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稱王

bookmark

汝州城,此時已經是一片火海,無數的民居在大火中被焚燒殆盡,城內的屍體亦是堆積如山,很明顯是剛剛經歷了大戰的模樣,處處都展現出血與火的痕跡。

一名中年文士在一羣衣着簡陋的兵丁的護衛下,來到了城內的一片衙門處,那裡原本是汝州知府鄧豫的官邸,如今被改成了白蓮義軍的聚義堂。

中年文士正是薛觀,在將火炮和鳥槍運回到白蓮義軍中後,汝州便在炮火中被敲開了外殼,露出了脆弱的一面,也就是兩日的圍攻,白蓮義軍便將整座城池給佔領了下來,而此番他的功勞亦是不小。

此時聚義堂內人數不少,這些人有許多都是白蓮教下面分支的一些教主舵主,在軍內也是各自領着各自的人馬,因此大權在手,一個個自然是放浪形骸,摟着掠來的民女肆意玩樂,整個堂內的氣氛都是亂哄哄的。

薛觀是見識過復漢軍的軍容嚴整一面的,因此如今再看白蓮義軍卻是怎麼看怎麼不順眼,還未說話,眉頭便輕輕一皺,隨後又舒緩了下來。

坐在整首上方的中年人正是白蓮義軍首領劉如漢,此人原先出身於八卦教,後來加入白蓮教之後,卻是如魚得水,只花了二十多年的時間,就成爲了諸省白蓮教的總舵主,後來爲掩飾身份,曾用大量的銀錢糧米,捐納選授山西榮河縣知縣,當了清廷的地方官。

後來到康熙五十六年九月,河南山東出現了一次白蓮教“叛案”。白蓮教徒生員李雪臣、李義山,監生曹錫等人要“聚衆殺官”,被河南蘭陽縣知縣冉介異派人“秘密圍拿”,審訊後,“立斃杖下”。

最要命的是,審據李雪臣等供出,有趙訓公一名,是山東單縣人,又供出袁進一名,系曹州人,乃白蓮教印符貼爲首之人。”袁進又扳供出劉佐臣,奉文查拿劉佐臣早已病故。查伊子孫並無行教之事,題結在案。但其子劉如漢、候選教諭劉如清“系邪教之子,俱行革職”。

這一下倒好,白蓮教總舵主劉如漢失業以後,只能重新做回自己的老本行,在湖廣復漢軍起事之後,隨即也加入了反清大業。

薛觀先是按照教內的規矩行了一禮,隨後便將自己在復漢軍中的所見所聞詳細的說了一遍,“稟告教主,我軍如今雖然勢大,可是居於清廷與復漢軍中間,難免會受池魚之殃。還望教主,早做打算。”

劉如漢貌似性格爽朗,實際上心機城府頗深,他滿含深意地望了一眼原先的白鶴道舵主陳道顯,隨後笑道:“如今我教陳舵主已經與復漢軍少將軍結爲姻親,更是得了這麼多的火炮鳥槍,想來對這復漢軍,也無需過於擔憂了吧。”

陳道顯正坐在右手下方第一位,中等的身材,滿臉的鬍鬚讓他看上去倒像個殺豬的,高聲道:“教主,如今的復漢軍不可小覷,他們原先根基便十分雄厚,據說他們的大炮比清狗的還要好,若是將來反清功成,這復漢軍必是我教最大敵手!”

這番話卻是讓所有人都有些疑惑,畢竟這關口上,只有他陳道顯的關係跟復漢軍算得上密切,可陳道顯絲毫沒有說復漢軍的半點好話,彷彿只是一心爲白蓮教着想。

劉如漢輕輕點了點頭,對此反應似乎十分冷淡,撇開話題道:“衆位兄弟們,我義軍下一步應該如何走,可有什麼對策?”

談論到這個話題時,在座的各位義軍首領,便將懷裡一臉悽悽慘慘的女人放下,專心聽着這些跟他們息息相關的事情,整個大殿內的氣氛頓時變得凝肅起來。

薛觀踏出一步,先掃視了一眼在座諸位義軍首領,眼裡閃過一絲不屑,隨後朗聲道:“啓稟教主,如今我義軍雖然人多勢衆,卻未曾建制,以致於上下尊卑皆未分明,倘若想改天換命,這首要之事便是稱王。”

稱王?這個詞一下子讓殿內衆人變得心跳加速,甚至有些口乾舌燥,這些人原先大部分都只是泥腿子罷了,如今麻着膽子佔了汝州,心裡的野心也就隨之點燃了,稱王似乎也就不是那麼遙遠了。

當下便有人叫囂着要推舉劉如漢取代康熙老兒,當一個皇帝試試,更有許多人爲之奉承不已,看似竟然都被這稱王給迷花了眼了。

劉如漢臉上有些異動,顯然被這個稱王的提議給吸引住了,至於稱帝這種傻事他是不會幹的,稱王還有緩轉的餘地,稱帝就是逼着清廷盯着他打。

“這稱王之事,陳舵主意下如何?”劉如漢在這種事情上,總是會徵詢對方的意見。

陳道顯連忙點頭,笑道:“若是再以教主相稱,怕是彰顯不出威嚴,這稱王建制,合該當下。”其他的人也都紛紛點頭叫好,大家心裡都明白,等劉如漢做了王,他們還不得做做公侯之類的,也算是不枉辛苦一場。

