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六章

bookmark

神武四年的春天,整個天下都很平靜。

中原的趙匡胤依舊臥薪嚐膽,不對,是精心準備謀劃,對於諸藩鎮,不斷的進行削權。

首先,大宋朝廷調發近畿甸丁夫數萬人,修築畿內河堤,保證春耕以及漕糧的供給。

其後,趙匡胤以文臣知州事,懲五代藩鎮強盛之弊。

當時,中原五代更替,異姓王,以及帶相印者不下數十人,這些人都存在,對於趙匡胤而言,只是繼位時穩定統治的權謀之策,隨着這幾年來位置安穩,他心有不甘,生怕人家學他。

於是,他用趙普計謀,漸削其權,或因其卒,或因遷徙、致仕,或遙領他職,皆以文臣代之。

從此,改變了武人治民的局面,過度到了文人治民,對於民生而言,是一項極大的寬厚。

雖然文人也有貪腐,但武人更過分。

武人經常會劫掠百姓,收稅也沒有定期,想收就收,興致來了,還會進行一場屠殺,冒良爲功,隨心所欲,百姓深受其害。

南方各國其實早就過度到了文人治民的局面,但中原卻還是老樣子,除了開封府周邊的十幾個州縣,趙匡胤實在看不下去了,這纔開始改革。

除此之外,趙匡胤還實施了三項措施改善民生。

首先,下詔勿追索縣吏會州。

在五代時,各縣收稅畢,州會令縣吏會集於州。

因此,縣吏必貪腐更多的賦稅,用來賄賂州吏,這樣一來,百姓就會面臨更多的額外的賦稅,從而破家蕩產,民甚苦之。

趙匡胤不允許集縣吏於州,也算是治病不治本吧!

其二,朝廷下令,各州縣復置義倉,官所收二稅,每石另輸一斗蓄於義倉,以備凶荒。

這個沒什麼可說的,是朝廷的正常舉動,但又不正常,這是五代幾十年來,朝廷第一次爲民着重,開始行使朝廷的責任,也算是一場好事。

其三,始置諸州通判。

在各州,設置通判一職,輔佐主官掌軍民之政,地位略低於主官,行監察之職。

大州有的設置兩名,更關鍵的是,趙匡胤又令節鎮所領的州縣,也要設立通判,讓州縣的官吏能夠向朝廷上書奏事,名義上歸屬於朝廷,不屬藩鎮,於是節度使之權益輕。

李嘉也在各州設置了通判。

得益於南方各國文人掌權的局面,地方權輕而中央重,所以通判一職並沒有監察地方的權力,而是分地方司法之權。

這般說吧,大唐的通判,其實就是把審理案件的權力,從地方主官手中剝離出來,專門進行審理案件的。

這叫事業又專攻。

一個文官或許可以很好的治理百姓,但卻不是個好法官,而理論上來說,司法的公正,其實更貼近百姓,也更爲重要。

通判專職於審判司法,轉運使司負責收稅,巡檢負責治安,縣令負責行政,某種意義上來說,地方是四權分立的局面。

這對於朝廷來說,是再好不過的局面,各人責任分明,推諉不得。

北宋在不斷的改革,平衡國內的勢力,加強中央集權,李嘉的大唐朝廷也不甘寂寞,也在不斷進行改革。

荊南府。

酒館的門面不大,由於下雨,點着豆油燈,稀稀落落只有幾位客人,夥計一見張開,像撿了個元寶一樣迎去,說:“哎呀,張郎君,您可是有些日子不來我這個小店了,老闆還嘀咕,沒有怠慢您呀,怎麼不再來了呢?”

“這不是朝廷準備檢田嗎?這忙碌了大半天,那些刁民們還是不肯放下,巡檢營都調派過去,也不知到底咋樣了!”

“要我說,那些刁民怕個甚,直接全部抓了,縣衙的大牢空着呢,怕什麼!”

張開的同僚,也是縣衙的胥吏,兩人都不過三十來歲,但在縣衙卻工作了十幾年了,對於整個當陽縣已經一清二楚。

最近春雨連綿,沮漳河堤壩有些危險,隨即縣衙徵集各鄉鎮百姓進行修駐,但別的還好說,但幾個鄉鎮卻齊聲要求,暫停編戶度田,從而將全部都精力放在修堤壩上。

但縣衙哪裡敢如此,荊南府必須在夏收前進行編戶齊民,這是朝廷要求的,沒有人敢違背,州、府的壓力極大,對於下面的縣來說,更是龐大無比。

若是在春耕之前不能提前準備,那麼,春耕時就更不能了,夏收之前編戶就大大延遲,縣官的位置,絕對會沒了。

所以,對於當陽縣來說,堤壩可以不修,但編戶卻不得不有,寧願堤壩倒塌潰堤,也要編戶成功。

“陽水鎮上下,不僅要求修堤壩,而且還要暫停編戶,這對於大老爺來說,是絕對不可能支持的,所以,那羣豪右們竟然直接抵制起來,自行組織人手修堤!”

