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元說起刀劍的打造,講得頭頭是道,馬超和衆人都聽得津津有味,馬超也不再懷疑,此人看來就是如假包換的兵器大師蒲元。
馬超點點頭,說:“我涼州之水適合淬鍊否?”
蒲元搖搖頭,說:“唯有屬下家鄉——益州臨卭的蜀江,纔是淬鍊之水最佳。”
“那此刀豈不是質量不佳?”一聽到可能這一批刀不如蒲元給諸葛亮打造的刀好,馬超就有些患得患失。
蒲元搖搖頭,說:“少主放心,屬下發現西海之水異於常水,當不下於蜀江之水。”
馬超方纔釋然了,西海就是青海湖,青海湖是鹹水湖,或許蘊含着衆多金屬礦物吧。
蒲元所打造的刀,在刀柄上依舊有環,刀柄鐵質,上圍綁上了麻繩以增加摩擦力,有利於緊握,手心出汗時不容易脫手而出。刀柄足夠長,可以雙手持握,便於軍士以全力劈砍,就如中世紀十字軍的雙手劍一般;也可以單手持握,利於騎兵在飛馳的駿馬上揮砍。
在刀柄上還刻有二字:斷金,馬超知道這大概是在誇耀刀之鋒利,可以一擊而斷開金石。陶宏景《古今刀劍錄》記載,蜀漢章武元年(221)辛丑,蜀主劉備採金牛山鐵,令蒲元“造刀五萬口,皆連環及刃,列七十二煉,柄中通之,兼有二字”,看來是所言非虛。
馬超抽出蒲元所打造的刀,刀一和刀鞘摩擦,就響起清脆響亮的“滄浪”一聲。刀刃甫一露出,立即反射出一道耀眼的金光,照得馬超不得不眯眼。再仔細觀瞧,馬超見此刀之刃竟然是微微的金色,應該是在打造工藝中添加了銅的緣故。
蒲元說:“此刀長三尺六寸,歷七十二煉。雖然不足百鍊鋼之堅韌上佳,但一般軍士使用,已足矣。”
馬超頷首,說:“來人,取環首刀來。”
一親衛抽出環首刀,雙手捧給馬超。馬超把環首刀扔給馬岱,馬岱會意,雙手握緊環首刀。衆人也都明白馬超的意圖,紛紛後退了些。馬超橫刀,馬岱舉刀過頭頂,然後低吼一聲,奮力砍下。
“當!”兩刀相擊,突然閃了一道白光。衆人再看時,原是環首刀斷了,斷刃在空中飛得很高,繼而紮在地上。
馬超再看蒲元之刀時,刀刃上毫無破損。甚至馬超拿刀刃貼在臉上,眯着一隻眼睛看,也看不出刀刃出現哪怕是絲毫的缺口。這下馬超滿意極了,劃了個刀花後,把刀流利地插入刀鞘中。
馬鈞見馬超面露淡喜,剛想進一步爲蒲元請功,馬超就立即說話了:“蒲元,你造了八萬口刀是吧?”
蒲元低下頭,說:“計劃如此,現在只能勉強列裝全軍,也就是說還差三萬口。還乞少主見諒。”
馬超不置可否,又扭頭問馬鈞:“蒲元現居何職?”
馬鈞一喜,道:“回少主,乃侍曹。”
侍曹,就是最低一級的官,相當於曹掾、掾史等人的勤務兵。
馬超搖搖頭,對蒲元說:“侍曹太低,吾會與刺史商量,許你個掾史。”
刺史就是他親爹,哪裡還用商量?誰都知道蒲元被提升是板上釘釘了。
幸福來的太快,蒲元還有些愣,馬鈞趕緊按倒蒲元,焦急地說:“愣着作甚?還不快謝少主之恩?”
蒲元趕緊納頭便拜,說:“元謝過少主。”
馬超點點頭,說:“以後我西涼軍兵器,吾可交給你二人了,切不要讓吾失望。”
蒲元和馬鈞都道:“謝少主!”
馬超又想起蒲元疑似是木牛流馬的發明人,又道:“蒲元,我西涼東西狹長,跨度四千裡,若是吾要征討韓遂,運糧就很困難,補給線勢必有千里之遙。所以吾要你製造成一種運糧器具。”
“少主請吩咐。”
馬超思忖了下,道:“嗯,這種運糧器具應該具有這樣的特點:外形如牛馬;能載一歲之糧,特行者數十里,羣行三十里;按動機關,就可自己行走,不必費人力;插入木軸,就可封鎖糧秣,不致外泄;只需很少的兵士操縱,在山地之間行走如飛。如此之運糧器具,你可造得出?”
衆人一聽,都覺得馬超這話是天方夜譚,實在故意難爲蒲元。
龐德皺着眉說:“少主,如此玄妙之物怎麼可能有?”
鞠義也叫苦連天:“是啊,咱們還是老老實實地徵發民夫運糧、派遣部曲護糧算了。”
馬超覺得,既然《三國志》、《後漢書》這些權威史書都曾記載過諸葛亮使用過木牛流馬,還能給蜀國的十萬北伐大軍提供糧食,應該比較可信,木牛流馬應當是存在的。可能只是因爲製造起來太過精巧,掌握這項技術的工匠失去了傳承,所以木牛流馬纔沒有流傳下來。
故而聽衆人七嘴八舌的反對,馬超不語,只是等着蒲元的迴應。
蒲元低下頭思考片刻後,說:“屬下現在還不好說,不如就讓屬下試試,或許能造出來,也未可知。”
楊阜道:“這倒也是,造不出來也不打緊,可萬一造出來了,那可不得了了,我軍以後運糧就不必徵發徭役、勞煩百姓,也不必花費太多兵力保護糧道,而且不需要民夫運糧和兵士護糧後,也不必再多消耗糧食了。”
賈詡也附和道:“不錯,如《史記》記載:漢通西南夷道,作者數萬人,千里負擔饋糧,率十餘鍾致一石。這一鍾就是六石四鬥。也就是說,要運糧一石,就要在路途中消耗六十四石。若木牛流馬果真製成,那便是大功一件。”
見兩位祭酒都這麼支持,諸將也就不再質疑了。
馬超想起現在的耕耘方式,還是兩牛拉犁,十分落後,又對馬鈞道:“吾見農人耕耘,需驅使二牛方可。吾希望你可發明出一種新的犁耙,只用一牛,就可耕耘,而且只需要一人操縱方向即可。”
馬鈞不假思索,就說:“此事,較木牛流馬容易許多,屬下必定在下月上旬之前,造出此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