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 稱王

bookmark

崔萬採神情十分熱切,“等大都督稱王之後,必能收天下漢人之心,如此一來,將來平定南方,定鼎中原,大有希望啊!”

在這個年代,一切都講究師出有名,若是原先只是在湖北一地折騰也就罷了,稱個復漢大都督未嘗不可,可是眼看着湖廣全境已定,此時再稱都督未免小氣,稱王自然也就順理成章了。

寧忠源對於封王拜將倒沒有什麼渴望,只是如今爲了收納人心,倒是可以如此,這件事對於復漢大都督府下的所有追隨者都是好事,因爲稱王了,大家就可以升官了。不過這麼一來,倒讓許多人將清軍的事情拋在腦後。

寧忠源心裡微微斟酌了一番,憂慮道:“如今清軍正在南下,到七月份恐怕會攻我武昌,此時稱王恐怕會激得清軍加快腳步,與我不利,不如先緩緩?”

寧忠景性子謹慎,此時也低聲道:“大都督所言不無道理,若是這一仗頂了回去,清軍對我便再無辦法,屆時稱王似乎也不晚......”

崔萬採面上帶着輕鬆之色,笑道:“大都督,此番稱王最關鍵的點在於可以統籌湖廣民力物力,團結士紳商民,如此纔可與清廷相持到時局變化,至於清廷會不會提前攻擊我軍,於我影響不大,反而會影響清廷自身的準備。”

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下棋有下快棋和慢棋兩種辦法,而復漢軍此時只能下快棋,尋求亂中取勝的契機,若是下成了慢棋,恐怕等到清廷收拾完白蓮教以後,復漢軍再難相持。

寧忠源眉頭舒展了開來,顯然已然接受了崔萬採的提議,接下來就是具體的操作層面,問題就沒有那麼棘手了,微微沉吟道:“若是稱王,則還需先生指教。”

崔萬採撫着短鬚,沉吟道:“我軍以復漢大都督爲旗號,若是稱漢王倒也頗爲不錯,只是那白蓮已然先稱了漢王,此番再稱怕是大大不利。”

寧忠源一聽此話,眉頭卻又皺了起來,根據消息得知,此時的山東山西河南清軍也動了起來,目標所在便是白蓮教,可是對方卻不管不顧,攻下了汝州和魯山之後,也不見有什麼其他的動作,似乎生怕引起清軍的注意力。

這一舉動讓寧忠源頗爲不快,對方不僅不想成爲復漢軍手上的刀,此時反而還想把復漢軍當成刀,引北方清軍直接南下攻擊武昌。

這聯姻之約都纔剛剛草就,對方就開始耍花招了,如今發現自己想要的王號也被對方給搶了,這讓寧忠源不得不惱火萬分。

“若是在這麼下去,他白蓮教怕是保不住這個漢王了。”

寧忠源也着實是氣急了,才說出這番話,可是也只是說說罷了,此時的復漢軍不可能對白蓮教有任何的動作,畢竟在清廷未滅之前,讓白蓮教繼續保持下去纔是正確的選擇。

崔萬採自然明白寧忠源心中的不快,低聲道:“如今大戰在即,無論白蓮教如何動作,清廷都不可能無視,只要白蓮教還存在一日,清廷自然如芒刺在背,不得不拔。”

“至於稱王一事,歷代正朔皆以發跡之地或者是前朝封爵爲號,如今我軍起於漢陽,興於楚地,自然以楚爲名,當稱楚王!”

“周文王之時,季連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姓,居丹陽。”

“由此楚國當立,而後篳路藍縷,方有楚國之盛,正合我軍奮起之機。”

這一番講課將寧忠源聽得一愣愣的,他自幼習武,除了看了一些兵書以外,便再無看過其他的書,如今聽崔萬採這一番言談,不由得有些頭疼。

“若是先生認爲稱楚王乃上上之吉,我自然遵從之。”寧忠源是個軍人出身,一向都是那等乾淨利落的作風,也就不玩什麼三請三讓了。

康熙六十年六月十二,寧忠源於武昌稱王,號爲楚王,宗旨依然不變,重申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紀陳綱,救濟斯民,如同一股狂風一般,逐漸從楚地興起,開始吹向了天下,人人都知道這天下雖然還沒有徹底大亂,可是已經不遠了。

天下亂起之時,朝廷反應速度已經比起之前高很多了,西北方向的年羹堯已經開始向着勳陽府進行小規模的試探,前哨的馬隊已經跟復漢軍狠狠打了幾場,雙方死傷十分慘重,寧忠源新組建的守備第四師在向勳陽進發。

而此時京師的兵馬已然出了京師,五萬八旗精銳所需要的物資,已經讓沿途州府進行準備,一路上行進屢次被勒令提高前進速度,由此可見,康熙此時的心情是如何焦急如焚。

康熙躺在行輦上,有氣無力的聽着張廷玉的工作彙報,他的胸膛有些起伏不定,臉色潮紅,終究是一個快七十的老人,在這六月的天氣一路急行軍,頗有些耐不住,他此時頗爲懷念自己年輕時騎馬射獵縱橫四方的感覺了。

