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0章文教

bookmark

初春時節,洛陽周邊的耕田,已經開始大規模地進行春耕。

尤其是皇帝,在二月二龍擡頭的日子,象徵着冬去春來,他與一衆兒女,伴隨着文武大臣,在洛陽郊外的耕地中,進行勞作。

當然了,皇帝多年來養尊處優,早就已經好逸惡勞,象徵性的動了動,就罷了。

大臣們自然馬屁連拍,皇帝也泰然處之,毫不掩飾,

用孔子的話來說,君君臣臣父父子,皇帝就要有皇帝的樣子,他的主要功能,就是任用賢臣,以及繁衍後代。

這兩個任務他都做的不錯,自然就沒有人來指責他。

一衆大臣們,圍繞着皇帝,或拍着馬屁,或談論着一些雜物。

比如,之前以趙誠爲首,如今孫釗爲總編撰的《唐末六朝傳》,現如今,又改成了《六國傳》,朝變國,皇帝稱作國主。

春秋筆法,用的極爲順手。

“六國老臣,史料,已經齊整,現如今進行了修訂,還請陛下御覽!”

孫釗頗爲興奮地說道,雖然說一開始是趙誠編撰,但後半截可是他接手,也有他的一半功勞,青史留名,已經不在話下了。

“送到我的書房去吧!”

皇帝點點頭,隨即問道:“對了,句讀之法,可曾運用?”

所謂的句讀,就是如今的標點符號。

古人的書籍,是沒有標點符號的,而名聲大的,就自我進行短句,比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以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一個意思是愚民,一個強調教育,就因爲短句不同,意思大相徑庭。

只要瞭解孔子的人都知道,他是主張有教無類,並且是歷史上第一向平民傳授貴族知識的,怎麼可能會主張愚民呢?

也正是因爲斷句不同,所以儒家學派太多,如公羊,思孟,心學,理學,古文學,今文學等等。

現如今的,像愛迪生的天才汗水說,其強調的就是天賦,但書本卻強調努力。

而這種孔子話語亂斷,就是民國時期開始的,就是爲了打擊儒學,無所不用其極。

官方著書,就是得強調正統性,絕對不能出現漏洞,被人利用,所以必須句讀,強調嚴謹。

“陛下,如今《六國傳》中,用句號,逗號,以及分號(;)三種,如此一來,就算是普通的百姓,也能熟讀了。”

孫釗頗有些不情願地說道。

“嗯,這樣就非常好啊!”

皇帝高興道:“你們這些讀書人,就是矯情,句讀早已經出現數百年,但就是不用,生怕人家學會,就不用向老師學習了。”

“之前的學閥,世家,就是這樣起來的,壟斷學識,增加困難,讓普通的學子一知半解。”

“這樣好嗎?”

皇帝反問道。

衆臣哪怕心裡反對,但面上卻不斷地點頭,表示贊同。

“都知曉這樣不好,那就得去改變!”

李嘉哪裡不曉得這些文人的心思,一個個比小氣,對於知識的壟斷,比誰都認真。

而對於皇帝來說,知識越是普及,代表着社會越發安定,讀書人講究忠孝,這樣的普通讀書人,纔是國家的根基。

說着,皇帝起身,說道:“那十三經,各地的刻本不同,錯漏百出,以致於科舉時,許多舉子無辜被罷黜,着實不該。”

所爲的十三經,乃是晚唐時期開科舉士的官方版本,即《左傳》、《公羊傳》、《穀梁傳》;《禮經》分爲“三禮”,即《周禮》、《儀禮》、《禮記》。

再加上《易》、《書》、《詩》,以及後來的《論語》、《爾雅》、《孝經》。

組成晚唐的十二經。

李嘉見之,沒有《孟子》,堂堂的亞聖不在,這還得了?

於是加入《孟子》,成就十三經。

復國後的歷屆科舉,都是採用的十三經的內容,算是模範課本了。

但,十三經在秀才試還行,勉強可以過舉人,但在春試,也就是會試,絕對不能行的。

經史子集,囊括甚廣。

即使如此,十三經,依舊是基礎內容。

“陛下聖明!”百官拜下。

“朕有意,以朝廷出面,編訂十三經,以爲模範,各經造以數萬冊,發放與各縣。”

皇帝雄心壯志,終於想起來,自己在文教上的舉措很少,要想名聲大振,還得讓讀書人感恩啊!

