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章軍械

這場貪腐風波,在所有人看來,是對於之前淮南糧案的延續,也是對於百官的一種鞭策,皇帝雖然不在半年,皇權依舊是至高無上,神聖不可侵犯的。

至於對於宰相權力的削弱,普通的官吏自然感覺不到,畢竟在這亂世,軍權在手的皇帝,爲所欲爲的太多,稍微突破政治底線算什麼?

劉鋹還閹割百官呢?也無人敢反對,只能默默忍受,除了宰相外,權勢者皆入蠶室。

李嘉目前而言,對於相權並沒有削減的想法,只是加強皇權,他不想在征戰時,受到文臣的束縛,也不想自己辛苦打下的數十州,就這樣被官僚腐化。

爲了鞭策自己不要貪圖享樂,李嘉讓人在書房中,放置了許多兵器,有劍、弩、槍等,也沒有什麼人敢有所異議,隨心所欲了許多。

“看來,御史臺還真的需要強硬起來,時常讓百官們見識一下天威浩蕩,才肯用心做事啊!”

到了五月底,夏收之時,區區三四個月的功夫,全國的州縣的丁口戶籍,基本上已然統計完畢。

加上承天府,整個嶺南擁有戶二十八萬(加上遷徙到淮南百姓),丁口一百五十三萬三千兩百人,嶺東一百一十萬,嶺西四十三萬,相差一倍有餘。

嶺東,光是承天府,就佔據了近五十萬,此嶺西還多,果然是得廣州者得嶺南,其話不假。

如果按照十五抽一的標準,李嘉可以招募兵卒十萬,但對於民力傷害太大,一般情況是不做的。

如果加上南平的七十萬,湖南的六十萬,加上嶺南的一百五十萬,整個大唐的總人口,差不多是兩百八十萬,與後蜀差不多,距離南唐也只有一截距離了。

“可惜了,淮南十四州,近百萬的人口,我只能匆匆而得二三十萬!”李嘉感嘆道。

他的書架上還存有不少的書籍,基本上都是《漢書》、《史記》一類的歷史書籍,讀史使人明智果真不假,前朝的那些政治手段,可以借鑑的,無論是軍事還是政治,都是大有裨益。

中國的歷史,一直是不斷地向前發展的,不斷地中央集權,不斷地加強皇權,這是封建時代固有的傳統。

安史之後,以及五代數朝的發展,整個天下,都朝着集權而去,藩鎮割據一方,王權旁落的國家,到公元961年,還一個皆無。

所以,李嘉可以拍着胸脯說道:“我也是順着大勢而爲之,並無逆轉的道理。”

而且,他讀史書發現,自安史之後,武人的素養越來越低,像李靖這樣的文武雙全的儒帥越來越少,軍隊中也越來越推崇勇武,視文人如草芥。

文人也由於被武夫的凌辱,對於武夫也愈發的痛恨,讀書少的武人自然更是瞧不起讀書人,於是相看互厭,走向極端。

做了那麼久的皇帝,大半的奏章基本上由宰相們處理,五品以上的,才呈上來,給出自己的建議,由皇帝聖裁。

數月的時間,政治上的餘波處理完畢,李嘉就集中精神對軍隊。

目前大唐擁有着差不多十萬兵馬,看守番禹的禁軍約四萬,加上數千看守宮廷的元從軍,長沙府的一萬五千人,荊南府一萬五,湘西府一萬人,加上在長沙府訓練中的一萬多人,光是步騎,已然達到了十萬。

