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廷議辯決

竇固確實是豁出去了,身爲漢軍統帥,他已經被逼到了牆角,只能孤注一擲說出重話!

“不要稟報太后!”劉炟聞言更是大驚,脫口驚叫道。竇固是先帝臨終時指定的扶孤重臣,此話可不是能隨便說的。遵前漢例,如果新君失德,輔政大臣甚至有權效伊霍故事①,即與三公會商後稟報太后,從而行廢立之事!

劉炟慌亂起身,然後躬身扶起竇固,嘴裡也帶着火氣怒叱道,“吾非‘弗克庸德’、‘淫亂無道’②失德天下之人,竇卿勿要胡亂比擬。還‘拚得一死’,真說得出。卿乃吾心中底氣,乃吾江山社稷之臣,河要跟吾拚死邪……”

“老臣未敢那樣想,也是急了,請陛下息怒。老臣只是想到太后處爲西域將士討回一個公道,陛下,晚一天戊已校尉或將萬劫不復啊!”竇固也帶着氣,雖然嘴上賠禮可話仍說得硬梆梆的。

劉炟看着老將軍決絕的面容,他妥協了,努力將後面斥責的話嚥了回去。他長長地喘一口氣,儘量用緩和的語調道,“卿且勿急,卿且勿急,兵者國之大事,馳救西域將士事關重大,可明日廷議再決如何?”

等權倌送竇固出去,劉炟氣得將手中脂玉山水紋杯重重擲於案上,嘴裡恨恨地道,“溫仁墩厚,哼,都是假的,原來是頭河西犟牛。將吾比太甲、昌邑,莫名其妙,真氣死吾也……”

與雄才偉略的乃父漢明帝劉莊不同,年輕的劉炟既沒有劉莊的滿腹韜略,更沒有劉莊震懾羣臣的威望。如此關係國家存亡的軍國大事,他既不敢輕視二度北征、熟悉邊務的主帥竇固與戰略家耿秉意見,更不敢讓竇固越級稟報太后,於是決定公卿廷議,讓一班文臣、大儒們來決定西域戊己校尉二部生死!

其實,竇固根本未想鬧到太后面前。劉炟年已十九,可先帝大行後,朝中大事都是太后做最後決斷。雖然母子情深,但劉炟分明在竭力爭取自主。因此,見劉炟擬廷議定奪,便也不好再反對,這場辯論才終於收場。

漢廷五日一朝,那天凌晨時分百官急趨入朝,小朝會在德陽大殿如期舉行。

老太監權倌宣讀了關寵、耿恭二人的求援文書後,劉炟先令竇固與大將耿秉介紹一下西域軍情,這才道,“國內數州大旱,社稷動盪,救災如救火。然西域屯邊將士,冰天雪地中,與北虜鏖戰,軍情緊急。孰輕孰重,孰先孰後,朕一時難決,請衆卿議決!”

耿秉是個火熱性子,皇帝言剛畢,他便出班奏道,“陛下,中國之患,不在天旱,而在匈奴。匈奴不滅,則吾大漢難安。故先帝定下‘斷匈奴右臂’戰略,兩度北征,並設都護佑西域。西域存,則河西安。西域不存,則河西必亂,北塞亦難自安。今西域都護已失,惟戊已校尉仍在苦戰。臣以爲,當務之急,當發兵西域,救孤城,再擊匈奴,復設都護!”

“大鴻臚竇卿也曾屢屢上書,卿意如何?”等耿秉說完,劉炟又看着竇固問道。

這讓竇固愣了一下,軍情如火,劉炟既命廷議,可耿秉說得已經再明白不過了,劉炟無任何表示。自己身爲主帥時曾連番上書他避而不見,見了面君臣二人又大吵了一架,此時劉炟卻象什麼事也未發生一樣問他意下如何,大有如衆臣反對馳援汝便怪不得吾的勁頭!

這也讓竇固後悔同意廷議。一朝文官,先皇在時,將北征匈奴作爲國策,有的是辦法讓各衙門同心協力,但在內心深處反對征伐北匈奴的大臣始終佔多數。此時,朝野正在傾力賑災,防範春荒,現在讓這一班大儒來決定是否救援西域將士,這不是開玩笑嗎?

因此,他帶着一腔疑問走出朝班,朗聲說道,“陛下,騎都尉之言,與臣意相合。都護陳睦已殉國,如戊已校尉與宜禾都尉再有失,則先帝所定之北征大業,勢將付之東流。班超漢使團孤懸疏勒,如北道盡亡,則疏勒必危。如此,則西域必失矣。臣以爲,舉國大旱,賑災是當務之急。然軍情如火,爲今之計,在賑災同時,應發兵西域,再徵車師!”