薛觀高聲道:“若是稱王,教主不妨號令爲漢王,以表示興漢除滿之意,更暗合教主名諱。”

劉如漢劉如漢,若是都能如了漢,這天下也就到手了,這個名字在此時竟然帶着一股魔力,讓人更加歸心。

劉如漢當下也十分興奮,便將大軍安札整頓之後,在自號汝州城內稱王建制,自號爲漢王,並且封陳道顯爲扶漢大將軍,薛觀爲丞相,其餘一併大小頭目均獲得封賞。

這一消息很快也傳到了清廷和復漢軍耳中,卻均對此表示沉默,清廷是因爲馬上要調集大軍征討復漢軍,暫時主力無暇兼顧劉如漢,因此纔沒有任何表示,而復漢軍則是不屑,只不過裹挾了幾十萬流民,真要打起來,光憑這幫子烏合之衆能成什麼氣候。

不過正值此階段,復漢軍的動作也開始了,在先行搶攻下信陽之後,寧祖毅也率領了守備一師攻佔了九江這個一個關鍵要地,儘管九江守軍不多,可是由於城池堅固高大,寧祖毅的守備一師傷亡亦是慘重,整整一千餘人死在了城下,這還多虧了寧渝的火藥破城之法,否則傷亡再慘重幾倍,恐怕也啃不下來。

不過這一番行動下來,如今的復漢軍在戰略位置上卻顯得十分優越,以九江拒清廷的長江水師西進,以信陽作爲拱衛湖廣的支點,整個防禦體系初步建立了起來。

第二百零四章 漢陽造第四百一十章 平定西南第二百五十二章 皇上又暈了第一百二十章 後路第一百七十三章 九江血(六)第五百二十章 歸化城第四百九十四章 特別執行第三百二十二章 如履薄冰第五百一十章 飛蛾撲火第五百七十四章 當大王的機會第四百八十四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四)第四十三章 表彰第二百一十二章 決戰練潭鎮(五)第一百九十一章 安慶暗戰第三百八十一章 琉球前事第一百一十一章 聯姻第二百三十八章 戰康熙(八)第五百四十七章 帝國的朋友第五十一章 聖眷第四百一十三章 賣個好價錢第三百一十六章 差了點什麼第十一章 殺人立威第五百六十五章 貓捉老鼠第一百三十八章 屢敗屢戰第五百四十一章 朝堂政鬥第一百八十章 正面會攻第四百六十二章 京師變故第一百八十二章 怒火攻心第五百六十三章 慘烈搏殺第五百六十八章 戰漠北第十二章 問責第六章 雛鷹營第一百四十五章 圍城第六十六章 影子第三百七十六章 忠於陛下,忠於祖國!第四百二十二章 對薩摩藩之戰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許將軍見太平第三百二十五章 釐定制度第三百二十二章 如履薄冰第三百九十一章 讓人心跳的數字第四百一十八章 重任在身第三百五十四章 咬下一塊肉來第五百一十四章 封國之道第兩百零一章 看試手,補天裂第五章 家族產業第一百七十章 九江血(三)第二百八十四章 天下英雄誰敵手第四百五十三章 做個厚道人第七十九章 吃麪第四百一十九章 德川綱吉第五百五十六章 區區十萬人第二百三十一章 戰康熙(一)第一百六十九章 九江血(二)第四百四十二章 開始收網第四百七十二章 大決戰之血雨山海關第五百六十三章 慘烈搏殺第一百一十章 亂起第五百一十七章 金幣還是友誼第二百六十八章 廢除弊政第一百八十一章 生或死第四百零三章 上當了第九十七章 天崩第五百三十二章 高瞻遠矚第四百九十八章 政爭紛紛第九十九章 受降第三百一十五章 議定國號第二十四章 嚴肅軍風第八十二章 波瀾第四百二十七章 最大的敵人第一百二十二章 博弈第五百八十五章 鐵路興國第三十五章 雷式型燧發槍第五百六十六章 戰漠北(一)第五百四十一章 朝堂政鬥第四百五十七章 死中求活第一百五十三章 傅爾丹第四百四十章 花錢買命第九十七章 天崩第一百三十八章 屢敗屢戰第四百二十一章 達成協議第四百二十二章 對薩摩藩之戰第三百二十六章 風雲之變第八十二章 波瀾第三章 論禪不論心第五百零四章 進攻盛京第三百零八章 攤丁入畝第五百二十一章 何惜此身第三百八十五章 金銀本位制度第三百五十一章 到底要不要跑路?第五百零七章 三宣六慰第八十一章 監察院第五百二十九章 利於千秋第二百六十二章 圖窮匕見第五百一十七章 金幣還是友誼第一百八十五章 安慶第二百四十九章 上天恩德?第八十九章 初戰第四百零一章 馬種改良計劃第一百五十三章 傅爾丹第五百四十二章 黨爭要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