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協同攻擊

空戰打得十分激烈,美軍很快就發現,那些中國戰鬥機並不急於返航。

顯然,這不是好兆頭。

正常情況下,護航戰鬥機的主要職責就是纏住敵人的防空戰鬥機,爲攻擊機羣進入創造機會,因此護航戰鬥機在空戰中,一般不會與防空戰鬥機糾纏,多數時候採取打了就跑的戰術,讓防空戰鬥機無法分身他顧。之前,美國海軍就從日本海軍那裡瞭解到,中國海軍航空兵的護航戰術以襲擾爲主。

問題是,現在的情況完全不一樣。

雖然中國戰鬥機的數量並不多,但是打得極爲頑強,也沒有可以躲避,甚至比美軍戰鬥機還要主動。憑藉性能上的優勢,中國戰鬥機一直掌握着主動權,很多防空戰鬥機在不利的情況下,不得不向艦隊方向撤退。結果就是,數量較少的中國戰鬥機反而佔有優勢,某些時候一直打到艦隊防空圈附近才停手,也就是在即將進入高射炮的攔截範圍之後,才放棄追擊美軍戰機。

更重要的是,中國戰鬥機似乎不急於返航。

這就意味着,中國艦隊就在附近,與第一航母大隊的距離,肯定沒有達到艦載戰鬥機的最大作戰半徑。

顯然,攻擊機羣即將到達。

十點不到,美軍戰艦上的雷達探測到了逼近的攻擊機羣。

看到雷達屏幕上顯示的圖標,雷達操作員都嚇了一跳。僅根據雷達探測到的結果,攻擊機羣的規模都有數十架。

此時,爭奪制空權的戰鬥還沒有結束,而且變得對美軍極爲不利。

隨着第一批攻擊機羣的護航戰鬥機提前趕到,已有近三十架“海鷹”投入戰鬥,而美軍的防空戰鬥機還不到三十架。

顯然,在護航戰鬥機的威脅下,防空戰鬥機根本無法攔截逼近的攻擊機羣。

十點過十分,攻擊開始。

率先發起攻擊的是“秦始皇”號派出的攻擊機羣,十二架“鸕鶿”與十二架“塘鵝”同時進入攻擊航道。

在吸取了對日戰爭的經驗教訓之後,中國海軍航空兵極爲重視攻擊時的相互配合。

說白了,只有俯衝轟炸機與魚雷攻擊機配合行動,才能把戰損降到最低,把打擊效率提到最高。

道理也很簡單,大戰初期的艦隊防空網,根本不可能同時攔截從兩個高度上進入的俯衝轟炸機與魚雷攻擊機。也就是說,戰艦上的高射炮,要麼對付從高空進入的俯衝轟炸機,要麼瞄準從超低空進入的魚雷攻擊機。如果同時攔截兩個高度上的機羣,最終只會是兩頭都照顧不到。

當然,配合攻擊,也得有個先後順序。

因爲在高空飛行的時候,俯衝轟炸機有更好的靈活性,而且戰艦上的瞭望員對高空戰機的觀察距離也最遠,所以一般情況下,都是俯衝轟炸機首先進入,吸引防空火力,掩護魚雷攻擊機進入。

只是,俯衝轟炸機不會立即發起攻擊,而會分散成小機羣。

這也是中國海軍在戰鬥中總結出來的經驗。

雖然實戰表明,大口徑高射炮的作戰效率比中小口徑高射炮低得多,只有少數戰機被大口徑高射炮擊落,但是大口徑高射炮對大編隊機羣的威脅非常大,因此在進入大口徑高射炮的射程範圍之後,機羣最好分散成小編隊。此外,還有一個原因。這就是,大口徑高射炮往往是集羣射擊,即幾門、或者幾座炮塔由同一套瞄準系統指揮,向同一個目標開火,以增加彈幕密度。如此一來,任何一艘戰艦上,某一側的大口徑高射炮,最多也就只能同時攔截兩支機羣。如果機羣分散開來,有三支、甚至是四支,那麼總會有一些小機羣在沒有干擾的情況下發起攻擊。

