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3章條法

bookmark

“好純樸的想法,有孝心!”

楊廷璋愣了一下,這才笑着說道,摸了摸其腦袋,不再言語。

這就是草原人與中原不同。

其資源更加的貧瘠,所以掠奪不僅不被懲罰,反而是被鼓勵,發家致富的好手段。

掠奪一個奴隸,跟漢人買一頭牛,兩者沒有什麼區別。

沉默了一會兒,楊廷璋這才說道:“不管怎麼說,孝心還是可嘉的,咱們還是得鼓勵啊!”

“無論是中原,還是在草原,孝順父母,乃是人的本性,須得大力提倡。”

“長史說的是!”總稅務官連忙點點頭,恭維地說道:“除非是天災,不然孝順是必然的。”

發現了這些牧民們還有可取之處,楊廷璋總算是鬆了一口氣,不然,他真的懷疑這些王庭部落,究竟值得扶持不!

“草原三法,今日,再立一法,反拋棄父母而不贍養者,終身爲奴!”

楊廷璋望着前方白花花的羊羣不由得輕聲述說道,語氣頗有些強烈。

在建立王庭的時候,爲了更方便的治理草原,所以並沒有採納中原繁雜的法律,而是直接立下三法:

“凡殺人償命——”

“偷盜者爲奴一月——”

“部落私鬥者,頭人剁左手——”

簡單直接,粗糙易懂,一下子就傳揚開來,受到牧民的廣泛支持。

隨之,一年過去,這三項法律逐漸被接受,那麼,楊廷璋就覺得繼續加碼纔是,嘗試的再提出贍養老人的法律。

這條法律,也同樣是順應民情。

在有了中原的支持後,王庭部落賦稅較輕,榷場的存在,讓他們可以交換到大量的糧食,鐵器,以及鹽巴,茶等,生活水平大幅度的提高。

如此,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解決了溫飽問題後,贍養老人,就不再是困難,成了每帳牧民的接受的事。

畢竟,誰都會有老的那一天,他們都希望能夠受到子女的贍養,而不是被拋棄。

當然,這是如今,這要是在之前,就是不行的。

歸順的中原,就是那麼舒服。

新的條例,從斷事官口中,宣揚到了各百戶,千戶,每一帳,受到了廣泛的歡迎,最起碼的是,不被抵制,這就夠了。

只是,新條例頒佈後,許多斷事官,頗有些心事,或者說,代表着。廣大的牧民心願,提出新的立法要求:

“家主死後,財產如此分成?”

“草原上不是幼子守竈嗎?”

楊廷璋駐守武州,還是知曉的,聽到這個財產方面的要求,他思量一會兒,說道:“如果家主臨死前並沒有劃分,或者死在外面,那麼,按照規矩,幼子將分到其總家產的一半,其餘子嗣,共瓜分一半。”

“如果沒有子嗣,就由其兄弟,侄子,最後,纔是女婿,依次享有繼承權。”

聽到這,衆斷事官紛紛表示滿意,這是最公平的法子。

草原上的幼子守竈,就是包括長子在內的兒子們,他們成長後就會分門別戶,單獨成立自己的家庭,父親只是幫扶就行了。

養老送終的時候,自然是幼子留在身邊,理所應當的繼承大部分的遺產。

就如同漢人的嫡長子繼承者,嫡長子繼承大部分的財產,都是有所緣由的。

所以,此番幼子守竈制,成爲條法,自然就能夠減少衝突,和諧草原。

最後,斷事官們又提出來一個尖銳的問題:“人口在不斷地增加,而草場是有限的,之前劃分的草場,許多牧民隨意侵佔他人草場,這又如何行事?”

按照道理來說,草場都是皇帝的,牧民們只有使用權,自然而然,侵佔起來,就是理所應當了。

而在這一條,卻沒有條例可循,這就讓斷事官們頭疼了。

“無他,很簡單,就按偷盜來論處,爲奴一個月來懲戒。”

楊廷璋隨口說道:“至於其他的條例法律問題,你們寫出來,送到武州,我的幕府就在那,幕僚們正好無事,可以幫你們制定出來。”

“若是你們都滿意的話,我再呈交給陛下,形成法律條文。”

