縣連州,但卻不繳納賦稅,從而造成了大量的戶口人丁稅田消失。

這對於官府的統治力,造成了重創。

而且,這些年來,向拱爲了避嫌,一直是垂拱而治,勳貴們更是貪婪無度,胥吏們也是橫徵暴斂,偌大的洛陽城,被這些水蛭吸食的飽飽的。

來到了留守府,張維卿就見到了風塵僕僕而歸的潘崇徹。

“侯爺去哪了?”張維卿好奇地問道。

“去往和陵了。”

潘崇徹勞累道:“昭宗的和陵,本以爲多年來無人照看,已經是雜草叢生,誰知道我今日去看,卻是齊齊整整的,想來是有些人提前做好了準備罷了。”

“還真是有心了。”張維卿嘲諷道。

“誰說不是。”潘崇徹好笑道,“我去問那些守陵之人,其言語洛陽宋家,張家,樂善好施,殷勤王事,一個是李克用次女之後,一個人莊宗義寧公主的宋家,可以說,都與咱們大唐沾親帶故。”

“陛下也未曾名言,承認晉唐吧!”

張維卿眯着眼睛,說道。

所謂的晉唐,乃是指從河東發家的李克用,李存勖這支建立的後唐,河東古稱晉,當然,其爵位乃是前唐冊封的晉王,也是其一。

後唐之名乃是後人起的,如今大唐復興,只能代稱爲晉唐。

“何止是晉唐,樑,晉,漢,周,宋,陛下都不一定承認其爲正統之朝。”潘崇徹隨意說道。

“這——”張維卿詫異了,他說道:“其可是六十載,與莽新可是兩般。”

“對,就是類比爲莽新。”潘崇徹伸了個懶腰,說道:“六十載算不得什麼,朱樑篡奪唐祚,本就不是正統,晉唐雖然承襲前唐,但其不過是收錄宗室的沙陀人,其後的晉,漢,周,宋,一脈相承,其法統,從根子上就是歪的,算什麼正統。”

“所以,陛下的意思,就是直接承繼大唐法統,略過這些亂七八糟的朝代。”

“原來如此!”張維卿恍然。

“對了,洛水疏通如何了?”潘崇徹問道。

“差不多了,再過五六天,就好,那時,就能過千石的糧船了。”

張維卿笑道。

“這般就好!”潘崇徹也很高興,直言道:“陛下有意重建洛陽,那些宋兵們能派上用場,但運河卻佔據重要的地位,運河一通,洛陽就成了。”

隨即,張維卿又與他聊了一些洛陽周邊的境況。

張維卿憂心忡忡地說道:“且不說,日後的京畿之地,天子腳下,人地尖矛盾銳,就言語大唐復興,咱們這些開國功臣,將要落戶洛陽,竟然連上好的田地都找不到幾塊,這成何體統?”

“成何體統啊——”

潘崇徹也頗爲不滿地說道:“偌大的洛陽,竟無我們的落身之處,這些前朝的勳貴舊臣,霸佔着土地不鬆口,真是豈有此理。”

“不過,這些人,我識得他們的性格,一個個貪得無厭,無法無天,兼併土地,想必不是什麼正經的法子。”

“蒼蠅不叮無縫的蛋,治理洛陽,本就是亂世用重刑,蕩清洛陽城,從而讓其爲都城做準備。”

“這般,咱們可以大開留守府,言語無所限制,號召百姓告案,咱們再來審覈。”

“這樣一來肯定拔出蘿蔔帶出泥,到時候有法子來蹂躪他們了。”

“那用何法?”張維卿說道:“咱們可不同大唐疏律。”

“用軍法!”潘崇徹笑道:“弄別的咱們也不懂,只有軍法最爲熟悉,要麼軍棍,要麼砍頭,由他們來選。”

“到時候他們哭爹喊娘,吐出土地來與小民,百姓們也疏通了冤屈,收攬民心。”

“嘿嘿!”張維卿笑了笑,不再言語。

土地雖然回到了百姓手中,但只是暫時的,過不了多久,就會被他們這些開國功臣買下,肯定會用錢。

這麼多年的賞賜,他們還真不缺錢花。

第六百八十章加封第1338章諸王番外2——觸目驚心第六百二十八章夏稅總數第三百七十二章思量第三百八十七章經濟第三百四十三章燈滅第九百零六章大散關第九十六章國之幹臣第一百二十八章坐鎮番禺(下)第九百零八章秦州番外3——震雷第1266章宣揚第九百四十章孟昶死了第五十六章坊市見聞第五百七十五章不爲人子第四百三十九章秀才(上)第四百七十一章錦帆軍第九百六十三章民心第1259章改任第四百六十八章書信第兩百三十九章放榜第一千零三十九章北巡第兩百二十一章潛邸搬遷第七百三十五章千古仁君第1144章後宮第七百四十二章人心第一千零三十七章溫末歸第八百九十一章三面第三百二十九章全軍大比第兩百六十章湘江洶涌(中)第1248章暫住證第二十章富饒貧瘠第1227章家宴第1226章取暖第九百四十五章私語第兩百八十四章倭國變化第1226章取暖第兩百零四章梅山之亂(中)第一百一十六章暗流不止(上)第五百三十一章兵臨城下第1201章唐旗第1290章軟肋第一千零七十章第六百九十五章第七百三十八章氣急第1154章睡王之死第九百章第九十三章北上之事被屏蔽了一章,明天應該能解禁第一百八十六章北伐消息第六百八十六章第一百八十二章金錢與軍隊第三百零八章水師之謀第一千零一十七章關中藩鎮第1160章幽州營第1309章就藩第兩百四十四章任重道遠第七百五十七章第九百六十七章安排第五百九十章驚美第一千零六十七章戲碼第六百三十三章觀政結束第九百八十四章猶豫第一千零二十七章屯田第一百五十二章揚眉吐氣第六百四十七章陰謀第三百七十七章後宮第一千零五十九章第七百六十五章第一千零六十九章科舉第1218章涼州詞第十四章未雨綢繆第六十八章篳路藍縷第五百六十章及時第八百零三章動靜第六百六十三章閬州城下第五百一十二章虎頭蛇尾第二十九章大勢滔滔第八百五十七章六經第八百六十六章第八百八十七章第1155章改變第四百三十四章禁軍第七百八十一章歪主意第三百一十四章野有遺賢第1339章第五百五十九章遷徙第五章意外之人第九百五十五章藩鎮第1294章印刷第七百四十六章第四百一十四章價值第五百三十五章雨花臺第兩百六十二章朝堂之上第八十七章大收人心第八百八十六章溫末第兩百八十三章亡國之人第一千零五十二章錢荒第五百零一章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