這次,中國海軍的攻擊機羣就採用了這一戰術。

首先進入高射炮射程的是俯衝轟炸機,而且在離“列剋星敦”號還有十公里的時候,就分散成了三支四機編隊。當時,在“列剋星敦”號右側只有一艘重巡洋艦,而該艦上的大口徑高射炮只能同時攔截兩支機羣。

在俯衝轟炸機吸引高射炮火力的時候,魚雷攻擊機羣也到達了。

與俯衝轟炸機不同,魚雷攻擊機全部集中到一起行動。

在用魚雷攻擊戰艦的時候,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攻擊方式。一是扇形攻擊,即魚雷攻擊機羣以橫向編隊飛行,每一架攻擊機都有固定的航向,然後同時投下魚雷,讓魚雷呈扇型射向敵艦。只要配合得好,特別是魚雷的射角分配合理,那麼不管敵艦怎麼機動規避,總會有一條魚雷擊中目標。二是梯次攻擊,即魚雷攻擊機以縱向編隊、或者是契型編隊進入,各自向敵艦發射魚雷。這種情況下,敵艦就有可能通過機動規避,躲過所有魚雷,但是隻要機動規避失敗,就會被多條魚雷擊中。

實戰中,飛行員會根據情況,選擇合適的攻擊方式。

一般情況下,如果敵艦的防空火力十分強大,而且沒有受到攻擊,依然有較強的機動性能,還保持着較高的航速,那麼就會採用第一種攻擊方式,即確保至少有一條魚雷能夠擊中敵艦。如果情況相反,即敵艦已經遭到攻擊,機動性能有所降低,航速也不夠快,就會採用第二種攻擊方式。

顯然,現在應該採用第一種攻擊方式。

相對而言,魚雷攻擊機對飛行員的素質要求更高。

雖然看上去,魚雷攻擊機的作戰難度並不大,主要就是保持好航向與飛行高度,以及把握好投彈時機,而俯衝轟炸機存在校準航向、掌握投彈高度與俯衝後改出等許多難題,似乎俯衝攻擊的戰術標準更高。

實際情況恰恰相反。

對俯衝轟炸機飛行員來說,最需要掌握的就是俯衝投彈的技能,特別是投彈高度。

魚雷攻擊機飛行員需要掌握的技巧就高得多了,關鍵就是保持好航向,特別是在遭到敵艦高射炮攔截的時候,如何跟上編隊、以及如何與友機配合。可以說,魚雷攻擊機飛行員需要有足夠的膽量與經驗。對魚雷攻擊機飛行員來說,每一次攻擊,都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去做賭博。

此外,魚雷攻擊機在超低空飛行,會遇到紊流乾擾。

在既要盯住敵人的高射炮,又要隨時調整飛行姿態,還得跟上編隊的節奏,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整個大戰中,魚雷攻擊機飛行員的陣亡率一直居艦載航空兵之首。

中國海軍在戰前服役的一百四十二名魚雷攻擊機飛行員中,只有十七人見到了大戰結束的那一天,而且其中十五人在戰爭期間已經離開了基層部隊,晉升爲指揮官,只有兩人一直在飛行部隊服役。

也就是說,魚雷攻擊機飛行員在整個大戰期間的生存率還不到百分之二。

進入攻擊航線後,十二架魚雷攻擊機一字排開。領隊長機在最左側,負責協調整個攻擊行動,並且率先發射魚雷,其他飛行員則看領隊長機的行動,在長機投下魚雷之後依次發起攻擊。

魚雷攻擊的時候,最難把握的就是投雷距離。

受總重量限制,航空魚雷的射程都不會遠到哪裡去,當時中國海軍裝備的四百五十毫米航空魚雷的最大射程只有兩千米,而且有效動力射程在一千五百米左右。如果考慮到航空魚雷的速度較慢,那麼最佳攻擊距離得控制在一千米以內。具體在什麼時候投下魚雷,得看領隊長機飛行員的判斷。

