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帝哭竇府

班超又從竇融枕下,取出竇大人始終隨身攜帶的河西軍赤色戰旗,捧在手中痛哭失聲。

這面竇老夫人親手絲繡的赤色戰旗,也是竇融的帥旗,中間圓圈中是一個斗大的“竇”字。下方是兩隻威武雄壯的公狼,正以橫掃一切之勢撲向獵物!這面戰旗曾讓匈奴人、反叛的羌人聞風喪膽,它是河西軍的靈魂,它是河西軍戰無不勝的象徵,它更是大漢竇氏世族崇尚狼性的尚武家風之象徵!

這面戰旗,跟隨竇大人征戰一生,先聽命王莽,後投更始帝,再割據河西多年,最後在河西軍鼎盛之時,卻順應天命全軍附漢,助光武大帝劉秀一統天下!雖然已歷數十載,它染滿銷煙、征塵,卻依然赤紅如火,依然勢不可擋!

哭畢,班超將戰旗細心地疊起,覆蓋在竇大人的遺體上!

他在等,竇大人按照先帝光武大帝遺詔,一直悄然籌劃對抗北匈奴。有竇氏這面旗幟高高飄揚,北匈奴便不敢輕舉妄動!他在等,皇上得知竇大人逝世噩耗,一定不會讓竇氏這面赤色戰旗就此倒下!

竇老夫人已經哭昏過去,被班超命侍婢扶到後宅歇息。沘陽公主忍着悲痛,捧出一個紅色的匣子,“仲升,祖父生前有言,‘待吾百年之時,此匣獻於皇上!’”

班超抹掉淚,莊重地將匣子接過。這是一個紫檀木錦匣,上着泥封(注:漢制泥封並覆印,爲密件標誌)。他對公主道,“公主,事關重大。請公主連夜進宮,速將此匣,通過馬後親呈與皇上。記住,務心要親呈!”

“吾懂了!”沘陽公主聞言,知事關重大,不敢耽擱,迅速驅車連夜進宮。

竇府內,不到一個時辰,班家的人都來了。又過了一會兒,河西諸將在京的也都來了,不在京的後人們也來了,司空府、衛尉府、大匠作府屬員則盡皆來到。夜裡四更,皇上的詔書也來了。果然,皇帝不僅表彰了竇融功績,還命竇氏族人速速返京治喪。

將星辭世,天地同哀。

當天夜裡,雒陽城下了一場大雪,平地有一尺多深。

此時的皇宮南宮章德殿內,劉莊聞竇融驟然辭世,忍不住淚流滿面。他親自書寫了詔書,命權倌親自送到竇府。正在此時,馬後從長秋宮來了,夕照和秦娥跟着,馬後懷裡親自抱着匣子。

馬後含淚稟道,“皇上,沘陽公主深夜進宮,急呈此匣!”

劉莊接過匣子,見泥封絲毫未動,便小心地打開,只見匣內僅一竇府制式白絹。展開一看,乃是竇融親筆所書奏章,只見字跡歪歪扭扭,顯然是臨終前清醒時所書,上面寫道:

“陛下,老臣已衰,恨不能再爲皇上執戈向北矣!北匈奴虎狼,犯漢之心未亡,中國之廢,惟北匈奴也!最多十年,北虜必傾國再來。老臣雖去,已預爲處置。倘若國家有事,孟孫堪爲將!竇氏諸子孫,與匈奴不兩立。他日滅匈奴者,必竇氏後人也!”

“天地輪迴,凡十年爲期。十年之後,待河水(注:即黃河)治,漠北有蝗災,北匈奴必南下犯邊。漢軍武力已廢,練兵爲國之大要。兵既成,可命一將出天山,謀西域,設都護,兵屯田,斷匈奴右臂。西域既還,則河西必固。河西安固,則天下方安!”