當然,軍隊數量,大唐依舊還是處於下風的。

後蜀兵馬二十萬,中原只是禁軍就二十萬,其餘的地方軍隊無算,南唐也擁兵三十萬,新唐只有水師還算給力,能超越一波,其餘的只能是碾壓。

短時間內,數量超不了,那隻能從質量上超越了,尤其是軍甲器械,乃是加分項。

鎧甲有全身甲,雖然粗糙了些,但對於普通士兵而言,已經足夠了,擁甲的新兵,在戰場上的生存率,幾乎與普通的老兵一般無二。

兵器,宿鐵刀,加上投石車,若是再加上青銅炮的話,真是無敵了,北宋禁軍再強,到底也是肉身凡胎。

這種降維打擊,讓李嘉想起了後來的滿清。

一般人都理解,滿清鐵騎基本上彪悍勇猛,所向披靡,但這種戰無不勝的,是建立了龐大的軍械裝備上的。

畢竟,論騎術而言,滿清是比不過蒙古人的人,但裝備的加持下,碾壓蒙古。

而且,相較於明軍破衣爛衫,滿清八旗至少身着三層甲,普通的弓箭基本上奈何不了他們,這是建立在剝削遼東百萬漢人,又不停的進關擄掠漢人的基礎上的。

當然,也有晉商的一份功勞,他們輸出了鐵器和糧食,讓滿清從關內掠奪的金銀有了出口。

更誇張的是,滿清擁有東亞最先進的炮兵部隊,孔有德帶着明朝最先進的火炮部隊叛逃到後金,讓後金開始成爲東亞第一流的炮兵部隊。

到了1641年的鬆錦大戰時,清軍集中了四十餘門的重型紅衣大炮和明軍炮兵展開了一場空前規模的炮戰。

扯遠了,總而言之,滿清八旗的所向披靡,勇武只是佔據了一部分原因,其實大部分,還在於裝備碾壓。

當然,重型火力處於壓制地位,但短兵接刃,也需要壓制才行。

李嘉瞬間就想起火槍,不行,技術達不到,弓箭?訓練時間太久,不合算。

“那就只有玩弩了嗎?”

操作弩雖然也需要很大的力氣,但技術含量很低,基本上沒有什麼技術要求,對兵員素質要求不高,簡單易懂。

一邊思索着,李嘉感覺自己找到強軍的突破口了。

第一百零七章地動山搖(上)第一百二十九章宮中逸事第兩百七十八章皇帝大婚第四百零七章舞弊第三百七十五章南下第三百八十四章憧憬第一百零七章地動山搖(上)第兩百七十六章心有不忍第三百五十四章城破第兩百一十五章文道大昌第四十四章登聞鼓下第兩百一十章淮南節度第三百一十四章野有遺賢第三百九十八章潛移默化第八十八章宿鐵刀第三百五十六章處理第二十八章後備計劃第三十九章名義之下第一百八十九章馬政第二十五章白麻桂布第九十九章卑沙城內第三百一十八章宋軍兇猛(修)第三百九十九章名單第兩百七十二章爲之奈何(修)第兩百九十四章商賈而至第兩百九十五章有所差距第七十章白沙港第一百八十章相守相思第兩百五十九章湘江洶涌(上)求票,求訂閱第三百四十七章匪徒第兩百七十五章不得安寧第兩百二十九章露不報捷第三百五十四章城破第一百六十二章錢賦多少第一百一十八章暗流不止(中下)第兩百八十章楚國命運第七十五章你來我往第一百九十章開拓進取第一百六十九章算盤誕生第二十八章後備計劃第兩百八十九章前途似錦第兩百章春宵一刻(修)第二十七章番禺城內第兩百一十五章再復大唐第十九章另尋他處第四十五章繪製信仰第兩百二十四章國家多難第四百零六章考場第三百六十二章歸程第兩百零五章文人抱怨六十八章跳到前面去了,沒事求個收藏及票票第兩百一十九章從容自若第一百八十三章獎賞之制第兩百二十八章來的突然第兩百一十九章從容自若第三十一章觀中細談第兩百三十三章中原佈局(1)第九十五章倔強彈劾第一百五十七章安南特使第四十九章占城海遇第三百六十四章新奇第八十九章工坊第兩百零五章文人抱怨第五十九章歸來安排第一百三十六章番禺戰慄(3)第兩百八十章楚國命運第兩百三十四章爾等配嗎第兩百八十八章人心晃動第九十一章思維飛躍第三百三十六章幸甚第二十七章番禺城內第兩百三十七章大興科舉(續)第兩百二十七章不出所料第兩百六十八章楚王身卒第兩百九十一章一場家宴第九十四章番禺見聞第一百八十八章盡收軍心第十八章建武監軍第二十二章隨軍學堂第三百一十八章宋軍兇猛(修)第兩百七十六章心有不忍第兩百九十八章戰事不休第四十三章登聞鼓上第兩百一十五章文道大昌第兩百五十三章佛儒遠揚第兩百三十七章大興科舉(續)感言第四十二章不過如此第一百三十七章番坊追捕第四百一十一章權力第三百九十九章名單第兩百五十八章獨斷專行第四十九章占城海遇第四章野外啼哭第兩百九十三章湖南之名第三百五十七章國除第三百三十八章期待第三百四十九章紛亂第九十七章北上,北上第六十七章人力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