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五章韓載熙(求票,求訂閱)

bookmark

韓熙載是後唐同光四年(926年)進士,後南奔歸吳,因著名文學家韓愈自稱“郡望昌黎”,遂使昌黎韓氏聲名遠播,二韓又可能同一遠祖,好事者,便稱其爲昌黎人。

之前李璟素不聽諫言,導致盡失淮北十四州,於是目睹國勢日蹙,且以北人南來,身處疑難,遂廣蓄女樂,徹夜宴飲以排遣憂憤。

李煜初立,威望不足,難以壓倒羣臣,所以準備提拔先主老臣,來平衡現在朝局,面對這般權術鬥爭,韓載熙敬而遠之。

飲酒作樂,好不快哉!

“叔言兄,真是好不快活啊!”正欣賞舞姬之際,此時,一個端莊大方的老者走了進來,身着素衣,齊整,但寒酸,而穿在此人身上,卻甚是妥當。

wωw▲ttκд n▲¢O

“正之怎麼來了?快快有請!”韓載熙立馬站起,赤着腳,迎接道:

“我知曉你素來不喜此事,如今怎麼來了,快坐!”

“叔言兄每日飲酒作樂,散盡家財,國之將亡了,還真是曠達啊!”蕭儼面露笑意,淡淡地說道。

此言一出,場面瞬間爲之一靜,舞姬也不跳了,衆翰林、文官,也沒了聲音。

“今日有事,怠慢了諸位,勿怪,勿怪!”韓載熙一臉苦笑,賠罪了幾聲,衆人皆去後,看着蕭儼一臉無所謂的模樣,他才搖搖頭,爲之奈何。

蕭儼,江西吉安人,爲人方正,剛直不阿,斷事明允,清廉如水,對朝廷忠心耿耿,如今乃大理寺卿,三朝元老。

曾經李璟修建高樓大殿,衆臣皆誇讚,唯獨這位老兄,則搖搖頭,說道:比之景陽宮,還缺了一口井。

南唐讀書人多,自然知曉,南陳後主就在景陽宮的井中被捕的,這不是詛咒嗎?然後貶爲舒州副使,

前不久,李煜登基,喜歡下棋,蕭儼入宮,突然就把棋盤甩到地上,棋子散了一地。

李煜大駭,說:“你想效仿魏徵嗎?”

蕭儼道:“臣不是魏徵,陛下也不是太宗皇帝!”

隨後,李煜就戒掉了下棋的嗜好。

所以,韓載熙能對所有人甩臉色,但獨獨面對此人時,只能被甩臉色,你還不能有所反駁,不然能噎死人。

“正之所謂何事?”韓載熙吸了口氣,問道。

“無他,只是想與叔言兄共賞亡國之樂罷了!”蕭儼一本正經地說道。

“正之說笑了,大唐繁榮依舊,聖君在朝,哪裡算的是亡國?”韓載熙笑道。

“既然未曾亡國,叔言兄爲何聽亡國之樂?玩物喪志!”

“哪裡是亡國之樂,某乃北人,素來思鄉,如今年屆六旬,壽元無多,只能玩借之消磨剩餘的時間罷了!”韓載熙落寞地說道。

“元宗時,朝堂雖然勢頹,但大唐國力尚在,焉知不可北伐中原,興復唐室?”蕭儼一本正經地說道。

“朝廷之上,盡爲自保之徒,畏宋如虎,又多排斥我等北人,如何北伐,怎能北伐?”

韓載熙並沒有被說服,神情反而越發的落寞。

聽到這番刨心之言,蕭儼也只能苦笑,不過,作爲大唐的忠臣,他實在不願意讓這樣一位大才遺落朝堂之外,沉吟了些許,說道:

“如今新主繼位,又是素能聽諫,頗有一番革新之氣,叔言兄何必困於地方,若位列朝廷之上,也能爲國勢盡一分力,報元宗恩德萬一!”

“哎!我本俗人,正之又何必爲難與我!”瞧着連李璟都扯出來了,韓載熙着實爲難。

不管怎麼說,李璟對他不薄,雖然不聽諫言。

“實話與您說吧!”蕭儼沉聲說道:“雖然中原換個皇帝,但禁軍仍在,國勢不減,往日朝堂之上還有北伐之議,如今卻未見,人人畏懼,就連陛下,也是心驚膽顫,事宋之心,越發之勤了,節、壽之時,皆遣重禮相送!”

“長此以往,國將不國,難道坐視那些武夫踏足江南,橫徵暴斂嗎?百姓之苦,何人可知?”

“如今,某棄南北之見,勸叔言兄出山,正朝廷之氣!”