“鳥之將亡,其音也哀。人之將亡,其言也善。老臣殫精竭慮,恨不能再爲陛下謀。老臣一生向武,爲滅匈奴,縱養竇氏血性。後人多兇悍桀傲之輩,此老臣之罪也。他日滅竇氏者,必竇氏後人。懇請皇上管束嚴治,勿使爲禍自亡!老臣已奄奄不能言,將至先帝麾下,保佑吾大漢江山社稷,萬年永固……”

劉莊閱畢,再也忍不住,悲啼一聲,淚水奪眶而出,“老將軍,莊恨不能再聽教誨也……”

他將奏章遞與馬後,馬後僅閱一半,已經哭成了淚人,“皇上,此乃竇大人臨終清醒時,親毛所書,字字泣血也……”

劉莊再將奏章捧於懷中,痛惜失聲,仰面朝向蒼天,悲憤而鳴,“天哪,汝何故收吾一員大將,天折吾國之柱石也……”

是夜劉莊一夜未眠,第二天天還未亮,便與馬後親自駕臨竇家。御輦進入竇府,一直馳至靈堂前,皇帝扶馬後下來,竇夫人、沘陽公主領着衆人跪接皇上。馬後上前扶起竇老夫人,隨劉莊走進靈堂前。劉莊看着兩側神柱上班固手書的輓聯,一字一句,含淚念出了聲:

“鎮河西,撫崑崙,肝膽相照,一劍亂世橫塞北!

戰隗囂,拒胡虜,百戰名將,單矟指處卻匈奴!”

進入靈堂,只見巨大的棺槨後方,竇融的畫像兩旁邊也有一付對聯,同樣是班固的手筆,劉莊一邊流淚,一邊又念出了聲:

“天慟哀雪,前人嘆天上將星墜落,河山無垠同慘淡!

地卷塵沙,後人悲人間豪傑歸隱,笳鼓萬里共悲哀!”

唸到最後,劉莊手捧河西軍戰旗,早已經泣不成聲,“老將軍哪,國失棟樑!邊警再至,吾驅何人爲將也?這面戰旗,吾又當授予誰啊?老將軍,吾來晚矣,莊恨不能再聽諍言也……”

寒風陣陣,旗幡搖動,雪花在靈堂內飛旋着。馬後也扶柩大慟,並抱着竇老夫人與沘陽公主,痛哭失色,花容失色,日月慘淡。

皇帝身後的文武百官,也俱悲啼出聲。皇帝與皇后哭了一場,捻香弔唁後,怏怏返回北宮,猶悲痛不已。第二天晨,劉莊攜馬後再至竇府弔唁,由是三日,並下詔賜黃金千斤,金錢繒絮繡被百領,衣五十篋,特允壁珠璣若干和金縷玉衣一套,梓宮、便房、黃腸題奏各一具,樅木列藏槨十具,可謂極盡哀榮(1)。

三公九卿和百官都大爲震驟,竇融曾經割據一方,皇帝這是特允以親王以上禮儀,國葬竇融!

帝后第三次弔唁之時,就在劉莊與馬後捻香弔唁的時候,竇府前院驟然傳出“轟”地一聲巨響,文武百官和前來弔唁的親朋故舊都大驚,侍衛們趕緊撲上來護駕。南宮衛士令楊仁進來稟報,“稟報陛下,竇將軍座騎觸柱而亡……”

原來,在哀樂聲中,竇融將軍的座下騎,那匹老將軍返京後一直騎乘、已經風燭殘年的老馬,竟然在馬廄內以頭撞柱,轟然而亡。

皇上聽聞之,和文武百官心裡俱大爲震驚,並感慨不已,感其忠,命賜名“忠駒”,並脫口命道,“命神駒陪葬老將軍,永葆吾大漢江山社稷!命六安國遣匠作,雕神駒英姿,永爲世人瞻仰!”