張開冷笑道:“看來陽水鎮完全沒把咱們縣衙放在眼裡啊!”

“人家盤根錯節,尤其是武家,家丁數百人,偌大的陽水鎮,都是他家的,那些個里正也是武家出身,哪裡把縣衙放在眼裡,況且,大老爺又是外地人!”

一旁同僚喝了杯酒,搖搖頭,輕聲笑道:“武家人哪裡是抵制編戶,他們根本就沒把縣衙放在眼裡,你知道不,他們竟然要求編戶的名冊,讓他們自己來登記,縣老爺哪裡敢答應,這要是傳出去,官還當不?”

“可不答應,編戶就進行不下去了!”張開無奈地說道:“這次修堤壩,也不過是藉口罷了!”

“巡檢營,看來這次真的要動手了!”

“動手?也不曉得能打得過武家人!”同僚冷笑道:“等着吧,看這場好戲!”

當陽縣令打着雨傘,看着對峙的武家人,氣的牙癢癢,雖然有雨傘,但他前襟依舊被雨水打溼,作爲一個縣令,他從來沒有這樣委屈過。

作爲國之驕傲的進士,也容不得他受到這般委屈:

“告訴武家人,這等條件,某人不會答應的,讓他們放棄抵擋,不然,休怪我無情了!”

一旁的衙役低聲應下。

“李巡檢,有把握嗎?”當陽縣令低聲問道。

“應該可以!”巡檢顫抖地說道,也不知是冷還是害怕。

第四百四十八章宗室第一千零四章第一千零八十五章敗之第一千零九章漕運第一千零一十二章第五百九十一章詩詞第1122章于闐第七百五十四章複雜第一千零四十四章巡鹽御史第九百七十章漸漸第1292章事件第1177章走了第八百九十八章緊張第三百六十二章歸程第七百五十七章第1313章大御前會議第兩百六十三章神武通寶第一百七十七章御史與鹽第一千零七十章第八百零七章宗法第八百一十三章第六百六十四章女牆第一百零四章極其荒唐第八百九十九章人心第一百八十二章金錢與軍隊第兩百三十六章大興科舉(續)第五百四十六章波瀾第1241章裁撤邊鎮第八百二十六章戰事頻繁第七百二十一章悚然第三百四十四章江陵第三十七章別有企圖第三百零一章盡皆歡喜第兩百八十五章處置安排第1260章離譜第六百零一章終結第1275章木軌第九十六章國之幹臣第八百零五章良民(第三更)第1248章暫住證第六百零七章搪塞第一百三十四章番禺戰慄(1)第三百三十九章快活第九十八章乾柴烈火第1249章想法第兩百八十六章又來不及了,先發一張待會再替補第六百七十三章認爹第兩百九十四章商賈而至第九百三十二章殺——第七百六十七章誕辰第1380章第八百五十章進士科第兩百八十八章人心晃動第五百零二章不正常第一百四十四章遊街誇耀第九百八十章第四百九十四章拖延第三百八十二章冰寒第1125章唐末六朝傳第八百八十二章仁政第六百四十四章保甲制第九十八章乾柴烈火第六百六十二章嘗試第六十一章各色宴席第九百零四章連雲棧道第一百三十三章隨手安排第1411章歲月不饒人第1200章唐奴第一百六十三章蠱惑人心第兩百零六章洞庭水師第九百一十三章拋石車第1296章南詔第六百八十六章第1355章山民第六百六十一章破例第1335章第1224炭火第五百二十四章意外(求票求訂閱)第三十三章飛龍軍成第一千零九十一章水淹第八百六十七章鴻之舞金礦第九百五十四章震動第五百零四章籌備第一千一百章第六百九十五章第五百六十章劃分第九百八十八章政治第四百七十章黨爭第五百九十八章終究還是和親第兩百七十章殺意盎然第一千零六十章大朝第1201章唐旗第三百六十八章巡捕司第兩百一十六章民望所歸第九章(重發)第六百三十章第1200章唐奴第四十八章整裝出海第五百一十三章準備第一百五十章久別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