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6 重塑框架
三十多個劇本,大部分都是邀請蘭斯擔任導演的作品,但邀請蘭斯出演的作品居然也不少,這纔是好萊塢馬太效應最集中的體現。
只要蘭斯現在點頭,想必很快就可以達成合作,這遠遠比“我是傳奇”要簡單多了。現在蘭斯想要和華納兄弟合作,不僅需要重新調整“我是傳奇”的劇本結構,而且還需要說服華納兄弟與混沌影業合作拍攝,並且進一步爲dc宇宙做鋪墊,這又將會是一個錯綜複雜的交鋒過程。
蘭斯有自信,“我是傳奇”的合作能夠達成,畢竟這不是“超人歸來”,但問題從來不僅僅侷限於這一部電影,而在於這部電影之後所引發的連鎖效應,這纔是最爲困難的部分。當然,這也是蘭斯決定拍攝這部作品的原因。
所以,放鬆結束之後,帶着愉悅的心情,蘭斯還是收回了注意力,開始重新構思“我是傳奇”的整個劇本框架。
上一世,“我是傳奇”的媒體綜評只有六十五分,這對於商業電影來說是一個合格的分數,但依舊不能算傑作。橫向比較的話,蘭斯執導的“後天”是六十四分,可以說,兩部作品是同一個檔次的,蘭斯如果按照上一世的軌跡拍攝,成品質量至少不會太過糟糕。可是,現在的蘭斯已經不是兩年前執導“後天”的那個人了,更重要的是,“我是傳奇”和“後天”是兩部截然不同的作品。
同爲末世題材的作品,“後天”注重的是末世的恢弘,更多是一部災難電影,視覺特效是主角,故事薄弱並不會影響電影票房,所以六十四分不僅僅合格,甚至可以說是出色的成績;但“我是傳奇”注重的是人物傳記,更多是一部描述末世的文藝電影,羅伯特-奈維爾是主角,基本上是電影唯一的主角,故事薄弱對於電影成品質量有着嚴重的影響,六十五分遠遠不是原著小說的真正潛力。
在“我是傳奇”的原著小說中,“世界毀滅之後的蒼涼和孤寂”是貫穿始終的核心主線,羅伯特-奈維爾是當之無愧的絕對主角,小說通過羅伯特這個角色,以別樣的視角來審視世界末日這個主題,而羅伯特細膩而真實的心境變化帶給讀者身臨其境的閱讀感受,甚至開始想象如果自己是世界末日的最後一個存活者那會如何,這也成爲了小說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原著小說之中,羅伯特一開始認爲,自己就是整個紐約剩下的最後一個人,那種寂寞而茫然、恐懼而不安的心情,伴隨着時間的推進、搜索的無果,一點一點被放大,逐漸推動到了極致,甚至產生了抑鬱心理,以至於他開始和塑料模特說話,開始和自己的寵物狼狗說話。
這種絕望之中卻又必須生存下去的矛盾心理,始終在折磨着羅伯特,無法排遣的孤獨在吞噬着羅伯特的心靈,以至於後來羅伯特發現他不是唯一存活的人,他表現出了強烈的抗拒心理,難以接受這個世界上還有除了他之外的人類的事實——這是抑鬱心理的普遍狀態,抑鬱症會自怨自艾地沉浸在這樣的狀態之中,拒絕改變現狀,甚至產生過激反應。
原著小說詳細地呈現出了這種心理變化的過程,可以看得出來理查德-馬特森勢必對心理學進行了研究,真正讓小說與衆不同的,就是這種對人類、對世界的反省和思考。
上一世的“我是傳奇”也試圖複製出這樣的軌跡,整部電影一共有一百分鐘,導演弗朗西斯-勞倫斯足足花費了六十分鐘來描寫“孤獨”這個主題,展現出羅伯特如何在末世裡求生、如何在孤獨裡苦中作樂、如何在尋覓着倖存的同類、如何試圖尋找出解決病毒的辦法;而進入後半段之後,羅伯特遇到了其他存活的人類,然後與感染病毒的殭屍們展開了大決戰。
由於威爾-史密斯的絕對巨星地位,再加上原著小說給予了羅伯特絕對足夠的發揮空間,於是電影幾乎將所有重量都壓在了威爾身上,完完全全依靠他一個人支撐起了整部作品。必須承認的是,威爾也許不是一名錶演天才,但他對於特定角色、特定情節的表演還是具有一定功底的。
尤其是處於逆境之中苦悶壓抑的茫然和不安,還有絕望之中激勵人心的堅韌不屈,這都是威爾的拿手好戲。先後爲威爾贏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的“拳王阿里”和“當幸福來敲門”都是如此,同一類型的角色、同一類型的表演,包括收穫了不少好評的“七磅”和“震盪效應”,也不例外。