韓載熙雖然退下,但對於朝堂之上的局勢,卻是一清二楚,知曉他所言一差,新君繼位,些許氣象還是有的。

對於新君,曾經的吳王李從嘉,他清楚的很,此人懦弱,外強中乾,與先帝一般,素喜文,又貪戀美色,常徘徊於後宮而不知謹,着實不是一個明君。

在這亂世,一個喜愛文人,擅長舞文弄墨的君主,哪能護佑這千里江山?雖然他是文人,但寧願君主是一個武人。

朝廷頹廢,事大之心越發旺盛,盡是南人,吾等北人僑客,已無發言之權了。

“罷了,罷了,盡忠於君上,報恩與先主吧!”

韓載熙看了一眼期盼的蕭儼,沉聲道:“老身年邁,仍有動筆之力!”

“好!”蕭儼笑道:“國之賢臣,莫過於君了!”

說着,這位古板清廉的大理寺卿,不由得喝了杯酒,大笑起來。

等待蕭儼回家之時,早有宦官等候多時,見其笑意不止,又滿身酒氣,不由得問道:

“如何了?”

“請陛下放心便是!”蕭儼笑道。

很快,消息傳到了宮內,皇帝李煜仍未入睡,正在御書房中,焦急地等待着。

一旁,皇后周氏輕衣披肩,扇着扇子,爲這位年輕的皇帝解熱。

“如何了?”皇帝問道。

“蕭公言,請陛下放心便是!”宦官輕聲說道。

“好了,領賞去吧!”李煜瞬間鬆了口氣,笑容滿面。

“陛下何故如此開懷?”周氏問道。

“韓載熙此人,乃是北僑之首,文采斐然,又素有賢能,朝野民間,皆稱讚有加,先帝在時,也不時讚歎,只是這幾年不理俗務,沉浸於聲樂之中,頹廢了事!”

“朕如今新即位,朝堂之上的文臣,只把我當做糊弄的少年,何曾看得起我?”

“陛下息怒!”周氏柔聲說道。

“嗯!”摸了摸皇后的玉手,冰冰涼涼的,李煜這才氣消了些許,說道:

“如今,若朕讓韓載熙重登朝堂,勢必衝擊朝堂百官,如此,朕說的話,纔有些份量!”

“也只有蕭公,一體爲公,才能勸下韓載熙!”

第九百七十四章賞賜第兩百一十章仿製回回炮第八百零四章邀名第一千零六十八章熱鬧第1305章談話第九百二十三章第八百零七章宗法第九百五十六章第八百三十四章再起第兩百六十五章不見歡喜第六百七十八章淫祠第八百一十一章播州楊氏第一千零二十七章屯田第四百四十八章宗室第一百一十三章風波不平(上)第九百一十章局勢第三十七章別有企圖第兩百二十九章露布報捷第四百四十八章宗室第九十六章國之幹臣第三百六十七章見識第一百一十四章番禺李氏第七百九十四章第一千零四十七章解池第1412章龍馭賓天第八百七十二章御前會議第一百八十三章獎賞之制第1171章第1365章野女真第四百零三章赦免第一百零八章地動山搖(下)第1356章第三十五章道路重重第1114章利刃第八百三十九章軍制(上)第1361章東去第一百五十五章信仰整合(中)第三百二十五章糧草危機第1232章喜事第六百六十五配種第七百七十二章都司第八百七十四章入倭第一百六十八章轉運使司第1127章八議第七十五章你來我往第一千零四十八章深思第十九章另尋他處第四百九十五章驕兵第一百一十二章嶺南不安(下)第七百八十四章秋糧已到第三百六十七章見識第兩百四十四章任重道遠第八百三十六章告廟第1299章西域戰略第九百零二章進軍第兩百零三章梅山之亂(上)第1196章第兩百三十四章大興科舉(下)第八百八十九章圖謀第六百九十四章議論第1213章第七百七十六章開府第九百七十六章口號第八百零三章動靜第1201章唐旗第九百二十三章第八百六十二章交州第五百二十一章東去第五十一章收穫安排第八百五十五章影響第九百六十六章親征第九百一十九章剿宋助周第一千零一十一章姐妹第一千零二十八章釐清第1275章木軌第一千零九十一章水淹第1243章錢塘自古繁華第三百三十八章期待第七百三十二章心疼第一百二十章人至番禺(上)第兩百零一章以功封王第三百三十章世家心思第五百八十七章保守第五百零一章躁動第四百八十四章漳泉(4)第五百二十六章來也匆匆,去也……第兩百四十八章利益動人第1122章于闐第九百零三章《大唐討僞宋北伐檄文》第三百八十章紕漏第1103章捷報第1313章大御前會議第八百八十一章流言第一千零三十四章定難軍第六百九十九章復立第一千零八章第四百五十一章長沙府第1203章羣議第七百二十三章第六十九新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