原則只有一個:敵艦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機動規避。

攻擊的時候,魚雷攻擊機不是從敵艦側舷垂直方向上進入的,而是於敵艦的航向保持六十度左右的夾角。這麼做,不是爲了提高魚雷的命中率,而是讓魚雷攻擊機可以在敵艦進行機動規避的時候調整航向,確保敵艦一直在攻擊範圍之內,而且暴露出的側舷長度處於較爲理想的狀態。

如此一來,魚雷跑完所有航程的時間,必須在敵艦轉向六十度所需時間之內。

說白了,在規避魚雷攻擊的時候,戰艦要麼迎向魚雷轉向,要麼背向魚雷轉向,即讓航向與魚雷的來襲方向保持平行,把暴露的水線長度降到最低,爭取從兩條魚雷之間穿過,從而不被魚雷擊中。

戰艦轉向需要時間,而魚雷跑完全部航程也需要時間。

關鍵就看,誰花的時間最短。

發現魚雷攻擊機羣逼近後,“列剋星敦”號航母開始全速轉向,而且是右滿舵,即把艦首對準魚雷攻擊機羣的來襲方向。因爲戰艦的推進系統在艦尾,而在推進系統在戰鬥中受損幾乎是致命傷,所以只要條件允許,戰艦就會努力把艦首對準魚雷來襲方向,即便不幸被魚雷集中,戰艦也不會失去航行能力。

問題是,這次魚雷攻擊機是從“列剋星敦”號的右後方進入的。

也就是說,“列剋星敦”號要把艦首對準魚雷攻擊機羣的來襲方向,需要轉過的不是六十度,而是一百二十度。

滿載排水量超過四萬噸的航母轉向一百二十度,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第47章 風波不歇第161章 交代第204章 中東戰爭第151章 箭已離弦第62章 搭檔第224章 一個人的戰爭第112章 多米懦骨牌第467章 主動應戰第107章 戰爭繼續第101章 躲躲藏藏第37章 看熱鬧第207章 七日戰爭第100章 堅持第120章 困獸猶鬥第150章 新手與老手第28章 主力決戰第73章 別無選擇第36章 利益博弈第623章 核試驗第33章 停戰條件第136章 守財奴第512章 強攻第510章 左右爲難第70章 戰火第166章 所羅門海第112章 多米懦骨牌第225章 撤與戰第13章 戰端第61章 戰爭危機第560章 準備不足第584章 死衚衕第306章 最後的決定第158章 接二連三第545章 陸海之爭第28章 叔侄第86章 隱患第370章 適得其反第462章 換位進攻第131章 抱陳守舊第391章 些微遺憾第12章 追蹤第341章 進攻開始第222章 最後的攻擊第359章 灰心絕望第523章 轟炸與封鎖第198章 全力一搏第48章 戰爭的號角第84章 核心之爭第165章 所作所爲第560章 準備不足第613章 反差第84章 見好就收第6章 整裝待發第140章 有心無力第67章 打就打第47章 風波不歇第598章 再赴前線第112章 找事做第60章 幸運兒第282章 臨陣磨槍第108章 備戰第252章 各有所獲第224章 一個人的戰爭第417章 盲目樂觀第166章 所羅門海第339章 空間換時間第43章 拖累第34章 戰爭之門第1章 新皇登基第172章 警戒艦第32章 精氣神第74章 僥倖第118章 勝券在握第137章 火急火燎第388章 一擊得手第570章 大舉進攻第608章 一錘定音第168章 拋磚引玉第29章 一八九二第169章 轉移第117章 戰鬥開始第556章 衝出海灘第96章 關鍵一戰第90章 青出於藍第183章 等待時機第350章 俄國的結局第7章 重工業第42章 低調行事第180章 成功抓捕第108章 一網打盡第186章 炮戰革命第310章 勇猛精神第538章 主力陸戰師第394章 拉鋸戰第246章 核裁軍第95章 參戰陰謀第214章 革命第149章 主要目的第224章 險象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