花費一日的功夫,處理了草原上的事務後,楊廷璋就準備回到武州,然後再將這四百少年,送到京城。

事實上,這些少年們,在去年就已經開始準備了,對於漢話,已經學的大致不離,會說,會聽懂,但就是不會識字。

武州去往洛陽,最快捷的方法自然就是坐船,從永濟渠而到洛陽了。

而且,坐船也比較安全,避免水土不服什麼的。

而少年們,也踏上了這趟旅途。

接受楊廷璋問話的黑瘦少年,其實才十一歲,名字叫做吉多特,得益於王知府推行的漢名制,他的漢名,叫做白多羊。

白是他父親選的姓氏,來源於家門前的一條白潺潺的小河,多羊,自然想着多有一些羊,增加財產。

在草原上,夭折率很高,生的孩子也很多,孩子們從小就割草放養,養個幾年就是勞動力,成本是極低,也是十分划算的。

因爲捨不得家中的十頭羊,白多羊就榮幸地成爲了丁稅,選定來到洛陽。

由於子女太多,且夭折了不少,所以對於他的離去,並沒有多少傷感。

他也坦然接受。

一路走來,無論是繁忙且令人羨慕的農戶,還是寬大的城池,繁忙的商業,都讓少年們的人生觀,接受了一次洗禮。

“原來大唐那麼大,那麼繁華!”

換上了新衣裳,洗澡,吃上了美味的食物,一切的一切,讓少年們感到了新奇,甚至羨慕。

有人說,他們接下來的十幾年,都會在一個更大,更繁華的城池中,不會有捱餓,更不會凍死,還有醫生治病。

這簡直就是薩滿口中的,人死後,在長生天中的生活吧!

等坐上船時,瀏覽的河兩岸的城池,市集,少年們更是忘乎所以。

而到他們見識到洛陽的雄偉,繁華時,少年們久久的合不攏嘴。

彷彿是來到了仙境。

白多羊,也驚呆了。

這樣的地方,甚至超越了他們的想象。

巨大的宮闕,雄壯的侍衛,一眼望不到邊的階梯,帶給這些少年們的震撼,是無與倫比的。

大唐極其強盛的印象,深深地烙印在他們的腦海中。

第1256章罷都護、設新府第六百九十二章第六百四十章剎住妖風第一百七十二章意外意外第1150章安北第三百二十六章五代好人第1138章尊老第兩百四十八章利益動人第1400章盛世與危機第1272章蒙兀部落第1168章安撫第一千零九十五章雁門關第1139北行第三十五章道路重重第一百八十章相守相思第七十五章你來我往第六百三十五章官缺第八百五十一章人心第1257章安南府第六百五十一章丈人第兩百八十五章處置安排第七百七十一章不得不打第四百四十八章宗室第一章我有嘉賓第八百三十九章軍制(上)第1397章一步到位第1239章佛難第1315章水師第七百九十七章恐懼第1193章借住第四十七章釜底抽薪第兩百八十六章又來不及了,先發一張待會再替補第1157章第一百八十六章北伐消息六十八章跳到前面去了,沒事求個收藏及票票第八百三十一章踏腳石第1187章哼,女人第九百六十三章民心第七百九十章第三百一十四章野有遺賢第三百三十八章期待第1280章那曲盟會第四百三十七章章程第八百零一章無言第五百四十四章吐血第九十八章乾柴烈火第兩百一十六章民望所歸第1129章續第四百一十六章第兩百三十三章中原佈局(1)第四百零六章考場第一百六十七章天命在我第四百章捉拿第七百六十六章主考官(求票,求訂閱)第九百四十四章第五百零四章籌備第九百五十六章第三百六十七章見識第1399章大動作第一百七十五章欺上瞞下第一百八十二章金錢與軍隊第八百九十五章蜀道第1268章總兵第一千零九十九章行進第八百五十五章影響第一千零八十九章拋石第三百一十三章分發賞賜第兩百八十四章倭國變化第1392章復立安西第1311章威逼第1380章第九百零三章《大唐討僞宋北伐檄文》第三百二十三章土地問題第九百二十五章第七百零五章嶽麓山(第三更,補)第七百零五章嶽麓山(第三更,補)第兩百一十八章宮廷日常第1107章人口(加更,求票、求訂閱)第一千零一十七章關中藩鎮第一百零三章掄才大典第六百二十四章煩勞第四百九十章第兩百三十四章爾等配嗎第四百三十章水賊第九百一十一章牙癢癢第一百八十二章金錢與軍隊第八十九章工坊第1355章山民第兩百五十八章獨斷專行第1397章一步到位第七百六十一章反應第七百七十二章都司第七百四十章第一百一十八章暗流不止(中下)第一千一百零一章火光第四百四十五章頭重腳輕第九百六十二章對招第十七章人心奔涌(下)第三百三十章世家心思第115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