張廷玉跪伏在車輦下方,儘管車輦裡已經放了冰,可依舊是滿臉的汗水,也顧不得去擦,只是一字一句念着下面呈遞上來的奏摺。

“兩廣總督楊琳上奏事折,六月初八於長沙城下與楚逆寧渝一部大戰,敵火炮甚利,百炮齊發我軍難敵....目前已退往酆陵休整,急需援兵,否則楚逆南下.....”張廷玉唸到此時,臉上不由得有些猶疑。

“念下去!”康熙的聲音從行輦上傳來,似乎還在試圖勉力保持君父尊嚴。

“嗻。”張廷玉應看一聲,略微平復了下心情,繼續念道:“否則楚逆南下,則不可擋。另楚逆已自稱爲楚王,乃行天人共憤之事,當萬民共擊之.....”

“啪——”一盞青瓷杯被康熙從行輦上扔了下來,“楊琳是幹什麼吃的!朕已早有諭旨,只要拖住楚逆即可,爲何貿然相攻,如今向朕要援兵,朕從哪裡給他援兵!行事顢頇,其心可誅!着刑部帶回細細審理!”

這一番雷霆雨露,卻是讓張廷玉心慌不已,隨着朝中漢臣勢衰,楊琳已經是漢臣心中的希望,若是這番功成,是要推舉他爲大學士的,可是如今看來,不僅僅漢臣的希望落空,他張廷玉沒有漢臣的支持,也難有作爲。

不過此時正在君前,張廷玉也不敢不謹慎,當下拋開心裡的那點小心思,開始了長篇大論。

“臣以爲,當下是朝廷與楚逆爭民心、爭兵心之時,楊琳有罪,不在綠營!”

第五百三十六章 改變世界第四百零九章 督帥,我願留下!第兩百零三章 堅城不可拔第一百七十五章 咸寧危局?第二百七十一章 兄友弟恭第三百三十六章 創建報紙第一百五十一章 成與敗第二百四十八章 生或死第三百二十四章 宗室之議第三百一十九章 光明大道第四百零一章 馬種改良計劃第四百一十六章 出使日本第兩百八十章 兵圍江寧第一百六十八章 九江血(一)第二百六十六章 財政改革第三百三十九章 多走走,多看看第三百七十一章 鳳翔之變第五百五十七章 敲詐勒索第四百八十三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三)第一百七十九章 堅不可摧第三百六十五章 孔家第五百五十九章 三路會攻第一百七十六章 武昌!武昌!第四百三十七章 你要戰,我便戰第三百零一章 復漢軍在行動第九十五章 陳小公子第七章 思想教育第四百四十八章 不救大清救八旗第四百八十四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四)第三十一章 大怒第一百三十二章 朕難道錯了?第四百五十九章 下定決心第二百三十一章 戰康熙(一)第八十五章 戰前第三百八十八章 暗流涌動第四百六十二章 京師變故第一百八十八章 臨戰大祭第二百五十二章 皇上又暈了第五百一十一章 重建都護府第五百零九章 新街之戰第四百八十章 大決戰之大夢初醒第一百一十四章 親征第二百五十六章 康熙醒了第五百五十六章 區區十萬人第八十九章 初戰第二百一十一章 決戰練潭鎮(四)第三百零八章 攤丁入畝第二百六十七章 天下熙熙第四百零八章 你們想造反嗎?第三百七十二章 接管大軍第二百五十八章 喪事喜辦第四百七十三章 大決戰之再戰寧錦第一百二十章 後路第三百八十八章 暗流涌動第三百七十七章 海外來客第三百八十一章 琉球前事第三百九十六章 西南風起第五十章 千古聖君第二百八十五章 攻佔江寧第三百六十五章 孔家第三百九十一章 讓人心跳的數字第五百二十章 歸化城第三百四十八章 二虎相爭第三百四十四章 七千萬斤鐵第四百八十四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四)第一百七十章 九江血(三)第三百三十四章 星辰大海第四百四十八章 不救大清救八旗第三百八十八章 暗流涌動第五百三十七章 瓷器與火槍第九十章 傷亡第三百三十四章 星辰大海第二百九十五章 密摺參奏第三百九十七章 戰土狼兵第四百二十二章 對薩摩藩之戰第六章 雛鷹營第二百一十二章 決戰練潭鎮(五)第四百八十一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一)第二百五十二章 皇上又暈了第二百一十八章 奔襲北硤關(一)第三百五十四章 咬下一塊肉來第五百六十四章 不能打了第三百二十五章 釐定制度第七十七章 大勝第一百二十八章 還能怎麼打?第二百二十三章 八旗勇士第一百九十四章 戰前摩擦第一百一十章 亂起第二百三十一章 戰康熙(一)第一百三十五章 南下?東進?第四百六十一章 各爲南北第六十六章 影子第五百四十五章 長纓在手縛蛟龍第一百六十九章 九江血(二)第十五章 寧氏錢莊第一百六十九章 九江血(二)第八十四章 太宗故事第一章 夢裡夢外第一百二十七章 血戰第三百八十九章 老十四的請求