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一章財政總結

bookmark

夏收過後的番禺城,顯得格外的熱鬧,叫賣聲不絕於耳,來來往往的小販,路人,嶺南各州,北方各國,以及海外番國的商賈,絡繹不絕地奔向這個南海霸主的都城,盡情地兜售着各類產品。

來自嶺南六十州的糧食,銅錢,特產,源源不斷地運送到番禺,供給給這些貴族們,官僚們,軍隊,以及皇宮裡的皇帝。

舉國供養一都,乃此時的常態。

大運河爲何開鑿,最起初的目的就是想將南方的物產運送到洛陽,讓皇帝與貴族們消費,結果,隋煬帝楊廣鑿起興了,爲了保證征伐高句麗的後勤,開始南北大串聯。

國家就崩了。

近的不提,就說商王朝,爲了供養規模龐大的祭祀,以及天天吃喝玩樂不斷繁衍的貴族,就跟蝗蟲一般,吃完了一地,就換一個,短短兩百多年,就換了六個國都,等到盤庚時期,選了一個肥沃的殷地作爲國都,終於穩定下來。

後來還是不夠祭祀跟貴族們吃,畢竟貴族飽暖思**,子嗣一大堆,後來只能把政治中心遷徙到朝歌,勉強維持着。

唐朝是比較有計劃,是洛陽和長安輪流吃,索性兩個都是大城市,能夠消耗得起。

宋朝的開封離南方近,自然金錢不缺,再加上掃蕩似的財政政策,地方枯竭,全國財務集一身,唐朝時顯赫的一揚二益,完全沒有了存在感。

對於番禺城的商業的繁榮,李嘉完全能夠感受得到,轉運使們將各州的大部分賦稅運送到番禺,短暫的讓番禺城熱鬧了一番。

爲此,也是爲了收買人心,李嘉特地補發了一個月的薪俸,當作獎勵,高級官吏不以爲然,低層官吏自然歡喜,讚了幾句都督威武,心底的想法自然難以窺探。

“鹽價,目前市價爲一百零八錢,回落五十錢——”

“米價,每鬥二十錢,少於前月十錢……”

“雞蛋十枚鉛錢一顆……”

“茶價多於上月十錢……”

每週休沐日,李嘉都會在自己的書房中,傾聽皇城司對於番禺城的各種情況的彙報,尤其是物價方面,重中之重。

在封建社會,以糧爲綱,農業是一切的基礎,這也是開國時,第一個改革的,往往是農業,古今亦然。

糧價就是統治者的天氣預報,價格越高,代表着統治越發的危機,反之亦然。

所以在唐太宗時期,每鬥幾錢的價格,獲得了後世一致的稱讚。

到了唐末,糧價飆升,每鬥百錢,千錢的情況,不勝枚舉,這意味着統治的不穩。

“穀賤傷農啊!”李嘉嘆了口氣,糧價降低,對於城市居民而言,自然是歡喜的,大部分的農村民戶而言,市價都那麼低,收購價自然更低。

“也只有郎君您纔在意這些,往日,皇帝們只在乎珍珠夠不夠,工匠足不足,有了您,咱們大漢百姓纔有福氣啊!”

田忠適時地插話,一臉敬佩的表情。

“別奉承我!”李嘉笑着說道:“在其位,謀其政,我既然坐到了這個位置,自然也得撐起這個責任!”

“皇帝畢竟沒下過民間,自然不會知曉民間疾苦,百姓苦,農夫更苦……”

“對了,這次夏收,各地運了多少糧食錢財進來,這物價降了不少,量很多啊!”

“左藏,進糧五十七萬石,損耗十萬石,實進四十七萬石,鹽一萬石,茶五千石……”

提起這個,田忠立馬精神起來,大腦思考了一會兒,直接說道:

“右藏進綢緞兩萬三千匹,珍珠一百石,瑪瑙兩百石,牛五百頭,羊五千頭,海魚一萬石……”

南漢的國庫繼承自唐朝,分爲左藏與右藏。

左藏掌管全國賦調之正數錢物,右藏掌邦國寶貨,即各地貢品。

左藏財賦的收入,在不同時期多次變化,但庫儲基本分爲租稅、財產稅和雜稅,左藏的各項財賦支出,主要是維持朝廷機構的存在和政務的辦理,經費首先是百官的俸祿,其次是浩繁的軍費,故官吏的俸祿和龐大的軍費以及皇室的豪奢,是國庫的三大沉重負擔。