“孫卿家——”皇帝輕聲喊道。

“微臣在!”

孫釗立馬應下。

“《六國傳》後,這十三經,就交由你來弄,政事堂的宰相們也都一起去,一定要糾錯正本,然後再刊發全國,讓百姓們,讀上真正的無錯漏的書。”

李嘉笑了笑,說道:“刊印之耗費,就由少府寺來出吧,也算是朕的一點心意。”

“陛下此舉,對於天下讀書人來說,可是天大的恩德!陛下聖明——”

百官們立馬拍起馬屁,這可真是誠心實意了。

皇帝也頗爲受用。

別的不說,十三經,每本刻印數萬冊,這裡面的成本,可是不小。

在市面上,一本論語,數萬字,價格在一貫到兩貫間,如果普通人,真的要把十三經湊齊,沒有百貫,絕對是難成的。

而且,記住,這是沒有註釋的,沒有註釋的文言文,對於普通人來說,就是上二樓沒梯子,除了天才,都得摸瞎。

註釋本十三經,一整套下來,四五百貫屬於正常了。

而,在洛陽周邊的地價,一畝上等耕地,也不過三五貫,一套十三經,幾乎就可以買下百畝地了。

當然,便宜的也有,手抄本,錯漏很多,這要是讀錯了,一字之差,就能影響功名。

皇帝粗步估計,這十三經下來,數萬套,沒有幾十萬貫擋不住。

沒事,文教事業嘛,值得付出。

“對了,在長沙時,我令各縣設教諭,州設學正,府設提學,平日裡督促文風,最多不過是科舉試,管控秀才舉人罷了,頗有些虛妄!”

皇帝想了想,終於想起了自己當年一拍腦子,創造的官位,在如今是沒有的,自己親自設立的。

“這般,各縣設縣學,州爲州學,府爲府學,教諭,學正,提學,平日裡無事,就親自教學督促學子,倡導學風嘛!”

第1178章高麗來使第九百三十六章決戰(下)第一百二十六章坐鎮番禺(上)第九百一十五章大火第兩百四十五章以糧爲本第五百六十章劃分第七百五十九章開京之盟第八百四十章軍制(下)第六百四十五章大動作第兩百零三章賤業變樣第一千零二十一章清掃第五百六十四章諡號第五百零九章擇將第八百九十六章軍糧第三百七十四章天寒第一千零七十七章攻略第六百一十九章命總算保住了第1266章宣揚第1258章偷樑換柱第三百九十三章皇子第六百八十章加封第1128章中秋宴第六百五十四章出宮第一千零二十五章殺雞駭猴第三十三章飛龍軍成第五百三十八章狠人第四百八十二章第1179章忽悠第1278章拉薩第1259章改任第兩百三十六章大興科舉(續)第一百零一章御用商人第七百三十一章廢除土貢第兩百八十二章寬慰驚喜第三百八十一章貪污第五百六十一章恰逢第八百五十三章無名第1165章第1292章事件第八百八十四章法師第1235章第三百六十五章小雨第1285章中秋第一百四十三章政治佈局(續)第八章家長裡短第一千零四十六章抽籤第四百八十九章皇甫繼勳第五百六十一章恰逢第八百零二章賤戶第三百二十二章暗度陳倉第1328章第四百五十八章太僕寺弟1119章瓜州第一千零四十三章鹽業革新第四百二十章學政第1351章折騰第四百九十六章餘暉第七百零七章第一千零八十章第兩百一十一章人心惶惶第八百八十三章第九百六十九章鑾駕第六百八十九章鎮壓第1348章第四百五十四章受爵第1330章支援第1402章宗藩第兩百八十章楚國命運第四百零八章主菜第1390章治河第四百五十八章太僕寺第一百九十五章新渤海國第1186章第三百五十四章誘惑第1154章睡王之死第二十章富饒貧瘠第五百零三章宣戰第一千零三十章無題第四百二十五章韓載熙(求票,求訂閱)第一千零五十九章第1177章走了第一百一十二章嶺南不安(下)第八百八十八章待會填充第1213章第六百六十章遷徙第1158章仇恨第1207章獻土第六百零四章行動第六百九十八章第三百四十八章遮掩第三百四十九章紛亂第五十六章坊市見聞第六百七十二章丁部領第一千零八章第三百八十三章自首第1400章盛世與危機第1173章第六百四十章剎住妖風第兩百二十章穩定朝政第兩百零二章川鹽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