年輕的劉炟聞言,眉頭輕輕跳了一下。竇固綿中帶針,一句“先帝所定之北征大業,勢將付之東流”,大有當廷斥責新政之意,這讓劉炟隱隱有點惱火。

竇固這是分明在指責他,先帝屍骨未寒,便要放棄“北征大業”。但他性格溫厚,臉上絲毫沒有表現出不快。

先皇病重時,曾多次對劉炟交待過,“滅匈奴者,必竇氏也”、“固乃江山社稷之臣!”這話再明白不過,在滿朝文武中,竇固是先皇欽定的輔國重臣、定海神針。在漠北的北匈奴、高原上的羌人和西南各夷國眼中,竇固是漢軍的象徵。朝廷遇到再大的危難,只要河西軍傳人竇固在,天下就誰也不敢妄動!

想到這裡,性情儒雅、溫厚的劉炟對衆臣道,“朕以爲大鴻臚與騎都尉所言有理,征討匈奴,下西域,斷北匈奴右臂,乃先帝定下之國策,斷不能棄。賑災亦不能懈怠,如何取捨,孰先孰後,不知衆卿意下如何?”

竇固雖僅是大鴻臚,但滿朝文武均知他功勳卓著,是漢軍靈魂,也是先皇最信任的大臣,是被漢明帝寄予厚望的護佑江山社稷之重臣。他的態度如此明確,衆臣一齊看着太傅、三公,一時噤若寒蟬,無人敢出頭。

節鄉侯、太傅趙熹,太尉牟融和司徒鮑昱這三個老油條,仍作閉目沉思狀不發一言。誰都看得出來,他們三人是支持竇固的主戰派。

他們並不怕皇帝面露不悅,他們是故意不言。東漢時,太傅爲天子師,威望自不待言。三公在“雜考”時就有拒絕“連署”之權,即可以否決皇帝意見。他們之所以不言,是用沉默來支持竇固。朝堂之上決定國家大計時,一般等到他們說話的時候,往往連皇帝都不得不尊重三分。

這時,司空第五倫手持笏板出班奏道,“陛下,臣以爲,爲人臣者,當知何爲輕,何爲重。昔北匈奴犯邊,邊城晝閉城門。恰河水(注:即黃河)決,流民遍地。先帝隱忍,劍劈紅燭明誓,尤先治河而後伐北,實誠不得已爾!”

他特別強調了“不得已”三字,忽然話鋒一轉道,“今天下百年大旱,餓民遍地,春荒即至,天下震動。北匈奴去年三月犯西域,都護五月亡,戊已校尉不過將數百人,已歷年餘,即便城在,人亦亡矣。子曰,‘民爲重,社稷次之,君爲輕。’先帝大行,今又天下缺糧,臣以爲,朝廷不能兩面開戰,當先賑災後發兵!”

第五倫貴爲三公,位高權重,他的話自然與竇固一樣有份量。他說完後,劉炟在珠簾後頻頻頷首。竇固本想駁斥,他扭頭看一眼趙熹、牟融和鮑昱這三個老東西,見他們安坐在坐牀之上,依然在作閉目沉思狀,便也暫時隱忍不言。

倒是侍中騎都尉周澤沉不住氣了,他出班先向玉簾內的劉炟鞠躬,然後面向第五倫責問道,“西域失,則河西必動盪。河西動盪,則北塞不寧。國內不寧之時,更不能允外敵窺伺。請問司空,如邊訊頻起,北匈奴人舉國再來,朝廷何以賑災,國又何以自安?!”

周澤白鬚飄逸,不修邊幅,卻德高望重,他是先皇大行前誠懇挽留下的諍臣,他與侍中騎都尉孫堪二人,當年可是連漢明帝劉莊的話都敢頂。在整個永平時代,周澤、孫堪與司徒長史吳良(注:永平末年卒於任上)、原大司農常衝四人,是有名的諍臣,敢於直諫,漢明帝劉莊是既“恨”又離不開他們。有時“恨”及,甚至會收拾、教訓一下,但四人從不收斂,直諫如故。

當年,漢明帝曾重用周澤,一度拜其爲司徒。可週澤性格直爽,不修儀表,頗失宰相威儀,尤其是不管大事小事,事事必與皇帝較真,與司徒長史吳良一個德行,常常令劉莊在朝堂上下不來臺,最後漢明帝不堪忍受,終於又打發他回太常寺,重任太常卿。

現在周澤說完了,第五倫面色酡紅一片,自知辯不過這個猛人,便緘口不言。見司空第五倫明顯氣餒未敢對辯,周澤又轉向劉炟,抱拳躬身道,“陛下,老臣以爲,賑災不能緩,然亦不能向北匈奴示弱,發兵西域乃國家大事,斷不能遲誤須臾啊!”