值得一提的是,在蘭斯穿/越之前,“震盪效應”上映之後,不少人都認爲威爾的表演十分出色,足以再拿一次奧斯卡提名。但蘭斯卻認爲,威爾的表演沒有太多突破,始終在重複自我,而且表演的發力明顯用錯地方,導致整個角色浮於表面,沒有深度。如果放在五年前、十年前,那麼這樣的表演值得提名肯定,可是在如此長時間內不斷重複自我,沒有任何突破,那麼不僅不值得,相反威爾還應該自我檢討。
重新回到“我是傳奇”這部作品裡,作爲一部商業電影,威爾的表演無疑是足夠的,他真正表現出了羅伯特那種孤獨寂寞、彷徨失落的情緒。但這也成爲了整部作品的最大敗筆,甚至影響了整體結構。
弗蘭西斯爲了給威爾表演空間,採用了大量近鏡頭特寫,試圖展現出末世的孤寂和無助,讓鏡頭爲表演服務。但他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劇本本身沒有留下足夠的空間,威爾即使再努力,依舊是徒勞。
阿齊瓦-高斯曼在改編劇本過程中,決定簡化心理轉變的漫長過程,集中精力呈現出羅伯特在末世之中的孤獨和絕望,彷佛就是截取了原著小說中的一個片段般。
爲了展現這種孤獨,阿齊瓦選擇了羅伯特的家庭作爲羈絆依據,可是出於電影篇幅和整體風格的考量,他卻僅僅只是截取了災難爆發的那個夜晚,羅伯特試圖將妻女送離即將被隔離的紐約這一個記憶片段,片段不僅簡單,而且內容十分單薄,幾乎沒有展現出羅伯特和妻子、女兒之間的互動,彷佛親情僅僅只是紙面上蒼白無力的文字一般,這也使得羈絆來源缺少了說服力,繼而讓孤獨的滋長缺少了源動力,導致人物形象單薄無力,威爾表演十分用心,但人物卻依舊扁平。
截取片段根本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
不僅如此,羅伯特和狼狗之間的紐帶關係貫穿了電影上半部分,但卻沒有能夠堆砌足夠的細節去打動觀衆,不要說層層推進的心理轉變了,就連“世界末日最後一個存活者”的孤獨、蒼茫和落寞也沒有任何說服力,僅僅只是一個流於表面的形式主義而已,羅伯特就差沒有直接直白地高喊“我很孤獨”了。
阿齊瓦的改編方式是典型的商業劇本手法,這本無可厚非,但卻不見得適用於“我是傳奇”。
一方面是前半段劇情顯得有些單薄,弗蘭西斯無比慷慨地給了威爾一個表演舞臺,但威爾卻沒有足夠的支撐點去表演;另一方面則是阿齊瓦幾乎拋棄了心理轉變的細膩錯雜部分,希望爲商業票房服務,但貫穿電影始終的就是心理描寫,這是文藝劇情電影的表現手法,兩種自相矛盾的意圖讓作品呈現出一種不商業也不文藝的尷尬感。
可以看得出來,這種源自於劇本創作、導演意圖、原著小說的衝突,使得整個故事被削弱之後,有些不倫不類,令人失望,讓人深深體會到改編劇本的難度。當然,換一個角度來說,這本來就是一部商業電影,阿齊瓦的改編無可厚非,但問題就在於,“我是傳奇”也沒有能夠實現商業電影的目標。
對於商業電影來說,削弱主角的心理轉換,增強主角與對手的抗衡,節奏緊湊、高/潮迭起,這就是成功法寶。“我是傳奇”在改編過程中就試圖遵循這樣的套路,阿齊瓦僅僅以家庭羈絆來維繫羅伯特的角色形象,甚至不惜將家庭回憶也削減到了一個過場,儘可能地讓故事線簡化,然後集中精力突出末世的恢弘和氣氛的驚悚。當初“後天”也是如此。
但問題就在於,“我是傳奇”的前半段節奏緩慢,始終聚焦於羅伯特身上,驚悚和荒涼的氛圍到位了,卻沒有能夠爲心理轉變進行鋪墊,尤其是羅伯特明知道世界上有百分之一存活者,卻又懷疑着紐約只剩下自己一個人,那種飽受孤獨和絕望折磨催生了抑鬱症的前兆,以至於後來出現其他倖存者時,下意識地進行了拒絕,這種矛盾心理完全沒有給出合理的起承轉合,讓故事變得無比單薄,甚至會讓觀衆產生一種百思不得其解的感覺,無法理解羅伯特反應的來源。
後半段節奏稍微加快,但由於前面的缺少鋪墊,這也使得後續劇情變得有些莫名其妙、支離破碎起來,就像是空中樓閣,無法真正打動觀衆,只是所謂的“高/潮”趕鴨子上架,而最重要的殭屍大戰也不過五分鐘就草草結束,感覺還沒有爆發起來,電影就已經落幕了。這絕對是商業電影的致命傷!
可以說,“我是傳奇”也遠遠沒有挖掘出商業電影的更大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