列侯國葬大禮,非比尋常。按說,皇帝劉莊理應指定三公或九卿以上的要員,來主持喪事。其他官員沒有資格,也主持不了繁雜的葬儀。但不知是悲痛過度忘了,還是其他原因,劉莊卻未下詔指定喪儀主持人……

————————————————

注(1):《後漢書•竇融傳》記載,竇融薨後,“諡曰戴侯,賻送甚厚”。本書對竇融葬禮描述,主要參考兩個史料分析而得。一是《漢書•霍光傳》,霍光薨後,“賜金錢、繒絮、繡被百領,衣五十篋,璧珠璣玉衣,梓宮、便房、黃腸題湊各一具,樅木外臧槨十五具……載光屍柩以縕輬車,黃屋在纛,發材官輕車北軍五校士軍陳至茂陵,以送其葬。諡曰宣成侯。”二是《後漢書•耿秉傳》,耿秉卒後,“賜以未棺、玉衣,將作大匠穿冢,假鼓吹,五營騎士三百餘人送葬。諡曰恆侯。”

雖然竇融晚年因子孫不肖,屢受到漢明帝劉莊斥責。但薨後由少府上諡號爲“戴侯”,“戴”,即增益、愛戴、戴德、感恩之意,說明漢明帝念念不忘竇融“河西事漢”的歷史功績。霍光薨後,其族人因謀反被滿門抄斬。而耿秉曾爲竇憲北征副帥,因功卒後仍得殊榮。據此分析,竇融喪儀應低於霍光,而高於耿秉。又因竇融曾割據一方,身份高過列侯,享有“金縷玉衣”榮耀並不爲過。

第十五章 浮屠仁祠第十二章 危急關頭第四十章 三輔事變第七章 國王不拜第十四章 重現江湖第四十三章 火焚莊園第十四章 耿恭自薦第十四章 全局在胸第九章 黑臉男人《定遠侯班超》小序第三章 堅守伊吾第十七章 血海深仇第三十二章 將星隕落第十章 慘絕血戰第十五章 盟約分贓第十四章 絕境生存第六章 白山潰敗第十五章 圍殺斥侯第十二章 班勇出世第二章 夫行千里第四十六章 妒火中燒第十四章 土崩瓦解第十章 引蛇出洞第三十二章 樓蘭綠洲第三十五章 得隴望蜀第二十三章 鄧女閱典第八章 天折將星3第三章 巔峰論劍第三十六章 截斷糧道第二十五章 防守反擊第二章 因果相報第十四章 風雨飄搖第二十五章 迂儒蒙羞第七章 提兵雒陽第十章 變態死法第二十八章 四姬可食第一章 河西戰旗第十三章 吾讓汝爽第一章 艱難抉擇第九章 煞費苦心第二十章 視死如歸第十四章 西域商賈第三十三章 伏擊援軍第十九章 黃沙南望第二十二章 會商大計第十七章 暗藏天機第十九章 蘭臺事發第二十七章 重返河西第九章 慘絕人寰第十三章 焉澠現身第七章 天折將星2第十四章 風雨飄搖第十九章 因敵於糧第三十七章 洞房花燭第三十八章 同仇敵愾第四十一章 屯人之後第十四章 西域商賈第二章 除痾祛寒第二十四章 遠襲尉頭第三十八章 血色長夜第十六章 風雪孤城第四十四章 風雨飄搖第三十八章 犒賞勇將第七章 安鵲傳信第二十六章 兵敗羅谷第十五章 氐池林氏第一章 兵臨城下第八章 暗藏乾坤第二十二章 河西歲月第十一章 華山遇襲第五章 崇尚強者第六章 夏季血祭第二章 鏖戰北嶺第十七章 傳檄烏孫第十七章 驚天圖謀第四章 犬惹不起第二十五章 沁水公主第十二章 萬軍之中《定遠侯班超》小序第一章 再度抗詔第十三章 恩威並施第七章 夜宿障亭第二章 苦盡甘來第十七章 罪當火刑第三十六章 截斷糧道第三十二章 樓蘭綠洲第九章 威服於闐第二十一章 關中田舍第十三章 班勇出世2第十五章 崑崙有變第六章 防範萬一第二十四章 遠襲尉頭第五章 北山來客第四十一章 漢人情懷第一章 虎口脫險第六章 帝求良將第四章 血祭英烈第三十五章 班妤山下第三十二章 意猶未盡第三十五章 校場比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