——————————————————

注①:伊尹爲殷商初年丞相,湯王長孫太甲繼位後失德,伊尹廢太甲三年,待太甲改惡從善後才還政於太甲,並繼續輔佑太甲。霍光是霍去病異母弟弟,漢武帝臨終指定其爲大司馬大將軍,和金日磾等共同輔佑年幼的漢昭帝。漢昭帝駕崩後,霍光迎武帝孫昌邑王劉賀(南昌西漢海昏侯墓墓主即劉賀)即帝位,但二十七日之後被廢,又從民間迎回武帝曾孫劉病已即帝位,即漢宣帝。霍光與伊尹行廢立之事,後人合稱“伊霍”。

注②:伊尹曾著《鹹有一德》,分析說夏朝所以滅亡是因夏王“弗克庸德”,商湯所以能代夏是因湯王“眷求一德”,以此教育太甲。霍光之所以短短二十七日即廢劉賀帝位,理由則是劉賀“淫亂無道”,失德於天下。其實,短短二十七日,便能斷定淫亂、無道、失德,未免誇張了些,難免弄權之嫌。地節二年(公元前68年)霍光病逝,兩年後,霍家因謀反被族滅,長安城中受牽連先後被族滅的有數千家,慘烈異常。

第十四章 郅屠水畔第四十四章 竇氏傳人第三十六章 成大事者第三十一章 兩心相映第十一章 弱冠而孤第二十八章 寒外風情第四十六章 妒火中燒第六章 血腥礪兵第十二章 萬軍之中第四十章 三輔事變第二十五章 尚有一姊第九章 遭遇沙匪第十三章 被困沙窩第四十五章 由吾接手第二十四章 最後通牒第三十一章 主帥纛倒第七章 狡兔三窟第二十三章 寶鐗神駒第十章 又愛又恨第十七章 隱秘戰線第四十章 三輔事變第八章 截斷鳥道第二十九章 活色生香第二十六章 連坐之法第二十五章 沁水公主第七章 提兵雒陽第十六章 納履決踵第一章 突出重圍第十章 引蛇出洞第二十一章 少裝可憐第四章 命中註定第七章 隴右羌變第一章 艱難抉擇第四章 竇氏封后第十一章 襲奪王城第四十一章 華塗趙統第十三章 恩威並施第四十四章 壬辰詔令第二十九章 藝僧討打第十八章 御賜金匾第二十六章 竇固出征第六章 東勒浮屠第二十章 嫁狗隨狗第三章 玉門重地第三章 救婢立威第十六章 漢苑定策第十七章 西山歷險第十五章 母儀西域第九章 遭遇沙匪第二十三章 劍指崑崙第二十九章 活色生香第七章 國運角逐第十三章 焉澠現身第四十一章 如虎添翼第一章 引而不發第二十六章 運籌帷幄第四十六章 血洗官署第二十六章 一下莎車第十六章 逃出生天第二十五章 公開南下第七章 國王不拜第四十章 三輔事變第十六章 尋找公主第四十四章 竇氏傳人第三章 斷敵於糧第十六章 漢苑定策第二章 苦盡甘來第四章 秘進伊循第四十三章 書傭帶兵第二十四章 莫非爲難第二十四章 壯士末年第二十五章 柳中詐降第二十四章 令出內廷第十四章 智斬東吾第三章 召見王景第四十三章 火焚莊園第三章 斷敵於糧第二十一章 素狼一隻第二十五章 冷節遺芳第二章 鏖戰北嶺第九章 雪中送炭第十三章 歲月如煙第二十章 家有才女第五章 正主來到第十二章 重椎金微第十三章 黎弇自刎第二十三章 籌毠百年第十八章 風情文采第八章 洞中歷險第十七章 宰予晝寢第九章 秘襲魔窟第三十七章 洞房花燭第五章 家國重託第十五章 盟約分贓第十四章 小露身手第五章 生死旅程第二十六章 秘襲古墓第二十六章 殺出血路第四十章 一門三將第七章 安鵲傳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