至於驛道修築、江河疏理、貧荒賑恤等卻佔比例很小。

右藏貢品收入也是隨時間不同而具特點,右藏的物品支出,是專供皇室消費揮霍的。

除此之外,皇室還有獨屬的內庫,如皇莊,山林,鹽場,市舶司等,以及各類專屬的貢戶等。

所以,一般國庫,值得就是左藏。

李嘉上位後,左右兩藏,以及內庫,自然被他直接管轄,爲了避免與這些官僚們產生衝突,對於左藏,李嘉只監督,而不是直接進行管理。

進入番禺至今,李嘉一直避免與官僚們產生衝突,爲了維持權力,算是與官僚們合作,共同篡取了皇帝的權力。

南漢國土大,在籍的民戶少,但長久未經歷戰爭,商業極其繁榮,土地富餘,稅收雖然比不上南唐後蜀,但也不遑多讓。

“這些比去年如何?”李嘉問道。

“據我所知,少了近三成……”田忠琢磨了一下,輕聲說道。

“與民讓利,與民讓利!”李嘉嘀咕了幾聲,心中有些後悔,哪個當權者不想自己手頭錢財多些,況且,他自己獨立承擔了禁軍的軍費,皇帝的內庫壓力很大啊!

右藏的那些綢緞珠寶用不着,不如直接變賣了,換些金錢用用,亦或者變賣皇宮裡的東西……

瞧着李都督一臉沉思的模樣,田忠站立在一旁,低着頭。

咚咚咚——

這時響起了一陣敲門聲。

“進來——”李嘉皺起眉頭,他討厭思考時有人打擾自己。

“郎君,占城傳來捷報,周奎將軍與範都護,已經將佔城征伐了,占城王投降,十三小王也納土歸降,收穫的戰利品不計可數,如今已經運船來到了碼頭,正準備卸貨呢!”

安國的聲音有些興奮。

第五百六十一章流傳第二十一章巡查探訪第六百五十二章林小娘子第七百二十五章第三百三十一章天意弄人第九百一十五章大火第1272章蒙兀部落第1225章隱情第1343章第一千零一十六章第一百八十一章財政總結第七百零七章第一百二十四章歷史篇章(中)第六百五十一章丈人第兩百三十章求婚湖南第三百八十一章貪污第六百六十四章渤海人第五百一十八章戰略第四百三十六章榨油第九百零四章連雲棧道第六百三十四章聚宴第1318章澎湖縣第九百九十三章大決戰第五百三十二章心灰第兩百一十一章人心惶惶第八百七十章藤原第八百二十四章騎兵第兩百零五章文人抱怨第1342章驚喜第兩百三十章求婚湖南第1362章第六百九十五章第1180章豐州第一百三十六章番禺戰慄(3)第八百五十五章影響第六百五十五章岳陽樓第一千零一十七章關中藩鎮第四百七十章黨爭第九百二十二章氛圍第四百二十六章使團第九百六十八章江豬第兩百五十九章湘江洶涌(上)求票,求訂閱第一百三十五章番禺戰慄(2)第九百七十四章賞賜第1125章唐末六朝傳第一千零四十一章第一千零九十六章第九百三十六章決戰(下)第一百八十一章財政總結第六百六十四章渤海人第八百八十章第1289章心情第五百九十三章落荒而逃第五百九十四章羞辱第八百一十一章播州楊氏第四百八十四章漳泉(4)第1338章諸王第一千零三十章無題第1361章東去第1201章唐旗第七百二十四章晉陵縣第兩百一十五章再復大唐第兩百零四章梅山之亂(中)第五百五十七章安撫第1236章僧人第四百六十四章遷都第三百一十二章八旗顯威第1242章手段第三百九十二章州縣合併第兩百八十一章 計將安出第兩百二十二章登基爲帝第五百八十六章折氏第九百零二章進軍第五百三十六章心神不定第三十五章道路重重第一百八十八章盡收軍心第九百九十八章暗流第十三章江南國主第八百二十三章石嶺關第七百六十三章第1231章開藥第一百一十四章番禺李氏第七百九十二章輜重營第兩百零二章川鹽古道第九百六十四章第九章(重發)第一百一十二章嶺南不安(下)第七百五十六章戰起(上)第1236章僧人第八百九十五章蜀道第1146章第1360章談話第九百二十六章命門第1181章天可汗第九百零九章疲軍第1220章名單第九百九十七章勝之第1397章一步到位第八百六十五章演練第兩百八十八章人心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